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2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为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掌握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实验一:采集不同环境下的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观察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2)实验二:制作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
3.调查与分析(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家庭、公园等。
(2)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4.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关注微生物世界。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
五、教学反思1.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调查问卷设计要合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4.作业布置要适量,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2.学生能够设计调查问卷,有效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教学难点:1.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生命吗?其实,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认识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细菌的细胞结构、真菌的细胞结构、细菌和真菌的分类。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
3.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作用、共生作用、寄生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
2.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分类。
3.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
4. 讲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介绍分解作用、共生作用、寄生作用。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细菌和真菌分布规律及其作用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能力。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认识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三、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实验材料: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细菌和真菌样本等。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3.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介绍细菌和真菌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样本,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特点,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如食物的腐败、植物的生长等,并记录下来。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细菌和真菌的书籍,增加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生活中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能力。
八、教学建议:1. 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实物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3.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九、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和分布范围?2. 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是否掌握了正确的观察和记录方法?3. 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十、课后跟进:1. 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案标题: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2. 掌握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条件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教学内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2. 细菌和真菌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的分布情况3. 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和特点4. 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布情况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细菌和真菌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兴趣2. 授课: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和生存条件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收集不同环境中的样本,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规律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分布规律教学方法:1. 演讲教学: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和分布情况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加深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深化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进行总结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分布情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2. 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掌握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条件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从而加深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案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3.了解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4.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5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出细菌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
2.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微小单细胞生物、无细胞核、无器官、无色素等。
3.讲解细菌的分类:按形状分类(球形、杆状、螺旋状)、按染色性分类(革兰氏染色、酸性染色)等。
步骤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5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真菌的图片或视频,讲述真菌的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真菌的基本特征:多细胞、有细胞核、有菌丝和分生孢子等。
3.讲解真菌的分类:按生活方式分类(营养菌、寄生菌、共生菌)、按菌丝产生方式分类(单核菌、双核菌、多核菌)等。
步骤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30分钟)1.细菌的分布:讲解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生存繁殖。
2.真菌的分布:讲解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土壤、水体、植物体、人体等,引导学生思考真菌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生存繁殖。
步骤四: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0分钟)1.细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讲解细菌在食品、药物、发酵等方面的应用,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2.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讲解真菌在食物加工、药物合成、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示例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授;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直观地展现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和分布情况;3.提问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课时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列举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导入。
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不及动植物高大,但它们在生物圈中却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思考几个问题:1.家里吃剩的饭菜存放的时间久了就会变酸,这是什么在作怪?2.橘子或面包存放久了,表面会出现一些毛状物,这是为什么?3.腐烂的树枝上会长出一些木耳,木耳实际上属于哪种生物?4.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制成的吗?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
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甚至在寒冷的极地和很热的热泉中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明确本节主题。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1.菌落的概念。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用肉眼看到单独存在的细菌、真菌吗?讲述:真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细胞的,一类是单细胞的。
蘑菇、木耳等属于多细胞的大型真菌,比较高等。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较低等,个体也比较小,用肉眼很难看到。
当家里的面包、馒头或橘子等放久后,我们却能看到它们发霉了,霉菌个体微小,为什么我们却能看得到呢?因为霉菌的数量多,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目标就大,我们就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像这样的,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食物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就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按照菌落的定义来说,菌落应该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
但实际上,由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存在着多种细菌和真菌,所以自然状态下,食物变质后表面上会有多种菌落。
因此在生物学研究中,人们想要得到某一种单一的菌落,都需要人为培养。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4、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课前准备教师: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2、实物投影仪;3、培养菌落实物;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入新课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
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及分布特点。
2.探索实践: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态度责任:①、感受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度。
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③、积极参与本小组实验,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细菌和大多数真菌个体微小,它们在自然界是广泛分布的”生物学概念。
【教学方法】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合作式学习、讨论法、分析法【课前准备】培养基、培养皿、放大镜、标签纸、透明胶带、无菌棉棒、蘑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录制的生物调查员视频导入。
你注意过食品上长出的“毛”的吗?这些与细菌和真菌有关。
那么细菌和真菌分布在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寻找细菌和真菌(一)观察菌落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师:细菌和真菌一般都很小,不容易观察到。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要把它们在培养基上培养成菌落。
什么是菌落呢?生: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师:让我们来认识几种菌落。
