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起步作文讲解7: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
- 格式:doc
- 大小:287.00 KB
- 文档页数:7
1主题 2选材 3语言 4开头 5结尾 6过渡 7照应 8层次 9线索10虚实 11抑扬12叙事13描写14议论15抒情16细节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起步作文十六讲1:主题文章的灵魂知识点透视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
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名家美文人和书的亲情梁晓声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
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
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
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
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
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
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
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
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书,那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
初中生作文课堂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初中生作文课堂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初中生作文课堂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作文的基本要素及基本结构;(2)学会拓宽思路、深刻表达、注意细节等策略;(3)明确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的写作特点及要求。
2.能力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提高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2)训练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表达和思考的能力;(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渴望自我表达,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2)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艺形式,以及写作的技术,提高学生欣赏和鉴赏的能力;(3)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的意识。
二、课程内容及安排第一节:作文必备——基本要素及基本结构(两课时)1.探讨什么是作文,需要什么基本要素;2.讲解什么是作文基本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如何设计。
第二节:拓宽思路——思路拓展技巧(两课时)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写作经验,找出自己写作时的薄弱点;2.讲解思路拓展技巧,并请学生试着模仿一些文章进行扩展思路练习。
第三节:深刻表达——用适当语言表达思想(两课时)1.让学生试着采用适当语言表达思想,比如英语、中文等;2.讲解如何简单明了地表达思想,如何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
第四节:注意细节——不放过一个细节(两课时)1.学生通过阅读名家文章的方法注意细节的重要性,如何将感觉、细节渗透到文字中;2.讲解如何通过对人物、环境、情感等细节的描写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感染力和情感效果。
第五节:议论文——怎样写一篇好的议论文(两课时)1.让学生思考写各种类型的论文(如比较、分析、评价、对比等),学习不同类型的论文的写作方式;2.讲解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议论文,掌握与众不同的写作技巧,以及如何进行良好的整体结构设计。
初中起步作文十六讲-7: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知识点透视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
照应就?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
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佳作示例铲煤杜运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
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
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
”我不假思索地说。
“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
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
”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
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
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
1 灯光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
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
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①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我不由得一楞,摇了摇头,说:“没见过。
”我说的是真话。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
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
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新学期,作文起步16讲(转)
新学期,作文起步16讲(转)
1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1讲主题文章的灵魂
2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2讲选材采花酿蜜
3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3讲语言思想的华丽外衣
4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4讲开头落笔有神,引人入胜
5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5讲结尾文章的"收官之战"
6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6讲过渡文章的桥梁
7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7讲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
8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8讲层次文章的血脉
9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09讲线索千头万绪一脉牵
10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0讲虚实结合让你的.文章丰满起来11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1讲抑扬曲折跌宕动人心
