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空间形态:共享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 格式:docx
- 大小:28.53 KB
- 文档页数:3
骑楼目录[隐藏]骑楼定义骑楼进入中国的背景骑楼的优点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骑楼定义骑楼进入中国的背景骑楼的优点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中国传统式∙东莞骑楼[编辑本段]骑楼定义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词语·骑楼基本信息【拼音】:qílóu骑楼【注音】:ㄑㄧˊㄌㄡˊ【英文】:Building overhang详细解释(1).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
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2).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底下可以通行。
许杰《我和鲁彦》:“把这临马路的楼房,修理了一下,改作一字骑楼形式,租给人们,当作临时宿舍。
”《新华月报》1979年第6期:“弄堂口上空,离头顶不太高的地方,悬挂着一座跨街骑楼。
” [编辑本段]骑楼进入中国的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香港现代商业建筑的“空中骑楼”商业骑楼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的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
岭南商业骑楼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路、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上图、商业骑楼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上图、商业骑楼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上图、在老城区商业骑楼街内还能看到这种情景:不管烈日当头还是暴雨倾盘,轻松逛街同时还可轻松购物,骑楼既是风雨廊,又是商铺的前厅,方便了行人又带来了商机,这就是骑楼设计者的智慧。
广州新建的现代商业楼宇大多各自为政(如天河城商业区、广州东站商业圈),缺乏步行交通、商业等的有机结合,造成商业建筑间的隔断与相互孤立。
在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特别是现代城市摩天大楼商业建筑群的出现,传统商业骑楼的形式确实不能照搬到其中。
但是传统商业骑楼所体现的精神-----对商业的促进以及对人性的关怀两者做到双赢(如解决步行交通的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从而促进商机等功能),却是值得今天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探讨的。
这次到香港考察了中环商业区,如中环的置地广场、太子大厦及国际金融中心,在那里感受到一种具有现代岭南特色的城市廊式多功能空间所带来的舒适与便捷。
这种廊式空间有着传统岭南骑楼的诸多功能特点,但又为了适应高度复合性城市商业、交通空间而以立体的多层次模式出现,所以在这里称之为“空中骑楼”。
浅谈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浙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建筑传统。
在浙江地区的民居建筑中,融合了山水自然以及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从空间布局、材料使用、装饰艺术、区域差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空间布局方面1. 骑楼式布局:在浙江地区的市区或商业地区,多数民居建筑采用骑楼式布局,即在一层民居的门厅前设置一排悬挑式的廊道,从而形成一条狭长的走廊。
骑楼的设置不仅使得民居建筑增添了一份文化内涵,也方便人们在下雨天进出房屋。
同时,在骑楼下方开设店铺,也可以增加房屋的商业价值。
2. 坊制布局:在乡村地区,多数民居建筑采用的坊制布局,即把若干房屋砌成一排,形成一条街巷。
每个房屋之间有一条小巷相连,巷子两旁的房屋都开设房门。
坊制布局不仅方便村民居住,也方便繁荣村镇的商业活动。
3. 开敞式布局:在农村地区的一些民居建筑中,采用开敞式布局,即在房屋中央设置庭院,房屋面向庭院开放。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同时也能与自然环境进行更好的融合。
二、材料使用方面1. 石木结构:浙江地区的山地居住条件恶劣,常常受到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因此,在古代,人们采用了石木结构的民居建筑,以提高房屋的抗震和防水能力。
2. 砖木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建筑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在宋代,砖木结构成为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主流。
在砖木结构下,房屋的更换和维修也变得更加容易。
3. 素色瓦片:在屋顶上,浙江地区的民居建筑采用的是素色瓦片,常常是灰色或者深色的。
这种瓦片颜色简单,不会显得过于耀眼,也不会破坏周围环境的整体感。
三、装饰艺术方面1. 南屏风:南屏风是浙江地区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特殊装饰件。
通常是石雕或者木雕的,用于屏风与房间之间的隔断。
南屏风以其精美的雕刻和工艺,成为浙江地区民居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 猫眼门:猫眼门是浙江地区民居建筑中的一个特色,即门上设有小窗户,窗户形状呈长条状,如同猫眼一般。
