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 格式:wps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一、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首先要从历史背景入手。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传统。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国内割据混战的折磨。
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便开始显现出来。
二、外部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曲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冷战格局令世界各国陷入两极对立的状态。
中国在冷战阵营的兴起使其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同时遭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压力。
这种外部环境的困境,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内部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国内改革的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难题,特别是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管理不善,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举措,以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民主化。
然而,由于改革的速度和程度不够适宜,导致了一些突破性的问题和困难。
四、领导人的理论和政策领导人的理论和政策也是造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领导人面对着世界主要国家的压力和国内的矛盾,必须进行艰难的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领导人的理论和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领导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判断失误,或者政策的执行不力,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陷入了一些混乱和困境。
五、外来思想的影响最后一个原因是外来思想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曾经受到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影响。
然而,由于这些国家的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不得不进行反思和调整,这就导致了一些曲折和困难。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背景、外部环境、内部改革、领导人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外来思想的影响,都是造成曲折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穷原因何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富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贫穷不知不觉成了对比,社会主义国家穷让很多人心生疑问,下面是带来的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穷原因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1、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而贫穷,更主要的因素是资本主义世界以民主之名而行独裁之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面的封锁围堵。
可笑吧,自诩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世界竟然不允许其他国家拥有信仰的自由、拥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自由,如同黑帮一般动辄就对这些国家发动战争、实施封锁,无所不用其极。
2、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同样可以发展好、同样可以致富;;中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就说前苏联,如果不是听信美国的忽悠,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和道路、挥刀自宫,削足适履、邯郸学步,恐怕今天也未必就不如美国,要知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直是在前苏联的打压之下、惶惶不可终日。
3、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到今天未能在经济上发展起来,原因是多方面:一是国家小,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无法抗衡资本主义世界全方位的封锁和围堵;二是底子薄,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殖民掠夺,这些国家的基础建设、文化教育、国民经济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3、党的执政理念和自身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幸运的,悠久文明、地大物博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始终对这个东方的庞然大国战战兢兢、无可奈何。
中国共产党无疑更是幸运的,因为有“理论联系实践、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的三大作风,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有拥护她的十数亿中国人民;;人民是水、水可载舟,人民是火、火可燎原!生在这个伟大的国家、我们足以骄傲,处在这个光荣的时代、我们足以自豪,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开创属于我们的不朽业绩,不要辜负了这个光荣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介绍社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或指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
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
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
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
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
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
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
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运作和失败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社会主义者成功推翻了沙皇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随后,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东欧国家也纷纷效仿俄国的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然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后,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了各种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失败。
一、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推进对其周边国家的扩张和干涉。
在经过多次动乱和政权更迭后,周边国家中的一些国家如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东德等国家,纷纷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这些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了苏联模式。
在政治上,这些国家采用单一的政党制度,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并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和国有化,工人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代表。
二、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优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使这些国家得到了以下优点和好处: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国家倡导公有制,为全民谋求福祉,实行普惠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国有化。
国有化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收入。
