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1
鲁迅式发言稿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中国急需鲁迅》,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我认为,当前的中国仍然急需鲁迅,需要他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激发社会良知的力量。
首先,中国急需鲁迅在于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
鲁迅曾经生活在一个民族面临危机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矛盾。
而今天,我们国家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贫富差距悬殊,环境污染严重,腐败问题依旧严峻。
这些问题需要像鲁迅那样敢于面对真相、直言不讳地批判,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社会的正义感。
其次,中国急需鲁迅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与传统的创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者,他以批判的目光审视传统文化的弊端,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寻求新的道路和价值观。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需要更多像鲁迅一样敢于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并以新的视角来思考和传承。
只有通过批判和创新,我们才能真正走向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第三,中国急需鲁迅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与思想观念的引领。
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对于个体的思考和独立的精神。
然而,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功利导向,缺乏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个性发展的培养。
我们需要像鲁迅一样关注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引领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
最后,中国急需鲁迅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鲁迅以其锐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时代的控诉,更是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引导人们思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思考,我们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和道德的坚守。
同志们,中国急需鲁迅。
在这个时代的交汇点上,我们需要像鲁迅一样勇敢地面对现实,坚持不懈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众所周知,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鲁迅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议论文,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在当时的锐利思想和独特的视角,乃至于今天,这种思想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鲁迅的议论文的影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首先,我们需要鲁迅的议论文来引导我们的思考。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
我们需要有一种深刻的思想来引导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鲁迅的议论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批判精神,鼓励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拘一格,不盲从从众。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真正的思考,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次,我们需要鲁迅的议论文来启迪我们的精神。
在当代社会,人们经常感觉到迷茫和困惑,缺少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而鲁迅的议论文则能够启迪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而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和有追求的人。
鲁迅的议论文中所强调的对人性的探索、对社会的批判,都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运作,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追求。
最后,我们需要鲁迅的议论文来激发我们的斗志。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对现实失去了信心,缺乏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而鲁迅的议论文则能够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鲁迅的议论文以其犀利的批判和深刻的洞见,让我们明白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这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能够激发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