第1章总则`1.0.1 为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建筑品质,实现建筑设计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制定本规定。
1.0.2本规定以国家和广东省、深圳市的有关标准及规范为基础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规定,并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在深圳市行政区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并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规定。
1.0.4建筑设计应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卫生、环保、美观等基本要求,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应根据《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经批准的上层次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所确定的有关规划设计要求进行。
1.0.5本规定未尽之处应执行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和标准等。
1.0.6本规定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2章名词解释2.1 建筑分类2.1.1 民用建筑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1.2 居住建筑以提供日常生活居住场所及其配套设施为主要目的,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
2.1.3 住宅建筑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布局完整,建筑按套型设计,独门独户并设有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阳台等空间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1.4 商住楼下部商业用房(不包含商业服务网点)与上部住宅组成的建筑。
2.1.5 宿舍建筑为相应功能区配套建设,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的居住建筑。
2.1.6 公共建筑以为公众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为主要目的,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1.7 社区级公共配套设施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非独立选址的小型、辅助型公共设施。
2.1.8 办公建筑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
《容积率调整程序》(一)建设单位向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调整理由,提出具体调整方案,并附调整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图;(二)市规划管理部门对调整容积率申请进行初审,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对容积率调整的必要性和调整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评审,对论证不通过的,不予调整;(三)市规划管理部门对论证通过的调整方案进行社会公示,采用多种形式征求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必要时组织听证;(四)经论证、公示(听证)后,市规划管理部门认为确需调整容积率的,依法提出调整意见,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结论和市国土部门土地出让金补缴测算方案等相关材料报市经营性用地使用管理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市政府批准;(五)容积率指标调整经市政府批准后,市规划管理部门方可办理规划方案调整审查等相关手续,并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抄告市国土部门;(六)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变更后的容积率及时向市国土部门办理土地出让金补缴等手续,市国土部门与建设单位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七)建设单位凭土地出让补充协议、补缴出让金及相应契税的缴纳凭证,方可申请办理或变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容积率指标调整突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依法先行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七条涉及容积率调整的相关批准文件调整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材料,应按城建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归档备查。
第八条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市国土部门应将容积率调整审批情况和土地出让金差价补缴情况,定期抄告市监察部门。
第九条市规划、建设等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跟踪管理,确保建设单位按规划许可进行施工。
第十条市规划管理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竣工规划核实,重点检查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总建筑面积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条件确定的容积率指标。
