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低血压
- 格式:docx
- 大小:14.63 KB
- 文档页数:5
张学宾中医方药临床低血压论治观察中医中药治疗低血压的疗效。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低血压情况,如脾胃虚弱和气虚下陷等,进行辨证论治。
在一定治疗时间和范围内,明显改善和治愈不同程度的低血压。
标签:名老中医;中医中药;低血压论治笔者自1986年参加中医临床,运用家父张学宾的临床经验,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低血压和各种疑难杂症,都获得了理想疗效,临证追思,现作以下整理。
1临床资料低血糖是指血压低于90/60 mm Hg,多见于女性[1]。
轻度低血压患者一般临床表现有头晕,仅仅有体倦,纳食减少;重症患者一般临床表现眩晕,体倦神疲,夜寐少安,耳鸣健忘,纳食少味,面色不华,性格孤僻,急躁易怒,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往往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临床西药点滴治疗往往有短效好转,一些经济困难患者往往因为高费用而放弃治疗,且本病容易反复发作[2],余近年临床深思其方加味,运用到低血糖患者人群,见效快,服1周共7剂,一般血压升高5~10 mm Hg,中药的费用低,运用得当可明显减轻患者负担,治愈率高不易复发[3]。
2方药运用补中益气汤原本是《脾胃论》书中针对脾胃气虚下陷诸症患者所设,随父追思其临床加入附子8 g,先煎半小时去其毒性,枳壳15 g、五味子8 g、麦冬8 g、桂枝10 g,临床上,心悸少寐明显者加炒酸枣仁10 g、合欢花10 g、丹参10 g;胃阴不足者加石斛10 g、知母10 g;血虚血红蛋白化验低于90 g/L者加阿胶15 g、冲服,桂圆15 g;脾胃虚弱者加炒扁豆15 g。
炒山药15 g;思考过度、多梦者可配方柴胡疏肝散加炒柏子仁10 g、制首乌12 g之类的药物,以疏导补气以达到升压之疗效[4]。
四肢不温者加干姜10 g、肉桂10 g,脉速者加苦参5~10 g[5-6],脉压小者重用炙甘草;项背不适肌紧张者加粉葛根20 g;纳差者酌加焦三仙各15 g、更可再加炒鸡内金、炒麦芽、炒稻芽、炒谷芽各15 g、祖辈定论为焦六仙,玄妙其思。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低血压是指人体动脉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低于正常的压力,通常低于90/60mmHg。
中医调理低血压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以下是一个成功的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29岁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出现了长期头晕、乏力、心悸、手脚发凉等低血压的症状。
她之前就医过西医,但是西医反复检查了很多次,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
最终,她来到了一家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辩证分析,中医师认为这位患者是由于气血虚弱、经络不通而导致的低血压。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虚弱会导致心脏功能不足,经络淤滞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从而导致低血压的症状。
中医师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养生方案。
首先,他建议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他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运行。
中医师还为患者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
这个方剂主要是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等为主要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
患者每天按时服用这副药方,并且坚持了一个月。
在一个月的中医调理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她表示头晕、乏力的症状有所缓解,心悸和手脚发凉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她的血压水平也有所上升,达到了正常范围。
继续调理了三个月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水平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她感到更有精力,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成功的案例表明,中医调理低血压是有效的。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调理低血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坚持的治疗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中医调理低血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药治疗、养生保健等手段,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从而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在选择中医治疗低血压时,患者应该找到一位正规的中医师,并且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能自行随意调整药物的用量。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看低血压,那可真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咱就说,低血压让人头晕眼花没力气,多难受啊!中医咋辨证论治呢?首先得辨清是啥证型。
要是气血不足型,那脸色苍白、头晕乏力,就像花儿没了养分一样。
得补气血呀!用些当归、黄芪之类的药材,把气血养起来。
那阳气虚衰型呢?怕冷、四肢不温,就跟没了太阳的冬天似的。
得温阳补气,比如用附子、人参。
还有气阴两虚型,既没力气又口干舌燥,就像沙漠里缺水的小树苗。
得益气养阴,用麦冬、西洋参啥的。
中医治疗低血压安全不?那必须安全呀!这些药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只要用对了,没啥副作用。
而且中医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调理,就像量身定制衣服一样,多贴心!稳定性也不错,慢慢把身体底子打好,血压就不会忽高忽低啦。
那中医治低血压啥场景能用呢?哎呀,平时容易疲劳、头晕的人都可以试试呀!特别是那些不喜欢吃西药的人。
中医的优势可多了,不仅能治低血压,还能整体调理身体,让你气色好、精神棒。
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大姐,以前低血压,整天没精神。
后来找了个老中医,吃了一段时间中药,嘿,现在精神多了,头晕的毛病也没了。
这效果,杠杠的!