他的思想和理念,能够引导我们的思考,启迪我们的精神,激发我们的斗志。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吸取他的思想精髓,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走向未来的光明。
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需要鲁迅——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春教授访谈郑春;史建国【摘要】鲁迅逝世已有80年,今天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鲁迅?鲁迅之于当代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何处?怎样评价鲁迅的批判与建构?鲁迅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史建国专访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春教授.两位学者在细读鲁迅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富有意味和探索的思想交流.%After 80 years since Lu Xun died, do we still need Lu Xun today? To this modern times, what are th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u Xun? How do we evaluate Lu Xun's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What is the fountain of Lu Xun's power? Centering on these questions, Shi Jianguo made an exclusive interview to Professor Zheng Chun, a doctoral supervisor at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Based on close reading of Lu Xun's works, the two scholars started a meaningful and exploring communication.【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鲁迅;意义;访谈【作者】郑春;史建国【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史建国:郑老师好,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明天(2011年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30周年的日子。
去年,大概比这个日子更早一些的时候,一则关于“鲁迅作品大量退出教科书”的消息在网上风传。
此消息虽很快被否认,但人们对于“今天的人还有没有必要读鲁迅”的争论并未停止,且至今余波尚存。
反对者的理由归结起来,不外乎觉得鲁迅的作品已过时,而支持者要么为其在绝望中的反抗精神所感染,要么为其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所折服,要么对其犀利的笔锋倾慕不已……虽然如今神化鲁迅之事已不多见,但鲁迅的拥趸们仍能找到众多支持他的理由。
争论很火爆,现实则是除了爱好者和研究者外,真正系统读过鲁迅、了解其思想精髓的人并不多。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加诸于鲁迅身上的诸多评论只是空洞的概念。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林贤治曾提出:“鲁迅死于二十世纪,活在二十一世纪。
”鲁迅过时没有?他说的话,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吗?在鲁迅诞辰130周年之际,本报摘选部分鲁迅语录。
跨越这几十年的时空,如果读者也从中找到了共鸣,那么今天还有没有必要读鲁迅,为什么读鲁迅,不言自明。
鲁迅说:扶不扶所以,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摘自《南腔北调集·经验》,发表于1933年,通过写古人经验给今人带来的影响针砭时弊。
评说:彭宇案、许云鹤案,这类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让鲁迅半个多世纪前描述的那一幕一再上演。
只不过,在当时,他所抨击的是无人去扶,而当下,“老人倒地要不要扶”却因为“被诬赖”等原因成为了特别纠结的话题,卫生部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但如果这是技术层面能解决的问题,恐怕不会在近一个世纪后仍然存在。
鲁迅说:既得利益者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大抵如是。
大抵!——摘自《而已集·小杂感》,发表于1927年,以简短语言说所见之事,所说事情之间无逻辑联系。
最新高中作文素材: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读鲁迅?近二十年来,鲁迅研究的娱乐化、边缘化及矮化鲁迅等现象甚嚣尘上。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鲁迅的研究评价也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学术界和民间对鲁迅品格和思想进行质疑的声音不时出现,这正是社会高度发展进步的结果。
质疑和批判并不是终极目的,当下最为迫切的是将鲁迅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社会和文化境遇的现实相关联,并将其作为引导当下中国社会与文化发展和国民性改造的精神资源。
“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问世,把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巨人和20世纪中国文化符号价值的鲁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
以八种视角阐释鲁迅(题目凸显文章中心内容,高度概括。
