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领袖是韩愈和孟郊,该诗派成员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

1、简介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称韩昌黎。一生两次被贬。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一:天街。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代表作《山石》。

(2)孟郊字东野,武康(今浙江德清)人。46岁进士及第,50岁任溧阳尉。一生沉落下僚,郁郁寡欢,饥饿、穷蹙、疾病、羁旅、失子、衰老,接踵而来,使他受尽了苦难生活的磨难。有《孟东野诗集》。孟郊的作品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但数量更多的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这些诗作大表现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小诗《游子吟》古朴平易,为后人传诵

2、风格

,“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面,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而思想内容上,即使是优秀之作,也多以抒写个人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直接反映现实的较少。

3、诗歌主张分析

(1)不平则鸣: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物质。

(2)笔补造化: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3)雄奇怪异之美:使用幽险,凶怪的词语创造怪奇的意境(4)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的领袖是韩愈和孟郊,该诗派成员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 1、简介 (1)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言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称韩昌黎。一生两次被贬。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一:天街。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代表作《山石》。 (2)孟郊字东野,武康(今浙江德清)人。46岁进士及第,50岁任溧阳尉。一生沉落下僚,郁郁寡欢,饥饿、穷蹙、疾病、羁旅、失子、衰老,接踵而来,使他受尽了苦难生活的磨难。有《孟东野诗集》。孟郊的作品中,有一些关注社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诗作,但数量更多的是抨击黑暗世俗、强烈表现自我悲慨和贫寒生活的诗作。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这些诗作大表现诗人凄怆寒苦的生活,诗境仄狭,风格峭硬。小诗《游子吟》古朴平易,为后人传诵 2、风格

,“言人之所未言,辟人所未境”。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一面,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而思想内容上,即使是优秀之作,也多以抒写个人的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端,直接反映现实的较少。 3、诗歌主张分析 (1)不平则鸣: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物质。 (2)笔补造化: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3)雄奇怪异之美:使用幽险,凶怪的词语创造怪奇的意境(4)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 《礼记·?6X特牲》中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蜡辞》的歌词是( ) A.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B.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C.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D.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 答案:B 2. 《吕氏春秋·?6X乐》中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动作而歌舞的记载是( ) 履虎尾,不咥人A. B.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C.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D.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D 答案:) 《诗经》中的作品大致产生于( 3. A. 西周以前 B. 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C. 西周初至春秋末 D. 春秋战国时期B 答案: ) ·?3X民》是( 4. 《诗经·?3X雅史诗A. B. 情爱诗 C. 农事诗 D. 社会政治诗A 答案: ) ( 5. 《天问》的诗歌句式主要是七言A. 五言B. 四言C. D. 杂言C 答案: ) 6. 下列作品中出自《九章》的一篇是( A. 《山鬼》《橘颂》 B. 《东君》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 《招魂》 答案:B 7. 《论语》的文风特点是( ) A. 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 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 质木无文,逻辑性强 D. 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答案:A 8. 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 ) A.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2007-09-29 20:09 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贞元八年(792),4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一次是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796~800)间,韩愈先后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封幕,孟郊、张籍、李翱前来游从;另一次是元和元年到六年(806~811)间,韩愈先任国子博士于长安,与孟郊、张籍等相聚;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张籍、李翱、皇甫湜也时来过往,于是诗派全体成员得以相聚。这两次聚会,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至为重要。第一次聚会时,年长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诗风,从而给步入诗坛未久的韩愈以明显影响;到第二次聚会时,韩愈的诗歌风格已完全形成,他独创的新体式和达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诗人的公认和仿效,孟郊则转而接受韩愈的影响。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则其更重视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在《荆潭唱和诗序》中,韩愈进一步指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这里的“和平之音”和“愁思之声”虽都可视作“不平”之鸣,而且所谓“欢愉之辞难工”并不是说不能工,“穷苦之言易好” 也不是说一定好,但从文学创作规律来讲,因前者出生于王公贵人之手,其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便很难表现出“鸣”的深度;而后者饱经困苦磨难,其生命力与阻力激烈碰撞所导致的“不平”之鸣便易于惊动俗听,传之久远。 “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本来,作为诗文大家的韩愈是更重视文的,他说自己不过是“馀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馀年时间里又渐趋兴盛,并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极富创新韵味的各体诗歌,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而韩孟诗派就是进行这种新变的第一诗人群体。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贞元八年(792),4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一次是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796~800)间,韩愈先后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封幕,孟郊、张籍、李翱前来游从;另一次是元和元年到六年(806~811)间,韩愈先任国子博士于长安,与孟郊、张籍等相聚;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张籍、李翱、皇甫湜也时来过往,于是诗派全体成员得以相聚。这两次聚会,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至为重要。第一次聚会时,年长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

