左束支传导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7
束支传导阻滞伴晕厥一例图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P-R 间期正常,V1 导联初始无r 波图2 电极通过三尖瓣环时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69 岁。
因2年内发作晕厥10 余次入院。
每次晕厥发作时均无明显诱因,自述持续时间10~20 min不等,无抽搐和大小便失禁。
多次于发作后送当地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左束支传导阻滞。
多次动态心电图发现夜间最慢心率39 次/min,超声心动图和脑CT 检查未发现异常。
1 d 前于坐位再发晕厥,家属述患者约30 min 后清醒,性质同前,遂入我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10 年,糖尿病史4 年。
体检:T 36.50℃,P 65 次/min,BP 130/80 mm Hg,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的杂音。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 时限146 ms,电轴左偏,I、aVL 记录到宽大,有切迹的R 波,I、V5-6 导联无q 波,V1-4 导联QS 型或rS 型(图1)。
考虑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住院期间无晕厥发作,再次查24 h 动态心电图示总心搏77 841 次,平均心率54 次/min,最快心率93次/min,最慢35 次/min,白天出现一过性窦性停搏,PP 间期2000ms,交界区逸搏心律,RR 间期1796 ms。
心脏超声显示左房增大425mm,左室舒张末内径48.9 mm,左室射血分数68%。
本人考虑:虽然入院检查未发现>3 s 的长RR 间期,考虑患者反复发作晕厥,无其他原因的疾病可以解释,且存在一过性窦性停搏和室内传导阻滞,决定行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
植入起搏器过程中当放置心室电极时,突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图2),持续20 s 房室传导不能恢复。
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和血压下降。
起搏电极迅速到位,同时心肺复苏,患者意识恢复。
至此患者晕厥的原因明确诊断为心源性晕厥,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随访6 个月,未再发作晕厥。
讨论老年患者晕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心源性的,神经源性的,血管神经源性和颈动脉窦过敏等疾病。
心电图查出传导阻滞怎么办姻李剑萍(桐城市人民医院)心电图是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检查方法,通过从体表记录到的心脏电生理活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
当心电图显示出传导阻滞时,意味着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因此,传导阻滞是一种应该引起关注的异常现象,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心脏传导阻滞的概念、分类、心电图表现、症状、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电图传导阻滞问题。
心脏传导系统是由普通心肌分化而来的一部分特殊神经肌肉组织,从上到下依次为窦房结、结间束、房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
主要功能是产生激动、传导兴奋和维持调节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搏动。
心脏传导阻滞是指心电传导系统内某些部位的传导受到阻碍,使得传导速度减慢或中断,导致心电图中出现波形形态和间隔时间改变。
心脏传导阻滞的分类根据阻滞的位置不同,心脏传导阻滞通常分为3种类型: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室内传导阻滞。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房室传导阻滞,其次是心室内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周围心肌因缺血、炎症、药物、干扰等原因,使窦房结发出的激动到达心房的时间延长或不能传出,导致心房心室停搏。
窦房传导阻滞可暂时出现,也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其可根据心电图特点分为一度、二度、三度窦房传导阻滞和高度窦房传导阻滞。
一度窦房传导阻滞表现为窦房传导时间的延长,在体表心电图上很难和心律不齐相区别;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可根据典型的心电图特点来诊断;三度窦房传导阻滞表现为窦性P波消失,与窦性停搏鉴别困难。
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炎症、迷走神经兴奋、大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电解质紊乱等原因,使激动在心房到心室传导过程中受到阻碍,使得传导速度减慢或中断。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不完全性和完全性两类。
前者包括一度、二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者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部位可在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及双束支。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作者:姚述远徐耕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年第01期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经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下传至希浦系统,并最终激动心室肌引起心脏收缩。
当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即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从1909年Eppinger和Rothberger【1】首次提出束支传导阻滞的概念以来,其后90多年逐步得到发展。
LBBB的心电图表现为:Ⅰ、V5、V6呈R波形,无q波;V1呈QS或rS形;QRS时间>120毫秒;继发性的ST-T改变【 2】。
一、LBBB的流行病学很多研究进行了有关LBBB的流行病学调查。
Fahy等【3】的大规模人群调查中,LBBB 的人群患病率为0.28%,而中年男性LBBB的患病率为0.3%【4】。
