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基础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23.02 KB
- 文档页数:14
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培训笔记一、医疗器械是什么?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或者残疾,以及调节人体结构或者功能的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其组成件、附件和软件。
二、医疗器械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用途,医疗器械主要分为体外诊断器械、治疗器械、手术器械、医疗保健器械等几大类。
具体分类如下:1.体外诊断器械:用于诊断疾病的设备,如血糖仪、血压计等。
2.治疗器械:用于治疗疾病或恢复健康的设备,如各类治疗仪器。
3.手术器械:用于外科手术的器械,如手术刀、缝合线等。
4.医疗保健器械:用于保健和辅助治疗的设备,如理疗器械、辅助行走器等。
三、医疗器械的注册与监管医疗器械的注册与监管是确保其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医疗器械的注册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产品注册申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通过国家药监部门进行产品注册申请。
2.产品准入审批:药监部门对申请的医疗器械进行专家评审和技术审查,决定是否批准其上市销售。
3.后市场监督:上市的医疗器械需要定期接受监督检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四、医疗器械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医疗器械时,需要遵守以下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1.使用前检查:使用医疗器械前应检查其外观、功能是否正常,避免使用损坏的器械。
2.正确操作:严格按照操作手册或医生指导正确操作医疗器械,避免误用或不当使用。
3.消毒清洁:医疗器械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避免交叉传染和细菌感染。
4.存储保管:医疗器械应放置在安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或污染。
五、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呈现出以下几大发展趋势:1.智能化:医疗器械趋向智能化,提升诊断和治疗效果,提高患者体验。
2.个性化:医疗器械生产趋向个性化定制,更好地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
3.多功能化:医疗器械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能够实现多种功能的集成。
4.国际化:医疗器械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拓展,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医疗器械专业知识引言:医疗器械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种类繁多,涉及到医学、工程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医疗器械专业知识包括了医学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它不仅与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息息相关,还与医药生物科技企业以及医疗器械行业的专业人士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医疗器械专业知识的基础概念、分类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医疗器械基础概念1. 医疗器械的定义医疗器械是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监测或缓解疾病的设备、仪器、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包括所需的软件、附属品、配件及相关技术。
2. 医疗器械的分类按照功能和用途可将医疗器械分为:医疗诊断设备、医疗治疗设备、医疗监护设备、医学检验设备、医学实验设备等。
按照规模和应用领域可将医疗器械分为:大型医疗设备、中小型医疗设备、植入式医疗器械等。
按照安全级别可将医疗器械分为:一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和三类医疗器械。
3. 医疗器械的注册与管理医疗器械必须进行注册和管理,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医疗器械注册的流程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医疗器械注册需要提供详细的技术文件和临床试验数据,并经过相关机构的审核和批准方可上市销售和使用。
二、医疗器械的应用领域1. 医疗器械在诊断中的应用医疗器械在临床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检测和测量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例如,血液分析仪、心电图机、超声影像设备等,都是常见的诊断设备。
2. 医疗器械在治疗中的应用医疗器械在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手术器械、医用激光设备、理疗仪器、人工心脏等,都是用于治疗疾病或进行手术的设备。
3. 医疗器械在康复中的应用医疗器械在康复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例如,假肢、轮椅、呼吸机等,都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恢复。
4. 医疗器械在疾病监护中的应用医疗器械在疾病监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心电监护设备、血压监测仪、血糖仪等,都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引言概述:医疗器械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疗机构提供了诊断、治疗和监测各类疾病的工具。
对于普通人来说,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并不常见。
