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17.75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3.1分析并阐述古代泉州港从兴盛到没落的原因1、排外风潮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
中断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因为色目人是外国人,所以排外风潮盛行,直接影响泉州的对外交流。
2、市舶司迁移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福建将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
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
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
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
」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
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
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
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
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
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
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
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2分析并阐述现代泉州港发展存在的问题1.周边港口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具优势。
世界最大的古港口泉州世界最大的古港口泉州港古代称为“刺桐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港口,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海边。
初建吋,其城四周植刺梧桐树甚多,故又名刺桐港。
港内有泉州、安海、围头、深沪等湾,岸线曲折,而临大海,可停泊众多巨轮。
唐朝时,它与厂州、扬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港。
至南宋建部临安今杭州后,因港大湾好,临近首都,得以迅速发展,直至元代。
史载,当时港上帆林立,商贾云集,印度、印尼、菲律宾、阿拉伯、,意大利等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1.5万余艘船只,都通过此港贸易往来。
他们以珍珠、玛瑙、香料、木棉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药材,商人、旅行者、传教士数以万计。
上百年间它繁荣程度超过国内外其它的港口。
世界最大的古港口泉州港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名气遍布全球。
《马可波罗游记》里认为可以与亚利山大港齐名,甚至更加宏伟。
正是这座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造就了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造就了这座古城,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
地理: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临台湾海峡,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地处闽东山地中段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
地形地貌泉州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戴云山主体部分,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气候泉州地处低纬度,东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水文泉州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亿立方米,水电蕴蓄量达43万千瓦。
泉州港口情况调研报告泉州港口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福建省重要的港口之一。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泉州港口的情况进行分析。
泉州港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台湾仅有200多公里,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大陆通往台湾海峡的重要门户港口之一。
其背靠福建的经济发达区域,与上海、广东、香港等港口形成对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港口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涵盖了集装箱、能源、散装货物、油品、粮食等多种货物和业务范围。
其中集装箱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之一。
港口配套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货物装卸设备和大型堆场。
港口还有较大规模的港口保税区和经济特区,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在港口管理方面,泉州港口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引入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
港口作业效率高,货物通关速度快,船舶滞留时间短。
港口还积极推行“绿色港口”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在港口运营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泉州港口在国内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泉州港口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关系,出口货物主要以纺织品、鞋类、机械设备等为主。
港口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十分活跃,台湾企业在泉州港口设立了分支机构,并进行工业制造和贸易活动。
尽管泉州港口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港口的吞吐能力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和优化。
其次,港口的货物多样化程度较低,需要拓展更多的业务领域。
最后,港口与内陆交通的连接不够便捷,需要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等交通形式的衔接。
综上所述,泉州港口作为福建省的一座重要港口,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
港口在管理、环保和贸易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泉州港口的支持和投入,推动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①第一次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顽民管制于成周。