中医治疗低血压真的很不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你的身体棒棒哒!。
低血压中医辨证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多数中老年人认为人老了易患高血压,实际上低血压在中老年人中同样多见,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相关资料表明:部分中老年人患低血压更容易发生缺血性中风。
国外的研究显示在中老年人中,低血压人群和正常人群相比死亡率增高。
可见,低血压是不容忽视的。
中医认为,低血压主要是心脾阳虚,阳气不足,血行乏力引起的。
因此,主要治疗方法是温补通阳,辅之以补脾健运。
中老年人低血压常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体位性低血压。
引起中老年人低血压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病后身体虚弱、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卧床引起营养不良以及平素体质瘦弱、家族遗传等。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低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中气下陷表现:为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仆倒,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宜补脾益气升提。
气阴两虚表现: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仆倒,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纳差,舌红少苔,脉细弱。
宜补气养血,滋阴润燥。
肾阴不足表现: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眠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弦。
宜益肾补阴。
心肾阳虚表现:眩晕,心悸或心胸憋闷,自汗,神倦嗜卧,腰背酸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或有阳痿遗精,舌淡或淡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宜温补心肾。
湿困中焦表现:头目不清,胸闷纳呆,食欲不振,口干口黏,大便不畅或伴有恶臭,舌淡红,苔厚腻或黄,脉濡缓。
宜温化水湿,和胃畅中。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无症状性低血压,可以通过饮食疗法和体育锻炼得以调养。
若血压长期低于正常值,并伴有倦怠、头晕、心悸、心前区重压感等症状,则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低血压是比较常见的血压情况,不少老年人都会患上。
那么患上低血压该怎么办呢?如何治疗?1.肉桂五味子治低血压【功能主治】升压。
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2.党参黄芪治低血压【功能主治】升压。
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党参、枸杞子各10克,黄芪30克,陈皮、阿胶各15克,生地黄20克,升麻3克,防风、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3.黄芪当归治低血压【功能主治】补元益精,疏肝升清。
主治体质性低血压。
【处方组成】潞党参10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鹿角胶10克(烊冲),枸杞子10克,熟地3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醋香附10克,炒积壳15克,葛根10克,陈皮6克,砂仁(后下),山萸肉15克,桔梗10克,细辛3克,麦芽30克,炙甘草10克,红枣5枚,生姜5片。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30剂为1个疗程。
4.制附片枸杞子治低血压病【功能主治】本方温肾填精,适用于肾精亏损所致低血压。
主治头晕耳呜,健忘,腰酸腿软,神疲嗜睡,怯寒,手足不温,夜多小便。
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组成】制附片10克,肉桂、仙灵脾各9克,补骨脂12克,熟地、山萸肉各10克,枸杞子9克,黄精12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加减】肢冷者,加巴戟天、鹿角片、紫河车;舌红、口干者,加生地、麦冬;气短神疲,头晕欲倒者,加人参;脉律缓慢、怕冷者,加干姜、细辛,酌用麻黄;舌质偏黯或紫气者,加川芎、当归、红花。
中医怎么治疗低血压一、肉桂五味子治低血压【功能主治】升压。
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肉桂、桂枝、甘草各15克,五味子2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低血压患者35例,其中显效2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
二、党参黄芪治低血压【功能主治】升压。
主治低血压。
【处方组成】党参、枸杞子各10克,黄芪30克,陈皮、阿胶各15克,生地黄20克,升麻3克,防风、炙甘草各6克,五味子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56例低血压患者,1年后随访,痊愈32例,好转18例,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2%。