)①既往的鲁迅研究成果中不乏丛书,但是由八部专著构成的“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与众不同,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已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的与众不同。
)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的结项成果为基础编选而成的。
项目负责人谭桂林教授,实际上是这套丛书的主编,却未挂“主编”之名。
丛书总序《让鲁迅重新回到民族的现实生存中去》鲁迅研究界的中坚或新锐,他们将自己近年的部分研究成果纳入了这套丛书。
(介绍丛书的整体架构、编著者、主要内容及编写目的。
)都市化进程,与20世纪中国的文学教育,以及鲁迅在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符号功能与象征意义等,则是本丛书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
”丛书对于鲁迅与都市文化、鲁迅与文学教育的研究,确有开拓性。
现代中国的各类转型,均与“乡镇—都市”的二元结构及这种结构的持续变化有关。
鲁迅处在这个结构之中,感受并呈现着这个结构的内在张力与复杂性。
他是在离开作为乡镇的“S城”,沿着“异路”走到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这种大都市之后,成长为现代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巨人。
1935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侨寓文学”问题,就是因为他明确意识到了来自乡镇的现代作家(包括他本人)在那个结构中的位置,而且他当时“侨寓”上海。
我们现在为什么需要鲁迅
张洛绮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鲁迅作品是中学课本中绕不开的经典,可是如今大多数学生内心对于鲁迅却始终存在隔阂。
鲁迅的文章对现今是否还有意义,我们现在是否还需要鲁迅?这些问题总能在课堂引发诸多的思考。
【总页数】1页(P69-69)
【作者】张洛绮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在过去之事、现在之事、将来之事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J], 孙木函;徐妍
2.唐·吉诃德的驽马之影——“如果鲁迅现在还活着”论争笔记 [J], 代田智明;李明军
3."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艺术规律—重读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J], 敖忠
4."理想父亲"建构与国民性反思——以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为中心 [J], 沈庆利
5.鲁迅“执着现在”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对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J], 胡虹丽;王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鲁迅对现代的影响。
当代需要鲁迅的议论文范文一:我一直相信,无论长夜漫漫,无论前路迢迢,总有那么一双眼睛,能穿透历史的阴霾,看尽沧桑流转,看透世态炎凉,一如锋利的长剑,刺破浮云鄂未残。
迅者,从走卂声,疾也。
先生的一生,如他的笔名,满是飞越与奔跑,奔向他进取、正直、从容的眼所憧憬的前方。
尽管时光如梭,曾经的景象已不可察,我亦能从残存的光影中,得窥其眉目英朗,即使相隔百年,自让人心生敬意。
“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照片中先生的眼总是各向上看的。
上眼眶曲成下压的弧线,仿佛满弦之弓,蓄势待发,顶着不断上挑的眼珠,别有一股逼人的英气。
这样的人,别人说他不懂人生,把眼光放在脚下,求个安逸,保全己身,便已足够。
我想,先生即使“懂”,大约也是不屑的。
“不满足”造就了他的不平凡。
从路矿学堂到仙台学医,从受尽歧视的华人到以文为戈,一往无前的战士,他一步一步前行,走出世上本无的新路。
原来,他的眼是窄小的,容不得太多,容不得自身的'学术不精,容不得世道的黑暗阴沉。
他不满足,于是试图改变,所以他总目视上方。
或许也只有深邃浩瀚的苍穹,才堪与之对话吧。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睫毛上扬,眼神中满怀着期待,先生似乎有许多要倾诉。
统治者的屠刃和燃尽思想的烈火,产生了无数的病态麻木、自甘为奴、逆来顺受的眼。
然而他们永远不明白,什么都可以被洗尽,只有大脑不能,思想是凤凰,是焚烧不尽的野草,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消灭。
怒目圆睁,满怀愤慨和怜悯地看着眼前悲哀的世界,那眼神足以让任何阴险和野心勃勃的人心怯胆寒。
是的,无须沉默,伴随着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神而来的,是《彷徨》、《呐喊》、《华盖集》……我终于明白先生眼中的期待,就让他在愤怒中嘶吼,去振醒人心吧!“当我成尘时,你会见我的微笑”岁月总是无情的。
【课外阅读】今天为什么仍然需要鲁迅?鲁迅作品进入中学教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中华书局1923年版沈一星编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选入小说《故乡》,迄今收入中学教材的鲁迅各类作品不下于30篇,台湾、香港地区的教材中也选收篇数不等的鲁迅作品。
1936年逝世的鲁迅渐行渐远,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什么鲁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仍然如此牵动人的神经呢?这并非依靠哪一种外在力量,而是来源于鲁迅自身的魅力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中学阶段,伴随着身体的发育,中学生心智也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急需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丰富营养。
因而,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通常注重的是:叙述历史切近真实,品味人生彰显人道,评人论事符合逻辑,生活趣味追求雅正,文章富有艺术价值。
而鲁迅作品恰恰堪当此任。