第二次,解放后,在洛阳西部发现东周时代夯土城墙址可能即为周王城,其部分以为涧水冲毁,部分在涧水西岸,文化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与该城建于西周不符,故可推断进行了第二次筑城高潮.②主要城市: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③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顽民。
4: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经途九轨指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②影响:1“旁三门,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秦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局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实行有益于全国统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措施.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促进其发展。
建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政策上重农工商业的发展,各国都成虽被拆除,但这些城市依旧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淄博,邯郸,寿春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琅琊,芝罘等.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①建国之初,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泉州古街调研报告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街。
为了了解泉州古街的现状和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首先,泉州古街的整体面貌还算良好,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比较有名的古街有开元寺街、侨乡装饰城、泉州古博物馆附近的尚文街等。
这些街道上有很多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如寺庙、府邸和民居,石板路和古树环绕,给人一种宜居、宜游的感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泉州古街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商业化趋势加剧。
为了吸引游客和商家,一些古街过度商业化,满目琳琅的商品和餐饮业开始占据了街道上的每个角落,给人一种商业化过度的感觉。
其次是历史文化的保护不足。
虽然很多古街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许多建筑物的维护和保护工作并不到位,一些古建筑面临着倒塌和损坏的风险。
再者是交通问题。
由于车辆和行人的增加,一些古街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行人在狭窄的街道上很难行走,给古街游客体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几个解决办法。
首先是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古街建筑的维护和保护,加强对商业化过度的限制,鼓励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提高古街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是改善交通状况。
可以在古街周边建设停车场,并限制车辆进入古街,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提高人们对古街的访问便利性。
再者是推动古街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开设非遗工坊等方式,将古街转型为旅游景点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推动古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泉州古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古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措施,让古街成为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价值。
泉州港(古剌桐港)泉州港古称剌桐港。
唐代为中国南方四大商港之一,自宋代建立市舶司以后,对外交通贸易更为兴盛,前后达400余年。
当其鼎盛时期,曾与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元末内乱,古港中落,但历代遗留下来的交通史迹颇多,为全国城市所少有,故泉州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①。
泉州在先秦时代,是古闽越族活动的地区。
自1974年南安县发现石器,铜器史迹文物,以后又发现一批先秦文物,足以证明。
泉州文化在先秦曾受到西周文化的影响。
到了六朝,汉族南移开发泉州,泉州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古剌桐港以“海上丝绸之路”著名中外,它是宋元时代中国瓷器遗址发现最多的地方,这充分反映了宋元泉州海外交通繁荣景象②。
从文献上来讲,元人吴澄说,“泉,七闽之都会也。
蕃货运物异宝珍玉之所渊薮,殊为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之最③。
“张星烺曾到泉州调查访问,看到清净寺碑记,所记人名、地名、正和伊本、巴都所记相符,于是得出“当宋元之世,泉州为世界第一商埠”的结论④。
中国称泉州为“剌桐城”,始自宋代,南宋诗人“剌桐为城石为笋”诗句可资证明。
外国人在宋时,有阿拉伯人沙德 (SAID) ,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剌桐港”代替泉州港⑤。
然则,为什么泉州会称为“剌桐城”呢?据明《八闽通志》的记载:五代留从效归顺南唐,南唐封他为“晋江王”,他就把泉州域重加版筑,绕制剌桐树,后人遂称泉州城为“剌桐城”,简称“桐城”。
清《泉州府志》载:“初筑城时,环植剌桐”,故名“剌桐城”⑥。
这种说法,早为宋人所接受⑦;明清人也沿用此说,如明何乔远诗有“宋泉南外剌桐新”⑧,阿拉伯人沙德,在13世纪时在他著的游记先始用“剌桐城”称泉州,元初从欧洲远途而至的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亦以“剌桐”称泉州。
⑨①庄为玑,《古剌桐港》,内容提要。
②同上,冶4。
③元吴澄《吴文正公文集》卷十六,“逆姜曼卿赴泉州路序”。
④张星烺,《泉州访古记》,见《地学杂志》1928年第4期。
泉州产业发展趋势论文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福建省的一个地级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泉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产业基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泉州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其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泉州产业发展的优势1. 地理位置优越:泉州位于福建省的东南沿海,是福建省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它靠近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这使得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并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
2. 产业结构多元化:泉州拥有多个产业集群,涵盖了纺织、鞋业、建材、食品等多个领域。
