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 例 尺 的 意 义 教 学 反 思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比例尺的意义教学反思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比如: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我们熟悉的教室,并且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画法,把教室的8米画成了8厘米,6米画成了6厘米,另一种是8米画成了4厘米,6米画成了3厘米。然后进行了对比,说出了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无论怎么画,我们的教室还是原来的样子,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从上可知,学生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挖掘知识的生活原型和适当创设探究内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二、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安排学生自学教材53页和54页上面的内容,自学后组织学生汇报,教师在重点处加以点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知道了怎样求比例尺,认识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通过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好。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求实际距离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隆重推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邹平商厦吗?(由于邹平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学生热情比较高。)如果我们要从学校出发去邹平,其自行车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分钟吗?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这怎么行?必须知道商厦和学校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自制的地图(比例尺是1:500000,图上距离是2厘米),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地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
思路一:比例尺1:5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500000厘米,因此图上2厘米实际就是2×500000=1000000厘米=10千米
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因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2÷1/500000=1000000厘米=10千米。
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求图上距离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时,我考虑到足球场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于是节选了一段足球比赛的实况,让学生结合此情景加以理解,也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上课时,果然不出所料,学生对于足球场的边线和底线都不知道。我首先对足球场作了详细介绍,然后让学生观看了足球比赛实况,最后将课本上的教学情景展现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学情景提出了10号队员和4号队员的起脚位置在哪?再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时,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中两个未知数怎样解决,遇到了障碍。这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没有统一单位,有的把两个未知数都设成x。再小组订正时,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在以后的练习中,还有学生犯同样错误。
本节教学课的成功之处: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不熟悉的教学情景转化为熟悉的情景,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解决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没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