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浅谈产后身痛
- 格式:docx
- 大小:18.51 KB
- 文档页数:5
浙江中医药大学 肖雯晖中医围产护理学产后身痛概念1病因病机2诊断与鉴别诊断3辨证论治4西医学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产褥期关节疼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可参照本病论治。
概 念妇女在产褥期间,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产后身痛”,又称“产后关节痛”、“产后遍身疼痛”、“产后痹证”或“产后痛风”。
病因病机素体血虚,产时失血过多,四肢百骸空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致肢体麻木,甚或疼痛。
产后百节空虚,卫表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肌肉、关节,经脉痹阻作痛。
产后多虚多瘀,若余血未净,瘀血滞留经络、筋骨之间,气血运行不畅,亦致身痛。
素体肾虚,复因产伤动肾气,腰为肾府,则腰身疼痛。
病史产时、产后出血过多,或产褥期出汗过多,或感受风寒,或居处潮湿寒冷,或有痹证史。
症状肢体关节酸楚疼痛或麻木重着,甚至屈伸不利多见畏寒检查(1)体检:关节活动受限,肿胀(2)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病名不同点产后身痛发生于产褥期内科痹证可发生于任何时期。
若产后身痛延续到产褥期以后仍未愈时,则属“痹证”范畴。
文字辨证论治血虚以肢体关节酸楚麻木为主血瘀疼痛按之加重,痛有定处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若兼有风寒湿邪,也应养血为主,稍加通络,不可过为攻伐。
风疼痛走窜不定寒冷痛而喜热湿重着而痛❿主要证候:产褥期中,遍身疼痛,关节酸楚,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❿护治法则:补血益气,活血通络。
❿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秦艽、当归、鸡血藤。
若偏于上肢疼痛者,加桑枝以宣络止痛;下肢疼痛者,加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
血虚证❿主要证候:产褥期中,遍身疼痛,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疼痛剧烈,宛如针刺,或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恶风怕冷;舌质淡红,苔白或白腻,脉细弦或浮紧。
❿护治法则: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❿方药: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胡玉荃教授辨治产后身痛经验产后身痛俗称“产后风”,临床表现为妇女在足月产、引产或流产后,因调护不慎,感受外邪而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等症状,可延至数月,甚或经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影响家庭和睦。
1 气血虚弱是本,邪气留滞是标,经脉阻滞是主要病机《傅青主女科》云:“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或身热头痛。
”胡教授认为,产后气亏血少,四肢百骸空虚,宛若大门洞开,若摄生稍有不慎,风、寒、湿等邪气最易乘虚入侵,留滞经络、关节,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筋骨关节,不通而痛;或使气血不达,筋脉失养,不荣而痛。
胡教授还指出:产后身痛与痹症不能混为一谈,它具备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为本虚标实之证。
其中,气血虚弱是病之“本”,风、寒、湿、瘀等邪气留滞经络、关节是病之“标”,经脉阻滞,使气血不能上通下达,濡养四肢百骸是其主要病机。
2 治疗重在补气养血,疏通经脉,切记勿过发散胡教授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虚瘀并存,风寒湿夹杂之证,临床表现虽似痹症但绝不可简单以痹论治。
治疗时要充分考虑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特点和邪阻经脉的病机特点,抓住主要矛盾,以益气养血为主,气足则经脉得通,邪气得散;血旺则筋骨得养,荣而不痛。
不能用大队的祛风湿药,如独活、羌活、秦艽等。
切记不可过用辛散发表之药,因“血汗同源”,过汗则阴血伤,不但正气更虚,也会使邪入更深,犯“虚虚之戒”。
正如《丹溪心法·产后九十二》云:“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先。
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里也说:“此症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则养血为主,稍掺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邪气盘踞筋脉肌肉之间,单靠补益气血难以尽除,反易壅滞留寇。