三、黄芪当归治低血压【功能主治】补元益精,疏肝升清。
主治体质性低血压。
【处方组成】潞党参10克,炙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鹿角胶10克(烊冲),枸杞子10克,熟地3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醋香附10克,炒积壳15克,葛根10克,陈皮6克,砂仁(后下),山萸肉15克,桔梗10克,细辛3克,麦芽30克,炙甘草10克,红枣5枚,生姜5片。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30剂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张某,女,54岁,农民。
眩晕旋作,伴头昏、乏力、心慌多年,近已影响劳动及家务活。
面色带白、精神不振、头晕头昏,活动加甚;耳鸣、心慌,全身乏力,腰膝酸软,脉细弱,苔薄白,舌质黯红。
血压10.0/6.0千帕(75/45毫米汞柱),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界限性脑电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心率60次/分,S-T段轻微改变。
诊为体质性低血压。
证属肾元不足,肝用疏泄不及,心脑血虚。
按此方治疗3个月痊愈,随访1年,症未复发。
四、制附片枸杞子治低血压病【功能主治】本方温肾填精,适用于肾精亏损所致低血压。
主治头晕耳呜,健忘,腰酸腿软,神疲嗜睡,怯寒,手足不温,夜多小便。
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组成】制附片10克,肉桂、仙灵脾各9克,补骨脂12克,熟地、山萸肉各10克,枸杞子9克,黄精12克。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该法适用于体质性、体位性及内分泌功能性低血压,多因禀赋不足、房事不节、精气神亏损而致脾肾两虚。
症见头晕目眩,乏力肢倦,少气懒言,健忘神疲,腹胀便泻,肢冷,巅顶凉,畏寒喜暖,面色清淡,腰膝酸软,夜尿频数,妇女月经不调,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以健脾益气、温肾壮阳。
方药:九制黄精饮与异功散加减,药如肉桂、附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人参、黄芪、白术、陈皮、炙甘草。
典型案例患者,男,32岁,素体虚弱,血压波动于75~90/45~6Omill Hg,时头晕目眩伴肢冷神疲5年,多方医治无效,现症状加重,出现健忘,腰膝酸软,畏寒喜暖,便稀夜尿多,面色清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症。
中医诊断:眩晕,脾’肾两虚证;西医诊断:原发性低血压。
治以滋阴补气、温肾健脾,方选九制黄精饮合异功散加减,药用肉桂10g,附子lOg,熟地30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lOg,党参20g,白术10g,黄精20g,陈皮10g,杜仲10g,炙甘草lOg,水煎服。
l剂/d,分2次服,5剂后症状明显改善。
守方服用半月后改服桂附地黄丸,每次l丸,2次/d,人参10g煎汤送服,治疗月余,血压恢复正常至97/60~75 i11 Hg,诸症消失。
燥湿健脾法该法适用于脾虚湿盛、湿困脾胃之证,多见于内分泌功能病变或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症见头痛如裹,时欲卧难久立,身重肢胀,口黏腻或见纳呆胸闷腹胀或时有恶心,便稀尿清长。
多于阴湿时节及食甜腻之物后加重,查见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腻,脉缓,治法燥湿健脾、化痰理气。
方选九制黄精饮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与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如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白术、砂仁、木香、天麻、生姜、大枣。
典型案例患者,男,44岁,自述慢性低血压病史20余年,于春夏时加重,血压波动于79~90/52~68 lnnl Hg之间,就诊时血压79/65 nlm ,胃镜检查诊为肥厚性胃炎。
低血压中医案例低血压是指人体血压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等。
中医认为低血压是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来改善症状。
下面将列举10个低血压中医案例,供大家参考。
1. 案例一:女性患者,23岁,低血压多年。
主要症状为头晕、乏力、心悸,常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采用益气养血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2. 案例二:男性患者,42岁,低血压伴有心悸、出冷汗。
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治疗方案为补益心气,调理脾胃。
采用养心气汤配合健脾和胃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3. 案例三:女性患者,35岁,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经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补充营养。
采用补脾益气汤配合补益营养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4. 案例四:男性患者,50岁,低血压伴有乏力、出冷汗,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肝肾不足,治疗方案为滋补肝肾,调理气血。