曾有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绷紧了斗争之弦,受此影响,教材的选择偏重于火药味十足的作品,而实际上,鲁迅的许多作品洋溢着人道与人情的温馨。
有些杂文纯属论战的产物,出于一时激愤,后来不大经得起推敲,但更有多篇犀利思想与醇厚艺术水乳交融的佳作。
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从中可以认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场景、文化氛围与人物性格,而且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麻木与盲动相交织的阿Q影像在晃动,还有多少无聊而冷漠的围观在复现,还有多少涓生在悔恨中度日,甚至《白光》里为科考落第而发狂坠湖的悲剧也未绝迹。
鲁迅作品富于创造性,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等,其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常常蕴涵在奇异而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
从美学风格来看,有轻快戏谑的诙谐,有冷峻峭拔的幽默,有辛辣犀利的讥刺,有机智俏皮的反讽,有沉痛抑郁的悲剧;从感情色调来看,有的苍凉阴郁如同一幅高原冬日图,有的幽雅婉转好似一支江南小夜曲,有的跌宕顿挫仿佛荒山野路,有的气势汹涌恰似暴风骤雨。
由于环境所迫,难于直说,有些篇章文字较为晦涩;心境的幽曲深邃,愈增表现的含蓄曲折;加之鲁迅所处的时代,正值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学在文学殿堂升帐挂帅的转折期,新文学一两代作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留有文白夹杂的痕迹,鲁迅也不例外,这些确实给现在的中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但只要对此有所认识,突破障碍并非难事,而一旦进入其中,自会感受到其不尽的韵味。
今天,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鲁迅?导语:7月初,研究了五十年鲁迅的钱理群出版了新书《鲁迅与当代中国》,这本书里不仅集结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还解答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当今中国,鲁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鲁迅是谁?课本上写,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钱理群教授不喜欢:“这样的鲁迅可敬,却不可亲不可爱。
我们学生就是被这‘三家’吓到了。
”电影《鲁迅》里,濮存昕演的鲁迅可亲可爱,是好儿子、好父亲、好朋友。
钱理群不满足,“花这么大力气拍电影,仅仅为了说:鲁迅是个‘三好’公民?”他觉得,鲁迅“不是神,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他又是个特别稀有的人。
因此我们才需要他”。
在北京大学说起钱理群,第一反应是那个“讲鲁迅的”,第二反应是那个曾经痛批大学正在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授。
钱理群教授年近八旬,一生研究鲁迅,出版8本讲鲁迅的论著,编纂过鲁迅作品全编。
7月初,他出版新书《鲁迅与当代中国》,集结了十余年研究成果。
五十年里,他对鲁迅的研究往“民族脊梁”上一点点添加肌理和血肉:从60年代拥有“硬骨头”的圣人,到80年代的彷徨矛盾,到现在这个想尽一切让国人“幸福地生活、合理地做人”的知识分子。
演讲时,钱理群总将鲁迅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连起来说,他说每个国家都有一个作家,“应该从小读他的作品,读一辈子,精神上就有了底。
” 7月8日,他为新书在北大附近的三联书店做讲座,这天讲座的题目是:“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小学四年级,钱理群乱翻哥哥抽屉,找到一本“文选”。
里面有一篇《腊叶》,是一个叫“鲁迅”的人写的。
鲁迅写的“腊叶”钱理群没看懂,但又觉得“非常美,又非常奇,更怪,甚至觉得恐怖”,这种被文字唤起的“莫名的感觉”,他在晚年管这叫“第一次和鲁迅相遇”。
第一次和鲁迅相遇时,钱理群并不知道生命到了岔路口。
那是1949年,父母就去台湾还是留大陆产生分歧。
父亲是一名国民党高官,打算带全家飞往台湾;而母亲想先“留下来看一看”,于是派父亲先探探路,母子留在了南京武夷路的大宅里。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主题: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主讲:温儒敏时间:2012年5月17日晚主办:北大研究生院“才斋讲堂”编辑:陈芳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
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中国现代当文学专题研究》(合著,2002)、《文学史的视野》(200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5)等。
精彩摘要:1、鲁迅的地位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
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
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
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
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
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2、鲁迅的批判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有时候会觉得他批判性太强,说话很难听,甚至有点过,但有一条,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
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
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