这些产业之间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泉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创业氛围浓厚:泉州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
这种商业氛围对创业者的吸引力非常大,使得泉州成为了许多初创企业的聚集地。
4. 人才优势突出:泉州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研发机构,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聚集于此。
这些人才为泉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二、泉州产业发展的趋势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升级的需求,泉州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泉州纺织、鞋业等传统产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 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泉州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开元寺、清源山、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
这些文化资源为泉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未来,泉州可以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3. 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增加,泉州可以大力发展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等。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能够为泉州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4. 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兴起: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泉州可以抓住机遇,加大对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投资和支持。
福建古代沿海港口与陶瓷的外销述略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徐本章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而曲折。
海岸各河流的入海处多呈三角湾或三角港,形成天然的良港。
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使福建港口具有开辟时代早、延续时间长、对外交往广和贸易数额大等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古港有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明代的月港与清代的厦门港。
这四大海港对促进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发展中外贸易特别是陶瓷的外销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陶瓷外销的兴盛又推动海港走向繁荣。
本文着重就鸦片战争以前福建四大古港与陶瓷外销的情况以及与陶瓷外销有密切联系的澎湖航线作概括的记述。
一福州港是福建四大古港较早开拓的一个港口。
据史料记载,福州最早的港口为东冶港,汉代,东冶港和东洋、南洋已有交通往来。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曾在福州设置“典船校尉”,监造船只。
当时福州港同夷州(今台湾)、亶州(今菲律宾)已有海上交通。
隋朝,福州港海上交通已扩大到琉球、林邑(今越南南方)、赤土(马来半岛)、真腊(柬埔寨)、婆利(峇厘岛)等地。
(见《隋书》外国传)唐代,中国陶瓷开始大量销往日本,盛唐时以三彩器居多,从公元838年前后至唐末五十多年间,随着民间海上贸易的兴起,出口的陶瓷已由三彩器发展到大量的越窑青瓷、长沙铜官窑黄绿釉彩纹瓷和白瓷等。
从日本出土的文物可证,如奈良、京都、福冈这些较大的城市,到偏远的种子岛、西表岛均有此类古瓷发现。
(见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虽然这些陶瓷不一定都由福州港起运,但从当时福州港与日本有频繁的交通往来的情况看,大部份从福州运销日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宋元时代福州港地位虽被泉州港所取代,但对外贸易并未中止。
明初,瓷器仍是销往日本的珍贵物品,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率领航洋巨舶,七次出使西洋都携带着大量的丝织品和瓷器。
每次都经过福州门户的闽江口五虎门,在闽江口的长乐县太平港停泊,福州港再度出现繁荣,陶瓷的外销又盛极一时。
《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如《瀛涯胜览》提到:“中国宝船到彼(指到达国家),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取紵丝、瓷器等物。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劣势探讨和对策摘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能够形成总部聚集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并推动城市国际化的经济形态,成为越来越多大中城市的区域战略。
泉州作为福建省经济中心城市,有着发展总部经济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高层次人才欠缺、缺乏服务总部经济的支撑体系和面临周边城市的客观挑战等。
本文将对症下药,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泉州;总部经济;优劣分析;对策探讨一何谓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某区域内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从而形成总部集聚的一种经济形态。
发展总部经济可为企业带来多种效应,如:税收效应、就业效应、产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
同时大批企业总部入驻,还能优化商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政府服务职能的转换,并加快城市国际化的发展。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仅在福建省内,就有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市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划。
二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一般而言,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五个基本条件:一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公司总部以较低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二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以便为总部物流人流提供便利;三是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和良好的异地沟通能力,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与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四是区域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多元文化的氛围;五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本文接下来将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较好的区位优势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的中心点,北接省会福州,南毗特区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西接广大内陆腹地,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和福建省经济中心。