80-90岁的男性人群中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即QRS>0.12秒的患病率为11%【5】,研究表明LBBB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Peter Ericsson【6】等人对出生于1913年的855名年龄为50岁的男性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共有22例出现LBBB,发病率由50岁的1%增长到80岁的17%。
流行病学的资料亦表明,作为传导系统异常,LBBB常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存在,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心肌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
其他罕见的病因包括Lev病(心脏骨架的硬化)、Lenegere病(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钙化等【7】。
在Framinghan研究中【8】,随访18年期间新出现的LBBB的发病率为1.5%,多数患者具有明显的心脏异常,如高血压、心脏扩大、冠心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仅有11%的LBBB患者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出现。
其他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亦发现室内阻滞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同时常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左室肥厚等合并存在【5】。
传导阻滞知识点总结传导阻滞是指心脏传导系统内部传导冲动的速度减慢或阻断,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以下是有关传导阻滞的知识点总结:1. 房室传导阻滞(AV Block)a. 一度AV传导阻滞:•延缓了心脏房室传导时间,但每个房性搏动都能成功传导到心室。
b. 二度AV传导阻滞:•Mobitz I(Wenckebach型):逐渐延长的房室传导时间,直至出现一个搏动未能传导至心室。
•Mobitz II:固定的房室传导时间,但偶尔出现搏动未能传导至心室。
c. 三度AV传导阻滞:•房室传导完全阻断,房室之间无法传导冲动,心房和心室独立工作。
2. 束支传导阻滞(Bundle Branch Block,BBB)a. 左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分为前、后两支,阻滞可发生在其中一支或两支。
•导致心室电激动的传导速度减慢,QRS波群增宽。
b. 右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阻滞导致QRS波的右侧延长,但变化不如左束支阻滞显著。
3. 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a. 心房传导阻滞:•心房搏动无法传导至心室。
b. 心室传导阻滞:•心室搏动未能正常传导,可导致心室停搏。
4. 传导阻滞的病因a.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是主要病因之一。
b. 心肌病:心肌病变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
c.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引起传导阻滞。
5. 临床表现和诊断a. 症状:•轻度阻滞可能无症状。
•重度阻滞可导致头晕、晕厥、胸闷等症状。
b. 诊断:•心电图是诊断传导阻滞的主要工具,可观察到QRS波的形态和间隔。
6. 治疗a. 一度AV传导阻滞:•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注意患者的基础疾病。
b. 二度和三度AV传导阻滞:•有症状或有潜在危险时可能需要安装临时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c.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针对病因治疗,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起搏器。
d. 高度或完全性传导阻滞:•必要时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传导阻滞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而定,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心电图结果和患者整体状况。
左束支传导阻滞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一)发病原因左束支阻滞极少见于健康人,大多数患有器质性心脏病。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男女之比约为2∶1。
发病年龄为3个月~83岁,平均年龄为(56.7±3.2)岁。
据国内报告三组137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的病因,冠心病占45.3%,高血压病占19.7%,心肌病占8.7%,心肌炎占3.6%,肺心病占5.2%,风心病占5.8%,先天性心脏病占0.7%,主动脉病变(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占1.5%,其他(如白塞病、急性肾功能衰竭、脑外伤、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炎等)占9.4%。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伴有心脏扩大者占72.5%,伴左心室扩大者占41.9%,左右心室均扩大者占2.6%,心房扩大者占8.1%:伴有心力衰竭者占51.6%,心脏扩大不伴有心力衰竭者占20.9%。
其他病因尚有Lev病、Lengere病、心脏创伤、心内直视手术以及高血钾和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胺碘酮、大剂量利多卡因等的毒性作用。
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左心室肥厚缺血、左心室扩张牵拉使左束支损伤或断裂可导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理意义相似,只是病变较轻,左束支受损较轻。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束支阻滞远较并发其他分支阻滞为少。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仅为0.9%,较右束支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在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束支阻滞中,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也仅占9.5%。