诗风,从而给步入诗坛未久的韩愈以明显影响;到第二次聚会时,韩愈的诗歌风格已完全形成,他独创的新体式和达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诗人的公认和仿效,孟郊则转而接受韩愈的影响。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则其更重视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在《荆潭唱和诗序》中,韩愈进一步指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这里的“和平之音”和“愁思之声”虽都可视作“不平”之鸣,而且所谓“欢愉之辞难工”并不是说不能工,“穷苦之言易好” 也不是说一定好,但从文学创作规律来讲,因前者出生于王公贵人之手,其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

韩孟诗派诗歌创作的构思特色

韩愈孟郊为核心的韩孟诗派以佶屈聱牙的诗 风特立于中唐诗坛,学界对其诗歌创作特色的研究,都主要从诗派成员的创作心理层面探究其奇崛怪异的美学追求,对其诗歌创作的构思特色则 少有专论。笔者就韩孟诗派诗风与诗人生存状况关系做了探究,从中梳理出韩孟诗派诗歌创作的构思特色:立意上追求奇特曲折,句式上追求散文化,用辞上追求造语生新。人世的艰难、身体的病痛、个人前途的渺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些都使韩孟诗派的诗人们产生了浓烈的挫折感,使其形成孤独激愤的心理。他们偏狭地怀着社会对自己不公正的心理去观察、认识和评价世界,这种复杂情绪的渲泄反映到诗歌创作中来,就形成矫激不平的特色,诗歌创作构思险怪奇崛。一、在立意构思上有意追求奇特超常、曲折多变 由于韩孟诸人总以拯道救俗者自任,抱负极大,其招来的毁骂嘲笑就越多,难于与世俗相谐。故此,韩愈就慨叹“知音者诚希”[1]6,“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1]4。在诗歌创作上,韩愈追求的是“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1]88,卢仝也自我表白“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忽忽造古格,削尽俗绮靡”[2]972。创作上表现出天马行空的自由感,有意追求奇特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6No.1Feb.2015 第36卷第1期2015年2月韩孟诗派诗歌创作的构思特色 洪静云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521000) 摘要:学界对韩孟诗派诗歌创作特色的研究,都主要从诗派成员的创作心理层面探究其奇崛怪异的 美学追求,对其诗歌创作的构思特色则少有专论。韩孟诗派诗歌创作以矫激的情绪对抗艰难的生存状况,诗歌构思险怪奇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在立意构思上有意追求奇特超常、曲折多变,其二是在句式上有意追求构辞的散文化,其三是在用辞上有意追求造语生新、奇崛险怪的效果。 关键词:韩孟诗派;构思特色;立意奇特曲折;构辞散文化;造语生新 中图分类号:I 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5)01-0057-06 收稿日期:2014-08-03 基金项目: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2-C-03)。 作者简介:洪静云(1972-),女,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讲师,硕士。 ·57 ·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 是中唐时期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是韩愈和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韩孟等人不满于大历以来华贵平庸的诗风,力图有所突破,他们的诗歌主要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露社会的弊病,在艺术上追求奇特的形象,形成一种深险怪癖的风格。 唐传奇: 唐传奇是中国小说发展的新阶段,它是远继古代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创作传统,是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发展。它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更具现实意义。在艺术上,传奇结构更为完整,情节更为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完全改变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状况。从创作目的来看唐代传奇作家们是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而不像六朝小说那样,只是对人物轶事和怪异传闻作单纯的记录。由于作家这种自觉的艺术创造,使唐代传奇脱离古代小说的稚拙状态,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 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称“高岑诗派”。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 大历十才子