同时,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拥有绵长曲折海岸线近550公里,大小港湾14个,可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独特的侨台资源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藉地。
历史教案: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港口城市是历史上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枢纽,它们不仅承载着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功能,也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兴衰变迁。
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牵涉到地理环境、政治力量、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并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古代港口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古代,港口城市的兴起往往与海权的崛起和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
古代港口城市往往位于海岸线上,拥有良好的自然港湾和地理位置优势,这使得它们成为贸易航线的重要节点。
同时,政治力量的支持也是古代港口城市得以兴起的重要因素。
比如中国的广州、泉州和杭州等城市,得到了当时的朝廷的支持,成为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
二、港口城市的兴盛和贸易繁荣随着时代的变迁,港口城市的贸易繁荣和兴盛成为了它们的主要特点。
通过与外界的贸易,港口城市不断吸纳外来的商品和文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比如地中海地区的罗马、雅典和威尼斯等城市,在古代曾经是东西方贸易的交汇点,他们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桥梁。
三、港口城市的兴衰和政治变化港口城市的兴衰和政治变化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政治力量的更迭和战争的发生,往往会导致港口城市的兴衰变迁。
比如古代的迦太基,它曾是地中海最强大的贸易帝国之一,但在与罗马的三次战争中,迦太基战败被毁,这也标志着它的兴衰之路;又比如明朝的广州,自宋朝以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但在明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内外交困,广州的贸易地位逐渐衰落。
四、港口城市的消亡和变革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港口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革。
新的交通技术和工业化的兴起,使得港口城市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比如英国的利物浦和巴尔的摩,它们曾经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港口城市,但随着船舶技术的进步和铁路的发展,它们的地位逐渐被伦敦和纽约等新兴港口城市所取代。
五、现代港口城市的发展与挑战在现代,港口城市持续发展并面临着新的挑战。
泉州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泉州市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沿海城市。
自古以来,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并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本文将对泉州市的发展历史、经济特色、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发展历史泉州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贸易的中心,对外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明清时期,泉州港口的贸易活动达到顶峰,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
如今,泉州市依然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三、经济特色泉州市的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制造业方面,泉州市以纺织、鞋业和陶瓷业为主要产业。
其中,泉州的纺织业发达,以纺织服装为主要产品,对外出口量居福建省之首。
鞋业方面,泉州市是中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鞋业企业和著名品牌。
陶瓷业方面,泉州市的陶瓷产业也非常发达,产品质量优良,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服务业方面,泉州市以旅游业、物流业和金融保险业为主。
泉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自然景点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物流业方面,泉州市的港口和航空运输设施发达,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保险业方面,泉州市拥有多家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四、城市规划泉州市的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绿色生态环境。
在城市更新和改造过程中,泉州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修复了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点。
同时,泉州市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增加了绿地和公园面积,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另外,泉州市还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和改造,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泉州市还注重城市交通的发展,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这项世界遗产具有怎样突出的价值呢?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就地理位置而言,泉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陆终于斯,海生于斯;季风吹拂,物产丰饶。