3 “产后身痛方”组成:党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阿胶珠、杜仲、寄生、丹参、鸡血藤、丝瓜络、忍冬藤、络石藤、防己、甘草加减:若汗出多,伍用玉屏风散,或加煅龙牡、浮小麦等;头痛者加白芷、藁本;项背强急加伸筋草、葛根;腰痛加川断、狗脊;上肢痛加桂枝;下肢痛加怀牛膝、木瓜;足跟痛加盐黑豆、补骨脂;风胜加透骨草;湿盛加炒苡仁;寒盛加艾叶、巴戟天;恶露不畅者加益母草;乳汁不足可酌加穿山甲、王不留行等;大便干结者加炒草决明。
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的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378-01【摘要】:产后身痛是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等症状,病程缠绵,日久难愈。
文章从病因病机,分型论治,以血痹论治,外治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产后身痛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产后身痛;中医药治疗;综述产后身痛又名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甚至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西医对该病无特殊治疗药物或方法,本病的中医治疗具有一定优势,现将近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多虚、多瘀、感受外邪为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
先天肾气不足,肾督亏虚,肝肾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形成该病的病机。
病久则化生痰、瘀、热、毒,致使虚实错杂、寒热相兼、缠绵难愈。
产褥期女性因阳气虚损,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袭肢体,形成阳虚血亏,寒凝瘀滞,不通则痛的痹证。
其病机属虚实夹杂,即素体肝肾不足,又值产后气血骤虚致经络失养,外邪乘虚而入,留滞经络,气血闭塞不通所致。
宋阿棣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有三,即:产后多虚以气血虚兼脏腑功能不足是其主要的内在因素;产后多瘀多为气血虚致寒凝瘀血留滞经脉;产后感邪乃因产后气血不足,虚损未复风寒之邪客之成痹[1]。
刘爱英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素体肝肾不足,又值产后气血骤虚致经络失养,外邪乘虚而入,留滞经络,气血痹塞不通所致。
治疗应以补益肝肾为主,酌情祛邪为辅[2]。
2 分型论治2.1 从气血亏虚论治中医素有“产后多虚”之说,历代医家都以因产失血多虚为本病的根本。
如李改凤认为治疗产后身痛应侧重于益气养血,调和营卫,通阳引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本病,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产后身痛的常用方剂[3]。
2.2 从血虚寒凝论治曹云云认为产后身痛由产后气血俱虚,营卫失调,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寒邪独盛,经络,凝滞不通而致,治以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用桂枝附子汤治疗本病患者20例,总有效率95%[4]。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趁痛散治疗产后身痛病案:赵某,女,30岁,2014年8月18日。
主诉:下肢关节疼痛40余天。
病史:足月剖腹产产后43天,下肢关节疼痛40余天,恶露淋漓1月余,现乏力自汗。
舌紫黯,脉沉无力。
初诊:下肢关节疼痛,乏力自汗。
舌紫黯,脉沉无力。
西医诊断:产后身痛中医诊断:产后身痛,产后恶露不绝。
辨证审机:气血亏虚,邪阻经络。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趁痛散加味黄芪30克苍术20克当归15克王不留行30克独活15克川牛膝30克薤白15克制何首乌15克元胡15克炮姜5克穿山龙30克白芷15克通草5克桂枝15克丹参20克。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
二诊:2014年9月1日下肢关节疼痛好转,舌紫脉沉。
以前方加:桂枝20克,五灵脂15克。
三诊:2014年10月15日药后疼痛明显缓解,脚部仍有不适,舌紫暗,脉沉。
处方如下:丹参2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苍术20克川牛膝10克独活10克桔梗10克薤白20克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路路通15克元胡10克通草5克四诊:2014年11月2日药后疼痛基本消失,现无明显不适。
按语产后身痛的发病原因多因产后气血亏虚,百骸空虚,筋脉失养,加之产后起居不慎,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脉气血,“不通则通”。
产后身痛患者多虚多瘀,在治疗上宜补气血,血行而风自灭;另一方面产后身痛患者不宜峻投风药,酌情采用祛风药,中病即止。
本例患者为产后恶露不止,亡血耗气,加之误服疏解之品,重伤气血,致使周身筋脉骨节失荣,故而疼痛难耐。
以养血祛风、散寒除湿为主治疗,方用趁痛散加减。
趁痛散出自《傅青主女科》,谓“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或身热疼痛,若误作伤寒,发表出汗,则筋脉动荡,手足发冷,变症出焉,宜服趁痛散。
