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特点分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地理教材应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的教学内容,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的地理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的地理素材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已通过教育部核审,于2004 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试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使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既有与其他版本相同的共性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独特的特点。

学校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有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地理作业(活动)系统三部分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表层系统,是因为它表现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褚亚平教授是最早提出“学科教材构成的三系统”问题的,如图3—1 对后来学者研究地理教材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路。

第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特点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事实材料的表述,阅读材料的介绍,地理学习信息的指导以及图例注释等。

1.1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新课标教材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从不同的类型上转换课文系统的呈现形式,使其更有效的为学生所使用。

(1)从图3—2 课文系统的类型图上可以看到根据课文的表述形态可以把课文系统分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叙述式课文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课文内容,主要是以正文以及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用来阐述地理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描述地理事物。例如:《地理Ⅱ》在讲《人口合理容量》一节时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活动性课文承担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是指在课文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活动,用以探究基本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叙述式课文的扩展和补充。通过“活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活动性课文的增加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编排设计时每一章每一节都编排了大量的活动探究。例如:《地理2》第一节在讲《人口增长模式》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情况:

此问题以活动探究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在学习这一问题的时候,既可以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计算的能力,又可以通过计算结果让学生思考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以及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数量的作用。通过对这些活动式课文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2)根据教学功能可以将课文系统分为教学指导语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是学生在学习时重点掌握的知识。教学指导语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提示、指导、说明的一些文字部分。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每章每节后面都有一些“结合生活实际”,“自己动手制作”,“分析材料内容”等一些具有指示意义的词语,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起到一定指导意义。

(3)根据任务性质可以分为必修性课文和选修性课文。

分必修课文和选修课文是高中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尤其是新课标教材更是注重这一问题。必修性课文是教材的正文部分,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重要的理论,知识,原理都在会在必修课文中出现。选修性课文在新课标教材中主要以阅读材料和活动研究的形式存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每章每节都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不同形式的活动研究,如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阅读”和“活动”部分在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占据了整个教材内容的一半还多。这也是新课改的一大特色。“阅读”和“活动”的增多不但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吸引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4)另外根据表述的载体又可以分为描述式课文和说明式课文、根据学习的特征可以分为呈现式课文和启发式课文、根据知识属性又分为地理理性知识和地理感性知识。这些都是从

不同的角度对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进行的分类。

1.2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在教学中的功能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和骨架,是传递地理信息和传授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在课改实施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地理能力

作为中学地理基础知识的地理分布、地理名称、地理概念等大都是作为文字系统出现的。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地理能力的前提。合理、科学的课文系统能够使地理知识结构更清晰、更准确。湘教版课标教材的典型特点就是课本中的语言表述追求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地理能力。例如:《地理Ⅱ》在讲城市化一节中这样描述: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学生通过文字表述可以清楚的了解什么是城市化。

(2)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设计合理的课文系统有利于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和经验动脑思考新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的迁移。如: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Ⅲ》教材精心安排了“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一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也可以分析中亚、非洲等其它地区的荒漠化。湘教版新课标教材的课文系统每一章节一般都是先提出本节课要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紧接着安排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一则可以对所学知识作全面的理解和应用;二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材料后编排设计的是活动探究,通过活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如:《地理3》在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课,首先在课文的开始部分就以文字的形式提出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紧接着安排了一篇阅读材料“崛起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正文部分加阅读材料的学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详细的认识。在阅读材料后面安排了活动探究内容:

1、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征。

2、在图2—35 上找出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江门和中山等

城市,探讨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的特征。

通过活动内容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这样的编排特点既有利于知识的快速掌握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3)有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新的课程目标。价值观就是指一个人对个体与自然,他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的认识。湘教版新课标教材通过精心设计阅读材料和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价值观。例如:《地理3》中有几篇阅读材料“消失的楼兰古国”,“洞庭湖变大了”等。

通过这些阅读材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念的形成,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第二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图像系统特点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传递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关于图像系统的概念林培英教授在他的硕士论文《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中就做过相应的概括“地理教材除去文字和符号外,还有图像符号来表示、解释和揭示地理知识,称作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前苏联地理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可见地理图像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地理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地理能力的过程,而最基础的地理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识图,分析图、用图。