本文旨在介绍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包括医疗器械的定义、分类、功能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正文:一、医疗器械的定义1.1定义:医疗器械是指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用于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物品、器具、设备和系统等。
1.2分类:医疗器械根据其使用目的和特点可以分为诊断、治疗、监测和康复器械等几个常见类型。
二、医疗器械的分类2.1诊断器械:诊断器械用于对疾病进行诊断,例如血糖仪、血压计和X射线机等。
2.2治疗器械:治疗器械用于进行疾病的治疗,例如手术刀、注射器、血液透析机等。
2.3监测器械:监测器械用于监测病情或治疗效果的变化,例如心电图仪、血氧测量仪和体温计等。
2.4康复器械:康复器械用于帮助患者康复和恢复功能,例如假肢、轮椅和呼吸机等。
三、医疗器械的功能3.1诊断功能:医疗器械能够通过测量和分析人体指标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发展和类型。
3.2治疗功能:医疗器械通过特定的物理或化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患者进行治疗,促进病情好转。
3.3监测功能:医疗器械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或治疗效果,提供必要的数据供医生参考。
3.4康复功能:康复器械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恢复和提高其功能和自理能力。
四、医疗器械在临床上的应用4.1诊断应用:医疗器械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病理检测仪器、超声仪器和核磁共振仪等。
4.2治疗应用:医疗器械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准确操作,例如体外循环机、呼吸机和药物输液泵等。
4.3监测应用:医疗器械能够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及时报警,例如心电监护仪、血糖仪和呼吸机等。
4.4康复应用:医疗器械能够提供适当的辅助和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例如假肢、轮椅和康复器材等。
五、医疗器械的发展趋势5.1高新技术:医疗器械领域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提升了设备的性能和精确度。
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培训医疗器械是现代医疗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医疗从业人员来说,了解并熟练使用各种器械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包括常见的器械分类、使用要点以及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帮助读者加深对医疗器械的了解和掌握。
一、医疗器械分类医疗器械根据其使用特点和功能,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包括:1.体外诊断器械:主要用于检测和诊断人体内疾病的器械,例如血糖仪、血压计等。
2.治疗器械: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或症状的器械,例如手术刀、输液泵等。
3.医用耗材:包括一次性使用的医用器械或材料,例如手术口罩、一次性注射器等。
4.康复辅助器具:用于康复训练和辅助病患生活的器械,例如轮椅、助听器等。
二、医疗器械使用要点正确的使用医疗器械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使用要点:1.选择合适的器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器械进行治疗或诊断。
2.仔细阅读说明书:在使用医疗器械之前,务必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照要求正确操作。
3.保持器械清洁:使用完医疗器械后,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定期维护保养:医疗器械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和使用安全。
三、常见问题解答1.医疗器械是否需要备案注册?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医疗器械需要进行备案注册,获得相应的资质才能在医疗机构中合法使用。
2.医疗器械的保质期是多久?不同的医疗器械保质期不同,一般在使用前要查看器械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确保器械在有效期内使用。
3.出现医疗器械故障怎么办?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如遇到故障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与相关技术人员联系,不得私自修复或继续使用。
4.如何避免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医用器械,严格按照消毒和清洁要求进行操作,保持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无菌状态,是避免交叉感染的关键。
综上所述,对于医疗从业人员来说,掌握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了解医疗器械的分类、使用要点和常见问题解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医疗器械基础知识1、医疗器械的定义: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一)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二)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三)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四)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五)妊娠控制;(六)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2、医疗器械的分类: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由低到高,管理类别依次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
3、医疗器械的管理:⏹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备案管理。
