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综合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综合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综合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护理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由于发生严重粥样斑块增生或合并血栓形成造成管 腔阻塞,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缺血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根据受阻血管的情况不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 凡是在体力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有胸部闷痛,休息几分钟后可缓解者,都应做冠脉造影,以确定是否有冠心病存在,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冠脉造影是将特殊的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上肢桡动脉穿剌后插至冠状动脉开口,选择性地将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记录显影过程,用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 冠脉造影确诊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即所谓的PTCA治疗,是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在X线透视下,将前端带有球囊的导管送至冠状动脉的病变部分,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病变扩张,从而达到改善心肌血供、缓解症状的目的。狭窄病变由气囊扩张后,40%的病变会发生再狭窄,部分病人会发生急性冠脉闭塞而导致急性心梗发作或死亡,所以在扩张血管完毕后,需再用冠脉内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植入支架术是为了减少斑块撕裂后塌陷及急性闭塞,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再狭窄。 手术前病人应由家属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手术前夜根据医嘱用药并充分休息,手术当天早晨禁食,术前要排空尿液。手术是在装有血管造影机的

DSA室完成,病人只需躺在手术台上并适时根据医生的嘱咐调整呼吸就可以了。病人本身无痛苦感觉,手术时,医生会在病人的大腿根部或手腕处,先局部麻醉后作穿刺,并通过该处将各种导管插入直达心脏进行造影或治疗,手术时出血很少,病人不会感到导管在身体内的移动。在做造影时病人有时会有心前区不适或发热感,进行治疗(扩张血管或放支架)时可能会有类似心绞痛发作的胸痛感.这些是正常的,但一有这些感觉就立即向医生说明。 术后病人应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24小时内尽量勿移动做手术的腿并自已注意观察穿剌压迫的地方有无血 液渗出。术后务必遵医嘱口服抗凝药如阿斯匹林,用阿斯匹林时要注意随访白细胞水平。一般术后1周可以正常活动,1月内避免做核磁共振检查,出院后根据医生的医嘱回院随访。同时一定继续控制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治疗相关疾病。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技巧探索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技巧探索 发表时间:2016-03-04T09:22:18.5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1期作者:喻菊华[导读]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经验,包括遵循有缓有急,有的放矢,与抢救同步原则,通过心理状态评估后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 430022 摘要:总结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经验,包括遵循有缓有急,有的放矢,与抢救同步原则,通过心理状态评估后,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了解和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积极影响患者心理状态,应用稳定患者情绪,心理支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加强非语言交流,消除依赖心理。运用放松训练减轻焦虑等方法,以减轻冠心病猝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自身的最佳身心状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1]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干预 随着冠心病患者发病率不断增加,由心理因素引发心脏猝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对46例冠心病患者应用心理干预实施程序和措施,通过与患者互相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了解和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心脏猝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6例冠心病患者,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7.5岁,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给46例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和一般处理,给予适当心理护理。 1.2结果:经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后,46例患者病情均有好转。(一)心理护理干预: 2.1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时遵循以下原则: 2.1.1有缓有急:患者在入院48H内焦虑水平较高,一般情况下,患者心理特点主要是:焦虑、恐惧、抑郁、依赖药物、悲观、绝望[2] 2.1.2有的放矢在冠心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多接触患者,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给予不同的心理干预。如对冠心病知识不了解导致的焦虑,对其进行有关知识的解释和教育,对住院感到不适应者,对其讲解住院环境及探视方面的知识。 2.1.3与抢救同步心理护理可以与救护处置同步进行:情况允许时,可以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扼要说明意图,以达到既消除患者疑虑又取得良好合作之目的,主动与患者进行“心理换位”,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自己作为患者的角色。 2.2 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实施程序的应用: 2.2.1 心理状态评估护士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抢救的同时应采用观察法迅速评估其心理问题,以确保患者的严重心理失衡得到重点调控,病情稳定后再采用其他方法全方位收集患者心理状态的各种信息,确定其基本心理状态,早期大多数患者都会为患上冠心病而感到恐惧,就多向患者解释所患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出现症状原因,实施操作目的,是让其很快适应作为患者的角色,并消除因此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2.2.2 心理问题的确定及原因分析在对患者心理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导致患者消极心态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因为个体遭遇疾病挫折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的强度及采取的应对方式,往往主要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类型及对冠心病的认知,只有了解了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的方矢进行心理干预。 2.2.3选择适宜对策干预:对策选择得当与否,是影响心理护理质量的关键,应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及病情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比如老年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故常不配合护理,有求死心态,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开导。 2.2.4 观察干预效果并制定新的方案:对干预效果的评定,应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其中有与患者身心康复有关的主观体验,以及与患者身心康复有关的一系列客观指标。 2.3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措施是在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中进行的,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与技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有利于康复。 2.3.1 稳定患者情绪对冠心病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应尽快救治,同时这类患者情绪反应强烈,而情绪对疾病又有直接影响,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稳定情绪是不可忽视的工作,做好保护性医疗工作,在抢救过程中应有条不紊,沉着冷静、稳重,使患者产生对治疗信心,稳定情绪。 2.3.2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积极的语言表达、动作表达、情绪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内心世界,使患者产生一种积极获取健康的内在驱动力,如患者在胸痛时,能主动为患者解除痛苦,增加患者安全感和归属感。 2.3.3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应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帮着患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以较为客观合理的认知信念来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健康心理。 2.3.4加强非语言交流对危重患者不愿或不能说话时,看到他痛苦呻吟时护士应用语言加手势以确定其不适,并告诉患者“我正努力去办”以解除患者的焦虑,使患者放心。 3讨论 3.1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克服恐惧心理,指导病人合理自我暗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消除负性情绪。[3] 3.2心理问题一旦确定,应采取有效应对方式,除了应用常规的评估方法外,还根据不同患者的人格类型、主观体验、年龄大小、对所患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患者身心康复有关的一系列客观指标,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CAD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给予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安慰,鼓励和帮助患者逐渐接受现实树立信心。[4] 3.3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积极的语言表达、动作表达、情绪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内心世界,使患者产生一种积极获取健康的内在驱动力,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积极因素。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44565310.html,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 作者:张晓莉代雯雅 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1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等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运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及结束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对两组患者在实施心理干预前进行SRHMS评分和SAQ评分的前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心理干预后,干预组在自测健康的三个维度和总的得分上的差值及在心绞痛发作状态、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识程度三个维度及西雅图总分上的差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心身康复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044-02 冠心病作为是一种心身疾病已是医界和心理学界的共识。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和预防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但是目前临床对冠心病治疗一般重视 药物治疗而经常忽视心理方面的治疗,并且专业的心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心身康复的实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试图根据心身相互作用原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心理干预,从而为促进冠心病患者心身康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20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尽量保证两组间的均衡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病情、居住环境、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均接受相应的冠心病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实施心理干预。 1.2.2 心理干预方案以身心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采用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支持性干预和放松治疗等心理治疗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系统心理干预:○1认知干预——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防治知识,纠正其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其正确认识身心疾病,以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2行为干预——纠正患者不良的行为模式及应对方式,并指导他们建立新的行为方式和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3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帮助患者分析处理疾病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4放松治疗

