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0.39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刘黔义·编

1、仁政(孟子)

“仁政”说: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1)“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通过恢复井田制,首先解决老百姓和国家的经济问题。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2)恢复周代的国野制度,均平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取民有制,减轻民众负担。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滕文公上》)

“市廛(chan)而不征,法而不廛”(《公孙丑》上)

(3)举办学校,加强教化、省刑罚。

“人之有道也,饱食、焕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

(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

2、隆礼重法(荀子)

隆礼重法: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说:“礼者,养也。”(《礼论》)认为礼既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相应礼仪,还是为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和音乐文化等精神需要所制订的制度和规范。

(2)关于礼的起源,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的欲望。所谓“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礼之所起也”(《礼论》)认为政治制度、法令、规定等礼制源于人的生活欲望和社会物质财富所能达到的程度。

(3)关于礼的功能:

第一、“分物以养体”,乃社会分配的原则。其功能在于使人对外物的使用有

所节制,且因外物归属明确而避免争夺。

第二、礼另一个功能是“别”,即划分社会等级名分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行为

准则。

当然,荀子认为礼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改造人性,“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

人之情性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性恶》)

(4)隆礼重法。治国之道,不仅要“导之以道”,还要“禁之以刑”。

“礼义者,治之始也”(《王制》)“法者,治之端也”(《君道》)

“听政之大分(要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王制》)“《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论》)

荀子强调礼法并用,认为礼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或出发点,法则是治理国家的

关键;礼是一般原则,对法起着指导作用。

(5)隆礼重法要与尊君爱民相联系

第一、礼有三个根本:尊奉天,尊奉地,尊崇祖先和隆尚君师。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礼论》)

第二、在提倡隆君的同时,又主张爱民。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王制》)

(6)隆礼重法要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

第一、治理国家,既要有法,又要靠人。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

原也。”(《君道》)

3、无为而治(老子)

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

(1)“无为”政治的中心思想是政事清简。即把国家、政府的活动缩减至最

低程度,尽最大限度不干预民众活动,使民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安居乐业,认为这样就能使国家大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十章)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二十九章)

天道自然,无为而万物生,无为而功自成;人类社会之政治亦当如此。

(2)“无为”政治的具体内容

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章),

以制止社会纷争。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三章)

第二、“绝圣去智”、“绝仁弃义”,认为仁义礼智破坏天道自然,是社会动

乱的原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三十八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

寡欲。”(十九章)

第三、慎征伐,反对随意发动战争。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

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

(3)反对“有为”,因其乃是对天道的背离。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

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