12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2讲叙事记叙文的筋骨
13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3讲描写文章生动的法宝
14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4讲议论画龙点睛耀华章
15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5讲抒情震撼人心的力量
16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第16讲细节文章的细胞。
初中作文写作技巧--- 前后文怎样照应讲第一个问题:照应的概念、目的、作用、实质。
1、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就是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讲的情节,前面有所交待。
简单地说:就是前面说的,在后面要回应一下;后面说的,在前面要先交待一下。
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前面讲了,后面再提及一下,与前面相呼应;有的内容,虽然主要放在后面说,但在前面先提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照应”也叫“呼应”:在行文过程中,要作必要的或明或暗的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前面提到的人、事、物,在后面要再现;后面的情节,前面先作简要交待。
2、“照应”的目的。
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
更好地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留下深刻印象。
3、“照应”的作用“照应”是对伏笔(伏笔,是对文章后面出现的人、事、物的暗示;照应,是后前面伏笔的呼应。
)的呼应。
前有伏笔,后有交待,上挂下连,针缝线缀。
使文章形成首尾一体,融会贯通。
4、“照应”的实质。
“照应”的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使用、安排材料的问题,使用得体,使材料起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
讲第二个问题:照应的方法照应方法有:1、首尾照应;2、前后照应;3、点题照应; 4、伏笔照应; 5、反复照应; 6、因果照应;(以上六种方法,详讲)7、悬念式照应;8、分合式照应;9、题文式照应;10、情节式照应;11、细节式照应;12、问答式照应;13、对比式照应;(上述7种方法,暂略)一、首尾照应1、首尾照应的概念。
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
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
2、首尾照应的作用。
首尾照应,既给人一种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例如:《一件小事》开头:“但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结尾与开头呼应:“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大我的勇气和希望。
初中七年级作文系列指导初中七年级作文系列指导1:记叙文的开头方法(一)开门见山法开篇即点明要叙事件,不多加修饰,给人以干净、明快、一气呵出之感。
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魏巍《我的老师》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秋天的小树林是淡泊的。
——《秋天的小树林》(二)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如:一个初秋的晚上,清风徐徐吹来,夜色迷人。
——《离别的礼物》依傍绛雾氤氲的骊山,岿然屹立于临潼县东约十里处的山丘,便是秦俑皇陵。
——《秦俑漫笔》(三)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点题法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祖国的朋友们……——《谁是最可爱的人》(四)引人关切悬念法有一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家乡》,它的开头是这样的:“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吗?你登过我家乡的山、游过我家乡的水、吃过我家乡的肥鲤鱼吗?”(五)抑扬相衬法即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开篇的感情基调和正文的感情基调相对或相反,以开头对比给文,使文章感情色彩丰富,九曲回肠,耐人寻味,艺术效果强烈。
适用于抒情散文。
如《荔枝蜜》。
如:总是听同桌谈起妈妈,说妈妈如何关心她,如何体贴她。
那么,我的妈妈呢?呵护我?爱惜我?可能是吧。
不过,我认为她是个不讨人爱的妈妈。
你一定不信,那么请听我说。
——习作《不讨人爱的妈妈》初中七年级作文系列指导2:开头开头: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小巧、亮丽、引人注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
好的开头要有利于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想,有利于吸引和引导读者读完全文。
为正文作自然的辅垫。
古人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一般来说,从内容上讲,开头可以介绍人物,渲染气氛,说明背景,抒发深情,概括主题,呈现矛盾冲突,设置悬念;从语言上讲,开头要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不要让人不知所云;从结构上讲,开头要和文章的主体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合有度。
中考作文满分攻略——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1知识点透视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
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小橘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浅谈话题作文中的“照应我们都知道话题作文,是一种以“三自”原则(即题目自拟、主题自定、文体自选)为主要特征的作文新形式。
这一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想象、联想的空间。
因而一般的同学似乎都感觉到很好写。
但是笔者却认为,话题作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好写,因为其综合性要求较之以前的单一作文形式(命题作文)的要求要高得多,因为“自主”的前提是要求考生掌握好各种命题作文形式。
平时的写作中就现了一些“重自由”、“轻规矩”的现象,并且“跑题”的现象也不少。
那么在话题作文写作中,怎样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呢?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认为在话题作文中可以适当运用点“照应”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照应”是扣题的妙法这里的“照应”,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扣题”、“紧扣”的意思。
对于“扣题”可能还有其他理解,但笔者认为它至少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扣话题,即紧扣所给材料;一是扣标题,即所写的文章应该紧扣自己所拟的标题(也就是题目)。
首先,标题的拟定应该“照应”材料(话题)。
一个话题出现在我们面前,要求我们在“三自”原则下作文,这时就有一个“自拟题目”的问题。
写作经验丰富的人大都知道,标题拟得好,自然就行文如流水;相反,标题如果拟得不好,就有可能使思维受阻。
如果把文章比喻为一个美人,那么题目就是美人的眼睛。
“回眸一笑百媚生”,好的题目有先声夺人之效,俗话说“好题一半文”。
的确如此,一个精彩的题目不仅能吸引读者、引人入胜,而且还能够振起全文的精神,给文章增光添彩。
而单一的命题形式,往往由于思维空间狭小,很容易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
这—点在以往作文中己经得到了证实。
