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历史主义理论 (当代西方流行理论简介)

作者:乔志航网站编辑:杨宾责任编辑:杜梅萍日期:2003-07-16

新历史主义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逐渐形成,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诗学流派,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旧历史主义是研究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历史哲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发展观,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然而,在本世纪初,这种“总体发展”的历史观遭到形式主义的攻击,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认为旧历史主义诗学只重视文学的外部规律,即只注重文学与社会环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忽略文学与人生、文学与语言、文学与作品形式的内在关系,因此要回到文学的“内部研究”,将文学的形式、结构、细读、语义、叙事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中心。于是从20年代到60年代,整个文学批评出现了全球性的形式主义倾向。然而,由于形式分析割裂了作品与社会、文学与现实、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仅仅进行狭义的语义分析和作品内结构解读,使文学研究除了在一些细部上有所发展以外,整体研究方

面出现了视界狭小,研究方法琐屑,成果十分有限的情况。

1982年,新历史主义走向了历史的前台,并成为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新的挑战者。新历史主义以政治化解读的方式从事文化批评,注重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和历史语境,并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福科哲学、女权主义的理论,在作品和语境中,将文学作品还原为活生生历史过程,由此展开文学的文化政治层面的分析。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J·多利莫尔、L·蒙托斯等。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为《类型》学刊撰写的集体宣言中,正式确立了这一流派及其称谓,并成为该派的领袖人物。

格林布拉特认为,任何理解阐释都不能超越历史的鸿沟而寻求“原意”;任何对个别特殊的文学作品的进入,都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文辞语言层面,而是“不断返回个人经验与特殊环境中去”;任何文学作品的解读在放回到历史语境中的同时,就是放回到了“权力话语”结构之中,这样,格林布拉特就使新历史主义成为了一种具有政治批评倾向和话语权力解构功能的“文化诗学”或“文化政治学”。

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跨学科研究”性,即跨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使其具有了多维视野的研究。2、“文化的政治学”属性,使文学和文学史

研究成为论证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权力斗争、民族传统、文化差异的标本。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3、“历史意识形态性”,即认为人的文学在文化中具有抗争性作用,而文化变革就是一种文化通过策略向主导意识挑战,进而去“重写文化史”。

另一位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家是美国圣克鲁兹加州大学思想史教授海登·怀特。他认为必须先将对历史的理解看作一种语言结构,通过这种语言结构才能把握文学历史与社会政治的总体关系。

总体上看,新历史主义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不能将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截然分开,而是将文学与非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力图达到文化政治历史诗学的“重写文学史”目的,标志着20世纪文学研究在经历了社会中心、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读者中心之后,重新注重历史、意识形态、政治解读的“社会中心”。这一转型,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