《鲁迅小说全集》: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读鲁迅?文/宝木笑2010年代进入最后一个月,某公众号写了一篇《贪财的鲁迅》,作者将鲁迅描述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说鲁迅“凭借过人的商业天赋,在文字变现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殊不知离开了独立的经济来源,鲁迅的骨头还能硬多久”,在文章结尾作者又卖起了理财课……这件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广大网友特别是年轻人并没有像此文作者估计的那样——被他的“妙论”倾倒,自然也没有买他的理财课。
相反,无数人在力挺鲁迅,大家站出来说话的那份愤怒,在默默传达着一个信息:即使在商业化发达的今天,一个民族的精神底线依然是不可触碰的。
那位身体瘦削,皮肤黄里带白,脸色憔悴如大病初愈,留着隶书“一”字须,头发仿佛根根直立的先生,其实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底线之一。
这位19世纪的80后,当年也像我们一般“跨世纪”,然而他却遭遇到近代中国最艰难和困苦的时代,在无数愤懑和压抑的夜晚,他毅然弃医从文,走向了那条普罗米修斯之路。
那位原名周树人、曾经游学东瀛的绍兴青年,环顾四周如铁的暮色,在蓦然发现自己已然“奔四”的时候,于人生最困顿迷茫的时刻,愤然开始写作一篇叫做《狂人日记》的小说,并启用了自己的新笔名——鲁迅。
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写作600余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习了其中不少名篇。
鲁迅先生的杂文犀利异常,几乎独步当时文坛,散文、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翻译和古籍校勘等都造诣颇深。
其小说虽然没有长篇,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均达到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质量顶峰。
今天我们主要以《鲁迅小说全集》为例,从鲁迅先生的小说入手,去思索为何鲁迅先生凭33个中短篇便在文学史上不朽,《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社戏》等名篇,为何最终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文学基因和精神重构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鲁迅是怎么把近代中国人写透的?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学期我们的中国现当代只学了一位作家,那就是鲁迅。
陈丹青演讲:鲁迅是谁?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鲁迅?我的回答是:一,不必勉强.当年《呐喊》《彷徨》再版时,鲁迅就不愿意,说不要用他阴暗的念头影响小孩子;二,七十年来的历史剧情是我们解读鲁迅的珍贵资源,因为他的光焰需要我们世代作有效的映衬。
换句话说,第三,鲁迅早将自己烧毁了,他的价值?诸位:犹豫再三,这篇讲稿还是贴上。
本期南方人物周刊刊用了其中五分之四,这里是未删本。
鲁迅是谁?写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2006年10月14日在上海图书馆讲演陈丹青大家好:这是我第三次谈论鲁迅先生了。
每次都是又恭敬,又有点紧张.昨天特地剃了头,换双新皮鞋。
我不会当场讲演,讲到鲁迅的话题,尤其郑重,总要事先写点稿子才能自以为讲得清楚一些。
下面我按着稿子念,再作些发挥,请诸位原谅。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七十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
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
粗略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49年,鲁迅话题为民族革命问题所缠绕;从1949年到八十年代初,鲁迅话题则成为准官方意识形态,在大陆无人敢于冒犯,在台湾被长期封杀。
总之,“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
八十年代中期,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祭坛,挪进学术领域;九十年代迄今,官方对鲁迅话题开始了沉默、回避、冷淡的戏剧性过程.二十多年来,举凡重要的国家话题和政府语言,不再能够,也不再打算从鲁迅那里盘剥搜寻任何说法,鲁迅话题的庞大利用价值似乎走到尽头,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
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十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抛弃官方意识形态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读,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
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婴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同志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关于鲁迅最为激烈而讽刺的发问.这一问,宣告七十年来我们被告知的那位鲁迅先生,面目全非。
【高考作文】“树人”需要鲁迅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沉重。
他的思想和艺术一致,对中国文化、社会和民族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革命斗争到现代文化建设,鲁迅的作品和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
今天,我们提出“树人需要鲁迅”的主题,就是要重温鲁迅精神,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鲁迅是一位独立自主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不受任何政治、宗教、经济及家庭的影响,他的思想完全源于对真理的追求。