冠心病的相关护理措施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 创作者:玫霸* 心内二科业务学习 时间:2012年3月14日主持人:陈芬 地点:心内二科护士长办公室记录人:张令波 参加人员:陈芬、黄屹、彭婕主管护师龚中元、王培、彭继莉、李盛桃、谢莎、郭仙、谢小碧、杨慕峰、曾怡兰、王昊雯、田颖、汪静护师孔信、胡永娟、王茹荟、黄钦、黄盼、贺蓉、尹靖、林倩护士 主题:冠心病相关知识 一、定义 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二、致病原因 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性别(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家族史(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高血压,尿糖病,吸烟,超重,肥胖,痛风,不运动,等。 三、发病机制 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使整个血管血流完全中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冠心病的少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可以没有粥样硬化),产生变异性心绞痛,如果痉挛超过30分钟,也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 四、临床表现 好发群体 1.45岁以上的男性,55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 2.父兄在55岁以前,母亲/姐妹在65岁前死于心脏病;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 的和伴有高血压、尿糖病、吸烟、超重、肥胖、痛风、不运动等情 况的人群。 五、疾病症状 临床分为隐匿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型五个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型,最严重的是心肌梗死和猝死两种类型。 心绞痛是一组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起的症候群: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案例编号:101005 知识点:冠心病的概念及分型;各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评估;冠心病患者用药指导;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抢救配合; PTCA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急性心包填塞的处理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PTCA; 急性心包填塞 患者,男性,75岁,小学文化,退休。因“反复胸痛10余天”入院,10余天前反复出现胸痛,开始均在活动后出现,位于胸骨下段后部,为压迫性疼痛,休息数分钟后可缓解。近一周来患者症状加重,休息时亦有症状,胸痛持续时间延长,性质加剧,向左肩部放射,伴出汗、气促。近2天来患者感恶心,偶有呃逆。急诊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T改变。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达180/100mmHg,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血压未按时监测,控制不详。 体格检查:T 36.2℃,HR 52次/分R 18次/分,BP105/47mmHg。神志清楚,颈静脉无充盈,心率52次/分,律齐,两肺呼吸音清,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1),Ⅱ、Ⅲ、aVF导联之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0.1~0.25mv。 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4.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5%。肌钙蛋白3.8ng/ml。心肌酶谱:CK 850U/L,CK-MB 65U/L,LDH 471U/L。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 医疗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图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知识链接 心肌梗塞定位诊断 V1、V2、V3导联示前间壁心肌梗死 V3~V5导联示局限前壁心肌梗死 V1~V5导联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Ⅱ、Ⅲ、aVF导联示下壁心肌梗死 Ⅰ、aVL导联示高侧壁心肌梗死 V7~V8导联示正后壁心肌梗死 Ⅱ、Ⅲ、aVF导联伴右胸导联(尤其是V4R)ST段抬高,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参考指标。 情境1 入院护理 患者由急诊室平车送入病房。医嘱予心电监护,鼻导管吸氧,绝对卧床休息,医嘱予氯吡格雷(波立维)、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肠溶阿司匹林口服。 问题1 如何接诊该患者? 1.立即将患者安置在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进行监护,与急诊科护士进行床边交接(附危重患者转运单)。立即通知医生。