左束支阻滞几乎全部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者(而大多在心肌梗死前已经存在),但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较右束支阻滞少。
(二)发病机制左束支的主干很短,两组纤维从希氏束一经分出后即在左侧室间隔内膜下呈扇面形展开,到达左心室各部内膜下分为浦肯野纤维,所以左束支发生阻滞常提示受损范围较广。
这是由于左束支粗短、分支早,其主干前部及后部分别接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后降支的供血,受损机会较少,病变比较广泛时才能使其全部受损。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正常心脏的激动由窦房结发出,经房室结、希氏束及左右束支下传至希浦系统,并最终激动心室肌引起心脏收缩。
当各种原因致左束支传导发生延迟或阻滞,激动由右心室经室间隔传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激动明显延迟,即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从1909年Eppinger和Rothberger【1】首次提出束支传导阻滞的概念以来,其后90多年逐步得到发展。
LBBB的心电图表现为:Ⅰ、V5、V6呈R波形,无q波;V1呈QS或rS形;QRS时间>120毫秒;继发性的ST-T改变【2】。
一、LBBB的流行病学很多研究进行了有关LBBB的流行病学调查。
Fahy等【3】的大规模人群调查中,LBBB的人群患病率为0.28%,而中年男性LBBB的患病率为0.3%【4】。
80-90岁的男性人群中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即QRS>0.12秒的患病率为11%【5】,研究表明LBBB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Peter Ericsson 【6】等人对出生于1913年的855名年龄为50岁的男性进行了长达30年的随访,共有22例出现LBBB,发病率由50岁的1%增长到80岁的17%。
流行病学的资料亦表明,作为传导系统异常,LBBB常与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存在,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心肌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
其他罕见的病因包括Lev病(心脏骨架的硬化)、Lenegere病(原发性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及主动脉瓣钙化等【7】。
在Framinghan研究中【8】,随访18年期间新出现的LBBB的发病率为1.5%,多数患者具有明显的心脏异常,如高血压、心脏扩大、冠心病或这几种疾病的组合,仅有11%的LBBB患者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出现。
其他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亦发现室内阻滞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同时常与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左室肥厚等合并存在【5】。
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辨别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心电图中常见的传导阻滞类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准确地辨别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非常重要。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两种传导阻滞的辨别要点。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右束支传导受阻,导致冲动从心室右侧传导发生延迟。
其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主要包括QRS波复合物宽大畸形,V1和V2导联R波高而S波低,V5和V6导联出现rSR'型或者rsR'型波形等特征。
而左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左束支传导受阻,导致冲动从心室左侧传导发生延迟。
其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主要包括QRS波复合物宽大畸形,V1和V2导联出现rSR'型或rsR'型波形,V5和V6导联R波低而S波高等特征。
要准确辨别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
观察QRS波形。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波形常常呈现R波增高,S波增深,ST段与T波正常的特征。
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波形则呈现为R波增高,R波弯曲,R波前宽而低,R波之间的距离增宽,ST 段常常下斜,T波倒置的特点。
观察心电图的V1和V6导联。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V1导联常常出现R波强度增高,S波弱化或消失,而V6导联则显示R波强度正常,S波低平或倒置。
左束支传导阻滞的V1导联常常出现QS波,R波之前常常伴有Q波,而V6导联则常常出现rS波形态。
还可以通过观察心电图上ST段和T波的变化来辨别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ST段和T波往往呈现为正常,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ST段常常下斜,T波常常倒置。
要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等其他心脏疾病相鉴别。
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鉴别诊断时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综合判断,排除其他心脏疾病的影响。
心电图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什么意思心电图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什么意思心电图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eft Anterior Fascicular Block,LAFB)是一种心电图表现,是指心脏左室前壁左束支传导受阻,导致左室前壁收缩的时间延长,心电图出现QRS波群左偏和QS 波群右偏的特征。
LAFB通常是一种良性、无症状和无需治疗的心电图异常。
治疗方法:1.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LAFB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监测其病情的变化。
