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地震科普知识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22.18 MB
- 文档页数:104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西街口中心小学全体学生地点:操场主讲:车自平时间:2016年3月29日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培养。
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一、地震小常识1.什么叫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2.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3.地震来临时有前兆吗?这些前兆是真实的吗?我们可以用它来作判断吗?地震来临时一般是会有前兆的。
例如先来小地震再来大地震,地下电、磁、热和水等物质运动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生物界的神经,从而产生了地震前兆,但这些前兆也不完全可靠。
从地震监测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监测网精度和广度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对这些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出是否有大地震来临。
但也有些地震是没有前兆的,发生地震的原理比较复杂。
二、学校防震知识桌椅摆放与窗户、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免外墙塌倒伤人,留出一定通道,便于紧急撤离,年小体弱、有残疾的同学安排在方便避震或能迅速撤离的方位;加固课桌、讲台,便于藏身避震;检查和加固教室的悬挂物;门窗玻璃贴上防震胶带,防止玻璃震碎伤人。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课件1. 防震减灾概述顾名思义,是指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活动。
它涉及到地震的监测、预警、科研、教育、宣传、演练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全方位的努力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
地震是地球内部应力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
社会组织和公众则应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自身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共同构建防范地震灾害的安全屏障。
1.1 定义与重要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的目的是向公众普及地震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地震监测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测能力的提高等。
这些成果为防震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国际社会对防震减灾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政策和措施。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对于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防震减灾的必要性防震减灾是应对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防震减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巨大。
通过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稿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重大地震灾害,给灾区广大人民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省市领导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当前抗震救灾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温家宝总理亲赴现场,指挥灾抗震救灾。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
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积累,对学生防震抗震知识的培养。
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群众伤亡惨重,其中,以在校学生伤亡率最大,学生是灾害发生时弱势群体,目前,学校在校学生防震抗震意识普遍不高。
在这样血的教训下,引发出一系列对地震科学知识普及重要性的迫切需要。
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同时也涌现出防震抗震意识超前,忧患意识优秀的代表人物。
比如,在四川省的绵阳市安县桑枣镇,有一所因地震出名的中学——桑枣中学,这是一所安县教委直属的农村初中学校。
校长叶志平,在担任学校校长以后,连续几年对该校的几栋教学楼进行了改造加固,教学楼本身不结实,属于危楼,也校长知道早晚会出事。
利用学校有限的才力进行改造和加固,除了教学楼修建结实还不行,紧急情况下有序的疏散学生也至关重要。
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
学校规定好每个班固定的疏散路线。
要求两个班在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
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
就连每个班在教室里怎么疏散都作了规定。
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要走教室里的那条通道都预先进行了设置。
---------------------------------------------------------------最新资料推荐------------------------------------------------------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巧家县地震局一、我们的地球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二、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从而发生地震。
地震发生时,在震源处岩层发生快速破裂产生弹性波,并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可在地球内部和表面1 / 12传播。
在地震时,我们感觉到地面上下震动或者是左右晃动,这都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称为震中;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在一般情况下,距离震中越远,震动就越弱,但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震中所在地,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的一些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
地震科普知识讲座一、我们的地球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二、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下岩层受应力作用错动破裂造成的地面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方,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变动,从而发生地震。
地震发生时,在震源处岩层发生快速破裂产生弹性波,并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称为地震波,地震波可在地球内部和表面传播。
在地震时,我们感觉到地面上下震动或者是左右晃动,这都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
震动的发源处称为震源;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称为震中;地面上其他地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附近震动最大,一般也就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在地图在一般情况下,距离震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中越远,震动就越弱,但地面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往往并不是震中所在地,而是在稍微离开震中的一些地方,这里常称为宏观震中。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都是用来说明地震强弱程度的,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地震震级是用来说明地震本身大小,它是根据地震仪器记录计算出来的,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弱震是震级小于3级。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一、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1.地球的内部结构(图片资料)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地壳之下是地幔和地核。
它们分层结构就像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
地核又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
地球的内部构造2.地球是运动着的我们居住的地球始终在不停的运动。
她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旋转,随着太阳系、银河系在茫茫宇宙中遨游。
(图片资料:用原图P2)3.我们居住的地球并不安宁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约7秒就有一次。
人们能够感觉得到的不到1%,其中造成灾害的仅有万分之二左右。
4.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分布世界上的地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三个主要的地震活动带上:(图片资料用原图P9)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5.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我国约有20多条地震带,地震分布很广。
有记载以来,我国除贵州、浙江外,其他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已达50多万人,约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图片资料)6.地震的分类人为的原因:人为的原因也能引起地表振动,如开山放炮、地下核爆破等。
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容易造成灾害的、由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震,即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对人类的威胁最大。
(图片资料:唐山、汶川的地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的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图片资料:火山喷发)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
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图片资料)7.地震的烈度与人的感觉、破坏程度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画图)——小于三度:一般情况下人无感觉;——三度:少数静止的人有感觉;——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门窗作响,吊灯摇晃;——六度:人们仓皇出逃,房屋损坏;——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十度:房屋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教育简报
2023年第5期
小学2023年3月27日“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及主题班会活动简报
3月27日,我校组织全校师生收看了“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课及各班开展了主题班会,从中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学校举行一次地震逃生疏散演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收看了“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
活动中,各班教师从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应急常识、避震的方法和建议等方面,讲解了什么是地震,如何避震与自救、互救知识,通过理论知识与事件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不同情景下该如何避险,应采取哪些科学的避险措施。
期间,还收看了“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
这次“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及主题班会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在地震时自我保护的知识和动作:首先要就地寻找避难的地方;其次是要想办法快速离开危险的地方;再次是面对灾难时要团结,相互关照。
老师还告诉孩子们在灾难发生时一定要沉着镇定,听从指挥,要有集体观念,不能争先恐后,平时还要多带一些水,真的被埋在废墟里时才能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延长被援救的时间。
本次活动开展,真的是很受益匪浅。
面对地震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它的到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认识逃生技能来保卫自己的安全。
能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可以把灾难控制到最低,而不再是什么都不懂,本次活动开展真的是很有必要的。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地震科普讲座,旨在提高大家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就本次地震科普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发言。
一、讲座背景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破坏性地震约为10万次。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地震,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地震基础知识讲座首先介绍了地震的定义、成因、分类、震级等基本概念,使大家了解了地震的基本特征。
2. 地震预警与防震减灾专家详细讲解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作用和我国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现状,使大家认识到地震预警在防震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介绍了地震应急预案、避难场所、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大家的防灾减灾能力。
3. 地震现场救援与自救互救讲座重点讲解了地震现场救援的基本原则、方法及自救互救技巧,使大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自救和互救。
4. 地震逃生与避难专家针对不同场景下的地震逃生与避难方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包括室内、室外、公共场所等,使大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安全地逃生。
5. 地震谣言辨别与心理疏导讲座最后,专家针对地震谣言的传播和地震灾害后的心理疏导问题进行了讲解,使大家能够正确对待地震灾害,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讲座意义本次地震科普讲座对提高大家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学习地震科普知识,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地震的危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技巧,为应对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2. 传播地震科普知识,消除地震谣言。
讲座使大家了解到地震预警、救援等知识,有助于消除地震谣言,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