冠心病护理查房最新版本

冠心病护理查房 护士长:大家好,今天我们进行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发作病人的护理查房,讨论一下冠心病的有关知识及护理,下面请责任护士简单汇报下病史。 责任护士:大家好,今天我们查房的对象是2-28床,患者黄国英,男,73岁,以“反复胸闷、气促15年,再发1个月”为主诉入院。缘于15余年前出现胸闷,气促,当时走2-3层楼梯就感气促,且症状渐加重,间断出现双下肢浮肿,“受凉”后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就诊省级医院诊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房颤动”。6年前外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具体不详),2年前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具体不详)。术后胸闷减轻。近2年来走平路50m即感气促不适,休息后好转。长期我院门诊随访,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间断口服“贝那普利、硝苯地平”等药物治疗,症状仍时有反复。2个月前自行停用所有药物。1个月前因“受凉”后气促症状加剧,性质同前,轻微活动后即感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浮肿,伴少许咳嗽,咳痰,痰少白粘,今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拟“心功能不全急性发作、心房纤颤”收入住院。既往:诊断“2型糖尿病”10年“糖尿病肾病4期”2年,平素不规则口服“瑞格列耐“治疗,血糖未监测。患“前列腺增生症伴结石、多发性脑梗塞、慢性胆囊炎、脂肪肝、左肾结石、右肾囊肿、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多年,未治疗。查体:T36.6℃,P 90次/分,R 22次/分,BP 180/110mmHg,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怒张,肝颈回流征阳性,双肺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05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轻度浮肿,神经系统无明显定位体征。辅助检查:心脏彩超(2013-8)左心增大,室间隔增厚,左室壁运动普遍性减弱,整体LVEF值轻度减低;右房增大,右心内见起搏器回声;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轻度反流;三尖瓣中度反流,提示轻度肺动脉高压。入院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心功能III级、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2.肺部感染3.高血压病3级高血压性心脏病.4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4期5.多发性脑梗塞6.慢性胆囊炎7.脂代谢异常8.左肾结石、右肾囊肿9.前列腺增生伴结石。诊断依据:1.患者老年男性,73岁,反复胸闷、气促15年,再发1个月。2.入院时查体:血压高、双肺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界扩大、心率快、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双下肢浮肿。3.结合既往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及心脏起搏器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史,心脏彩超。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肺部感染诊断明确。鉴别诊断:1.肺心病:有慢性胸肺疾病史,查体有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厚扩大或右心衰体征,结合心电图及胸片可进一部确诊。2.支气管哮喘,青壮年起病,过敏史,症状呈发作性气喘,可伴有咳嗽、咯痰,发作时查体双肺部散在哮鸣音,过敏源检查可有阳性发现。治疗计划:1.予一级护理,低盐低脂半流质饮食,心电监护、吸氧等处理2.完善各项入院检查,如NTBNP、心电图等检查3.给予改善心肌重构、利尿、扩血管、营养心肌、改善循环等治疗。 护士长:通过责任护士汇报病人的病史及实验室,体格检查让我们了解了患者的情况,接下来我们详细学习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相关知识。先请何护士给我们介绍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定义及分类。 何护师:定义冠心病是指工作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心功能不全又称为“心衰”,是心脏泵血功能不全的综合征。指在静脉回流适当的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人体在早期可动员代偿机制以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如使心肌增生,提高前负荷,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引言:心理社会因素对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冠心病更是如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人类的第一杀手”[1]。大量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心病病人心绞痛的再发作有很大关系。因此,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身心状况,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本文综述近年来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心理护理的认识。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抑郁不安 抑郁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冠心病病人的预后。抑郁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影响,也带来生理上的改变。抑郁发生原因可能为:病人对疾病本身感到恐惧,总是担心以后反复发作;多数病人不知道如何自我护理,不知道如何去寻求医疗帮助;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担心丧失工作能力。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伴有抑郁冠心病患者,心脏压力的调节能力受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及猝死。抑郁的程度越重,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也越明显,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有研究还表明,抑郁情绪使机体糖皮质激素持续低水平升高,诱发炎症过程,加速冠心病的进程。 1.2 烦躁焦虑 焦虑是一种害怕出现不良后果的复杂情绪状态,一定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机体的紧张度,增强对应激原的适应力,若过强可削弱这种能力。冠心病病人当胸痛