采用六味地黄丸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5. 案例五:女性患者,30岁,低血压多年,经常感到头晕、乏力。
中医辨证为气血不足,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激活身体机能。
采用四物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6. 案例六:男性患者,45岁,低血压伴有心悸、乏力,经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心肾不交,治疗方案为滋补心肾,调理气血。
采用补心肾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7. 案例七:女性患者,28岁,低血压伴有头晕、乏力,常常感到全身无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治疗方案为补气养血,活血化瘀。
采用益气养血汤配合活血化瘀的药物,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8. 案例八:男性患者,38岁,低血压伴有心悸、出冷汗。
中医辨证为心气不足,治疗方案为补益心气,调理脾胃。
中医对低血压的解释
中医认为,低血压是由于气血失调而引起的,主要是气血不足所致,
可以分为脾虚、肾虚、肝虚等不同类型。
脾虚引起的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失眠、虚弱、乏力、嗜睡,嗜睡中
可出现昏睡,发作时体温出现降低,心率减慢,有时还会出现汗出现现象,中医认为应当增补脾气,以调补营养失衡而引起的低血压。
肾虚引起的低血压,表现为精神萎靡、头晕、虚弱乏力,肢体麻木,
腰酸,有时会出现怕冷,脚心出汗,下肢水肿等症状,中医认为应当补益
肾气,增强肾脏对气血的调节作用以缓解低血压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肝虚引起的低血压,表现为头晕、失眠、心悸、乏力、嗜睡,情绪低
落等,中医认为要补益肝脏的调节功能,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
改善低血压的状况。
中医如何治疗低血压关于低血压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有一些人更适合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辩证治疗,根据低血压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式。
中医治疗方法副作用小,操作简便。
那么中医究竟如何治疗低血压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
★辨证治疗:★气虚阳虚气虚可见面色恍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
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心气虚,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再加心悸、气短、胸闷等。
方可选独参汤加减:人参、莲子各3克,冰糖50克,隔水炖熟,吃莲肉喝汤。
如脾虚或中气下陷,兼有纳少,腹胀,便溏,气短,乏力等,方可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肾阳虚有身寒肢冷,动则气短,或五更泻等,方可选保元汤、真武汤、四逆汤、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人参6克(嚼服)、黄精30克、枸杞15克、肉桂3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7天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气阴两虚除上述气虚症状以外,尚有阴虚表现。
如口干、五心烦热、便秘、尿少、乏力,舌红苔少脉弦细等症状。
气阴两虚可见心悸、气短、胸闷等。
常用生脉饮,炙甘草汤加减:黄芪25克、党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8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剂,7天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
伴有炎症、火气大、口苦、烦躁、失眠,属实症,非气阴两虚者,不宜服用此方。
肾阴肾阳两虚,常伴有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酸、腿软、神疲、健忘等症状。
方用五子衍宗汤、金匮肾气丸、补肾壮阳膏等。
按说明书或遵医嘱,可相应辅以中成药:如属气血双亏,可用八珍养心丸、十全大补丹、人参养荣散;如属气虚痰厥头痛,可用半夏天麻丸;如属脾阳虚痰饮作眩,可用苓桂术甘丸,补中益气丸、四君子丸或生脉散,也可用归脾丸、人参养荣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血压低通常被称为“低血压”或“虚衰”,其解释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气血调畅密切相关,而低血压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虚弱状态的表现。
根据中医理论,血压低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气血不足:中医强调气血的充盈和畅通对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不足,机体运行功能受阻,可能导致血压下降。