古代文学史诗派

韩孟诗派 1、韩孟诗派的形成。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起初是孟郊和韩愈的交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 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2、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韩孟诗派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其次是“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 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在创作 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奇崛险怪的风格。 3、韩孟诗派理论主张的意义 韩孟诗派的一套诗歌创作理论,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 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 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 俗易解。 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汉族诗词学流派之一。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 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主要的词人还 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 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 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 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辛派词人 辛派词人,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 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 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 词蕴藉。 辛派先驱张孝祥,作词以苏轼为典范,学苏轼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 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风格骏发,自成一家。 辛派中坚陆游,其词主要内容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 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 陈亮词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斬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与辛词相似。但 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余蕴。 刘过词效辛词而又自成一家,他的《龙州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中后期特殊的文人 群体——江湖游士的精神风度、生活命运和复杂心态,具有独特的生命情调和个性风格。 江西诗派 一、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黄庭坚喜论诗,也喜在理论上指点他人。黄庭坚做诗、 论诗皆有一套法则,有利于初学者入门,这使他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确立了他在江西诗 派的影响和地位。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到了北宋,尊杜成为诗坛的共识,杜甫在诗歌、诗艺上的 追求和创新被宋人逐渐发现并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这样就确立了杜甫在宋诗中典范地位。 3、“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诗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点, 所谓点铁成金就是变化前人的语言或诗意,推陈出新,这为宋诗另辟新境。

韩孟诗派的主张

韩孟诗派的主张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鸣”说。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用李贺的话来说,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韩孟诗派在倡导“笔补造化”的同时,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与韩愈相同,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虽然这些诗人因自身遭际所限,视野不够宏阔,取材偏于狭窄,大都在苦吟上下功夫,以致雄奇不足而怪异有馀,诗境也多流于幽僻蹇涩,但他们却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有力地回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点。 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写出了不少“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的佳作。韩愈不仅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而且还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 在以文入诗的同时,韩愈还无视古典诗歌重形象、重比兴、重趣味的传统,屡屡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了以议论入诗的特点。这些议论,有的饱含忧怨,语义劲直,下笔不能自己;有的则纯属说教,用哲理取代了形象,读来枯燥无味。有的议论抒情色彩浓厚,且凝炼简洁,洒脱率放,足以捱起全诗,自然是不可欠缺的。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706——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家世与出生之谜。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影响,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蜀中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总结: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前期作品《蜀道难》、《梁父吟》《行路难》 盛唐诗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主观色彩 二,想象特色 三,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荚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诗手中达到的高度成熟(可以结合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叙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及影响 第五章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得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境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韩孟诗派

【作者信息拓展】韩愈与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并已取得极大成就以后,注意更广泛地从前代诗歌中吸取营养,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戛戛独造。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虽有时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唐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韩愈所开创的以文为诗,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除韩、孟外,这一派诗人还有贾岛、姚合、卢仝、刘叉等。 第一节韩愈 韩愈是中唐、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后进,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掀起了有影响的新诗潮。 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那样浩瀚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 韩愈的代表作有《南山诗》、《陆浑山火》、《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听颖师弹琴》等。 第二节孟郊、贾岛 孟郊与韩愈并称“孟诗韩笔”,作诗以苦吟著称,多为五言古体。艺术上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具有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所说的“钩章棘句,搯擢胃肾”式的险奇艰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