发作产生濒死感时,常伴发焦虑和紧张情绪,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病情。焦虑对冠心病病人的主要不良影响是引起心肌缺血,且常常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1.3 敌视和愤怒 敌视和愤怒不是冠心病病人发病后出现的行为改变,而是造成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敌视情绪是更具心血管系统危害性的性格因素,愤怒可以使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3倍[2]。 1.4 乐观和合作 有些病人能客观对待病情,能自我保持心理平衡并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此型病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或文化层次。 2 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影响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据相关研究报道,负性心理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并且它的发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 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正相关。冠心病病人在遭遇疾病应激的时候多采取回避、屈服等消极应对方式,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不利于病人疾病康复。 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的感情或实际上给予自己帮助的各方面的总称[3]。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对冠

冠心病护理诊断

冠心病护理诊断 P1气体交换受损 P2心输出量减少 P3 焦虑 P4自理能力缺陷 P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P6知识缺乏 P7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停搏、各种栓塞、心律失常等 P1 气体交换受损 相关因素:与肺淤血、肺部感染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呼吸平稳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2)给患者取半卧位休息、持续高流量吸氧(面罩+鼻塞) 3)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深呼吸,促进痰液排出 4)于心理护理,以免焦虑和恐惧而过度通气 5)按医嘱给于化痰药 6)定时监测血气分析,体温的变化 评价:患者25日予改为3L/min鼻塞给氧,现在3L/min鼻塞给氧下平卧及床上活动时呼吸平稳 P2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与心功能下降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床上活动无不适感、生命体征基本正常 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安静,注意保暖,可取半卧位或高枕卧位休息 2)饮食上要控制钠盐的摄入、宜低脂、高纤维、少量多 3)持续吸氧 4)按医嘱给于强心、扩血管药物 5)病情观察:心率、心律、肺底湿啰音、尿量的变化等以及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评价:患者现在床上活动无诉明显的不适,24小时尿量在 1500ml以上,肺底湿啰音较前减少 P3 焦虑 相关因素:与担心疾病预后、介入治疗有关 预期目标:焦虑情绪减轻 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焦虑的原因、程度 2)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配合治疗及护理的必要性,介入手术前后的配合等。 3)多与患者交流,进行心理护理,请康复病友做现身说法,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建立信心,以减轻焦虑情绪。 4)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剂。 5)合理安排护理操作的时间,以减少对病人的打扰。 评价:患者焦虑情绪减轻,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浅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 随着介入医学应用范围的扩展,介入医学以安全、有效、便捷、微创等特点,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接受。介入护理学对介入医学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介入护理人员除需要掌握介入手术室基本的护理配合外,还必须熟悉疾病的术前、术后护理理论及危急情况下的抢救知识。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针对患者的担忧详细解释介入治疗的过程、所需时间、需做的配合等,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进行病友间的交流,解除疑虑、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2术前准备 1.2.1完善术前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时间、HIV、胸部X线胸片、心脏彩超等,重点是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