因违法建设而造成总建筑面积超过规划许可确定的总建筑面积的,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5%~10%的罚款,并补缴土地出让金等相关费用(土地出让金补缴标准参照容积率调整执行);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灰空间的完美利用——广东骑楼空间引言骑楼从产生起就与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相关联,与广东的历史脉搏同起伏,作为特定区域的地域建筑,骑楼自然而然的成为整个广东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景观。
骑楼建筑由于在街道和建筑之间存在过渡性的架空层,既所谓的“灰色空间”,因此骑楼街道空间相对于普通的城市街道空间具有极大的特殊性。
本文将以骑楼街“灰色空间”的空间形态与保护利用为基点进行城市设计分析。
广东骑楼的空间传播骑楼遍布世界许多地区,尤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地区最多,整体上表现为大区域范围的圈层结构,分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圈,粤东、粤西、粤北边缘圈、琼桂闽赣台外围圈、东南亚及其他外域圈。
骑楼的建筑源类型之一是地中海地区的外廊式建筑。
在地理大发现后,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侵略的脚步逐渐向印度、南中国海沿岸扩散、变形。
通过对世界各国对文化遗产的考察,发现亚洲与大洋洲之间的南亚太地区、在北美与南美之间的加勒比海地区,都形成了与地中海地区相似的外廊式建筑,这三个重要的大陆板块的结合部成为文化交流和糅合的敏感区域,成为世界文化的接受地、传播地,成为骑楼的发源地。
通过对骑楼形态、建设年代的考察,推测骑楼的传播秩序和传播方向,是在印度初步成型以后,由殖民者以马来半岛为节点传入南洋地区,在大致分为三条路径向太平洋沿岸地区传播。
一为广东,一为海口,一为台湾,然后以这三个城市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如下图所示)。
灰色空间的宏观应用骑楼建筑由于在街道和建筑之间存在过渡性的架空层,既所谓的“灰色空间”,因此骑楼街道空间相对于普通的城市街道空间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宏观上看,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街区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
其中街区空间是最为丰富的类型。
看过一本书上曾提出过“前店后铺”的建筑形式,既面临城市主干道的是出售商品的商店,后面面向街区次要街道的是家人居住的场所。
前店后铺的建筑模式创造了两类街区空间:商业型街区空间与交通性街区空间。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广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建筑遗产。
而广州骑楼作为城市的独特建筑表现形式之一,也成为了广东风情的代表之一。
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常见于广州老城区,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功能特点。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体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骑楼的外观造型主要以中式和西方风格相结合为主,展现出广州城市的多元文化氛围。
骑楼的外立面常常采用木质结构和砖石填充,注重建筑材料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
建筑师们注重细节的雕琢和装饰,如雕花、彩绘等都是骑楼设计的重要部分。
这些精心设计的装饰元素不仅彰显了建筑师的艺术才华,也为广州的城市风景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另一方面,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也体现在其功能特点上。
骑楼以其独特的构造形式,能够为广州城市的气候和社会生活提供便利。
作为一种有盖的过街通廊,骑楼在雨天和炎热的夏季提供了良好的遮挡和避暑之处。
人们可以在骑楼下休息、交谈、买卖商品等。
骑楼的一端通往街道,另一端通往室内空间,起到了连接不同空间的作用。
骑楼上方通常设置有一楼,用于商业、居住或办公等功能。
这种垂直分区的设计理念,既充分利用了空间,也使得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
设计骑楼还考虑到了人的尺度和视觉感受。
骑楼设计注重通风、采光和空间比例的合理布局,确保人们在骑楼内部能够感受到宽敞舒适的氛围。
骑楼的高度、宽度和长度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调整,保证行人在骑楼中行走时不会感到拥挤或局促。
骑楼的设计还注重保护行人的隐私和安全,使得行人在骑楼中行走时能够感到自在和舒适。
总的来说,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建筑师对于环境、功能和人的关注和理解。
骑楼既是城市的标志,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设计,广州骑楼为城市提供了便利和美感,也展现了广州城市独特的魅力和风情。
广州骑楼的设计理念不仅在于其建筑风格和造型,在于其功能特点和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广州建筑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例析广州骑楼街区空间的保护与发展广州是个千年古城,拥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旧城及旧建筑的保护也日渐提上日程。