正因如此,泉州人遣舶祈风向海而生,成为古代中国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港的航海图卷由此展开,磅礴发展乃至成为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就城市规划与布局形态而言,泉州古城堪称海港城市的样板:港口选址于河海交汇之处,既得交通之便利又可避台风之侵扰;城市沿河而建,码头、街铺、市场、仓储依次分布;衙门、官舍、民居、番坊相间错落。
不仅如此,泉州城还依托晋江水系和发达的陆路交通体系,形成了支撑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瓷窑、茶园沿河而建,冶铁、纺织密集发展;城内有能工巧匠开设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则成为商贾云集、番坊密布的市场贸易区。
历史上,由泉州港联袂出海的商船,航程远及于暹罗湾、爪哇海、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波斯湾海域,创造了灿烂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在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洋绝域留下了美丽的帆影。
①泉州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也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产。
在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美丽海港,曾经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者、商贩等。
崇拜海神妈祖的“天后宫”、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印度教的“番佛寺”,还有源出波斯的摩尼寺、发端于叙利亚的景教寺以及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基督教堂,都曾耸立在刺桐城的天际之下,堪称天然的世界宗教博物馆。
不同肤色、信仰和语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内可以和谐共处,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富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遗产景观。
泉州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犹如敦煌之于陆上丝绸之路,叙述着人类美好交往的传说。
风水解局!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兴衰之谜展开全文一、泉州风水优势与局限磅礴婉约的山水形局武夷山是泉州的祖山,位于闽、赣两省之间,山脉呈北北东走向,长约540公里,北与仙霞岭相接,南与九连山相连,福建段地势平均在海拔一千米以上。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是福建省内第二高峰,因处在福建中部的德化县,有“闽中屋脊”之称,是泉州的少祖山。
巍峨的武夷山脉是泉州强大的靠山,戴云山是武夷山脉的东南中继和向海驿站,深刻影响闽江以南、晋江东南流域的福清、莆田、泉州等地区。
泉州地形图武夷山、戴云山气势不凡,呈阶梯状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
受此影响,泉州境内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地势北高南低。
至泉州城北,山脉变得明丽婉约。
大、小阳山一起一伏,清源山扇形展布,经桃花山没入泉州湾。
晋江弯曲流淌,紫帽山隔江相望。
尤为难得的是,靠山的泉州,水资源丰富,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溪流多达35条。
海岸线曲折蜿蜓,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14个港口。
山的磅礴,水的灵秀,泉州兼而有之。
山环水抱的滨海优势泉州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名将俞大猷、清朝重臣洪承畴,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名将施琅在双阳镇东北选择了自己的墓地。
泉州北部带状分布的大、小阳山、清源山、桃花山,是一条明显的龙脉。
这条戴云山余脉,与晋江相互作用,成为戴云山东南的最后尽结。
即使是戴云山的余脉,泉州沿海的火山岩给人的印象还是那样深刻。
没有风水上的跌断过峡和重起,就没有龙脉结作的可能,临海的泉州同样如此。
连绵不断的大小阳山、清源山,是鲜明的脱卸过峡,而且是近距离的重起。
大、小阳山“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水为泉州增添了无比重要的分数。
晋江中上游分东、西两溪,东溪至梅山有罗溪加入,两溪在双溪口汇流。
泉州东面,有独流入海的洛阳江,与南行的清源山主龙脉相依相傍,绕行左翼。
得双水夹送裹带的龙脉,于是在晋江、洛阳江即将汇流入海之际,终止了南下的步伐,开始分枝布叶,形成屏帐之势,聚结于山南水北地区,为泉州城。
打造现代化泉州港的思考与建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泉州港口经济的发展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五”期间,我市港口经济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仍不相适应。
认清泉州港口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切实加快泉州港口发展、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乃至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泉州港口发展概况及基本特点泉州港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数量较多的优良港口,海岸线427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等4个港区,有沙格、福炼油码头、后渚、石湖、围头等16个作业区,96.4公里航道,其中,万吨以上泊位13个,最大泊位达10万吨级。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港口建设取得新发展。
1、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
“十五”期间,泉州港口从2102万吨增加到4046万吨,平均增速达18.8%。
2006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135万吨,增长26.9%,在全国排名第16位,比2005年上升两位,与第15位的湛江港相差不到300万吨。
2007上半年,从全省扣除河砂后港口吞吐量排名来看,泉州港仅次于厦门港排名第二,比福州港高出990万吨。
2、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迅猛。
2001年全市集装箱吞吐量仅为22.6万TEU,2006年则将近83.9万TEU。
从增速来看,“十五”期间集装箱吞吐量平均增速31.8%,2001-2006年6年平均增速为32%。
可见,泉州港集装箱业务健康发展,增长迅猛。
3、外贸吞吐量比重偏低、发展步履维艰。
2006年全市外贸货物吞吐量660.6万吨,占吞吐总量的12.9%;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为3.3万TEU,仅占4.0%。
从发展动态看,2002-2006年外贸货物吞吐量平均增长2%,外贸集装箱则起伏不定、增势不明显,这与同期港口整体发展态势极不相称。
这反映出泉州港外贸航线起步晚,国际航线少,发展困难重重。
4、港口对全市GDP贡献有限。
泉州港口及其关联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4%,与其他港口城市,如厦门占GDP的比重高于10%,香港占GDP的比重高于35%,相比差距较大。