查。 1.2.2术前用药 认真询问过敏史,做青霉素、碘过敏实验,术前一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按医嘱给予抗凝、扩冠、控制心衰、调节血压等药物;术前晚酌情给予镇静剂,术前半小时根据医嘱使用术前针。 1.2.3皮肤准备 双侧腹骨沟周围和双侧手掌至腕关节上10CM处清洁皮肤并备皮,标记股动脉、桡动脉波动点。 1.2.4详细了解并记录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及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比。 1.2.5术前晚8:00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提前行床上排便训练,指导患者术中有效咳嗽。 2术中护理 2.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不适,手术室环境及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交谈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倾诉自己的感受并指导患者运用深呼吸等放松方式,缓解恐惧紧张心理,取得患者合作。 2.2仪器及药品准备抢救器材如除颤仪、监护仪、主动脉内反搏仪、氧气、吸痰器、临时起搏器处于备用状态。备齐抢救药品、造影剂、盐水、术中用药等。备齐一次性材料如:各型号鞘管、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 2.3患者准备调节导管室内温度,摆好手术体位,局部常规消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现代医学模式把疾病分成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及精神疾病三大类。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心身疾病的见解,认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原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 冠心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其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心脏,但心理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1]。对于冠心病的治疗,过去有单纯依赖药物的倾向,近年来,许多医学者认为:心理疗法是与药物疗法、物理疗法(如针灸、理疗)、手术疗法三大疗法并列的第四大疗法。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注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不仅有助于控制病情、更好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而且也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脏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干预,强化自我心理保健。 1保持情绪稳定 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烦恼的事、困难的事、不平的事,一定得保持洒脱的心境,多点沉静少点急躁,善于平气制怒,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处之,少较真,少钻“死胡同”;对子女、金钱、名誉、地位以及对自己的疾病更要坦然、淡化。只有做到“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形劳而不倦”,才能够把心理的压力降低到最小。如果冠心病人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一定是天天心情舒畅,这就有可能争取病情好转,避免恶化。 2及时与病人沟通 常与病人交谈,建立有效沟通,增进理解,了解其心理问题,并采取疏导、支持、安慰、帮助、鼓励等措施,使病人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对疾病的重要性,引导病人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情绪是心理因素的表现,情绪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烦躁、抑郁、紧张、惊恐、憎恨、过分激动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老年冠心病人的心理因素中如焦虑、恐怖、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不良情绪均比正常中老年人明显增多,而不良情绪又影响到病情,因此冠心病病人平常应当尽量避免紧张、急躁、愤怒的情绪,以理制怒,多点宽容,少点刻薄,善于宽以待人。 3改变生活和应对方式 冠心病是多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所致,大量研究证明生活方式与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冠心病病人必须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低盐、低糖饮食,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运动锻炼是许多心脏病患者康复计划的基石,而且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助于采取适宜的应对方式,遇到困难、危机、挫折时,应多用解决问题、寻求帮助的积极应对方式,少采用自责、退避消