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注册管理。
⏹境内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备案人向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备案资料。
⏹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进口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备案人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交备案资料。
⏹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后发给医疗器械注册证。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医疗器械的注册、备案,参照进口医疗器械办理。
4、医疗器械注册证格式解读:注册证编号的编排方式为:×1械注×2××××3×4××5××××6。
其中:×1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地的简称:境内第三类医疗器械、进口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为“国”字;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为注册审批部门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2为注册形式:“准”字适用于境内医疗器械;“进”字适用于进口医疗器械;“许”字适用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医疗器械;××××3为首次注册年份;×4为产品管理类别;××5为产品分类编码;××××6为首次注册流水号。
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培训一、引言医疗器械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或影响人体结构及功能的设备、器具、物品和材料。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提高医疗质量,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医疗器械基础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二、医疗器械分类与命名(一)医疗器械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程度,我国将其分为三类:1.一类医疗器械: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2.二类医疗器械: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3.三类医疗器械:用于植入人体或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二)医疗器械命名医疗器械的命名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通用名称、型号规格、生产企业名称。
1.通用名称:反映医疗器械的功能、用途、主要结构、材料等的名称。
2.型号规格:反映医疗器械的规格、型号、性能等的标识。
3.生产企业名称: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名称。
三、医疗器械的基本要求(一)安全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不产生危害。
医疗器械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储存、使用、维护和废弃处理等环节均应保证安全性。
(二)有效性医疗器械的有效性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预期的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或影响人体结构及功能的目的。
(三)稳定性医疗器械的稳定性是指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保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能力。
(四)可靠性医疗器械的可靠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四、医疗器械的使用与管理(一)医疗器械的使用1.遵循产品说明书:医务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性能、适用范围、禁忌症、操作方法等。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按照医疗器械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3.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医疗器械培训基础医疗器械知识医疗器械在现代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医疗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医疗器械知识。
本文将介绍医疗器械的分类、使用以及维护等基础知识,以帮助医疗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1. 医疗器械的分类医疗器械按照其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诊断型医疗器械、治疗型医疗器械以及护理型医疗器械。
1.1 诊断型医疗器械诊断型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医生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初步判定,如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等。
这些器械通常用来测量患者的生理指标,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1.2 治疗型医疗器械治疗型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治疗疾病和缓解患者的痛苦,如心脏起搏器、血液透析机、呼吸机等。
这些器械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操作和设置,以确保病人能够获得正确有效的治疗。
1.3 护理型医疗器械护理型医疗器械主要用于照顾、护理患者,如导尿袋、胃管等。
这些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对患者的舒适和安全至关重要。
