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对每一类药中的分类药的对比研究不够, 对每一类药中的分类药的对比研究不够, 如:
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解毒药 凉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温经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 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药 平肝潜阳药 平肝息风药
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多数中药尤其是粗制 剂的有效剂量的范围往往比较窄,量效关系很难 表现。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起效较慢的中药灌胃 每日2 连续给药2 日给药1 ,每日2次,连续给药2日,第3日给药1次,即连 续给药5 可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续给药5次,可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所用剂量大小和所含 不同化学成分有关,如人参小剂量兴奋中枢, 不同化学成分有关,如人参小剂量兴奋中枢,大 剂量抑制中枢,既有升压作用又有降压作用。 剂量抑制中枢,既有升压作用又有降压作用。
5.中药毒性研究 6.中药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中药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 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产生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中药单体制剂和静脉注 射剂的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问题也越来越突 出.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表现在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如人口服茯苓煎剂可出现利尿作用,但家兔和大鼠 灌胃均未发现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中医药理论还特别强调人的体质对用药的影响, 如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之剂等。
3.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如祛痰药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的研究, 如祛痰药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 的研究,而对 的研究 呼吸道外由“痰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 呼吸道外由“痰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