”以黄芪、当归、桂枝、炮姜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苍术健脾祛湿;桑寄生、独活、穿山龙、元胡、通草、路路通祛风通络止痛;当归、丹参、川牛膝、王不留行补血活血通经,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另一方面川牛膝可引诸药下行;路路通、通草、王不留行有行气活血、通络下乳之效。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产后身痛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著者,称为·“产后身痛”,亦称“遍身痛”、“产后关节痛”。
本病类似于西医学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
本病的发生与产后营血亏虚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
一、血虚素体血虚,产后失血过多,阴血亏虚,四肢百骸、筋脉关节失养,则肢体麻木、酸痛。
二、血瘀产后恶露去少,瘀血留滞于经络、筋骨之间,气血运行受阻,故使身痛。
三、外感产后百节空虚,卫表不固,腠理不密,起居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人,客于经络、关窍。
治疗法则: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举例: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白芍、干地黄、桂心、茯苓、杜仲、人参、牛膝、甘草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固表;独活、秦艽、防风祛风除湿止痛;桂心、细辛温经散寒止痛,杜仲、年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全方扶正祛邪,有养血益气。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之效。
恶露不绝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为“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晚期出血。
[病因病机]发病机理主要为冲任不固:恶露乃血所化,出于胞中而源于血海,气虚冲任不固,或血热损伤冲任,或血瘀冲任,血不归经,均可导致恶露不绝。
一、气虚素体虚弱,产时气随血耗,其气益虚,或产后操劳过早,损伤脾气,中气虚陷,冲任失固,血失统摄,以致恶露日久不止。
二、血热产妇素体阴虚,因产亡血伤津,营阴更亏,阴虚则内热,或产后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或肝气郁滞,久而化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恶露不绝。
三、血瘀产后胞宫、胞脉空虚,寒邪乘虚而入,血为寒凝,结而成瘀,或七情内饬,气滞而血瘀,瘀阻冲任,新血难安,以致恶露淋漓不绝。
[辨证论治]辨证应以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辨别寒、热、虚、实。
如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无臭气者,多为气虚;色红或紫,粘稠而臭秽者,多为血热;色黯有块者,多为血瘀。
《中医妇科学》> 第十二章产后病第一节产后病小论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缺乳等。
上述诸病多数发生在“新产后”,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倾向将产后7天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病的发病机理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二是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三是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证、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
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须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同时,参以脉症及产妇体质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在古代医籍中,对新产疾病颇为重视,不但论述了亡血伤津的情况下产生的“新产三病”,即《金匮要略》所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冲”、“三急”的危害性。
如《张氏医通》所论的“三冲”,即冲心、冲肺、冲胃,其临床表现:冲心者,心中烦躁,卧起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语言颠倒;冲肺者,气急,喘满,汗出,甚则咳血;冲胃者,腹满胀痛,呕吐,烦乱。
张氏还指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二。
”该书又提出产后“三急”,曰:“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产后病的治疗应根据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景岳全书》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