(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你知道菌落是如何培养的吗?阅读教材P67页“科学方法”,试着总结菌落的培养过程。
活动一、精心制菌生:第一步,配制培养基。
师:(同时出示图片)那么配制培养基时用什么物质来配?为什么?生:(思考回答)琼脂。
因为琼脂加热冷却后到变为固态,这样便于我们观察、操作。
师:回答的不错。
如果没有牛肉汁,可以用水果汁代替吗?生:可以。
因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加牛肉汁是提供营养,只要是有营养的物质都可以。
师:第二步是什么?生:高温灭菌师:我们要把培养皿和装有培养基的的锥形瓶放入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2)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运用比较法,分析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3)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的微观观察;(2)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材和教辅;(2)实验器材和药品;(3)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2)准备好实验器材;(3)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2)提问: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如何?2.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哪些环境中存在?(2)实验演示: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情况;(3)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分析与讨论:(1)总结实验结果;(2)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3)讨论: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1. 课堂小结:(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3)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2. 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2)完成实验报告;(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了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物体上的分布情况。
2. 学会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3. 掌握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2.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物体上的分布情况;(2)实验演示: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细菌和真菌的计数;(3)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物体上的分布。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
2. 引导学生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三、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特点和分布情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细菌和真菌的图片资料。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对细菌和真菌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定义、结构特点。
2. 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形态。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10分钟)1. 提问:细菌和真菌分布在哪里?它们有什么适应能力?2. 学生分组讨论,调查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四、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分钟)1. 讲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参与氮循环等。
2. 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发酵、药物研制等。
五、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环境?2.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2. 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环境保护,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作业布置1. 绘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展示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分布范围及其作用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课题: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单元第课时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会描述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能力目标: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情感目标: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教学难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观察实物】:木耳、蘑菇、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等。
讨论:它们都是哪些生物?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任务一:观察菌落【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55,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菌落?2、根据展示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出示的菌落实物比较:3、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有哪几个步骤,怎样配制培养基?什么是接种?【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借助挂图、实物,师生之间共同分析、总结::①要对所用材料高温灭菌。
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
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任务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本p56页中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并分组讨论p57页的“讨论1、2、3、4。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复习】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问:我们为什么要经常洗手?洗过的手和没有洗过的手上的细菌的数量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细菌和真菌在哪种环境中最适宜?我手上有细菌吗?等等3、确定问题和假设4、制定探究计划。
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参考计划:(1)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2)材料:每组两套装有牛奶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标签纸、透明胶带、放大镜等。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
三、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的探究。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细菌和真菌的图片。
2. 实验材料:细菌和真菌样本,显微镜。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类和特点。
3. 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观察细菌和真菌的样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4. 知识拓展: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记录所见到的细菌和真菌,并思考它们的分布规律。
7.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活动:1. 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总结它们的分布规律。
3. 成果展示: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让全体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七、课堂讨论:1. 提问:让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食品制作、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回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分享实际案例。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细菌和真菌分布教案教案标题:细菌和真菌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活环境;3.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4. 培养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细菌和真菌的图片、示意图或视频素材;3. 细菌和真菌的分类表格;4.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可选)。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吗?请思考一下。
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列出细菌和真菌可能存在的地方;2.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讨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的分类,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区别;4. 利用图片、示意图或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分类,并解释它们的分布范围和生活环境。
拓展(1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或观察项目,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特定环境中的分布情况;2. 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并记录结果;3. 学生互相分享实验或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活环境,并强调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的保护意识,提出保护细菌和真菌的建议;3. 学生进行小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你觉得细菌和真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作用?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家中或周围的细菌和真菌,可以拍照或绘制观察图,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心得。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探究细菌和真菌在食物加工、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验或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完成的实验或观察记录;3. 学生回家观察记录的质量和观察心得的深度。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
由此导入新课。
2.问题导入: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和生存条件。
3.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二)能力目标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三、教学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四、教学准备教师:培养皿、牛奶、琼脂、无菌棉签、三脚架、石棉网、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打火机、高温灭菌锅、恒温培养箱、标签、免洗洗手液、配制培养基、录制视频、制作课件学生:家中发霉的食物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现代养鸡场的照片,养鸡场又不是医院,饲养员为什么穿着白大褂?进入养鸡场前还要进行消毒处理?引发学生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质都会发霉变质,同学们家中有哪些物质发霉了么?请同学们展示。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二)菌落图片展示一张钉子的表面,放大30000倍才能够看清钉子上的细菌,除了蘑菇等大型真菌外,全部的细菌和大多数真菌个体都很小,我们能看到的其实是它们的集合体,引出菌落的概念。
1.学生阅读教材67页,分组讨论。
组织全班交流,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2.教师展示菌落图片,找学生判断图片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通过教材的阅读和图片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