2.1 图像系统在湘教版教材中的分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标地理教材在编排设计时对图像系统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系统主要有地图、景观图片、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实物图等。与课改之前的教材相比图像丰富、类型多样、形式活泼。

通过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的分布可以看出,《地理1》全册编排了117 幅图,《地理2》全册编排了96 幅图,《地理3》全册编排了122 幅图。这些图像形式多样,有照片、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等。大量的图像编排不但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对较难理解的文字部分起到简化的说明,增加了学生对空间事物的理解。而且增加了教材外观的形象美,吸引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兴趣。如:《地理3》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一章是个难点,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的不多,针对这样的问题教材在编排设计时安排了57 幅图像,占整本教材图像的47%,其中还设计了多幅遥感图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这与旧教材的图像相比远远增大了比例。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地理信息的直观教材。

2.2 图像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1)强化育人的作用

①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中最活跃最直接的思维材料。图像系统在地理教材中起着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图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空间信息的载体。地图容纳和储存的地理信息是非常大的,许多地理信息都是学生通过地图上的符号获得的,例如:河流、铁路、山脉等。而还有一部分地理信息是学生通过分析地图获得的,例如:从北极圈出现极昼可以判断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长;从各个城市的位置特点得知城市的发展特色;观察世界板块运动图及地震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主要的地震带。这样的信息是学生通过分析解释,利用思维得来的。所以地图不仅可以直接呈现地理符号信息,还可以进行地理判断、地理概括、地理推理。通过地图中的信息总结地域间的差异、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发现地理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而学习动机则是教学系统保持高效率运转的必需的动力。兴趣和动机在学习中的地位如图所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用心去学习。学习的直接兴趣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从而达到愉快的学习而不是有负担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像让学生分析问题或分组讨论问题,能活跃课堂。图像的生动形象性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学习

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知识,主动掌握地理知识,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有些图像非常形象的表示了要阐述的地理问题,且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图:

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材的选图能够刺激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通过对图像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进而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环境发展的趋势与现状、关注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2)传递地理信息的作用

在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中,图像系统和文字一样起着传递地理信息的作用,但在速度和效果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文字善于传递比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而图像系统善于传递空间感较强的地理信息,快速而准确的表述地理事物的外表特征、地理发展过程、数量的变化。例如:一幅“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全面反映出我国地势高低起伏、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状况和位置范围,主要河流的流向及分布等。例如:一幅“臭氧层破坏图”可以很形象的看出人为的一些活动对地球造成的破坏,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地理事物在图上一目了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第三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作业(活动)系统特点

教科书中的“活动”指的是教科书编写者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设计的可供思考的问题或可供操作的步骤等。活动栏目中的“活动”相对于教科书中的课文和图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编写很重视“活动”内容的安排。较之以往的地理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活动。即在每册教科书每一章、每一节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安排不同难度、不同广度的“活动”。

3.1“活动系统”在教材中的分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主要内容就是“创新”和“实践”。要贯彻这一方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亲身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信息的能力、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湘教版地理教材在每章每节的知识点后都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内容。据统计:《地理1》共设计了71 题活动探究题、《地理2》共设计了53 题活动题、《地理3》共设计了73 题活动题。这些活动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三大基本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地理2》P6 页活动题“艾滋病对非洲人口的影响”提出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这就培养了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认识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1》P15

页活动,设计这个话题活动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教材中还有大部分活动的设计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

3.2“活动系统”在教学中的功能

湘教版地理教材在每一章节中都安排了大量的“活动”,种类多样。有图表分析类、材料评述类、举例说明类、讨论类、计算类、绘图类、演示类、实践类和论文类等。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动脑能力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如图:

通过活动“动手演示昼夜更替”,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实际操作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活动”多样灵活,而且多数是向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解决问题,进行总结得出新知识,这也是区别于其它教材的一大特点之一。

第四节教材特点对教材使用的启示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着力探索学科结构体系的创新和教材组织方式的多样化,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之间努力寻找最佳结合点,以便形成最合理的结构,发挥最大的功能,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应着重考虑教材的特点,采用灵活的使用方法。

根据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在使用教材时应综合考虑地理学科体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的关系,整合它们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教材所要求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在使用教材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系统知识为中心转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主动探究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力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材培养人的作用最大化。借鉴仲小敏的课程实施张力系统理论,本文构建了影响教材实施的要素如下图:

通过图3—6 的显示可以看出影响教材实施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教师、学生、学校。而这三者也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决定了教材实施的进程和方向。学校要响应课程改革号召,关注课程改革的动向,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新教材实施的有利环境,给教材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时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教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新教材最大的改革动向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调查分析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编制设计有大量需要学生实际动手和讨论的问题,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从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出发,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利用教材的知识体系逐步锻炼自己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要善于培养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学生、教师三因素有效的配合下,充分发挥教材的有利作用,使教材在培养人的目的实现最大化。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答案】B 【解析】“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 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 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 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 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2.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 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 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4、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2、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 3、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 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1994年7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彗星撞地球》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五)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五)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第2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第3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答案:1.C 2.A 3.B 4.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气候类型有( ) ①地中海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②④对。 答案:D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呈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 答案:5.C 6.A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7~8题。 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湘教版必修1

新课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二、湘教版地理学科的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1、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特点分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地理教材应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的教学内容,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的地理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的地理素材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已通过教育部核审,于2004 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试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使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既有与其他版本相同的共性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独特的特点。 学校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有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地理作业(活动)系统三部分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表层系统,是因为它表现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褚亚平教授是最早提出“学科教材构成的三系统”问题的,如图3—1 对后来学者研究地理教材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路。 第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特点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事实材料的表述,阅读材料的介绍,地理学习信息的指导以及图例注释等。 1.1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新课标教材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从不同的类型上转换课文系统的呈现形式,使其更有效的为学生所使用。 (1)从图3—2 课文系统的类型图上可以看到根据课文的表述形态可以把课文系统分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叙述式课文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课文内容,主要是以正文以及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用来阐述地理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描述地理事物。例如:《地理Ⅱ》在讲《人口合理容量》一节时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

湘教版高一地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知识结构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 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典题精练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C.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2.下列物质属于天体的是 A.风筝B.河外星系C.空中飞行的飞机D.彗星和流星体 3.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以行星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 A.太阳系B.地月系C.银河系D.总星系 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是天体系统示意图,总星系指图,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相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填字母),其中心天体是。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材对比 ——以湘教版为例本次对比的主要是2004湘教版教材和2019湘教版教材,侧重于章节主要内容发生的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内容未在文中提及,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新旧教材变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比较粗略。 对于2004版教材,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而2019版教材则演变成了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从教材安排上来看,依然是五本教材,但其中的章节分布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知识从必修部分变成选择性必修部分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不选择地理的学生将不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未单独标注出来的知识章节可能发生变化,但仍旧保留在了原书中) 2004版必修一发生的变化: 1.原1.3“地球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并拆 分为1.1地球的自转和1.2地球的公转两节内容。 2.原1.4“地球的圈层结构”加入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线、震级、烈度等知识。 3.原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无较大变化。 4.原2.2“地球表面形态”——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 的变化”,详细地介绍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与地表

形态。而2019版必修一第二章内容为“地球表面形态”,划分为2.1“流水地貌”(加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风成地貌”(加入了风化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有关)。 5.原2.3“大气环境”——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加入了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3.2“大气受热过程”,3.3“大气热力环流”,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包含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重点强调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3“天气系统”。 6.原2.4“水循环和洋流”——2019版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4.1“水循环”(加入了原4.4中洪涝灾害的防治部分内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新增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新增4.3“海洋与人类”(海洋资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陆地水和洋流”,新增了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和4.3“海-气相互作用”,4.2“洋流”。 7.原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2019版必修一1.4“地球的演化”(新增了地球的演化史),原4.2中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安排成了这一节的活动内容。 8.原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版必修一5.2