中医浅谈产后身痛时间:地点:13楼示教室讲课人:胡叶参加者:正文产后身痛,中医病名。
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
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一、名词解释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二、历史沿革1. 对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
指出其因“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并列方治。
2. 产后身痛首见于宋代《当归堂医丛·产育宝庆集》,云“产后遍身疼痛”,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气弱血滞,并立“趁痛散”以疗之。
3. 明代《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疼痛方论》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血瘀滞”与“血虚”之不同,并指出:“血瘀者宜补而散之,血虚者宜补而养之。
”4.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虚、外感与血瘀。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进一步指出,本病的治疗当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实为经验之论,对临证有参考价值。
总之,产后身痛的病因虽不同,但历代医家都强调因产失血多虚为发病之根本,故论治亦提出以养血为主。
这一理论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
三、病因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
产后身痛的发生,与产褥期的生理密切相关,产后气血虚弱,或产后发热后虚损未复,四肢百骸及经脉失养或产后气血不足,元气亏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机体,使气血凝滞,经络阻滞或经络失养;或产时耗伤肾气皆可致产后身痛。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中医妇科辨证论治:产后身痛
【概述】
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感者,称为"产后身痛".本病发生于产后,属产后病范畴。
产妇由于分娩失血,耗伤精力,百脉空虚,易患身痛,主要病因有血虚、肾虚、血瘀和感受外邪等。
本病中药治疗预后
较好。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产后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或素体肾亏,胞脉失养,以及产后营卫失调,腠理不密,感受风寒湿邪,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1.血虚产时失血过多,或产后气血亏损,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以致肢体
麻木,肢体关节酸痛。
2.肾虚素体肾亏,因产伤精血俱虚,胞脉失养,以致腰脊酸痛,腿膝乏
力。
3.血瘀产后恶露不畅,瘀血留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致身痛。
4.感邪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不和,腠理不密,若因起居不慎,风寒湿三
邪乘虚而入,留着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受阻,瘀滞而作痛。
产后身痛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等症者,称“产后身痛”。
前人称为产后关节痛,或“产后遍身疼痛”。
俗有称“产后风”者。
本病症为临床所常见,主要原因在于临产失血亡津,百节空虚,经脉失于濡养;或产后气血亏虚,复感风寒湿邪,阻滞于经络、关节、肌肉所致。
【诊断】1.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等特征。
2.新产数日内,因产时过度用力,以致腰胯或下肢部出现疼痛者,可不作疾病论。
3.本病症一般无明显的局部(即红肿热痛)症状。
必要时可进行有关实验室检查,如抗链“0”、血沉等,以排除急性风湿性疾病。
【治疗】一、辨证论治凡痛处喜按,痛势不甚者,多为血虚证;痛处拒按,痛势较剧,多为虚体感邪证。
腰酸颇剧者,肾虚证也。
治疗以补虚为主,稍佐宣通经络之品,切忌汗法。
1.血虚证产后遍身肢体疼痛,酸楚麻木,皮肤失泽,心悸头晕,舌淡苔少,脉细。
治法:补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举例:黄黄桂枝五物汤。
黄黄15g,桂枝5g,白芍、鸡血藤各10g,生姜5片,大枣7枚。
加减:如有肾虚,兼见腰俞、腰膂酸楚,腿膝软弱者,加入怀牛膝、杜仲、桑寄生、狗脊各IOg等。
2.正虚感邪证周身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疼痛剧烈,宛如锥刺,或肢体肿胀,麻木重着,步履艰难,得热则舒。
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举例:独活寄生汤。
独活、防风各6g,桑寄生、秦花、干地黄、当归、白芍、杜仲、牛膝各10g,细辛3g,川茸、桂心各5g,人参、茯苓各10g,甘草6g<>二、中成药人参养荣丸每次5~10g,每日2~3次。
用于血虚证。