2.治疗基础疾病:LAFB常常与基础心脏疾病相关。
治疗患者的基础心脏疾病是必要的。
3.辅助心脏功能:如果患者有心脏功能减退或心力衰竭,可以考虑给予洛贝林或利尿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注意事项:1.注意变化:LAFB没有自我治愈的能力,但患者的病情也不会加重或变得严重。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变化。
2.避免自我治疗:不要通过自我治疗来纠正LAFB。
患者需要告知所有的医生、牙医和其他医疗工作者自己的LAFB病史,以免引致误诊或不必要的治疗。
3.避免诱发因素:有些药物和条件可以引起LAFB。
例如,有些心血管药物和镁缺乏症等。
患者需要告诉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并避免接触可能诱发LAFB的因素。
总之,对于LAFB,正常的生活和不错的健康状态不需要进行治疗。
患者需要定期检查,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电图变化。
同时,如果患者有相关的症状或心脏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
心电图st-t改变是怎么回事一、心电图ST-T改变是什么:ST-T改变是指心电图上的ST段或T波形态发生改变。
ST段是指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之间的水平直线段,它代表的是心肌收缩过程中的相对缩短阶段,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而T波则是心脏肌肉的复极化反应,代表的是心脏电活动的完全恢复过程,也是正常心电图的重要表现之一。
ST-T改变有很多种原因,例如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电解质异常、药物中毒等等。
不同原因导致的ST-T改变也不同,其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心脏病。
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辨别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心电图检查中常见的心电传导系统异常。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电图上显示右束支传导受阻的情况,而左束支传导阻滞则是指左束支传导受阻的情况。
它们在临床中的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旨在总结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辨别并处理这两种心电传导系统异常。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特点及区别,提高对心电图异常的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简要介绍每个章节的主题和重点。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具体内容可以包括: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意义和目的,为后续章节内容提供铺垫。
2. 右束支传导阻滞要点部分:分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三个小节,详细介绍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知识。
3. 左束支传导阻滞要点部分:同样分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三个小节,详细介绍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知识。
4.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重点强调右、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辨别要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以上是文章结构部分的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应根据所撰写文章的详细情况进行具体展开。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右束支传导阻滞和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区别与辨别要点,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两种心电图异常。
通过对两种心电图异常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和对比,希望能够提供给读者清晰的认识和指导,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的心脏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同时,本文也将就如何准确辨别左右束支传导阻滞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
阻滞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
阻滞
具有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似的图形,但其QRS 波群时限<0.12秒。
迄今为止,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这类传导阻滞的主要改变是室间隔自左向右传导的时间较正常延迟,而心室壁的除极顺序和时间并无多大改变。
通过希氏束电图研究证明,当冲动在左束支下传的时间较右束支延缓25毫秒时,即可出现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如两者传导时间的差别超过30毫秒时,便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此外,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左心室肥大亦难于区别。
由于左心室肥大时,心脏在胸腔内位置发生改变,室间隔也相应发生改变,因而可造成与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似的心电图图形。
诊断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参考标准是①QRS波群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似,即Ⅰ、aVL、V5、
V6导联无Q波,呈R型或RS型,且有模糊切迹;
②QRS波群时限<0.12秒;③T波直立,低平或倒置;④短期内QRS波群的振幅,以及T波变动性较大。
在肯定诊断时,其临床意义和治疗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