地理湘教版高中目录 必修一至三

地理湘教版高中目录必修一至三 湘教版地理 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 第四节数字地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习题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结合实例,学会判断自然灾害。(难点) 3.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重点 )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自然灾害的概念 阅读教材P 2~P 4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灾害 (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如地震、 台风等人为灾害: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交通 事故等 2.自然灾害 (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活动只有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 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正误判断: (1)2016年2月6日凌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属于自然灾害。() (2)2015年8月18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属于自然灾害。() (3)2016年1月24日暴风雪袭击美国致17人丧生,11个州进入紧急状态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1)√地震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2)×危险品仓库爆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3)√暴风雪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教材整理2自然灾害的特点 阅读教材P4第2段~P8,完成下列问题。 1.意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特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①分布范围很广。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①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且出现增加的趋势。 ②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 ①自然灾害发生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②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5)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正确把握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正确把握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发表时间:2017-03-03T14:43:59.56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8期作者:地理组强爱国[导读] 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摘要]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教材完全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框架,符合当今地理教学发展的潮流;教材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特点出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教学可结合实际情况,同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教学过程中基本策略实施。 [关键词]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新课标;素质教育;学习能力;学科联系;影响;策略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呈现了以下特点,以湘教版为例。 1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符合新课标,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知识框架,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高中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将来选择文科,而是以下三条: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3、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要求学生牢固树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湘教版地理教材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突出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第一,教材加强和注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不直接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地理观察力、地理记忆力、地理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各单元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这实际上就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每课后都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练习。第二,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文字生动,图文并茂。同时,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专题列入教材,供学生自学自练。这样,通过课文、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加强和落实。 3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基础性作用,即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甚为密切。1、和语文的关系密切,因为描述地理现象离不开文字,如描写温度变化的“高处不胜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月相的变化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等,古诗词的描绘,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得栩栩如生。2、和数学的关系,如太阳高度、地方时、垂直气温差的计算等。3、地球公转遵循开普勒定理,自转偏向力,人造卫星的发射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探索等和物理学息息相关。4、生命的出现让自然界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并通过生物循环与无机界相连,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断适应发展,形成一定地域的陆地自然带……5、如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污染蔓延,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芳香族等物质危害人类健康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这些与化学密切相关。6、地球的形成、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更是密不可分,每一段历史都记载着当时的山川景物、气候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特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实际上是人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形成社会环境的历史,这种作用会长期持续,而环境问题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必须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 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学习地理提出如下要求: ①认知能力;②运用能力;③实践能力;④研究能力;⑤创新能力;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产生了新的教学目标及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第二,培养学生树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观,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分析和评价;第三,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观,深化对国情和国策的认识;第四,实施道德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特别强调如下几点: ①强调坚持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其次,注重发挥地理学科在培养与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真正理解地理学的价值及其人文意蕴。②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湘教版仍然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地理理论、基本地理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传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内容仍然居于基础位置。③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一倡导以基础地理知识获得为工具和手段,开发智慧、培养情感、形成科学态度、掌握地理科学方法。二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克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三倡导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四倡导体验性学习,反对过分依赖教科书的教学。五倡导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强化知识记忆的手段。 5 新课标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基本策略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课标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新课标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技能为主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标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必须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地理教师要确立“教师即课程开发者”的理念,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

目录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 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 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

(2019新教材)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十五)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课时双测过关(十五)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以下属于人工植被的是() A.亚马孙雨林B.撒哈拉沙漠 C.呼伦贝尔草原D.江南丘陵柑橘林 解析:选D江南丘陵地区的柑橘林,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经济林,为人工植被。 2.家住北京的小明暑假到英国伦敦旅游,他发现两地的植被类型相同,北京和伦敦的 植被类型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选A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被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A对。亚寒带针叶林对应的气候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对应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C、D错。故选A。 3.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硬叶灌丛林为主,其植被具有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 根系很深的特点,以适应这里夏季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B.温和湿润 C.高温多雨D.温和干燥 解析:选A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故该地植被为适应这一气候特征,具有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很深的特点。 下图是一张在冬季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

5.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区的热量带为() A.亚寒带B.暖温带 C.亚热带D.寒温带 解析:4.B 5.C第4题,读图,图中有的树落叶,说明有落叶阔叶林;结合该照片是 南京紫金山某处景观,图中未落叶树木应为常绿阔叶林。第5题,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6.下列属于荒漠植被适应严酷干旱生态条件的是() ①叶面缩小或退化②有茎花和板根③具有肉质茎或叶④根系发达⑤有滴水叶尖 A.①③④B.②③⑤ C.③④⑤D.①④⑤ 解析:选A为适应干旱,有的荒漠植被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叶片状, 以减少蒸发;有的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覆盖着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 根系发达,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据此完成7~8题。 7.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D.④②①③ 8.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7.D8.D第7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 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 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D正确,A、B、C错误。第8题,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故D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