独活寄生丸每次5~IOg,每日2~3次。
用于外感证。
三、简易方药杜仲、鸡血藤各15g,煎汤,每日2次,用于肾虚证。
『名医经验』产后身痛养血祛风化瘀通络妇人产后,常有血虚身痛之症。
家父常云:妇人产后,气血双亏,脾胃不足。
又以血虚当先,血虚无以濡润经络,则经络失养,或受风感寒而发为产后身痛。
其症缠绵,影响产妇康复,为医者临床所重视。
家父对产后身痛症,认为多属血虚生风。
倡导“治风先和血,血行风自灭”之论。
早期治疗以四物汤加祛风止痛之品,即可取效。
或用《傅青主女科》趁痛散加减治疗。
其治疗思路总不外乎养血祛风的原则。
而用《医林改错》之“身痛逐瘀汤”加减化裁。
1983年冬,有一王姓产妇,患产后身痛,周身酸楚,四肢烦痛,行动受限。
经中西医诊治,未能显效。
家父观其舌暗有瘀斑,加之脉象细而涩。
认为此乃瘀血阻络,经脉闭塞。
治当化瘀通络,通脉止痛。
立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处方:川牛膝10克,地龙12克,川羌活6克,秦艽6克,香附6克,当归18克,川芎5克,苍术5克,黄芪18克,黄柏9克,五灵脂6克,桃仁10克,没药6克,红花6克,甘草5克。
患者前后服药10剂后,疼痛缓解。
后经补养气血治疗及饮食护理,身体康复。
家父常云:产后身痛,实属中医之痹症。
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闭”。
故其治痹,总离不开祛风寒湿、通络止痛之品。
但妇人产后阴血不足,用风药多燥,此类药最伤阴血。
故家父倡导,当与养血之品相伍,如其中加全当归一味,《本草正》称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
家父治产后血虚身痛,常用当归为主药。
但生地、金石斛,养阴生津,以制风药之燥。
对于“久痛多瘀”,痛甚且日久者,则尊王清任之论:“明知受风寒,用温药发散病不愈;明知有湿热,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效……,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
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照此义,治痹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
后世医家也有“久痛入络”之论。
故家父也常总结之。
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重者称为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追本溯源,综观历代医学经典著作,有关本病的认识全面而深刻,方药丰富而有效。
重读经典,传承经典,从博大精深的经典医籍中找到诊治疾病的源头活水,从经典开始认识产后身痛。
1 对产后身痛病因、病机的认识1.1外邪侵袭产后身痛之名《内经》无记载,但该书对类似范畴的痹症的论述较全氏《内经·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灵枢·五变篇》“内不坚,滕理疏,则善病风”。
汉.张仲景《金匿要略方论》[z]:…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
《经效产宝》为最早记载本病的典籍,书中曰:“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产后中风,身体酸痛,四肢疹弱不遂‟。
《妇人大全良方》也指出了“风邪”外扰“皮肤经络”为发病的原因,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故易致肌肤“顽痹不仁,赢乏少气‟,“风为百病之长,能兼五邪,善行数变”,以风邪为主时,出现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寒性凝滞、收引,以寒邪为主,时痛有定处,疼痛剧烈;湿性重浊,粘滞,故以湿邪为主时,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
风气挟寒外袭,经脉拘急疼痛。
可见,患者产后体虚,滕理不固,邪气乘袭,筋脉痹阻,气血欠通,发病初起,病位在表。
主要表现为肢体、皮肤、经络部位的症状;日久,病邪羁留,缠绵不愈,正虚邪恋,病邪入里。
主要表现为筋骨、脏腑等部位的症状。
1.2气血亏虚《素问·调经论》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产后多虚”。
唐.孙思邀《干金方》载:“妇人产讫,五脏虚赢”,认为产后气血虚弱为主要病机。
清·沈金鳌《妇科玉尺》曰:“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
明.陈文昭在其著作《陈素庵妇科补解》中指出了气血虚弱为其发病原因,认为产后因失血、产伤、用力等因素导致气血俱虚,而气虚则“多奎而不能周通一身”,血虚则“常滞而不能滋养于一体”。
产后身痛中医辩证论治产后身痛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等症,又称产后关节痛,以虚证多见,常因分娩时失血过多而成血虚或产后体弱,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所致。
【病因病机】产后身痛多因产后血虚、肾虚,筋脉失养,或外邪乘虚侵袭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辩证施治】[气血两虚]产后遍身疼痛,肢体酸楚、麻木,面色萎黄,肌肤不泽,头晕心悸,气短懒言,舌淡苔少,脉弱。
[治法]益气养血止痛[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鸡血藤。