三、卫生医疗制度的建立。
在社会主义政权下,医疗保障制度更完善,医疗条件和服务更优质。
四、教育。
在社会主义政权下,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书本知识和实践教育并重,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失败原因然而在这片土地上,社会主义政权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和挑战。
一、经济上的问题。
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计划经济模式难以应对经济发展的灵活性和变化性,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效率低下、生产线长、产品质量差、价格水平高。
二、政治上的问题。
社会主义政权下出现了政治腐败、领导人的威权主义、国家形象下降,以及社会制度的僵化等问题。
三、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化。
虽然这些国家都在苏联的影响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异还是非常大。
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苏联剧变20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强大的苏联会发生一夜剧变,出乎人们预料地迅速解体。
对此的解释很多,有人认为根本原因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对斯大林的否定,放松了阶级斗争;有人认为是苏共党内出了叛徒;有人强调经济没有搞好;也有人说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
在专门研究苏联问题的专家们看来,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的体制。
当然,对于苏联体制的解读也是有差别的。
笔者同意邓小平在评价苏联时所说的:“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①苏联的种种问题:破坏法制的大清洗、重军抑民的发展战略、农业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等等,根源都在于苏联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在于苏共背离了民主原则,造成民众与政权、国家的分离。
一、没有程序保障的民主发生了异化关于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推崇巴黎公社式的国家。
巴黎公社“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挥,;“为了防止国家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的政治体制模式定型了。
其特征是:党代表人民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不仅制定政策,还具体执行政策,是立法与行政统一的机关;党又完全听命于领袖斯大林,其内部也没有民主,有不同意见者遭到清洗;苏维埃成了通过党的决议和法令的形式上的工具;人民的民主权利停留在字面上,他们没有对国家政策的意见表达权,只是执行者;国家管理者变成了官僚,他们由组织部门选拔,根据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
卢森堡的担忧不幸变成了现实,事实也说明民主的内容与形式是缺一不可的,没有相应的形式很难保证无产阶级民主的内容。
斯大林所建立的体制及其持续不断的大清洗和向民众施暴,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宗旨与原则,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成为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根源。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前东德统一社会党失去政权的原因探析15年前,在东欧剧变的风暴中,德国以前东德加入前西德的形式和平实现了德国统一。
一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政权瓦解了,抚今追昔,发人深省。
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其原因。
1.在经济建设方面,前东德统一社会党长期奉行斯大林模式,把计划经济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当经济发生危机的时候,不是通过深化改革和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来解决问题,而是沉迷于所谓完善的既有体制中,不能自拔,思想保守僵化,最终经济发展落后,丧失了执政的经济基础。
战后,由于前东德统一社会党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有经验,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以前苏联为样板,移植了计划经济体制。
前东德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自上而下,自始至终,一切都按计划生产。
一切经济活动,诸如原料来源、运输、生产和产品的市场流通,都由计划决定,直至计划到每一台机器,计划到国营企业最小的单位。
[1](P38)前东德计划经济体制对当时经济的稳定和恢复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黄油、肉食、鸡蛋等主要食品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战前水平,1954年,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超过了战前,但是5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诸多弊端,前东德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缓慢,生产力发展总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前西德的差距逐渐加大,上世纪50年代,每年都有20万前东德人非法越境,逃往前西德,这给前东德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前东德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缩小与前西德的差距,稳定人心,阻止人员流失,成为摆在前东德统一社会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然而,他们未能突破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思想框框,未能从如何突破斯大林体制出发,去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是企图通过制定更宏大、更完善的计划来实现生产力的提高。
于是,1959年,在前苏联赶超美国的号召下,前东德出台了七年计划,把目标定为赶超前西德。
七年计划的主要经济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增加产出,力求在1961年底,使大多数工业消费品和食品的人均消费水平赶上和超过西德[2](P216)。
序号一:社会主义发展与挫折近代以来,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球范围内曾经崭露头角,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挫折。
社会主义试图通过政治制度、经济管理以及社会结构的改革,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等目标。
然而,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交织影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历经了一系列挫折与困难。
序号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分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在过去几十年里曾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不断壮大,并在不同国家以不同的方式取得了成功。
但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些失败和挫折,这些都让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对于社会主义的未来,人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人对社会主义抱有乐观态度,认为社会主义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有人对社会主义持保守态度,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并不十分明朗。
序号三:社会主义挫折的原因分析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外部环境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国际国家关系的复杂化、国际市场的波动等都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内部体制机制的问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过程中解决政策与制度问题时遇到了一些障碍,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惯性与僵化。
3.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金融风控的不足等。
