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件《新音乐歌声初放》
- 格式:ppt
- 大小:162.50 KB
- 文档页数:12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九节冼星海教学设计(第二教学设计方案)一、学习目标(一)聆听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感受、体验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情绪,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认识、了解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光辉一生,记住他的代表作品,了解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三)了解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声乐套曲和协奏曲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感受《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引导学生把握该作品的音乐情绪及音乐力度的变化。
难点:理解并思考音乐要素在该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聆听《怒吼吧,黄河》整体感受作品情绪。
(二)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曲谱、学生用的mp3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二)运用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电脑等多媒体资源。
(三)利用网络、阅览室、图书馆等资源,搜集整理所需要的文字、音响和音像等学习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课前指导学生分专题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学习资料。
(二)课前引导学生用mp3先自听全曲《黄河大合唱》。
(三)课上老师引导学生重点赏析《怒吼吧,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四)拓展鉴赏:聆听殷承宗、郎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的不同版本,开阔学生眼界,感受其中不同的演奏风格。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的建议(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用对比、讨论,抢答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二)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冼星海及其相关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作出评价。
(三)学生结合实际浅谈该作品的现实意义。
2019-2020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八节聂耳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金蛇狂舞》,学唱《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知道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一、导入1、课前播放《送别》旋律;导入新课。
二、学唱《送别》1、欣赏《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介绍李叔同;3、教唱《送别》;4、填词演唱《山居秋暝》。
三、欣赏《祖国歌》1、聆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2、聆听重新填词的《祖国歌》,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3、对比《老六版》和两首《祖国歌》旋律的异同。
四、欣赏《黄河》1、聆听,《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2、介绍沈心工;五、表格总结学堂乐歌六、拓展1、欣赏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踏雪寻梅》;2、欣赏九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3、欣赏校园歌曲《童年》。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
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本节课通过学唱《送别》,欣赏《祖国歌》、《黄河》,学习了什么是学堂乐歌,以及学堂乐歌表现内容和创作手法,并了解了学堂乐歌的两个代表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
那在学唱环节,我在范唱完后只教唱了一遍学生几乎就都学会了,这可能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有关,所以在学唱的环节还是比较顺利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在欣赏的环节,特别是后两首作品,其实学生是不太喜欢的,但在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大部分也能明白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在之后的表格总结环节能够填写正确。
我觉得本课效果最好的地方就最后的那两首经典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和《童年》,因为学生比较喜欢并且也很熟悉,所以他们都能够跟着唱起来,也使得本课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达到了高潮。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何春芬一、设计思想基于音乐教学是一种美学的欣赏的教育理念,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基础,通过对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这一中国20世纪初音乐教育运动的背景、来源、意义、艺术特征的感受、介绍以及风格的剖析,达到对学堂乐歌这一独特的音乐艺术分支的了解、包容、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风格与内涵本质的感受把握,理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它的积极内涵。
本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堂乐歌为主题,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多种方法为教学手段,以经典的学堂乐歌代表歌曲作为音乐欣赏范例,侧重音乐的时代背景与学堂乐歌文化融合的角度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魅力,为音乐艺术教学提供一个特别的视野。
教学过程以直观感受原则、启发性原则为基本指导,同时又以历史的文化的角度与内涵、风格、本质的挖掘诱导及学堂乐歌的发展与积极意义的把握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感受学堂乐歌,进而认识、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学会一种理解欣赏的路途。
本课遵循以下的设计特色:1、情境导入,直入主题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一首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揭示上课的主题――校园歌曲,然后通过范唱教师自己学生时代的校园歌曲,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紧接着借助这个情境,揭示课题《百年前的校园歌曲》,让学生循着百年前的歌声,把日历一页一页往回翻。
2、对比感知,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
如《两只老虎》和《国民革命军军歌》的对比演唱和欣赏,体会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两个版本《祖国歌》【歌词不同、节拍不同,但曲调都是采用当时在全国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老六板》】的对比欣赏,感受学堂乐歌一曲多填的特点等,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区别和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音乐歌声初放教案(华师音乐学院钟桂兰)课题——新音乐歌声初放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和学习,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情感。
2、方法与过程:通过对学堂乐歌的欣赏、学唱,总结出学堂乐歌的特点;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从音乐要素中分析音乐特点。
3、知识与技能:学堂乐歌与长恨歌的音乐特点,理解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
重、难点:重点:掌握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掌握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历史、背景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掌握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课前预习:1、学生通过网络、书本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
2、了解李叔同、沈心工、萧友梅、黄自等作曲家3、自己学唱学堂乐歌讲课类型:音乐欣赏课教具:多媒体、视频、MP3、谱例、钢琴等教学过程:一、导入:A先欣赏《体操--兵操》、《祖国歌》(播放音频)师:同学们喜欢这俩首歌吗(从歌词、旋律、音乐要素方面着手)?为什么?生1:喜欢,因为它的歌词很有意义,节奏非常规整,旋律起伏不大非常上口容易被记住。
生2:不喜欢,因为它的节奏很简单、旋律也很简单、力度没什么变化。
B 再欣赏另外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歌曲《送别》师:大家觉得这首歌有什么比较特别的地方,简单的谈谈。
答:曲作者是美国人,词作者是中国人,曲子也比较丰富二、学堂乐歌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师:清末明初、由于维新变法的影响,当时的政治改革家康有为、梁启超先生等主张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所以,学堂乐歌就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
师:起初,学堂乐歌指的是在学堂上开设的“乐歌”课后来,由于在课堂上所教唱的一些歌曲,例如我们刚欣赏过的三首歌曲,在当时影响非常在,流传非常广,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所以,后人们就把这一类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所以今天学的学堂乐歌指的就是这些歌曲。