那么应该怎样拟题目,又该拟定怎样的题目呢?笔者认为,要拟定一个紧扣话题的恰当的标题,在拟的时候,最好是“照应” 一下材料。
同一话题,我们可拟的标题很多,比如可拟“明示性”标题,也可拟“修辞性”、“隐含性”标题等。
所谓“明示性”标题,就笔者个人理解,就是那些与材料联系较紧、比较直接的,一目了然的标题;而“修辞性”、“隐含性”标题,就是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含蓄性标题。
xx作文高分指导: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知识点透视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表达,只作简单交代。
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小橘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77作文应当铺垫和照应?想要写一篇好作文必须具备很多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众多作文中出类拔萃,引人注意。
那写作应该具备那些技巧呢?我们经常听人说首先应该多阅读优秀的作品作为借鉴。
其次写好一篇美文,应该在文章中应用一些修辞手法。
然后写好开头和结尾,最后做好文章的铺垫和照应。
那对于文章的铺垫和照应在文章中有没有必要呢?我们接下来一起探讨一下。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铺垫和照应。
什么是作文的铺垫?在写作中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方法。
(1)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什么是作文的照应?照应也叫呼应,回应。
是指在文章之中,前后设下提示,伏笔,后面关照,呼应。
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照应的方法主要有首尾照应,行文中相互照应,过渡,伏笔,悬念照应与标题照应等。
弄清楚了作文中的铺垫和照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在写作过程中,作文应该怎样铺垫和照应?以课文中的一些文章篇目和段落为例:例1:《散步》中的铺垫:“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解析:这两句交代了母亲和我们一起去散步的原因,(母亲心里其实想去,但又怕打扰儿子一家三口,所以推脱不去)也为后文一家人一起散步做铺垫,引出下文。
例2:《荷叶母亲》中铺垫的句子:“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解析:心绪来自环境,铺垫打得歪斜,以“红莲”自比的依据是: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初中生日记写作指导:结尾照应文题初中生日记写作指导:结尾照应文题结尾照应文题,或照应开头,前后呼应,血脉贯通。
照应式又可按具体表达方式分为两种。
1.照应文题。
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结尾——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尾点题,文题照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紧扣题目,点明论点,收束有力。
2.照应开头。
2017年高考佳作《根》开头:“参天古树源于遒劲的根,挺拔翠松依赖于不屈的根,那么我们生存的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诚信。
”此文结尾——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干什么事,不管你在哪里,守着你的根,守着炎黄子孙的根,守着我们的哪怕是唯一的拥有——诚信。
文章前后照应,文气通畅,浑然一体。
又如2017年高考佳作《别人的风景你的梦》开头引用了卞之琳的《断章》一诗,文章的结尾——记着,只有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才会装饰你的梦;你若想要别人来装饰你的梦,那么你要学会去装饰别人的风景。
因为,这世界本就是和谐的一体,双赢的存在。
此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用名言、俗语、警句、歌词和诗文结尾,收束有力,余音绕梁。
2017年高考某考生优秀作文《不可靠,不可不靠》结尾——最后,“所有的感情在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避免的只是对它们的滥用和误用”。
笛卡尔也告诉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应谨慎地基于理智,辅以1 / 2情感,努力使感情的亲疏远近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
结尾引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既是对前文的归纳总结,又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不仅同开头紧密照应,而且还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名言、警句、俗语等结尾,不仅是对文章整体上的一种提升,而且使得文章的哲理性加强,耐人寻味。
初中生日记写作指导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有没有学到其中的精髓呢?2 / 2。
初中生作文讲解:主题文章的灵魂知识点透视主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思想。
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就好比是人的灵魂,军队的统帅,主宰着全篇,是写好文章十分重要的因素。
生活中如果某些人或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使我们触动,让我们得到启发,引起了我们的联想,这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想反映事物、表达感受的念头。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我想要告诉别人什么”,先前朦胧的感觉就会明确、突出起来,于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
因此,生活是主题的基础,思考是主题的关键。
如果用一个句子来表达主题的话,这个句子应该是一个很明确的肯定句,而且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就表达为: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它们,最后就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取得胜利。
主题应该是鲜明正确的、单纯集中的、深刻新颖的。
对于我们初一同学来说,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主题鲜明、集中。
名家美文人和书的亲情梁晓声大约在三十年前,一个上海女孩儿成了云南插队知青。
她可算是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了,才十四五岁。
她是个秀丽的上海女孩儿,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导演邀去试过镜头。
女孩儿的父母作为大学里的领导,“文革”中在劫难逃,自然是被首批打入另册的了。
女孩儿的家自然也是被抄过的了。
在“文革”中,知识分子的家一旦被抄,那么再也找不到一本书了。
本套资料由韦茂成老师整理,有需要者,请联系韦茂成老师,收成本费元女孩儿特伤心,为那些无辜的书哭过。
然而这女孩儿天生是乐观的,因为她已经读过不少名著。
书中某些优秀人物那时就安慰她,开导她,告诉她人逢乱世,襟怀开阔乐观是多么重要。
艰苦劳动女孩儿只当是体魄锤炼,村荒地远女孩儿只当是人生的考验。
女孩儿用歌声和笑容,以青春的本能向那个时代强调和证明着她的乐观。
但女孩儿也有独自忧郁的时候。
对于一个爱看书的女孩儿,到哪儿都发现不了一本书的时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啊!有次女孩儿被指派去开什么会,傍晚在一家小饭馆讨水喝,非常偶然地,她一眼看到一本书,那本书在一张竹榻下面。
初中生起步作文讲解7:照应,前后呼应波澜生知识点透视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
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
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