2. 医疗器械的使用医疗器械使用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和测试,确保器械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医护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应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正确使用。
2.1 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不同的医疗器械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应仔细阅读器械的使用说明书,并经过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到操作规范,不得随意更改设置和参数,确保患者的安全。
2.2 交叉感染的防控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感染防控的规范进行操作,如手卫生、器械的消毒和灭菌等。
在使用一次性器械时,应及时处理并采取正确的处置方法,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 医疗器械的维护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对于保证其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器械的清洁、维修和保养。
3.1 清洁和消毒不同的医疗器械有不同的清洁和消毒方法。
医护人员在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和消毒器械,防止细菌滋生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疗器械培训安全使用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医疗器械的使用日益普遍。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有效使用和患者的安全,医疗器械培训成为必要的一环。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以帮助医务人员安全地应用这些器械。
一、医疗器械的分类根据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医疗器械可以分为诊断类、治疗类、手术器械等。
医疗器械不仅包括内科、外科的使用工具,还包括各种监护设备、医用影像设备等。
二、医疗器械的基本知识1. 器械的结构和原理医疗器械的结构和原理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操作方式的基础。
医护人员需要仔细研究该器械的说明书,了解其使用方法和维护要求。
2. 器械的标识和标签医疗器械上的标识和标签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如品牌、型号、性能参数等。
在使用医疗器械之前,医护人员应该仔细阅读并理解这些信息。
3. 器械的质量控制和认证医疗器械的质量控制和认证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医护人员应该选择通过了相关认证的器械,并参照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操作。
三、医疗器械的操作技巧1. 医疗器械的准备工作在使用医疗器械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器械的清洁消毒、验收和安装等。
这些准备工作的细节对于保证器械的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2. 医疗器械的正确操作不同的医疗器械有着不同的操作方法和用途,医护人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正确操作相应的器械。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正确的姿势和手法,以避免可能的伤害。
3. 医疗器械的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医疗器械的状态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需要经常维护和保养的器械。
医护人员应该熟悉器械的维护规程,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4. 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医护人员在使用医疗器械时应注意安全问题。
例如,手术器械应该正确的消毒和包装,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同时,医护人员应该保持整洁、稳定的操作环境,减少使用错误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总结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是医护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医疗器械基础知识培训在医疗领域,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医务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为您介绍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医疗器械的定义和分类医疗器械是指用于人体疾病诊断、治疗或者生理功能修复的设备、器具、器材、试剂和其他类似或有类似功能的产品。
根据医疗器械的用途和风险级别,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和三类医疗器械。
1. 一类医疗器械:低风险产品,普通管理要求,如体温计、口罩等。
2. 二类医疗器械:中风险产品,需要进行注册备案,如心电图机、超声诊断仪等。
3. 三类医疗器械:高风险产品,需要进行严格的注册审批,如心脏起搏器、危险药物注射泵等。
二、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是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1. GMP认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获得GMP认证,即良好生产规范认证。
这是确保医疗器械生产过程符合规范要求的重要措施。
2. 医疗器械文本要求:医疗器械应当标明使用范围、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医务人员正确使用医疗器械非常重要。