在当时中国的封闭和保守的社会环境中,鲁迅坚定地拥护新思想,为中国的民主、科学和文化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这种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给我们树立起强烈的做人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让我们们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见性,不失自己的人格尊严。
其次,鲁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者。
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以及人民的命运都十分关心。
他直面中国的矛盾和问题,揭示中国社会的丑陋和黑暗,用笔杆划破人们迷雾般的想象,启人追求真理、改革与进步的信念。
他的作品,使人们意识到中国需要改革和进步,需要拿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鲁迅是一位独具匠心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其风格独特、深刻、传神。
通过深刻的小说与随笔,鲁迅在文学上创造性地表现出革命的人民形象,展示出对生命存在的深沉的关注。
他的作品表现了对真实、美好、理性的追求,对现实社会的探究和对个人命运的抒发。
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代表,其影响在文学创作上持久影响人们。
总之,鲁迅身上有许多可以给我们树人带来的启示。
通过学习鲁迅的思想和精神,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见性,用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实践改革与进步、为中国的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眼下已是21世纪,鲁迅也谢世70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去读70多年前的鲁迅?我们已经读了他几十年,难道还没有读够?鲁迅真的值得我们无止境地阅读吗?不是有人说,鲁迅没有长篇小说,作为作家他“戳不住”吗?不是还有人说鲁迅的文字半文不白,读起来疙疙瘩瘩,文理不通吗?还有人指出鲁迅爱骂人,尖酸刻薄,对冤家“一个都不宽恕”,缺乏和谐精神,甚至提出“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吗?又有人指出鲁迅对中医、京剧有偏见,说鲁迅受了苏联的骗,因而替苏联鼓吹,说鲁迅是毛泽东捧起来的,而之所以捧鲁迅,全是为了政治斗争需要。
某愤青甚至说,我们花了两千年才推倒一个孔子,难道还要再花两千年推倒一个鲁迅吗?对鲁迅的非议多了。
反正如今是破除偶像的时代,又是造星时代,破了精神偶像,造了娱乐明星。
鲁迅在当下,也几乎成了娱乐明星。
不论正面负面,不管是非曲直,只要吸引眼球。
许多人不是炒鲁迅,而是借鲁迅炒自己。
循此逻辑,诸般高论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确实,今天网络文化铺天盖地,信息爆炸,五花八门的稀奇物事充斥眼帘,慢条斯理的传统阅读早已过时。
但是,我们究竟应该读什么书?除了调节神经的快餐文化、随看随扔的速朽文字,究竟还有没有值得我们沐手敛衽、诚心捧读的书?问题在于书有无阅读价值,究竟以什么来衡量?我想至少要有两点:一曰思想价值,二曰文学价值。
书是否值得永久读,也只要两点:永久的思想价值和永久的文学价值。
孔子已经死了2000多年,还在被人读得津津有味。
从孔子到鲁迅之间,无数曾经时髦的人们被历史淹没了,鲁迅之后无数人也已经或将要被历史所淹没,而鲁迅文章仍然为无数人所爱读。
为什么?因为他有深刻的思想和隽永的文笔。
鲁迅对人性的逼视,对人类灵魂的拷问,让每个读者坐不住。
当别的思想家在意识形态层面苦苦思索时,鲁迅的目光却审视着比意识形态更深一层的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性。
鲁迅的深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鲁迅的文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连敌人都不得不暗暗折服。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读后感
我们怎么看待鲁迅,我们今天的鲁迅观,其实不止是对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理解,更包含了对我们自己和当下这个时代的理解。
我们的鲁迅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和时代观。
1980年代,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同样也投射到了文化思想领域,“重写文学史”成了那一代文学研究者共同的课题。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还真是幼稚,觉得真理在手,就是要走现代化的路,做什么都理直气壮,可能因为年轻吧,根本不知道害怕。
也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整体的世界观上,有很大的偏颇或者浅薄的地方。
”
那是王晓明记忆中思潮涌动的1980年代,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鲁迅研究领域。
早在1981年,尚未大学毕业的王晓明,第一篇发表的论文就是对鲁迅之心理重负的探讨。
1983年,王富仁提出“回到鲁迅那里去”。
1985年,王晓明发表了个人学术生涯的第一篇重要论文《鲁迅: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从鲁迅的主体人格出发,揭开鲁迅极其复杂的内心面向。
1988年,钱理群出版了《心灵的探寻》,分享“我之鲁迅观”,这本书成为鲁迅研究的标志性作品。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主题:为什么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主讲:温儒敏时间:2012年5月17日晚主办:北大研究生院“才斋讲堂”编辑:陈芳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
现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1998)、《中国现代当文学专题研究》(合著,2002)、《文学史的视野》(2003)、《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5)等。