-冠心病护理诊断

冠心病护理诊断 P1气体交换受损 P2心输出量减少 P3 焦虑 P4自理能力缺陷 P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P6知识缺乏 P7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停搏、各种栓塞、心律失常等 P1 气体交换受损 相关因素:与肺淤血、肺部感染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呼吸平稳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2)给患者取半卧位休息、持续高流量吸氧(面罩+鼻塞) 3)鼓励病人咳嗽、排痰、深呼吸, 促进痰液排出 4)于心理护理,以免焦虑和恐惧而过度通气 5)按医嘱给于化痰药 6)定时监测血气分析,体温的变化 评价:患者25日予改为3L/min 鼻塞给氧 ,现在3L/min 鼻塞给氧下平卧及床上活动时呼吸平稳 P2心输出量减少 相关因素:与心功能下降有关 预期目标:病人床上活动无不适感、生命体征基本正 常 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安静,注意保暖,可取半卧位 或高枕卧位休息 2)饮食上要控制钠盐的摄入、宜低脂、高纤维、少量多 3)持续吸氧 4)按医嘱给于强心、扩血管药物 5)病情观察:心率、心律、肺底湿啰音、尿量的变化等 以及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评价:患者现在床上活动无诉明显的不适,24小时尿量在 1500ml 以上,肺底湿啰音较前减少 P3 焦虑 相关因素:与担心疾病预后、介入治疗有关 预期目标:焦虑情绪减轻 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焦虑的原因、程度 2)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配合治疗 及护理的必要性,介入手术前后的配合等。 3)多与患者交流,进行心理护理,请康复病友做现身说 法,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建立信心,以减轻焦虑情绪。

4)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剂。 5)合理安排护理操作的时间,以减少对病人的打扰。 评价:患者焦虑情绪减轻,能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P4自理能力缺陷 相关因素:与疾病限制绝对卧床、乏力有关 预期目标:基本满足生活所需 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的程度 2、协助完成生活护理 3、置用物于患者易取之处 4、与患者一起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评价:患者部分生活自理(如洗脸,穿衣等) P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绝对卧床有关 预期目标:皮肤无破损 护理措施:1、保持床单位整洁无皱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被动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3、勤观察 评价:皮肤无破损 P6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预期目标: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能够配合治疗护理 护理措施:1、向患者解释疾病产生原因,发生发展及现今的治疗水平 2、解释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 3、各种护理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 4、经常与病人交换对疾病的看法 评价:对疾病有初步的认识 P7潜在的并发症心脏停搏、各种栓塞、心律失常等 相关因素:与心功能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氧有关 预期目标:无并发症发生 护理措施:1、严密监测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 2、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时监测心功能、血气分析、肾功能、血常规、血电解质等 3、按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 4、准备好急救药物及设备 评价:无并发症发生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 (1)