明清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浅析姓名:王佳芯系别:管理学院专业:会计111年级: 11级2012年9月21日【摘要】明清时期泉州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有三个方面:(1)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是海外贸易衰落的关键原因;(2)福建省市舶司由泉州迁到了福州 ,使泉州港失去国际贸易的地位,泉州海外贸易也渐渐随之衰落;(3)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侵影响了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衰落;海禁政策;市舶司;海外贸易;前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造船业发达和政府积极支持等原因,泉州海外贸易在我国宋元时期繁荣的中外贸易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宋代,泉州由一个普通港口发展为中外贸易的重要海上门户;到了元代,泉州的海外贸易繁荣达到了鼎盛,泉州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
但是,到了元代末年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明清时期就已失去“东方第一大港”的地位, 由于明清政府施行了严厉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对外贸易受到极大限制。
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设福州,泉州的来远驿也随同市舶司废置,标志着泉州港外贸地位的下降。
清代,在清初战争和海禁、迁界的影响下,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港口的繁华已烟消雾散,城市也凋零殆尽,泉州港的外贸业务全由厦门港所取代,从此以后,泉州海外贸易便走向衰落,泉州港也变成地方性的小港。
很多学者对泉州海外贸易市场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作过多方面论证, 比较被认同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是泉州海外贸易由繁荣走向衰落的关键原因;其次,市舶司由泉州迁移到福州,使泉州港失去国家贸易的地位;再次,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侵,影响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一章海禁对海外贸易的影响明代以前,历代中央王朝的主要威胁都来自北方,故统治者在边防问题上都重北轻南,重陆上轻海洋。
到了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西方世界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航海高潮,一些西方国家陆续来到中国沿海,倭寇不断骚扰沿海地区,倭患日渐严重,为了抵抗倭寇及防范人民出海贸易同国外势力勾结对明朝的统治产生威胁,明朝统治者开始了严格的海禁及招谕已在海外的中国流人回国。
泉州市场分析一、泉州市概况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地区,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港口城市。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泉州曾是古代海洋贸易的重要门户,如今依然保持着发达的对外贸易和港口业务。
泉州市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多元化,形成了以纺织、鞋业、电子信息、机械设备、食品等产业为主的经济特色。
二、泉州市场环境分析1. 政策环境泉州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创新创业扶持等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前来投资兴业。
2. 经济环境泉州市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能力较强,为各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 市场竞争环境泉州市拥有成熟的纺织、服装、鞋业等产业集群,市场竞争激烈。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如互联网、新能源等也在迅速崛起,市场竞争格局日趋复杂。
三、泉州市场机会与挑战1. 市场机会1)产业升级与转型:泉州市鞋服等传统产业正在经历升级换代,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海外市场拓展:泉州港口便利,对外贸易发达,泉州企业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拓展海外业务。
2. 市场挑战1)竞争激烈:泉州市传统产业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
2)市场需求变化:消费者需求日新月异,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营销策略,满足市场需求。
四、泉州市场发展建议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2. 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海外市场的合作,拓展海外业务,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 多元化发展企业要积极开发新兴产业,拓宽产业链,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五、总结泉州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城市,市场潜力巨大,各行业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企业需要不断调整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抓住市场机遇,应对市场挑战,实现良性发展。
第三章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3.1分析并阐述古代泉州港从兴盛到没落的原因
1、排外风潮
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
中断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因为色目人是外国人,所以排外风潮盛行,直接影响泉州的对外交流。
2、市舶司迁移
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福建将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
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
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
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
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
」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
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
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
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
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
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
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
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
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2分析并阐述现代泉州港发展存在的问题