[风寒束表]产后遍身疼痛,屈伸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肢体关节肿胀、麻木,初起可有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解表[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瘀滞筋骨]产后遍身疼痛,按之痛甚,或痛处经脉青紫,恶露量少色暗,少腹疼痛拒按,舌紫暗,脉弦涩。
[治法]活血舒筋[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附注】·一论妇人产后一十八症。
服之如神。
『黑神散』棕皮灰元胡索当归(酒洗)赤芍白芍生地黄芪五灵脂(各一钱)蒲黄(一两)熟地黄(一两)香附米(炒一两)干姜(炮一两)沉香(五钱)乳香(五钱)大黑豆(五钱)莪术(五钱)红花(五钱)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温酒童便调下。
一胞衣不下。
败血攻心。
眩晕欲绝。
服此即醒。
一将产血多。
儿食不尽。
余血裹胎难下。
服此弃子救母。
一临产用力太早。
儿不及转。
横生倒出。
亦当急救母命。
一子死腹中。
母必肢体冷痛。
口角出沫。
指甲青黑。
服此药即出。
一恶露未尽。
乃失而不治。
又过食酸咸之物。
因而得崩漏。
一血昏眼花。
坐起不得。
一血迷心窍。
不能言语。
一败血乘虚。
散流四肢。
因而浮肿。
一败血为害。
口渴舌燥。
乍寒乍热似疟。
一败血入心。
烦躁发狂。
言语错乱。
或妄见似癫。
一败血停留肢节间。
遍身疼痛一月中饮冷。
败血凝聚。
腹痛难忍。
或致泻痢。
一晡热鼻孔中黑一败血结聚。
小便闭涩。
大便艰难。
一败血冲心。
喉中气急发喘。
一败血滞脾胃中。
心腹胀满。
呕吐似翻胃。
一产后诸般怪症。
难以名状者。
多是败血所致。
服此立效。
产后腹痛中医诊疗技术分娩后,由于子宫强烈地阵发性收缩,而引起小腹剧烈疼痛者称产后腹痛,多见于经产妇,中医称本病为“产后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产后腹痛的主要机制有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虚实两端。
1.气血两虚:本病多为妇人素体虚弱,复因产时产后伤血耗气,冲任血虚,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又血少气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发为腹痛。
2.产后脏腑虚弱,血室正开,起居不慎,感受寒邪,血为寒凝;或因情志失畅,肝郁气结,气滞而血瘀;或恶露当下不下,胎盘胎膜滞留子宫,瘀阻冲任,胞脉失畅,不通则痛,故使腹痛。
辨证论治主要依据腹痛的特点、恶露的性质辨其虚实。
治疗重在调养气血,使气血畅通。
虚则补而调之,实则通而调之。
1.气血两虚[证候] 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恶露量少,色淡质稀;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缓急止痛。
[方药]肠宁汤。
主要药物:当归、熟地黄、阿胶、人参、山药、续断、肉桂、麦冬、甘草。
腹痛较著者,加香附、乌药、延胡索;便秘明显者,去肉桂,加火麻仁、肉苁蓉。
2.血瘀[证候] 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缓;恶露量少,色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四肢欠温,或伴胸胁胀痛;舌黯,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方药]生化汤。
主要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益母草。
若小腹冷痛明显,加小茴香、吴茱萸;恶露量少血块多,腹部硬,瘀血停滞胞宫者,加五灵脂、生蒲黄、延胡索。
中成药益母草冲剂:每次1~2包,每日两次,口服。
治血瘀腹痛。
艾附暖宫丸:每次6克,每日两次,口服。
治寒凝腹痛。
桂枝茯苓丸:每次6克,每日两次。
治寒凝腹痛。
生化汤丸:每次9克,每日两次,口服。
治血虚、血瘀腹痛。
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3粒,每日两次,口服。
治血瘀腹痛。
经验方1.艾草汤[药物组成] 艾叶6~9克,益母草30克,红糖30克。
[适应证] 寒瘀性产后腹痛。
血虚腹痛者忌。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中医浅谈产后身痛时间:地点:13楼示教室讲课人:胡叶参加者:正文产后身痛,中医病名。
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西医学产褥期中因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类似症状者,可与本病互参。
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但也有部分患者导致痿痹残疾。
一、名词解释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二、历史沿革1. 对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
指出其因“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并列方治。
2. 产后身痛首见于宋代《当归堂医丛·产育宝庆集》,云“产后遍身疼痛”,并指出本病的病因为气弱血滞,并立“趁痛散”以疗之。
3. 明代《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疼痛方论》在前人基础上补充了“血瘀滞”与“血虚”之不同,并指出:“血瘀者宜补而散之,血虚者宜补而养之。