就城市空间而言,一方面需要辨别、保护和发挥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魅力。
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旧城空间结构,适应现代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
1.广州骑楼街区的形成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近代中国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形成了既有中国传统“檐廊式”建筑的内涵,又有西方敞廊式建筑的特征的建筑形式——骑楼。
骑楼建筑适应潮湿多雨的南方天气和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遮风挡雨,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2.广州骑楼街区的发展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各种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的出现,给骑楼街区带来很大的冲击。
再加上骑楼街区的形态和规模尺度,骑楼街区的发展收到了诸多方面的约束和限制,逐渐走向衰落。
2.1骑楼的尺度制约骑楼的开间约在3m~4.5m之间,进深在10m~20m之间,首高在4.5m~5.5m,楼层层高约在3.2m~3.6m,总体高度约为l0m~24 m,样体量尺度严重制约着商业的规模发展,只适合个体商业的小规模多元化经营,而不适合现代商业的大规模经营。
2.2交通问题骑楼街区是旧城遗留下来的,部分骑楼街道承担着主干道的功能。
而骑楼街宽度一般为11m~16m,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交通系统。
政府部门为了发展城市,加上多年来骑楼建筑未经修缮,只有通过拆建广州的特色建筑——骑楼来拓宽主干道,缓解交通压力,间接导致了骑楼的衰败。
部分对外交通处于交通干道中的骑楼街区,为了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压力,采取了高架桥的方式。
但高架桥对骑楼街区空间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加上新城区的建设,使得当初兴旺的骑楼商业街由于环境质量较差,交通不便,商业发展难以更上一层楼。
2.3缺乏管理广州骑楼的衰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管理。
骑楼的名词解释骑楼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常见于中国南方的许多城市,尤其是福建、广东等地。
它是一种将商业空间与住宅空间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功能。
骑楼的名称来源于其建筑特点,即楼房前方延伸出一种类似于走廊的结构,人们可以在这个结构上行走,就像骑马一样,因此得名骑楼。
骑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出现了许多这种建筑形式的初步雏形。
然而,骑楼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则要追溯到清代中期以后。
这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始崛起,商业活动迅速发展。
骑楼作为当时商业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逐渐在城市中广泛建造。
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一般来说,骑楼的外观呈现出对称的设计,整体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宏伟而稳重的感觉。
骑楼的搭建通常使用砖木结构,墙体坚固耐用。
而且,骑楼上部往往有雕花或其他装饰,使其更加炫目美观。
骑楼的功能也非常多样化。
骑楼下部通常用于经营商业活动,商店和摊位等可以在这里设立。
而骑楼的上部则常用于居住,人们可以通过骑楼来进出居民楼。
这种商居结合的设计使得居民们在商业繁华区“上生活,下买卖”,非常便利。
此外,骑楼还是城市社交生活的重要场所。
人们可以在骑楼下聚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
尤其是在夏季,骑楼的阴凉和通风都非常令人赞叹,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选择之一。
因此,骑楼也被视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南方城市活力与包容的特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变化,骑楼的数量逐渐减少。
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骑楼被大型商场、写字楼等现代化建筑所取代。
另一方面,骑楼的维护和保护成本逐渐增加,难以为商家和居民所承受。
因此,许多原本繁华的骑楼区逐渐消失,只在城市的老旧区域才能看到骑楼的身影。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城市与社区开始重视骑楼的保护与复兴。
他们通过立法、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等手段,积极推动骑楼的修复和保护,并致力于将骑楼作为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遗产来宣传和推广。
这些努力有助于传承与发展骑楼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广东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沿海侨乡地区。
骑楼的特点是二层以上部分突出于第一层,横跨人行道上部,形成有顶盖的走廊,既能遮阳防雨,又能凉爽通风。
骑楼的第一层通常用于商业经营,上层用于居住或办公。
骑楼的外观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元素,如罗马柱、山花、砖墙等,体现了广东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气息。