序号四: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选择面对历史上的挫折和困难,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不断的改革,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多的成功,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样本。
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通过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和制度理念来优化自身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
序号五: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从目前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来看,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1. 没有现代化的基础。
社会主义在许多落后的地方进行建设,缺乏现代的生产力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基础,导致实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困难。
2. 初期计划经济的失败。
在社会主义初期,许多国家尝试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但由于缺乏实际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导致计划经济失败,经济发展出现滞后。
3. 腐败现象的增多。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一党制的政治体制,失去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使得一些政府官员滥用权力,增加了腐败的现象,导致国家机器的运转出现问题。
4. 意识形态内部的分歧。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上,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派别之间的分歧,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5. 国际环境的压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上,国际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这些国家经常会面临西方国家的制裁和压力,包括军事威胁和经济制裁等,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的困难。
是否应该取消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取消社会主义制度。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例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这表明社会主义制度无法有效地激发经济活力,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容易导致政府权力过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这种情况下,政府容易滥用权力,导致腐败和权力寻租。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官员腐败问题严重,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创新能力。
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资源由国家控制和分配,个人创业和创新受到限制。
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说,“社会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剥夺了个人的经济自由和创新能力。
”。
因此,基于以上理由,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被取消,让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反方观点,不应该取消社会主义制度。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等问题。
而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国家的调控来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调节市场经济中的波动和不稳定因素。
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波动大、金融危机频发,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国家干预来稳定经济,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和国有经济,能够有效地避免私人垄断和剥削。
这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利益,防止经济剥削和不公。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人民的利益,稳定经济,缩小贫富差距。
因此,不应该取消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在这场辩论中,正方和反方都可以引用许多名人名句和经典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例如,正方可以引用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剥夺了个人的经济自由和创新能力”等名言。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社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或指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
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一般被定义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通过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两种。
前者主要是东欧国家,后者有苏联、中国。
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所减少,但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 走上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走向复兴。
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明显错误的反应,就是将那些显而易见的因素扩大到自己的经历中去。
任何科学调查,不管其方法论是什么,都不会对这种主观的解释方式感到满意。
历史进程中的诸多因素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其位置是不可以任意选择的,而要以组成这一体系的“构筑物”的根本关系和相互作用为前提。
在这一体系之中,结果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从所有社会关系要素的变幻莫测的行为中,包括它们表达的最理想的形式中,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经济领域是基础。
这样做的理由早已有所探讨,在此就无需进一步展开。
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同样必须从经济条件入手,从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出发,考察社会生活体制所带来的后果,最后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一些问题。
一、经济条件的不成熟
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和在阶级斗争中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一旦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发生矛盾,并且不能再解决相关的问题,就会出现向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得以实现,因为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放弃其统治的。
根据这一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实现更高社会形态所必需的经济条件应该在前一社会形态中就发展成熟,特别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必须成熟到足以建立一个新的“需求体系”,即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民生活需求的新意识的基础因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性转变必须发生在那些经济和技术都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在那里,多数阶层的人们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意识。
众所周知,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的期望,列宁把俄国革命看成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特别应影响到工人阶级的组织和意识形态都高度发达的德国。
而革命却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首先爆发了。
总之,必须建立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秩序的事实实际上却与革命性变革的理论模式背道而驰.