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干预 引言:心理社会因素对多种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冠心病更是如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人类的第一杀手”[1]。大量研究表明,病人的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心病病人心绞痛的再发作有很大关系。因此,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身心状况,有助于病人的康复。本文综述近年来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对心理护理的认识。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抑郁不安 抑郁是冠心病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影响冠心病病人的预后。抑郁不仅给病人带来心理上的影响,也带来生理上的改变。抑郁发生原因可能为:病人对疾病本身感到恐惧,总是担心以后反复发作;多数病人不知道如何自我护理,不知道如何去寻求医疗帮助;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担心丧失工作能力。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伴有抑郁冠心病患者,心脏压力的调节能力受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及猝死。抑郁的程度越重,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也越明显,经过抗抑郁治疗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有研究还表明,抑郁情绪使机体糖皮质激素持续低水平升高,诱发炎症过程,加速冠心病的进程。 1.2 烦躁焦虑 焦虑是一种害怕出现不良后果的复杂情绪状态,一定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机体的紧张度,增强对应激原的适应力,若过强可削弱这种能力。冠心病病人当胸痛发作产生濒死感时,常伴发焦虑和紧张情绪,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病情。焦虑对冠心病病人的主要不良影响是引起心肌缺血,且常常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1.3 敌视和愤怒 敌视和愤怒不是冠心病病人发病后出现的行为改变,而是造成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敌视情绪是更具心血管系统危害性的性格因素,愤怒可以使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3倍[2]。 1.4 乐观和合作 有些病人能客观对待病情,能自我保持心理平衡并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此型病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或文化层次。 2 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影响冠心病病人心理障碍的因素很多,据相关研究报道,负性心理尤其是抑郁和焦虑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并且它的发生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 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正相关。冠心病病人在遭遇疾病应激的时候多采取回避、屈服等消极应对方式,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不利于病人疾病康复。 2.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感受到的感情或实际上给予自己帮助的各方面的总称[3]。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5-10-16T10:31:58.8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刘丽珍于伶俐[导读]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西院区 264200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西院区 264200 【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探讨有效地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特点;护理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其临床特点是:心前区不适、疼痛、呼吸困难,治疗效果不明显,并且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多样的心理反应。近年来,我们根据冠心病的急性期、慢性期、恢复期的心理反应特点,适时进行心理护理,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冠心病患者恢复健康的过程,社会心理因素能导致冠心病,也能促进冠心病患者恢复健康。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药物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们在对2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发现:患者在患病的不同时期,心理反应特点也不同,根据其心理反应特点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010---2013年,我们注意观察、研究分析、收集积累住院治疗的200例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以及适时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其中男性158例,女性42例,年龄45—80岁,60岁以上占73%;职业:干部占77%,工人占16%,农民占7%. 2 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 2.1 急性期的心理护理特点冠心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起病急骤,发病迅速,易导致突然死亡,病人对突然患病缺乏思想心理准备,以及疾病本身给病人带来的心前区不适、疼痛、呼吸困难等感觉,故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本文200例患者均有此特征。在这个时期心理护理内容是:①动作迅速,态度和蔼。病人求医心切,护士接待病人要反应迅速,动作麻利,迅速处置、抢救,并且对待患者家属要态度和蔼、热情。创造一个迅速而有序、热情而及时的抢救环境,使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烦躁的心里得到缓解。②技术熟练,配合默契。护理人员要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抢救所需的药品、器械要及时提供,使病人从抢救的及时性、有效性上解除恐惧心理。③抢救室里尽量减少人员走动,减少说话,使病人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减少烦躁。 2.2 慢性过渡性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冠心病患者经抢救,病情稳定,转入住院治疗,开始慢性过度期。这个时期病人的心理特征是:①沮丧自卑心理②揣测心理③药物依赖心理或抗药心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有效的心理护理。 沮丧自卑心理冠心病一般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用药,许多患者对此缺乏信心,冠心病不易根治,发病随时都可能导致死亡。这些综合因素导致病人有沮丧自卑的心理。针对病人的这种心理,主动安排病人的配偶、子女按时来探视。另外,也可以安排一些老年病人访问患者,现身说法,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亦可适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一些健康教育,使病人相信治疗方法是科学的,效果将会是明显的,坚定患者医好疾病的信心。 揣测心理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病人,往往顾虑重重,揣测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心理负担严重,甚至不愿继续治疗,这样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释病情,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使病人将心里话都说出来。该同情的表示同情,该解释的给予解释,使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免除不必要的揣测,愉快接受治疗,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药物依赖心理或抗药心理有的病人特别迷信某种药物,或者认为贵重的药品治疗效果好,根据病人这些心理和行为,护理人员要多与病人谈心、沟通,了解病人心理、想法,使病人认识到冠心病治疗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并非完全依靠某一种药物,用药必须根据病情,只要坚持遵医嘱治疗,心情愉快,饮食合理,注意休息,一定会很快康复的。 2.3恢复期的护理进入恢复期,患者心电图好转,有的患者就不安心住院治疗,经常回家或回到单位处理事情,造成冠心病发作。这一时期不同性格的病人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如前所述,不安心治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忧郁质的病人则相反,老是怀疑自己的病不能好,没有好,害怕复发,坚持卧床,心理消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的具体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方法,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顾虑重重,既要安心养病,又要逐渐增加活动量,这样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3 借助病人家属的力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贯穿治病全过程 老年冠心病病人有一显著的特点,就是临床表现可有显著差异。轻者可无自觉症状;重者起病急骤,如不及时抢救,可在几小时内猝然死亡。我们通过病人家属及时了解病人的焦虑程度,耐心做好解释,发动他们的亲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病人矫正心理行为障碍。有些病人及家属由于不能充分了解冠心病的严重性及危险性,认为只要胸痛消失了,疾病就痊愈了,把医护人员在治疗中交待的注意事项当作耳旁风,致使有些病人出院后放松看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主动给病人和家属介绍以往个别病人出院后放松护理,出现猝死的典型例子的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康复指导,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及出院后疗养中的注意事项,还要求患者出院后保持与医院联系,继续按冠心病治疗,定期到医院就诊。 4 实施整体护理 以病人为中心,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在肯定生物因素作用的同时,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为病人提供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的信息,增强病人安全感及参与的信心。譬如第一次接触病人的护士主动介绍责任护士、主管医师及上级主管医师,可避免恐惧、疑虑,密切医护关系,加强教育效果。 5 小结 心理护理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实施好心理护理,护士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还应具备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能力。我们通过对本组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针对性地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使患者心情舒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护理诊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常规 【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心肌缺血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绞痛的发作影响活动有关。 3.脉律不整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病变所致心律不齐有关。 4.水肿、呼吸困难与冠心病晚期心力衰竭有关。 【护理措施】 1.心绞痛发作时要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护,应保持环境安静。 2.了解病人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各种诱因,加强生活护理。 3.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观察抗心绞痛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亚硝酸类用药后常有头痛、头胀、面红、头昏等血管扩张作用的表现。对此药物敏感者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4.给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禁烟酒。5.室温不宜过冷过热,因冷与热会增加心脏负担,心绞痛易发作。 6.给予氧气吸入,3 -4升/分。 7.严密观察下列各项: (1)心率、心律,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用药后是否好转。 (2)夜间应加强巡视,因心绞痛常在夜间及清晨发作。 (3)疼痛性质发生变化或心绞痛增频、加重,若病人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或服药不缓解,应及时通知医生。 8.疼痛稳定后,可做适当的体力活动。 (【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多食素菜,水果等清淡食物,戒烟酒。严禁暴饮暴食或过饱,不饮浓咖啡和浓茶。 2.心态平衡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激动和发怒,保证充足睡眠。 3.保持大便通畅大便时切忌用力。 4.介绍心绞痛的预防方法,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心痛定或速效救心丸,如频繁发作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5.做好心理护理,心绞痛发作时病人有濒死恐惧感,要关心安慰病人,解除思想顾虑。6.教会病人使用硝酸甘油及其保管方法,熟悉药物的副作用,并告知其随时携带。 7.坚持按医嘱服药,家庭备有急救药物。