骑楼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由越族先民的杆栏建筑发展而来,有的认为是由南洋华侨引入的欧洲外廊式建筑。
骑楼在广东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初,当时广州的城市建设借鉴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拆除城墙,开辟马路,鼓励兴建骑楼。
骑楼成为广州的一大特色,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建筑风格。
目前,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中山六路等地都有保存完好的骑楼街,是广州的历史文化名片。
骑楼的内部空间四骑楼的内部空间(四)采光纵观上下九路、人民南路、第十铺附近的骑楼,大多数的骑楼都是相连而建,与街道两侧形成数条景观轴线。
骑楼的相连而成的一楼商业街道对于发展经济而言有巨大的作用,而上层空间的居住环境则相对来说较为玲珑。
二层乃至多层室内的环境相对狭窄,层高4米的空间内部,宽度也只有4米左右,而进深则有8米或以上。
相连的骑楼内部,唯一采光点就是面向外部的4米宽楼面。
因为骑楼进深大,又加上周围现代高楼的遮挡,采光不太好。
骑楼的窗户呈长细条状,架设于骑楼的楼面上,一般的骑楼窗户数量为每层2到3个,而有些骑楼则多达4个窗户,或是设有阳台。
卢阿姨家的骑楼外部窗户只有两个,而且是细长的窗户,屋内唯一的光源就来自这两个窗户了。
由于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住户,所以每一家人都把房子给围合起来,使楼梯成了公共空间,而其余部分则是私人空间。
后来的围合架设墙面,使得屋内的采光更为艰难。
在楼层内加设墙壁、门口,为了采光,于是在加设的墙壁上设有高窗,高窗的位置明显要比骑楼的窗户要高,所以采光也不是十分的好。
从高窗上往屋内看,到处都是漆黑一片,即使是白天,也都需要开灯。
骑楼的后部分也有窗台的设计,但是后面是属于厨房及卫生间的空间,加上人们为了方便生活而多加设的墙壁围合,使得屋内的空间更为昏暗。
骑楼的内部采光最大的部分就是楼梯平台空间了,从平台上往下看根本就看不到楼梯梯级,而且楼梯很陡,需要装设电灯才能确保不会被摔倒。
据卢阿姨讲述,她曾多次从楼梯上摔倒下滑,而其家人也都曾滑落过。
这样昏暗的空间对于老年人及小孩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为了解决这些危险,卢阿姨特地多装设了两个电灯,而这个电灯则是从早到晚都开着,大大浪费了电力。
由于一层商铺的楼高4米多,所以楼梯的旋转度也就相对多了,而商铺的上部空间很多时候都被分隔开来当作仓库使用,故多出了一个空间。
而为了采光,于是在商铺一层的楼底下加设了木栏栅当分隔的窗户。
从窗户上望过去,内部的环境同样的昏暗而潮湿。
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辑(上海专用)专题2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专项训练)一、单选题1.骑楼是一种城镇沿街建筑,上楼下廊,底层留出公共人行空间形成长廊,二层前部突出于底层用柱支撑,这是广州传统商业街的一个特色,骑楼建筑反映了该地区()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B.降雨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C.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D.高温多雨的气候【答案】D【解析】骑楼主要目的是避雨和遮阳,从侧面反映出岭南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D正确;与地表起伏不平无关,A错误;骑楼不能起到防涝的作用,不能反映岭南地区降雨强度大、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BC错误。
故选D。
2.我国不同文化区的民居各具特色,坚硬的石砌碉房所属的文化区是()A.江南水乡文化区B.云贵高原文化区C.青藏高原文化区D.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答案】C【解析】坚硬的石砌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墙厚窗小,冬暖夏凉,可保暖御寒;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C正确;江南水乡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砖瓦斜顶结构,伴有天井等,A错误;云贵高原文化区的传统民居是吊脚楼和鼓楼,B错误;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的传统民居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此外还有阿以旺(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分前室和后室)和毡房等,D错误。
故选C。
3.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北部海域,主要地貌为山地丘陵。
读图,舟山群岛传统民居外形低矮,屋檐短,窗户小,建造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植被状况B.地形条件C.气候条件D.水源分布【答案】C【解析】舟山群岛多台风等灾害天气频繁,冬季多大风,建筑物低矮,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因此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气候条件,C正确。
植被状况对建筑物形态影响不大,A错误。
地形及水源分布主要影响建筑物布局,BD错误。
故选C。
4.福建土楼可容纳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挖有水井。
骑楼商业建筑方案概述骑楼商业建筑是一种在建筑物外部设置特殊构造的建筑形式,常见于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南方的城市。