1.周边港口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具优势。
在泉州港周边有厦门港、莆田港及福州港等具有较大竞争力的港口。
其中,厦门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集装箱401.3万TEU,在省内优势明显,尤其是整合漳州部分港区资源后,拥有生产性泊位124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有40个,优越的港口条件和港口通关环境吸引着泉州、江西等周边地区货源,发展潜力及发展动力十分强大,是泉州港发展壮大需要直面的竞争对象。
福州港近年来加大港口投资建设力度,港口保持着较快发展,外贸航线较多,辐射范围较广,也是泉州港外地货源的有力竞争者。
而共处湄州湾的莆田港目前虽然总量较少,不过发展迅速,近年来加大港口码头建设,港口条件不断改善,尤其是即将建设的向莆铁路使莆田港的腹地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将改变目前湄州湾南北岸港口发展格局。
由此可见,泉州港口发展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
此外,政策环境
弱势加大了泉州港发展的难度。
如厦门港拥有独立关区,争取港口政策、改善通关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是国家主要港口、拥有对台直航、特区税收等诸多政策。
比如在税收方面,厦门港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享受特区政策仅为15%,而泉州港的税率为33%(2008年实行新税率也要25%),泉州港口企业的发展成本明显高于厦门。
中海物流因企业税负问题于2003年初将福建总部从泉州迁往厦门就是一个例证。
在通关环境方面,因泉州港不是独立关区,在改善通关环境方面往往落后于厦门,在港口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泉州大部分外贸经由厦门港进出口便可见一斑。
[5]
从港口等级规模来看,福建形成以福州为核心港的北部港群和以厦门为核心港的南部港群,整个港口地域空间分布呈“双核”结构。
从港口的地域空间分布来看,福州港、厦门港分别位居福建沿海一线的南北两侧,分别比较靠近浙江、广东两省,这些条件对泉州港都是现实的威胁。
[6]
2、港口功能结构单一,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港口的功能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货物装卸与转运功能,这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商业功能,即港口发挥着货物集散、转运及部分储存的作用;三是工业功能,突出表现在港口与临港工业的互动发展。
目前,泉州港口功能大多停留在装卸、堆存上,港口功能结构较为低下。
在工业功能方面,泉州主要是体现在石化产业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商业功能方面,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表现在远洋航线较少、港口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
泉州远洋航线专业报关行和从事外贸的船货代公司屈指可数,而厦门则拥有50家以上专业报关行、500家以上船货代公司。
港口商业功能较差也是泉州港口外向度较低、大量外贸货物经由厦门出口的重要原因。
3、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网络缺乏纵深,港口经济腹地偏小。
虽然我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为港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不过很难适应泉州亿吨大港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缺乏纵深,尤其是缺乏铁路干线,拓展西部省份港口经济腹地困难重重。
在公路方面,泉三高速公路仍在建设中,这也将是泉州港口腹地向西拓展的渠道,而厦门高速公路发达,可快捷延伸至广东、江西等地。
在铁路方面,泉州目前仅有漳泉肖铁路,缺乏向西便捷通道,而厦门则拥有鹰厦、龙厦等铁路干线,拥有便捷的出省通道,在海铁联运方面具有泉州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厦门目前已拥有“赣州—厦门”及“鹰潭—厦门”两条海铁联运线路,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升了厦门港对江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虽然我市也采取系列措施推介泉赣海铁联运,提升泉州港口的竞争力,但海铁联运的交通成本目前仍高于厦门,与厦门港争夺江西等中西部省份货源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从最新的(2009中国f福建)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福建省内9地市的竞争力排名来看,厦门各项指标领先全省,经济实力最强城市,泉州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处于下风。
福建省交通厅重大项目(JY2006001)的研究人员,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福建6各港口的等级规模进行了分析。
借以综合反映各港在地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分析的结果如下:福建省港1:1体系可以分为4各等级,但是在截集水平0.79&1t;A<=0.83时,仅可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福州港、厦门港;第二层次包括泉州港、普田港、漳州港、宁德港。
这一结论与《2009中国(福建)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排名是今本符合。
所以泉州市产业集群支撑能力和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6]
4、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港口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泉州港不是国家主要港口,港口建设资金得不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仅能依靠本市自有资金的有限投入。
“十五”期间,全市港口建设资金额仅为9.4亿元,约为厦门港40亿元的23%、深圳港156亿元的6%,与两港的投入差距很大。
2006年泉州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投入10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投资总额,不过仅为厦门26.5亿元的37.7%。
2007年泉州计划投资仍为10亿元,厦门高达30.6亿元。
在“十一五”期间,泉州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0.6亿元,厦门港则为145亿元人民币,港口建设投入差距又被拉大。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且布局分散,导致了港口吞吐能力总体增长不快且运能分布不合理。
据统计,泉州港2006年设计吞吐能力仅为3177万吨,而实际吞吐量已达5135万吨,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港口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航道航标锚地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缺口依然很大。
[5] [5]《打造现代化泉州港的思考与建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引用日期2017-6-11]
[6]翁清光,陈培健等,福建省港13经济腹地的定量研究Ⅲ.亚热带资源与环境,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