客观地讲,从批判和消灭以商品拜物主义为特征的制度到向这种制度屈服,这样的转变与物质需求方面的落后不无关系。
西方社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也许会被新的价值观所不齿,它还为舒适和富裕的生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这一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都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
对物质世界的渴求并不那么容易被人理解,那时哲学的陈腐解释不足以使人信服。
然而,除了客观条件外,还有主观上的问题:“人类的生产能力”——即人克服客观困难的能力——并没有化为行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未被很好地利用。
这种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热情甚至被抛在了一边,从而转向了西方制度和西方的价值观。
社会制度之间的
较量不再体现在生活目标上,而是体现在消费水准上。
如果一场反对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大战能够取得胜利的话,它的胜利绝不是建立在消费品的生产上,而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强调某一种价值观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不得不与资本主义进行较量。
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它必须具有强大的军备来保持“恐怖的均衡”以对付外来的威胁;其二,出于自身的需要,它必须进行大量的商品积累。
无疑,两种社会制度间竞争的结果是,资本主义保持了其中心大都市的长期稳定而未出现革命性反抗。
只有迅速提高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有可能在这场竞争中获胜。
显然,要达到这一目标就注定意味着抹煞社会主义人道和民主的一面,但是,在这一历史性的制度对抗中,走第三条道路肯定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尽管苏共二十大放弃了不惜一切代价发展生产力的首要目标(因而导致了社会主义在两种制度竞争中的失败),但也没有提出民主化。
因而,虽然恐怖和强制性的手段减少了,但人民群众的热情和创造性能力却削弱了,官僚的僵化体制依然存在。
二、官僚问题
从韦伯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建设中,官僚化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在大众社会中,越来越专业化的知识和在不同的领域(生产、贸易、分配和通讯)对应用这种知识越来越多的需求使得专家机构具有了独立性——一旦统治力量更迭,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范发生变化,新的秩序就更加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持者和调解者阶层。
十月革命以后,共产党的作用由社会变革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变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他们既要完成这些变革,又要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相对落后,还不具备自我管理生产关系的能力。
十月革命诞生的苏维埃的思想观念动摇了,因为这种观念的必要条件尚未成熟(如教育落后、阶级意识参差不齐、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共产党机构的官僚体制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生活,不允许任何批评和批评性的讨论,产生了冷漠的态度和投机主义,最后导致了列宁主义准则在党的生活中的破灭。
继而,实现一种“社会主义道德”的努力也付诸东流了。
贪污腐败和经济领域的犯罪这些现象还不是社会主义覆灭的主要原因,经济的不景气和向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妥协才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和重建时期所培育起来的民族精神(这在苏联早期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被这种复活的前社会主义价值观摧毁了。
唤醒人民意识的斗争不再继续,代之以政治教育的法令。
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和党生活中的基本原则都被抛弃或成了有名无实的东西。
在这种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主观的意见和态度——开始滋生开来。
三、理论的匮乏
共产主义世界观已不再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其分析和目标中忽略了实践。
在解释现实和提出目标前景时,其要旨在于揭示并消除从目前的矛盾中滋生出来的错误认识。
尽管在苏联进行了一场反对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但是进行得相当软弱无力,只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上的标准列举出一系列标准化的“错误”。
同时,其社会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才是资产阶级思想滋生的真正根源,这一点却很少进行反思。
这样,哲学就与现实拉开了距离,把自己封闭在僵化教条的象牙塔上。
它
丧失了谋求新发展、学习众多其他范畴和解释方式的能力,因而在这个变革的世界中无法再给人们提供指导。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失去了对我们时代的科学问题和苏联的社会生活的参考价值,其对现实和现存历史的价值——这正是辩证法的实质——也逐渐消失了。
这并不是教科书上的“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导致了其毁灭的命运,而是轻率地将内容丰富的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和结构简化成了这些纲要。
辩证法在理论上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如下的实践上的后果:政治实践的理论基础被事件发生以后的政治实用主义所替代。
这种低下的理论水平在戈尔巴乔夫那本肤浅的实用主义书籍《改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本书宣布了共产主义新纪元的开始。
在分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的时候,我们不应当忽视作为一种理论工具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畸变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客观的根据:经济上的落后、人民大众意识的落后,以及国家和党的组织的政治形式等等。
这可能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社会主义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十月革命是一种英雄式的、但却是错误和不成熟的产物。
只有无视反思作用的人才能接受这样一种决定论的宿命论。
充分运用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第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矛盾有所理解,从而制定战略而不是瓦解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史上的历史飞跃。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2班
学号:09060055
姓名:谭艳
前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原因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09级2班
学号:09060055
姓名:谭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