3. 医疗器械的维护和保养: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器械,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三、医疗器械的使用技巧正确的使用医疗器械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减少事故风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医疗器械的使用技巧:1. 输液泵的正确使用:在使用输液泵时,需要正确设置流速和输液时间,并及时观察输液过程中病人的反应情况。
2. 高压注射器的使用:在使用高压注射器时,需要确定正确的注射方法和用药剂量,同时注意注射速度与注射部位。
3. 呼吸机的操作技巧:在使用呼吸机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正确的调节和操作,同时要定期检测呼吸机的功能状态。
四、医疗器械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医疗器械事件是指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故障或潜在风险。
医疗器械基础的知识点整理医疗器械是医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和健康保健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医务人员和公众来说,了解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整理和介绍。
一、医疗器械分类1. 治疗类器械:用于治疗疾病或缓解临床症状的设备,如手术器械、透析机等。
2. 检测类器械:用于检测人体疾病或功能状态的设备,如血压计、心电图仪等。
3. 高值耗材:高价值的医疗耗材,如人工关节、支架等。
4. 诊断试剂:用于临床检验诊断的试剂和试纸,如血液分析仪、尿液试纸等。
二、医疗器械市场监管1. 医疗器械注册:医疗器械需要进行注册和备案,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 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是医疗器械监管的主要机构。
3. 医疗器械标准:制定医疗器械标准,提高医疗器械质量和安全性。
4. 不良事件报告:及时报告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和事故,保障公众的安全。
三、医疗器械使用与维护1. 操作技能:医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的操作技能,以确保正确和安全的使用。
2. 维护保养: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维护,清洁和保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和确保性能稳定。
3. 废弃处理: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处理医疗器械的废弃物,以防止污染和传染病传播。
四、医疗器械质量和安全1. 质量标准:医疗器械需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
2. 认证和检验:医疗器械需要通过认证和检验,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3. 临床试验:医疗器械在上市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品牌信誉:选择有良好品牌信誉的医疗器械供应商和生产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五、常见医疗器械1. 血压计:用于测量人体的血压。
2. 输液泵:用于控制输液速度和剂量。
3. 心电图仪:用于记录和显示心电图。
4. 麻醉机:用于麻醉手术中控制麻醉剂的输送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5. X线机:用于医学影像学的诊断,如检查骨骼、器官等。
医疗器械基础知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器械在现代医疗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器械是指在医学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用品和软件。
本文将介绍医疗器械的分类、使用常识以及医疗器械管理等基础知识。
一、医疗器械的分类医疗器械可以根据其用途、特点及功能进行分类。
按功能可以分为诊断型器械、治疗型器械、手术型器械等;按特点可以分为一次性器械和可重复使用器械;按用途可以分为内科器械、外科器械、口腔器械等。
在临床上,常见的医疗器械包括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机、X光机、B超机等。
这些器械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贴片、扫描和传感器等方式,获取患者的体征信息和病理数据,从而为医生进行科学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二、医疗器械的使用常识虽然医疗器械在医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首先,医疗器械的操作必须由专业人士进行。
在使用医疗器械之前,医生或技术人员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操作技巧的掌握。
只有熟悉并掌握了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其次,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也极为重要。
由于医疗器械直接与患者接触,因此必须保持清洁和无菌状态,以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一次性器械,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安全处理。
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应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以保证其性能和准确性。
另外,医疗器械的贮存和运输也需要注意。
医疗器械应存放在干燥、通风、清洁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减少震动和碰撞,以防止器械的损坏。
三、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器械管理是保障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在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管理包括器械的采购、验收、分发、使用、维修和报废等一系列流程。
首先,医疗机构在采购医疗器械时必须选择合格、有资质的供应商,并明确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关的产品质量证明和合格证书。