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
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
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
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
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
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
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开难起,结难收。
"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
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美文小橘灯冰心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
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
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
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
"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
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的枕头边。
……外面变黑了。
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
我说:"从王春林家来。
"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阅读手记】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
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文题照应。
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
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
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佳作示例铲煤杜运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
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
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
"我不假思索地说。
"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
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
"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
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
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
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
"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
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
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
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
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记叙文写作训练》一书)【评析】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
"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
"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
1.宋朝的王安石,他的儿子叫王元泽,小时候就挺聪明。
在七岁那年,有人用一只大笼子装了一头獐和一头鹿送给王安石。
王安石想考考儿子的思维能力。
就问儿子:"你看,这笼子里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小元泽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动物,当然不认识,但他眨巴眨巴眼睛后,大声告诉父亲:"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对吗?"王安石听了心里暗暗高兴,儿子的确是很机智。
王元泽的回答之所以巧妙,正在于他的两厢照应,做到了天衣无缝。
2.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
"否则,"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
"李渔讲的是编戏,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
【写作训练】请以《碰钉记》为题目,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文章前后的照应,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该题目可写的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
可写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如卖报、到餐厅打工、当小记者采访、搞社会调查等;也可写在家里的经历,如做饭、洗衣、帮助邻居等;还可写在学校的经历,如演讲、做广播员、组织演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等。
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掌握材料最多的内容去写。
这一训练的要点是三种形式的照应兼顾,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说的内容,前面先有交代。
从而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
名家精讲一、题文照应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为例。
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篇中点题:车站送别中写道"……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当父亲与儿子告别之后,文章写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篇末点题:"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文章首段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低沉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
行文中的两次点题,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从身形、穿着、动作几个方面作了细致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写父子的离情别绪,感人泪下。
文章篇末点题,"我"读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照应。
这样,文章标题的含义就十分明显了:"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背影"是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
二、前后照应茹志鹃在《百合花》一文中描写了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第二次是新媳妇在包扎所看见受重伤的通讯员躺在担架上,"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在已变得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