2.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会影响气血的生成、输布和运行。
例如,心脾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引发低血压。
3.情志失调:情志因素对气血运行也有重要影响。
长期的情志不畅、情绪不稳定可能导致气机郁滞,影响气血的流动,进而引发血压偏低。
4.外感风寒:中医认为外感风寒也可能引起血压下降,特别是在气温变化较大或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
低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医学上把成人连续3次测量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称低血压。
临床上,有症状的低血压常出现头晕目眩、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失眠烦躁、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体位性眼前黑矇甚则倾倒等症状,中医按“眩晕”、“虚劳”等范畴施治,有独特优势。
中医辩证低血压中气下陷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神疲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脾益气,升阳举陷。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山药15克,桔梗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成药有补中益气丸等。
气阴两虚症见头晕目眩,遇动遇劳则甚,甚则眼曚仆倒,精神萎靡,口干咽燥,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纳差,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宜补气养血,滋阴润燥。
方选归脾汤合生脉散加减: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0克,酸枣仁20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6克;成药有归脾丸、生脉饮口服液等。
肾阴不足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悸健忘,五心烦热,眠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弦。
治宜益肾补阴。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5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茯苓10克,牡丹皮10克,龟板15克,枸杞15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知母10克;成药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心肾阳虚症见眩晕,心悸或心胸憋闷,自汗,神倦嗜卧,腰背酸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或有阳痿遗精,舌淡或淡胖有齿痕或紫暗,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治宜温补心肾,振奋阳气。
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干地黄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10克,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黄芪20克,牡丹皮10克;成药有金匮肾气丸等。
湿困中焦症见头矇不清,胸闷纳呆,食欲不振,口干口黏,大便不畅或伴有恶臭,舌淡红,苔厚腻或黄,脉濡缓。
9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8 年 5月 B 第 6 卷第 14 期May. B 2018 V ol. 6 No. 14并发症的发生,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缓解医患关系,给医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相信3D 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及其他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福利。
参考文献[1]庞骄阳,赵 岩,肖宇龙,辛大奇.3D 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04):577-582.[2]刘正蓬,王雅辉,明 颖,张义龙,李 哲,孙志杰,王建华,孙 贺.3D 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0):11729-11730.本文编辑:吴宏艳陈洪干老中医辨治低血压病的经验陈如松(江苏省泗阳县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700)【关键词】低血压病;临床经验;陈洪干【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5.14.9.02【摘要】陈洪干治疗低血压病的经验:心脾两虚以心悸纳呆为主症,用归脾汤加减;脾胃气虚以面色 白,精神萎顿为主症,用健脾丸加减;心肾两虚:以心悸失眠,腰膝酸软为主症,用左归饮加味;(气)阴虚火旺以头晕五心烦热为主症,用一贯煎加味;肝郁气滞以头晕胸闷,嗳气太息为主症,用逍遥散加味;湿困脾胃以头身困重,眩晕心悸为主症,用藿香正气汤加减。