这种建筑形式在商业街区和商业中心地区非常常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骑楼商业建筑的特点、设计原则以及与传统商业建筑的比较优势。
特点1. 独特的建筑风格骑楼商业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骑楼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设计,通常是在建筑物的一层或前廊外延部分设置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拱廊结构。
这种形式不仅提供了遮阳、防雨的功能,还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外观。
2. 多功能的使用空间骑楼商业建筑提供了一种灵活多功能的使用空间。
骑楼下方通常是商铺,而骑楼上方则可以用作住宅、写字楼,甚至是娱乐场所等。
这种设计使得整个建筑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业态的需求,并为商业街区的居住和办公提供了便利。
3.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骑楼商业建筑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拱廊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还能有效利用自然光线和自然通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调和灯饰的能耗。
此外,骑楼商业建筑还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能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设计原则1. 人性化设计骑楼商业建筑应具备人性化设计的特点。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行人的便利性和舒适感,设置合适的行人通道和休息区。
此外,建筑物的外观设计也需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使人们愿意在此停留和参与商业活动。
2. 结合当地文化设计骑楼商业建筑时,应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
可以通过采用传统元素和材料,以及探索当地习俗和历史背景,使建筑物更具特色和认同感。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吸引力,还能加强当地社区的凝聚力。
3. 灵活可变的空间布局骑楼商业建筑的空间布局应具备灵活可变的特点。
商铺的大小和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商业模式的变化。
此外,楼上空间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住宅、办公室或娱乐场所等多种用途的切换。
与传统商业建筑的比较优势1. 增加商业街区的吸引力骑楼商业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增加商业街区的吸引力。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
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层架空空间。
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如上海三林苑住宅小区、深圳白沙岭高层居住区等。
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而无围护的空间。
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空间。
因此,建筑中的雨篷、阳台、挑廊等不属本文研究的范畴。
从历史上看,底层架空设计并不是新手法。
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已有应用,如南方地区架空离地的干栏建筑或吊脚楼,其特征主要为:底层架空,楼上为主要功能层,使主要房间视野开阔,通风顺畅,适应潮湿多雨、夏季时间较长的地域环境,但这时的架空空间多作为辅助用房,还不是公共开放空间。
近代南方沿海地区出现的骑楼建筑其底层架空空间已初步具有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性质。
传统民居和近代传入的券柱廊式形式结合产生的骑楼建筑,在街道与建筑之间、人行道之上创造了一个可遮阳避雨、适于交往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商业街中广泛采用,成为一大特色日本传统民居中也广泛存在底层架空形式,称之为“高床文化”,是适合日本湿热气候的古建筑传统之一,如伊势神宫、正仓院等,黑川纪章认为 “城市已失去了它曾有过的最完美的过渡空间”,为恢复城市中这种性质的空间 他借鉴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缘侧空间”理念,在福冈银行总部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开敞架空空间——介于室内与室外、公共与私有之间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目 录一. 骑楼街区的初步认识1.骑楼的概念与类型2.骑楼的发展历史3.骑楼的特点4.骑楼街的空间形态5.骑楼的价值二. 广州骑楼街区的建设概括1.广州骑楼街区的产生背景2.广州骑楼街区的现状3.广州骑楼街区的价值三. 广州骑楼街区的设计引导1.活化案例——香港历史建筑活化计划2.广州骑楼单体建筑活化引导2.1.建筑形式2.2.建筑高度与体量2.3.建筑材料和结构2.4.建筑色彩3.广州骑楼建筑群活化引导3.1.建筑群的形态3.2.建筑群的空间塑造3.3.建筑群的使用价值4.广州骑楼街区的造景四. 总结参考文献摘要:广州市历史街区的骑楼建筑作为广州市的城市遗产,见证了广州市近代的发展历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的更新,这些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本文试图分析广州市历史街区的骑楼建筑,对其活化进行设计引导。