冠心病的护理措施

冠心病的护理措施 生活小常识:各种染发剂在室温或炎热的天气中,均会失去部分功能或改变色泽。若放在冰箱中保存,可长期保持其原有的功能,不会变质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 (1)控制总热量,维持正常的体重。糖在总热量中的比例应控制在60%?70%。宜多吃些粗粮,以增加复杂的糖类、纤维素、维生素的含量。单糖及双糖等应适当控制,尤其是高脂血症和肥胖者更应注意。 (2)限制脂肪。脂肪的摄入应限制在总热量的30%以下,以植物脂肪为主。适当的吃些瘦肉、家禽、鱼类。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欧美人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亚洲的日本人冠心病的发病率低。我国的舟山渔民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几乎不患冠心病。欧美人平均每日吃鱼20克,日本人每日吃鱼100克,舟山和爱斯基摩人每日吃鱼300克~400克。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海鱼的脂肪中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它能够影响人体脂质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从而保护心血管,预防冠

心病。由此可见,多吃海鱼有益于冠心病的防治。膳食中应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应少于300毫克,一个鸡蛋中的胆固醇接近于300毫克,当患有冠心病时,应控制鸡蛋的摄入,应每日半个鸡蛋或每两日一个鸡蛋。不可一日吃数个鸡蛋。要限制动物的内脏、脑等。 (3)适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心脏必需的营养物质,能够增强抵抗力,但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对冠心病不利。因蛋白质不易消化,能够加快新陈代谢,增加心脏的负担。有学者观察,过多的摄入动物蛋白,反而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所以蛋白质应适量。每日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以每公斤体重不超过1克为宜,应选用牛奶、酸奶、鱼类和豆制品,对防治冠心病有利。 (4)饮食宜清淡、低盐。对合并高血压者尤为重要,食盐的摄入量每天控制在5克以下。可随季节活动量适当增减。例如:夏季出汗较多,户外活动多,可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量。冬季时,出汗少,活动量相应减少,应控制盐的摄入。 (5)要多吃一些保护性食品。如洋葱、大蒜、紫花、苜蓿、木耳、海带、香菇、紫菜等。研究人员发现大蒜和洋葱含有精油,这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成份。精油是一种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是烯丙基二硫化物和二烯丙二硫化物。如果按每公斤体重1克的标准吃生大蒜,或者每公斤体重2克的标准吃生洋葱,就可以起到预防冠心病的作用。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