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教师播放细菌真菌分布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知道,哪怕在300°以上的热泉中仍旧有细菌真菌的存在,从而引出细菌真菌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四)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推测出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三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注意个人卫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教学难点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细菌、真菌图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朗读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朗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问题导学 1. 什么是菌落?2.观察比较细菌与真菌的菌落有什么差异?3.培养细菌和真菌有哪些步骤?4.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可得知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怎样的?5.通过探究活动,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认真阅读,找出问题答案。
观察菌落 1. 什么菌落?2观察比较细菌与真菌的菌落有什么差异?3观察菌落的作用是什么?4培养细菌和真菌一般方法有哪些步骤?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菌落: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菌落:细菌菌落大,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多呈红、褐、绿、黑、黄等颜色。
3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的种类。
4(1)配制培养基(2)高温灭菌,冷却(3)接种(4)培养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提出问题:可探究洗手前后的细菌数,教室、草地、林中、汽车站旁的细菌数等等。
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强调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2完成讨论题(1).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2).提示3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3).汇总全班各组的探究结果,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怎样?(4).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在这个探究中,不可能有的情况是哪一种?为什么?(5).根据你的探究活动可知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哪些基本条件?31提出问题:洗手前与洗手后手上的细菌一样多吗?作出假设:洗手前与比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多实验方案:(1)将9个灭过菌、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平均分为3组,魅族培养皿底部贴上相应的标签:洗手前、洗手后、空白对照(2)将培养皿盖打开,请三位学生将手指的5个指尖分别贴有“洗手前”标签纸的培养基上蘸一下。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
由此导入新课。
2.问题导入: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方案一:教师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该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导入“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并强调注意事项:①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同时使用的培养皿(或者试管等)也要进行高温灭菌。
②培养基经过高温灭菌,一定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③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接种在培养基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再次污染;④一般要将培养皿放在保持温度恒定的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如果没有培养箱,必须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
方案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
为什么呢?怎么样才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菌呢?引导学生要想肉眼看到细菌,必须培养细菌的菌落。
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通过录像观察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提问:(1)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2)什么叫接种?(3)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4) 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高温处理?学生观看完录像后,阅读教材“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回答:(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
(2)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接种。
(3)配制培养基时必须加入营养物质,是因为细菌和真菌中的绝大多数自己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
(4)配制好的培养基一定要进行高温灭菌的处理,因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基内混有的其它细菌或真菌等杀死,只培养接种的细菌或者真菌,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因素的干扰。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质疑:我们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大量繁殖后的情景将会怎么样呢?由此进入菌落知识的学习。
学习目标二:观察菌落教师为同学们分发3天前培养的细菌和霉菌菌落(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组培养皿),并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的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回答: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提问:(1)什么是菌落?(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描述,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表列如下:类别大小形态特点颜色细菌菌落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多呈白色真菌菌落菌落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呈现出红色、褐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要求学生能够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菌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质疑:菌落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吗?学生积极思考,先小组内讨论,再班内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总结: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菌落。
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其大小和颜色也不相同,以此可以区分细菌或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形态。
学习目标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课前准备: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2.创设探究情景: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些环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环境中少一些?哪些环境中没有?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探究状态。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这一节课,你们想探究哪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你能作出哪些假设?你能否自行设计你们的探究方案?3.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题目:(1)你将选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你将怎样采集细菌和真菌?(2)为什么要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请讨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3)培养皿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4)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
(5)展示并交流你们的探究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提示”部分,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先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合作讨论,讨论设计实验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要及时评价和表扬。
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总结出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施实验做下铺垫。
鼓励学生质疑并补充学生分组设计的具体方案,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4.合作探究,学生实施探究方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事项:(1)采集到细菌或真菌后,一定要将培养皿的盖再盖上,并且尽量地密封。
(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必须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3)接种后的培养皿尽量放在实验室的培养箱内,为了观察和记录的方便,也可自己带回培养,但要放在较温暖的室内。
(4)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二、探究新知(一)腔肠动物水螅的基本特征水螅多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长约1厘米,身体几乎透明,一端常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口周围有5~12条柔软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辐射对称定义通过身体纵轴的任何平面都能把身体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水螅身体由两层细胞组成-----内胚层和教师口述导语: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师出示大屏,并板书课题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在大屏中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学生总结:水螅的形态点师:提出问题1、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来源:学科网]2、这样的形体结构与捕食有什么关系?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来源:学+科+网Z+X+X+K]4、推测它如何将水蚤消化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水螅的形太结构特点。
通过色彩鲜艳刺激的视频图片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世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总结水螅身体呈辐射对称。
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外胚层。
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做消化腔,消化腔与口相通。
口周围有触手,适应固着生活;触手上有许多刺细胞,刺细胞里大多藏有毒液和刺丝。
当遇到猎物或捕食者时,水螅能迅速弹出长而中空的刺丝,并将毒液通过刺丝注射到猎物或捕食者题内,从而将其麻醉或杀死了解水螅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无性生殖有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就会脱离母体,独立生活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常见的腔肠动物[来源:学*科*网]海葵,水母,海蜇,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海蜇可加工成营养较高的海产品;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构成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形成岛屿,加固堤岸,还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然而由于过度采挖、环境污染等因素,珊瑚礁破坏严重。
(二)扁形动物1、涡虫生活习性涡虫生活在淡水清澈溪流的石块下面;以水中小动物为食物外部形态(1)身体柔软、柳叶形、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体长一般1~1.5厘米;两侧对称:又称左右对称,是指经过身体纵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来源:Z#xx#](2)前端: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3)腹面:颜色浅,有口,口内有一个管状咽,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有口无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