其次,在验收器械时,医疗机构应根据产品说明书和标准要求,对器械的外观、功能和性能进行检测和评估,并对验收结果进行记录和归档。
医疗器械基础知识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及特点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000年版)的规定,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1)对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2)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补偿;(3)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或支持;(4)妊娠控制。
二、医疗器械的特点现代医疗器械通常都是集电子、机械于一体的非常复杂的装置,是非常精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都很高的自动或半自动系统。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对被测体必须是无害的;(2)生物信号弱小;(3)能量受限制;(4)安全有效。
三、医疗器械的范围医疗器械(或装备)的范围很广,包括以下方面:(1)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各种心脏除颤、起搏、调搏和反搏器,电生理仪器,有创、无创传感器,心电、脑电、肌电和其他生物电诊断仪器,电声诊断、无创监护仪器,呼吸功能及血流、血压测定装置等);(2)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设备(人工心肺、血液净化、体液处理设备及器具和装置);(3)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植入器材、植入性和接触式人工器官等);(4)医用x线设备(治疗、诊断、手术影像和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5)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6)医用高能射线设备;(7)医用核素设备(放射性核素治疗、诊断、标本测定和准直装置等);(8)医用激光仪器;(9)高频和超声仪器;(10)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11)临床检验分析仪器;(12)医用冷疗、低温和冷藏设备及器具;(13)口腔设备及器具;中医器械;(14)诊察器械和各类手术器械(基础、显微、神经外科,眼、耳鼻喉、口腔科器械,腹部、胸腔及心血管外科,泌尿肛肠、矫形外科及妇科手术器械等);(15)医用卫生材料;(16)急救设备等。
四、医疗器械的分类医疗器械分类,主要依据医疗器械的定义进行判定,同时也应依据医疗器械的结构特征、医疗器械使用形式和医疗器械使用状况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判定。
医疗器械分类的具体判定可以依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进行,目前《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以2002版为准。
(一)医疗器械分类判定的依据1.医疗器械结构特征医疗器械的结构特征分为:有源医疗器械和无源医疗器械。
2.医疗器械使用形式根据不同的预期目的,将医疗器械归入一定的使用形式。
其中:(1)无源器械的使用形式有:药液输送保存器械;改变血液、体液器械;医用敷料;外科器械;重复使用外科器械;一次性无菌器械;植入器械;避孕和计划生育器械;消毒清洁器械;护理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其他无源接触或无源辅助器械等。
(2)有源器械的使用形式有:能量治疗器械;诊断监护器械;输送体液器械;电离辐射器械;实验室仪器设备、医疗消毒设备;其他有源器械或有源辅助设备等。
3.医疗器械使用状态根据使用中对人体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对医疗效果的影响,医疗器械使用状况可分为接触或进人人体器械和非接触人体器械。
1.按使用风险大小分类按使用风险大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通过常规控制可以保障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二类是指,通过特殊控制可以保障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三类是指,植人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或对人体具有较高的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2.按资产管理的要求分类按资产管理的要求分为:(1)大型仪器:100万元以上的,如cT、磁共振设备。
(2)中小型仪器:如心电图机、床边监护仪等。
(3)低值产品:包括很多一次性配件、耗材等。
3.按使用状态分类按使用状态分为:接触(或进入)人体器械和非接触人体器械。
4.按物理原理分类按物理原理分为:医用电子类;医用(机)器械类;医用光学类;医用射线类;医用材料类;医用软件类。
现代医疗器械是声、光、电、机械一体的。
5.按临床应用分类按临床应用分为:诊断仪器、治疗仪器、辅助仪器。
四、我国医疗器械现状及趋势(一)现状1.产品主要依赖进口2.进口设备开发利用率低3.高端市场为国外厂商占据(二)发展趋势1.经济发展加速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3.国家政策变化带来医疗器械的需求增长一、医疗器械的研发与注册管理(一)医疗器械新产品医疗器械新产品,是指国内市场尚未出现过的或者安全性、有效性及产品机理未得到国内认可的全新的品种。
国家鼓励研制医疗器械新产品。
(二)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注册制度依据《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国家对医疗器械施行产品生产注册制度。
生产第一类医疗器械,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二类医疗器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并发给产品生产注册证书。
生产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应当经过临床验证。
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管理(一)生产医疗器械的有关要求依据《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2号),生产医疗器械,应当符合医疗器械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行业标准。