精彩摘要:1、鲁迅的地位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
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
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
鲁迅的出现是个艺术,鲁迅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
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布罗斯基这些思想家,是同一水准的。
把中国的病根看出来了,这是鲁迅的伟大。
2、鲁迅的批判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有时候会觉得他批判性太强,说话很难听,甚至有点过,但有一条,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
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
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
3、中国人的劣根性鲁迅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面子心理、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中国人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
但他的批判是建立在自省和自剖基础上,也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带有一种悲悯和无奈。
大多中国人不出声,沉默,中国人共同的疾患久矣,我们司空见惯了,见怪不怪,麻木了,但鲁迅却要真实地说出来。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
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鲁迅)“中国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力争做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做奴隶的时代。
”(鲁迅)以下为演讲实录:温儒敏:站这里心里有点不安,你们要是听累了觉得没多大意思,悄悄走就是了。
今天这个题目,应该请我们中文系的钱理群老师来讲更好,我也想试图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鲁迅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我还是想讲讲,觉得说不完的。
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读鲁迅其实在了解我们自身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尽管去世几十年,但他当年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到今天恐怕还是新鲜的。
现在社会上,包括学术界,对鲁迅、对五四开始有一些批评,一些颠覆,一些否定。
鲁迅当然可以批评,问题是批评要有根据,不能因为鲁迅名气大,你批他就出名。
另外一个倾向是完全把鲁迅生活化。
鲁迅以前被搞成神话,现在把他拉下来,说鲁迅跟某人差不多,关心的也就是吃饭、穿衣、抽烟,说他跟许广平算不算包二奶。
以前确实把鲁迅摆得很高,现在有意识让他回到“人间”。
但如果把鲁迅完全当做普通人,他做的也是平常生活里的那些东西,那我们就不需要鲁迅了。
我选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针对性,也是回应上面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还需不需要鲁迅?也希望在座的,多少读一点鲁迅,了解一下鲁迅,系统读一些鲁迅的东西。
为什么?我是这样看的,近百年来,有那么多知识分子,但对中国文化了解最深入的,鲁迅可能是第一人,是鲁迅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
中国人还要发现?是要发现的。
鲁迅的眼光不一样,他发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特别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些问题、弊病,现在还大量存在于社会中,所以鲁迅的眼光、鲁迅的精神是没有过时的。
读鲁迅,是为了了解我们自身,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中国人。
鲁迅有一个特点,他的文章并不是知识层面的,而是带有自己痛彻的感触,从生命的体验中总结出来的,读鲁迅可以带给你真正的文化体验。
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很敏锐,有时候会觉得他批判性太强,说话很难听,甚至有点过,但有一条,读鲁迅能让我们读懂中国,知人论世,了解国情,了解国民。
当然,作为一个作家,鲁迅也并不是完美的。
鲁迅的过去,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利器,在心理学家看来,不一定是很健康的,鲁迅的心理特征有时候不见得好,可以说鲁迅很悲观,对很多事也很悲观,有时甚至绝望,在某些问题上他多少还过于敏感、多疑,有点“病态”。
作为一个文艺家、一个哲学家,最高顶端的那个人往往会带一点“病态”,他跟普通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可以说他是有些“病态”的。
之所以这样,他在文学上才能够发酵,才能够做出精品。
所以鲁迅现在成为我们的重要遗产,而且弥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成为中国人精神和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小学就开始读鲁迅的作品,我们应该珍惜鲁迅思考的方式,鲁迅的智慧,以及写作中对语言应用的灵活、辩证、锐利。
40多年前,我刚上五年级,一个老乡跟我说,你读鲁迅就学会写文章了,确实是这样。
但学习鲁迅会碰到一些障碍,今天我就讨论这些障碍。
怎么看鲁迅批判传统的偏激鲁迅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第一个问题,怎么看鲁迅批判传统的偏激?现在我们感到精神滑坡,学术界有一部分人,开始找原因,就找到“五四”,认为“五四”有非常大的缺陷,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