”4. 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概括本病病因主要有血虚、外感与血瘀。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根据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进一步指出,本病的治疗当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实为经验之论,对临证有参考价值。
总之,产后身痛的病因虽不同,但历代医家都强调因产失血多虚为发病之根本,故论治亦提出以养血为主。
这一理论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遵循。
三、病因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
产后身痛的发生,与产褥期的生理密切相关,产后气血虚弱,或产后发热后虚损未复,四肢百骸及经脉失养或产后气血不足,元气亏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机体,使气血凝滞,经络阻滞或经络失养;或产时耗伤肾气皆可致产后身痛。
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四、病机(1)血虚:素体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虚损未复,阴血亏虚,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致肢体酸楚、麻木、疼痛。
(2)风寒:产后百脉空虚,营卫失调,凑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人,稽留关节、肢体,使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而痛。
此即《内经》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3)血瘀:产后余血未净,流滞经脉,或因难产手术,伤气动血,或因感受寒热,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经脉、关节,发为疼痛。
(4)肾虚:素体肾虚,复因产伤动肾气,耗伤精血,腰为肾之府,膝属肾,足跟为肾经所过,肾之精气血亏虚,失于濡养,故腰膝疼痛,腿脚乏力或足跟痛。
五、诊断要点诊断要点1.病史:产时产后失血过多,产褥期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
2.临床表现: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畏寒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甚者关节肿胀。
本病多突发,常见于冬春严寒季节分娩者。
病证鉴别1.癖证本病外感风寒型与痹证的发病机理相近,临床表现也相类似,二者病位都在肢体关节。
但本病只发生在产褥期,与产褥生理有关,痹证则任何时候均可发病。
若产后身痛日久不愈,迁延至产褥期后,则不属本病,当属痹证论治。
2.痿证二者症状均在肢体关节。
产后身痛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亦兼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相关检查1.体征: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肿胀。
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2.辅助检查:抗“O”、血沉均正常。
如有必要,可进一步做血气分析、血钙、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等检查。
六、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辨证首以疼痛的部位、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兼证与舌脉。
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属血虚;若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簿白,脉濡细,属外感风寒;若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苔白,脉弦涩,属血瘀;若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属肾虚。
治疗原则本病以内伤气血为主,而兼风寒湿瘀,临床表现往往本虚标实,治疗当以养血益气补肾为主,兼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养血之中,应佐以理气通络之品以标本同治;祛邪之时,当配养血补虚之药以助祛邪而不伤正。
本病与一般痹证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夹外感,也应以调理气血为主。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证治分类1. 血虚证主要证候: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金匮要略》)。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2. 风寒证主要征候: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