师:那么从刚才的三首音乐中,我们可以发现学堂乐歌都有一些怎样的特点呢?答:大多数都是填词歌曲,根据现成的曲调,填上新的歌词所形成的一首新的作品。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新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音乐作品的深度分析和审美鉴赏。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 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定义及特点。
(2) 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3) 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
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新音乐作品,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新音乐歌声初放的定义,分析其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方式等。
(3) 分析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上世纪初至今,介绍各个时期的新音乐文化代表作品及特点。
(4) 教授音乐作品的审美鉴赏方法:从旋律、和声、节奏、演唱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审美规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音乐歌声初放的概念、特点及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历程。
(2) 分析法: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审美鉴赏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聆听、演唱新音乐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播放新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心得。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音乐作品欣赏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音乐作品欣赏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以了解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十六节新音乐歌声初放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新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过程
可以采用“网”状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来开展。
网络评价方式是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始终有评价出现,不固定于一个单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评价教学、评价课本知识、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等。
终结性评价则是在教学最后的统一性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来总结、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体会等。
亳州五中袁晓琛。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 音乐鉴赏《下篇:第十单元新音乐初放第十九节学堂乐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学堂乐歌的经典曲目,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培养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
2.艺术表现: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尝试模仿或改编学堂乐歌的旋律,展现个人艺术表现力。
3.文化理解:通过学堂乐歌的学习,理解其作为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产物的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创意实践: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简短歌曲或歌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学堂乐歌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聆听并分析学堂乐歌的经典曲目,感受其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对学堂乐歌的理解与表达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系统)•学堂乐歌经典曲目音频/视频资料•相关历史背景图片、文献资料•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创意写作纸、音乐创作工具(如简易乐器、音乐软件等,视条件而定)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特点等基础知识。
•聆听法:播放学堂乐歌经典曲目,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其音乐风格。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改编,展现个人艺术才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清末民初学堂生活的小故事,引出学堂乐歌作为当时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境。
随后提问:“你们知道学堂乐歌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特点?”引发学生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2. 新课教学•历史背景介绍:利用多媒体展示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变革、教育制度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其产生的必然性。
•经典曲目聆听:播放《送别》、《何日君再来》等学堂乐歌经典曲目,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其旋律、节奏、情感表达等特点。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第二方案)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叙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
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
学生从中了解什么叫“新音乐”和“学堂乐歌”。
(二)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三)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体操——兵操》此曲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在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演唱歌曲,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后再视唱《送别》、《竹马》,对三首作品在音乐感情上产生共鸣。
这样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阅读。
教师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出现和课本知识点相同的内容。
(二)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选择电影《城南旧事》为切入点,搜集中不拘泥单一的形式(如:文字上可从网络中,生活中,游戏中,其余教科书等各个方面上运作),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此类方向上着手进行搜集,课堂资源中应当有部分数量的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伐》之间的联系。
高中音乐鉴赏《新音乐歌声初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音乐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的认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3. 通过鉴赏新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4. 引导学生感受新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新音乐的起源与发展2. 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3. 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4. 新音乐鉴赏的基本方法5. 实践与拓展:创作和新音乐相关的音乐作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掌握新音乐的基本特点,学会新音乐鉴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对新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以及创作新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音乐鉴赏。
3. 实践法:创作和新音乐相关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新音乐歌声初放》2. 音响设备:播放新音乐作品的音响设备3. 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新音乐作品、音乐家介绍等资料4. 创作工具:为学生提供音乐创作的工具,如乐器、录音设备等。
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新音乐作品、音乐家介绍等资料,并检查音响设备是否正常。
2.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新音乐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课堂讲解:讲解新音乐的特点、著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分析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4. 音乐鉴赏:播放新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实践与拓展:分组进行音乐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创作出新音乐作品。
6.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音乐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音乐鉴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4、参考书籍(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