而鲁迅他们这一代人在反传统上的偏激,也是造成中国文化断裂的一个原因,所以导致今天精神滑坡、信仰失落。
他们认为中国有两个“断裂”:五四断裂了,接着文化大革命“断裂”了。
现实生活中道德的滑坡,是不是可以简单归咎为“五四”时期造成的“断裂”?这是值得探讨的。
中国一百年来的文化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不能那么简单化,一定要有充分的历史感。
首先,我们说鲁迅是不是偏激?我认为确实是偏激的,他有时候就是要走偏锋,把话说得很死,非常绝对,到头了。
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批评是非常厉害的,断然的态度,简直要推倒一切,不容商量。
我们看他很有名的一句话,也经常被人所引用的,“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他说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复杂的形态,全部踏倒他。
这样的语言,如果抽出这么一句来看,肯定认为鲁迅是非常偏激的,对传统文化怎么能够这样呢?又譬如鲁迅最受人非议的是1925年,他给青年开书单的时候,说到这么一段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与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句话遭到很多非议,“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句话偏激不偏激?非常偏激。
结果鲁迅就被人抓到了,这个问题提出来,鲁迅说这些偏激话语的时候,写这些偏激文章的时候,语境是什么?他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说这句话的?他的批判所指是什么,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不能否认鲁迅对传统的批判是激进的,而且鲁迅的思维跟通常人思维有很大不同,他往往有逆反的心理,大家都这样看,他偏那样看,他容易使人惊愕,所以不习惯,但又觉得是一种提醒,别开生面。
鲁迅的文章都带有这样有意的逆反,他采取不合作的精神,这大概就是鲁迅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如果保留点历史感,放在特定的语境来讨论,就会发现鲁迅虽然很偏激、很尖锐,但还是有的放矢,而且只有鲁迅这样,才能更一针见血,深入骨子,打到痛处。
所以我们读鲁迅,应该放到历史语境下,同时不要把鲁迅看成是在做国学论证,他在写杂文,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种整体的认识。
我们现在这些颠覆鲁迅的人,往往用摘记法摘一些句子,抽掉历史感,不考虑语境,也不考虑鲁迅为什么采取一种逆反的思维,就抓到一些偏锋的话,把鲁迅看做一个非常不负责任、非常损、非常苛刻的老头,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鲁迅。
现在这些年,我们开始强调传统,认为鲁迅、“五四”造成了文化的断裂,说他们激进,搞“文化决定论”,因此中国这一百年这么坎坷。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你不能把文化大革命算到胡适、鲁迅那一代人身上。
我们现在很多事都是“事后诸葛亮”,用后设的观念去想象历史、剪裁历史,这样是不公平的。
那些把鲁迅说成是对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偏执狂,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鲁迅曾经说过“不要读中国书”。
鲁迅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人家请他写书单,他就说了这么偏激的话呢?那是1925年,“五四”已经过去了,但“尊孔读经”回潮的现象非常厉害,当时是代表守旧的一种观念。
鲁迅对当时复古的思潮是不以为然的,所以他不开那个书单,要冲破这种限制,要青年得到思想解放,所以针锋相对地提出“你们不要看中国书,要多看外国书。
”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他是有针对性的,认为中国当时不是搞国学的时候,而是应该怎么开放,打破思想僵局,让中国文化走进一个相对开放的状态。
另外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国学论文,是杂文,他是谈自己的感觉,鲁迅指的中国书、外国书,是有象征意义的。
鲁迅是读了太多旧书的人,那是他一种整体的感受。
鲁迅永远在严厉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充满了这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他是很反感的。
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整体感觉。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尊重人的,缺少活力的。
我认为鲁迅的观点大致不差,我们传统文化里有非常优秀的一部分,但也有它的弊病,有不适应当代人的。
鲁迅为什么反感那些做法?那时传统还没有打破,现在我们不太感觉到中国传统那种束缚,现在每个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尚未被打破,它阻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鲁迅要冲破这个“铁屋子”,他认为当时中国是很闷的,就像一个用铁做的、没有窗户的屋子,里边的人都在闷头大睡,他要冲破这个禁锢,所以鲁迅只好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的呐喊,甚至是矫枉过正。
鲁迅把所谓的中国书、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批判,他对传统文化的封建性、落后性,批判得非常厉害,不留余地,要提醒人们不要把“五四”当落锤点,马上走回头路。
这样来看,鲁迅全盘否定传统是有历史理由的。
事实上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体验是非常深的,他说自己是从旧日里出来的,叫反戈一击。
现在的我们基本上没读多少传统的书,感觉是不一样的。
鲁迅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弊病是对人的压抑,对个性、对生命、对创造力的压抑,所以要猛烈地攻打,要冲破这种传统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