3.血瘀证主要征候: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恶露量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方药: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4.肾虚证主要征候:产后腰膝、足跟疼痛,弯腰困难,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黯,脉沉细弦。
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代表方:养荣壮肾汤加减。
方药: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黄。
七、其他疗法针灸疗法取次髎、风市、足三里、悬钟、环跳或阿是穴,先针后灸。
穴位注射疗法取足三里、风市、环跳等穴,用复方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等,注0.5m1/穴。
八、转归预后与体质差异、病情的轻重、治疗调摄是否得当有关,若能及时治疗,大多可以治愈,预后亦佳。
如果失治、误治,日久不愈,正气愈虚,经脉气血瘀阻愈甚,转虚实夹杂之证,可致关节肿胀不消,屈伸不利,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可致痿痹残疾。
九、预防调护1. 本病以预防为主。
2. 注意产褥期护理,要慎起居,避风寒。
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
3.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适当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十、产后身痛的护理很多女性朋友由于没当过妈妈,所以认为生宝宝只是在分娩的时候会很痛,其实不然,产后妈妈们也必须忍受很多的疼痛,那么产后妈妈们都会有哪些地方出现疼痛?应该怎样积极应对呢?一、肌肉酸痛其实,在剧烈运动过后,运动员的身体肌肉会从一个紧绷状态进入到一个放松状态,这个时候肌肉产生的乳酸堆积过量就会产生肌肉酸痛感。
生产其实也是一个剧烈的运动过程,牵扯到了孕妈们的大脑、四肢、背部、腰部等等各个关键部位。
假如在生产过程中产程过长,或者孕妈本身就缺乏运动的体质,生产完之后一个星期,基本都是全身酸痛的。
这种酸痛主要是肌肉的酸痛,不涉及筋骨及内脏,新妈咪们尽可放心。
对于肌肉疼痛,一般不建议新妈咪使用药物,而是使用热敷和按摩来治疗,以促进血液循环的方式减轻肌肉疲劳。
因此,保证适当的休息是最基本的减痛方法。
如果疼痛持久且严重,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局部止痛药。
二、子宫疼痛子宫是宝宝出生之前的小窝,生产之后子宫突然空下来了,总会有一个慢慢恢复的过程。
一般产后子宫都会有强直性的收缩,以减少胎盘剥离后的出血,通常下腹部还会鼓起一个圆形且硬邦邦的东西。
当然,这些都是无害的。
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多半与胎次有关,第二胎的新妈咪会比初产妇更加严重。
如果子宫收缩在恢复过程中良好并且恶露不多,新妈咪可以通过按摩和使用子宫收缩剂来减少疼痛。
如果子宫疼痛厉害,则大多使用抗生素、止痛药,并加以适当引流。
极少部分的新妈咪会因为子宫内感染物无法排出而采取手术的方式来取出感染物。
三、乳房疼痛对于乳房疼痛,医学上将乳痛分为三度:用手触摸感觉疼痛为一度,无须处理;活动时感觉疼痛为二度,可以考虑吃药;静止痛,即躺在床上也觉得疼痛时,则为三度,应就医。
而新妈咪们的乳房在产后3~7天也会出现疼痛,表现为双乳胀满、硬结。
这主要是由于乳腺淋巴停滞、静脉充血、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
大部分新妈咪的成因多为乳汁排出不畅。
新妈咪应该以局部冷敷为主,少喝汤,少吃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减少乳头刺激,或用真空吸乳器吸乳汁都有利于解决乳房问题。
此外,新妈咪可以学习乳房按摩,由肿胀处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以减少疼痛感。
四、便秘引起的肛裂疼痛产后很多新妈咪都会出现便秘现象,这是因为分娩之后产妇多卧床休息,活动减少造成肠胃蠕动减慢,加之产后腹壁松弛无力,腹压降低,这些都会使排泄物停滞在肠腔内。
便秘是引起肛裂的主要原因,而肛裂引起的疼痛更是让新妈咪坐立难安,严重者呈撕裂样疼痛或灼痛。
产后新妈咪应该在医生指导适当参与活动,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豆类及其制品,要多饮水,多喝汤,保持体内水分。
当然,辛辣热性食物不宜吃。
便秘严重者可适当服轻泻药,或用少许蕃泻叶泡水当茶饮,也可用开塞露塞肛通便。
五、头痛头颅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地方,也是蕴含了人体秘密最多的地方。
造成新妈咪头痛的原因很多,但原因分析也是让医师最头痛;的问题。
新妈咪中最常见的是紧张性头痛,原因多为心理压力大、睡眠不足、体力透支的产妇,感觉到太阳穴紧绷,像有带子在勒着一样。
新妈咪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症状。
如果新妈咪有头痛病史,伴有眼眶疼痛、畏光、流泪,治疗时则需要多种药物的配合才可达到疗效。
如果被医生诊断为血管搏动性头痛,新妈咪就须小心是否存在血压过高的问题了。
问题一:什么是产后身痛?答: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问题二:妇女产后主要有哪些疼痛表现?答:1、肌肉酸痛2子宫疼痛3. 乳房疼痛4. 便秘引起的肛裂疼痛5. 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