关键词:活化 骑楼街区 广州 引导一. 骑楼街区的初步认识1.骑楼的概念与类型骑楼是一种近代出现的底层有廊道可行人的沿街店屋式建筑,学术界称之为“南洋风”建筑。
就单体而言, 骑楼的底层有面向街道的架空支柱层,其后为店铺,上层则全部为住房;就整体而言,连排的骑楼底层形成前为长柱廊式人行道,后为商业街,上层则为功能上相互独立的住宅群的格局。
就形态而言,骑楼为“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式建筑。
中国骑楼的类型可分为仿哥特式、国内传统式、南洋式、仿巴洛克式、现代式、古罗马券廊式。
2.骑楼的发展历史早在宋代,沿街设廊并开设商铺普遍出现。
《继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汴河堤岸房廊,并拨来户都左曹,乃收课利。
”“徒成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
”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与骑楼建筑形制非常相似。
清代以后,西风东渐,广州是清代重要的通商口岸,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骑楼的雏形“十三夷馆”在西关出现。
夷馆又称番馆,是当地人兴建的专供外国人居住通商的房屋。
随后,骑楼应运而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洋商人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制运用在本土“干栏”式建筑上, “商住合一”的骑楼建筑出现。
骑楼空间形态:共享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水平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需求
不断增加,但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城市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矛
盾日益突显,并已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
骑楼是集商住和公
共开放空间为一体的岭南特色建筑,是将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共享共存的城
市空间形式,可通过规划控制的方式,加强规划指标控制、空间管理、政策保障等,加大骑楼空间形态的推广利用,以期缓解城市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之间
矛盾。
关键词:骑楼共享公共开放空间
2017年5月2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黄奇帆在复旦大学专题讲座指出,2015年我国土地供应量从每年的800万亩下降到770万亩,2016年供应量为700万亩,2017年计划供应量为600万亩[1]。
我国建设用地供应量减少,城市营利
空间呈紧张状态,城市空间寸土寸金,但是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市民
对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则越发强烈。
提出了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的举措,逐
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利用“共享”方式为城市提供
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
当代城市建设用地恒定的情况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城
市营利空间形成了此消彼涨的空间关系。
以“共享”方式开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无
疑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创新方式。
1骑楼空间形态建设困境
骑楼空间形态在上世纪初在曾很好地平衡了城市市政道路和城市发展用地紧
张的需求,是南方地区公共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力量。
但随着人们出行方
式的改变,以汽车出行替代步行出行,骑楼空间形态变成了城市空间的“鸡肋”——低矮地楼房、狭窄的道路,街道空间不能满足过往车流的需求,商业静态人流
形成了道路堵点,于是骑楼空间形态不再能满足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从而失去
了城市生存空间。
2骑楼空间形态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
由于骑楼空间形态既可以解决通行问题又可以遮阳挡雨,同时又可以兼具商
业特质等,在骑楼空间形态形成之后,各大城市开始纷纷推广建设骑楼公共开放
空间,1878年香港制定的骑楼规则,1918年广州的都市改造计划到1923年上海
的公馆马路柱廊章程[8],都是对骑楼公共空间进行探索利用。
骑楼空间形态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拥有城市公共开放
空间的特性外,同时还兼具了骑楼建筑形态的特性,道路空间与骑楼商业空间相
互“交融”,相互共享空间,通过“共享”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价值。
3骑楼与公共开放空间的国内研究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而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却又日益增长
的形势下,深圳市、杭州市、温州市等多个城市近几年已经开始对城市公共开放
空间进行系统研究,还制定了相关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根据城市本身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适用的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做法:深圳市提出了免费开放非独立占