(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符合的条件开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行的《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
开办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具备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并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30日内,填写《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登记表》,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书面告知。
开办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与所生产医疗器械相适应的专业能力,并掌握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相关产品质量、技术的规定。
质量负责人不得同时兼任生产负责人。
(2)企业内初级以上职称或者中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应当与所生产产品的要求相适应。
(3)应当具有与所生产产品及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生产设备,生产、仓储场地和环境。
企业生产对环境和设备等有特殊要求的医疗器械的,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
(4)应当设立质量检验机构,并具备与所生产品种和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质量检验能力。
(5)应当保存与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标准。
开办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除应当符合上述5项条件外,还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审员不少于2名。
(2)专业中级以上职称或者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技术人员不少于2名。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应当重新审查发证(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的条件开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当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行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要求。
申请《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应具有的条件有:(1)具有与其经营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相对独立的经营场地及环境。
(2)具有与其经营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质量检验人员。
(3)具有与其经营的医疗器械产品相适应的技术培训、维修等售后服务能力,或者约定由第三方提供技术支持。
(4)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包括采购、进货验收、仓储保管、出库复核、质量跟踪制度和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等。
(5)具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储存条件,包括具有符合医疗器械产品特性要求的储存设施、设备。
(四)采购、经营和使用医疗器械的要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从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或者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购进合格的医疗器械,并严明产品合格证明。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不得经营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医疗器械。
(五)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的管理依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24号),医疗机构应从具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购进无菌器械。
(六)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国家对部分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强制性安全认证制度。
具体产品目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
(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依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再评价,该办法适用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
第三节医院科室分类门诊部: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中医科、针灸推拿科、心理咨询室等。
住院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泌尿内科、心内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小儿科、感染科、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烧伤科、妇科、产科、血透室、重症监护室等。
急诊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化验室:生化室、检验室、病理室等。
放射科:拍片室、CT室、透视室、磁共振室、ECT室等。
B超室:腹部B超室、心脏B超室、阴道B超室等。