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 mmHg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如乏力、眩晕、心悸、气短,甚至晕厥为低血压病,该病散见于祖国医学“心悸”、“眩晕”、“不寐”中,陈洪干老中医将此病分虚实论治,虚证以心脾两虚、脾胃气虚、心肾两虚、阴虚火旺立论,分别用归脾汤、健脾丸(汤服)、左归饮、一贯煎加减治疗,实证以肝气郁结和湿邪困脾立论,分别以逍遥散和藿香正气汤随方损益,分述如下。
名中医低血压(眩晕)五个秘方
低血压(眩晕)秘方(5首)
21.1益气健脑汤
【来源】刘绍安,《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潞党参、黄芪各30克,炙升麻、柴胡、陈皮、当归各10克,炙甘草9克,朱
生地、朱麦冬、焦白术、炒枣仁、朱茯神、怀山药、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20克,明
天麻、姜半夏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煎取汁,连煎2次。
然后,取2次药汁混合,日分2次温服。
【功用】益气健脑。
【方解】本方主治病证属于心脾气虚,究其因多由思虑伤脾,运化之官失职所致。
故
方用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炙甘草、怀山药益气健脾;当归、生地、麦冬、酸枣仁补
血养心;复配以龙骨、牡蛎,微寒潜镇以安心神;升麻、柴胡升发清阳;茯神、朱砂镇心
宁心;天麻、半夏化痰祛浊,合而为用,对头痛健忘症属心脾气虚者较为适宜。
【主治】头晕头痛,耳鸣脑鸣,短气懒言,心悸,健忘,自汗嗜睡,肢软神疲,脉细
缓无力,口干不渴,舌淡苔少,血压偏低之心脾气虚患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凡阴虚火旺者慎服本方。
21.2加味扶正升压汤
【来源】张三合,《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人参10克(或用南五加皮15克代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生地20~30克,
炙甘草、陈皮各15克,枳壳10克,阿胶15克(烊化兑服),黄芪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养阴。
【主治】低血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一般连服10剂左右即获显效或痊愈。
21.3升压汤
【来源】李以松,《福建中医药》(5)1984年
【组成】黄芪、党参各30克,五味子20克,麦冬10克,北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5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升压、安神定志、增强机体免疫力。
【方解】本病多因气血亏虚、阴虚火旺、脾肾阳虚、心阳不足,心无力鼓动血脉运行,
脑髓及五脏失养所致,治以补益气血为主,故方用黄芪、党参补气生血,升压强心;麦冬、
五味子安神定惊;柴胡引诸药上行,并有镇静、镇痛作用。
气血足,血脉运行有力,则诸
证自愈。
【主治】原发性低血压。
【加减】心阳虚加桂枝10克,龙骨15克,甘草6克;气血两虚,加熟地、当归各15克;
阴虚火旺加生地、玄参各10克,黄连3克。
【疗效】治疗34例,服药1疗程,结果痊愈31例,好转2例,无效1列。
21.4参芪升压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黄芪、玉竹、党参、北条参、白术各15克,炙甘草、炒白芍、当归、白茯
苓各10克,熟地15克,炒谷芽、陈皮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30剂为1疗程。
【功用】大补气血,理气健脾。
【方解】凡血压降低,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皆因气血俱虚为主因。
故方用黄芪、党参、
白术、茯苓、炙甘草以补阳气;沙参、麦冬以补阴气;熟地、当归、白芍以补血;陈皮以
调中利膈而理气,谷芽以扶脾、健胃以行气。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大补气血、理气健脾之
功。
【主治】低血压,无论男女老少均可用之。
【加减】先服上方,再配以丸方收功,药用黄芪、熟地、南沙参、北条参、党参、白
术、泽泻、玉竹各90克,茯苓、当归、川芎、陈皮、甘草、谷芽、炒白芍各60克,桂枝30
克,太子参90克。
上药炒干,共研细末,蜜丸为梧桐子大。
每次服40丸,日服2次,空腹
开水送服。
服后有效或无不良反应,可继续服用。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坚持服用,均获良效。
但本方须服至初愈,再服丸方巩固疗效。
服药期间,
禁食萝卜、大蒜以及破气耗血药物,并节制房事自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1.5桂枝甘附汤
【来源】杨万林,《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桂枝、甘草、川附子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频代茶饮。
【功用】温阳升运。
【方解】多因心阳不振,阳气不能达于四末所致。
方用升阳温经之桂枝、附子配以甘
草调和药性,用之效果颇佳。
用开水泡服,免去煎药麻烦。
【主治】低血压症。
【加减】睡眠差者加夜交藤50~70克;若证情较重者加红参15~25克,附子增至30克
(先煎1小时)。
【疗效】治疗38例,一般服4~10剂,最多12剂,血压都有不同程度上升。
85%以上病
例疗效巩固。
【附记】又王兴国用桂枝9克,桂心3克,甘草9克,每日1剂,泡开水代茶饮,治慢性
低血压症,效果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