地的公共空间,杭州市提出了空间复合利用、增加等级较少的小公共开放空间等
做法。
梧州“骑楼城”[3]、北海老城项目的骑楼街区保护利用实践中可以得出,要骑
楼街区再次“繁荣”,关键还要解决“人”,特别是居民的需求问题,同时还需结合
本地骑楼历史文化,发展骑楼“经济”。
而海口市骑楼保护利用实践表明了,整体
规划控制,调整用地使用情况、路网交通规划、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空
间风貌等方式是骑楼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中可行的经验手段。
4以南宁市朝阳商圈骑楼空间形态规划设计为例
本文以南宁市朝阳商圈为例,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的目的是拟通过对该空间进
行规划控制研究,以解决该区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存在的“度、量”问题,以建设
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的方式,为南宁市朝阳商圈共享出更多的、适合南宁市本土气
候和文化历史的城市特色公共开放空间。
而本人曾参与编修的《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策划及城市设计》[4]2016年5月12日,获市人民政府批复。
对南宁市
朝阳商圈范围内的“三街两巷”(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金狮巷和银狮巷)明
清时期历史街区赋予了“千年古城、百年商埠”的项目定位和发展策略,规划重现
繁华邕州圩市骑楼景观,传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反映老南宁历史文脉。
4.1提高空间使用功能
朝阳商圈的现状空间格局混乱、空间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且现存的骑楼街部
分已经丢失了骑楼的复合功能,需要通过整合研究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规划情况,
调整该片区的用地情况,使得该片区的空间使用功能达到集聚的效果,从而使得
该片区的空间使用功能能够统筹规划安排,达到“1+1>2”的效果。
同时合理调整各地块规划形式,使空间功能更为流畅,空间使用率更高。
通过调整现状用地土地
利用情况,拟将现状空间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通行于一身骑楼公
共开放空间,以提升城市空间使用功能,最终实现项目空间“盈利”及城市公共开
放空间共享使用目的。
4.2增加空间活力、动力
南宁市朝阳商圈是南宁市人流、物流、车流最为密集的区域,人气非常旺盛,但是交通系统混乱,人流、车流相互影响,导致空间呈现拥挤的状态,加上现状
业态层次较低,空间环境和空间质量都不高,使得整个空间活力、动力显得相对
较弱。
为了增强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的活力和动力,拟通过调整研究范围内的交通
系统进行规划调整,为研究范围空间提高一个高质量的慢行交通系统空间,同时
严格控制研究范围内的业态分布和商家进驻,以提高骑楼公共开放空间的活力和
动力。
4.3塑造城市特色
南宁骑楼大部分的民居还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南宁传
统生活习俗,更是传统民居社会氛围的延续。
但是研究范围现状骑楼风格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建筑风格、建设维护管理标准,导致该片区的空间风貌呈现多样化,空间视觉环境较差的情况。
为了塑造具有南宁市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本章
拟通过空间风貌分区控制指导的方式,对沿街立面风格、街区内部风格等进行控制,使得该城市空间具有南宁市自身的文化特色,使得骑楼公共开放空间更具有
秩序性和统一性。
4.4传承历史文化
南宁市朝阳商圈聚集了南宁市的历史文化遗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资源丰富,是南宁市保留骑楼建筑最为完好的区域。
但是由于南宁市政府、商家及个人
对于骑楼建筑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骑楼建筑现状保存情况较差,部分骑楼
建筑外立面多经改造,历史文化传承受阻。
本章拟通过对南宁市的政策情况,结
合海口市、梧州市等城市关于骑楼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保护、更新、利用等方
面的先进做法,提出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城市形态空间往往是在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控制下“自由生长”形成的。
在全国供地紧张的大形势下,城市建成区成为影响着整个城市空间形态的关键,是城市空间更新的重点空间。
骑楼空间形态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组成部分,除了共享、公共、开放等主要城市空间特征外,还有着空间使用功能复合性、户外活动适用性、历史文化传承等特性,故骑楼建筑及骑楼街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成为岭南地区城市空间基因要素,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奇帆.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J].新闻通
讯.2017
[2]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梧州市住建委.梧州市骑楼城规划设计[Z].2002
[4]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街区策划及城市设计[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