制药机械、制药机械、药品检测仪器1. 崩解时限测定仪类2. 勃氏粘度测试仪3. 脆碎度仪系列手术无影灯4. 冻力测试仪系列5. 检测仪6. 酒精检测仪类7. 热源测温仪8. 融变时限测试仪类9.血糖仪10. 药品包装机械 11. 药品溶出度仪系列 12. 药物透皮扩散试验仪 13. 药物稳定性检测仪 14. 硬度计 15.制剂机械 16. 自动数粒仪院前急救设备、院前急救设备、急救培训1. 复苏供氧设备2.固定夹板, 急救夹板3.急救包、急救箱、敷料4. 急救担架5. 急救呼吸机6. 颈托, 头部固定器7.烧伤急救防护敷料8.心肺复苏机9. 自动体外除颤器训练机 10.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 11.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配件。
医用体检、诊断设备医用体检、1. 超声诊断设备2. 肺功能测试仪3. 妇科体检设备4. 负压吸引器具5. 拍片机6. 人体成分分析仪系列7. 视力表灯箱, 视力表投影仪8. 体温计9. 体重身高测量仪 10.听力诊断及助听设备 11. 听诊器 12. 血糖仪、血糖试纸 13. 血压计 14. 血氧测定仪 15. 亚健康诊察设备 16. 一氧化氮治疗仪器系列 17. 医用超声仪器系列 18. 诊断锤类医用耗材,敷料隔离医用耗材敷料,隔离防护敷料隔离防护1. 采血、输血及血液净化器材2. 穿刺针、活检针3. 介入放射造影器械4. 留置针 5. 其他耗材 6. 其它医用高分子材料 7. 伤口敷料、护创材料 8. 手术室防护隔离卫生用品 9. 一次性医用包 10. 一次性医用导管 11. 医用缝合材料及器械12. 医用胶带、胶贴 13. 注射及输液器械 14. 医用纱布、医用绷带、骨科夹 15. 医用消毒片、医用海绵医用光学眼科检测仪器1. 检耳镜2. 检眼镜,检影镜3. 麻醉咽喉镜4. 配镜设备5. 其他眼科设备6. 手术放大镜7. 数字显微镜8. 五官科检查镜9. 眼镜清洗工具 10.眼科超声设备 11.眼压计 12. 医用灯泡医用电子监护配件、耗材1. 成像系统2. 除颤起搏配件3. 麻醉、气体监护系列配件4. 脑电图机配件5. 其他监护配件6. 胎儿监护配件7. 心电监护配件8. 心电图机配件9. 血压、体温配件 10. 血氧饱和度配件 11. 医学影像耗材 12. 医用导电膏、耦合剂 13. 医用电源、电池及充电器 14. 医用记录纸医学分析、生命科学仪器1. 核酸提取仪类2. 基因分析仪3. 紫外分析仪类4. 捣碎机5. 心理实验仪器6. 生理记录仪器7. 生理试验器械8. 生物组织烤片机9. 涂片机 10. 污物车 11.洗扳机类 12. 细胞粉碎机 13. 细胞融合仪 14. 细菌内毒素测定仪 15. 血凝仪类 16. 血球计数板 17. 永停滴定仪/移液器 18. 运动体质检测仪器系列 19. 组织脱水机系列 20. 喉镜系列21. 基因导入仪 22. 电击仪 23. 电泳仪类 24. 分子杂交仪类 25. 核酸蛋白检测仪类 26. PCR 仪类 27. 包埋机 28. 层析仪 29. 传感器 30. 基因扩增仪 31. 计数器 32. 菌落计数器 33. 酶标仪 34.漂烘机 35. 切片机类 36. 人体解剖学 37.生化分析仪类医技模拟、培训模型及器材1. 人体解剖医学模型2. 进口医学模型3. 脑组织脑4. 皮肤组织切片类5. 动物切片6. 骨组织切片7. 基础护理操作模型8. 急救培训模型9. 人体口腔教学模型 10. 人体口腔模型 11. 石蜡组织切片 12. 细胞切片 13. 心肺复苏(CPR)培训模型 14. 植物组织切片类 15. 中医针灸模型 16. 综合类模拟培训模型 17. 组织病理切片消毒灭菌耗材、清洗消毒液RCT 试剂盒、胰大豆蛋白肉2.γ 射线灭菌耗材 3. 干热灭菌耗材 4. 工业用生物指示剂 5. 过氧化氢灭菌指示耗材 6. 环氧乙烷灭菌耗材 7. 灭菌包装袋 8. 皮肤手消毒、清洗液 9. 戊二醛消毒耗材 10. 消毒喷雾类 11. 消毒液浓度测试类 12.压力蒸汽灭菌耗材 13. 医用清洗剂、消毒液 14. 紫外线卡消毒和灭菌设备1. 臭氧消毒灭菌设备2. 辐射灭菌设备3. 辅助灭菌设备4. 干热灭菌设备5. 环氧乙烷灭菌设备6.空气净化消毒设备7. 灭菌器类8.清洗机9. 生成器 10.戊二醛灭菌设备 11. 压力蒸汽灭菌设备 12. 煮沸消毒设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器械1. 磁疗治疗仪、生物反馈仪2. 电疗治疗仪系列3.儿童康复训练器材4. 功能评估系列5. 光治疗仪6. 家用理疗设备7. 康复辅助器材8. 康复器类9. 康复训练器材 10.冷热、中药熏蒸治疗仪 11. 理疗仪器 12. 牵引治疗设备 13. 微波治疗仪 14. 雾化器 15.行动辅助设备 16.训练床设备系列 17. 眼科康复治疗仪手术器械、手术器具1. 不锈钢医疗推车2.儿科手术器械3. 耳鼻喉科手术器械4. 妇科及节育器械5. 腹部外科手术器械6. 基础外科手术器械7. 矫形外科,骨科手术器械8. 口腔科手术器械9. 麻醉、呼吸、电刀设备系列 10. 泌尿肛肠外科手术器械 11. 烧伤科,整形科手术器械 12. 神经外科手术器械 13. 手术器械(包) 14. 显微外科手术器械 15. 胸腔及心血管外科器械 16. 眼科手术器械手术、急救、诊疗室设备1. 冲洗,通气,减压器具2. 电刀及其配件3. 呼吸机及配件4. 检查灯,手术无影灯5. 麻醉机及配件6.排痰机,吸痰器7.手术台,手术床,检查床8. 输液辅助,灌注装置9. 输液辅助设备系列 10. 吸引器 11.医疗器械柜台系列 12.医用X 射线附属设备 13.婴儿保育设备 14.诊察治疗设备 15. 止血带,止血仪口腔医疗器械、设备及配件1. 补牙、种植牙设备和器材2. 技工室设备3. 洁牙设备和器材4. 口腔保健及护理5. 口腔器械6. 口腔医用耗材和麻醉设备7. 口腔影像诊断设备8. 口腔诊所办公用品9. 口腔综合治疗设备 10. 口腔综合治疗设备配件 11. 牙科手机、配件及保养维护设 12. 牙科椅 13. 牙钻机及配件口腔临床、口腔技工材料1. 车针及打磨抛光材料2. 齿科辅助和预防保健材料3. 齿科植入材料4. 根管充填及辅助材料5. 模型材料6. 牙体充填材料及相关材料7. 牙周材料8.义齿材料9.印模材料 10. 正畸材料 11. 铸造包埋材料检验化验仪器及配件、耗材1. 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试剂2. 检验设备其他配件3. 快速诊断试纸/板卡4. 临床微生物学分析系统5. 酶免分析系统试剂6. 免疫分析系统7.男女专科和生命科学设备8. 尿液分析仪系列9.尿液粪便分析系统 10. 生化分析系统 11. 生化分析仪试剂 12. 吸液嘴 13. 血凝/血小板聚集试剂 14. 血气电解质总二氧化碳分析仪 15. 血细胞分析仪试剂 16.血液分析系统 17.样品杯/比色杯电子监护仪、医用打印机监护仪1. 24 小时动态心电2.24 小时动态血压3. 产科专用监护仪4. 超声多普勒诊断设备5. 除颤起搏监护仪6.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7. 肌电图机8. 家用胎心仪9. 脑电图机 10. 睡眠呼吸监护仪 11. 胃电图机 12. 洗片机类 13. 心电图机 14. 医用打印机 15. 运动心电系统病房护理设备、病房器具1. 病历夹,便盆,尿壶2. 供应室台架器具3. 输液架,盆架,桶架,屏风,4. 医用车辆5. 医用床垫,防褥疮床垫6. 医用床及配件7. 医用床上用品\服饰8.医用床通讯装配系列9. 医用工作台,洗槽 10. 医用柜,医用桌 11. 医用门窗,走廊设施 12. 医用容器\消毒器具 13. 医用椅,医用凳 14. 制氧装置及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