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课程论文封面

  • 格式:doc
  • 大小:55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NAN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学生姓名:陈岚彭涵祺陈思均陈帅

专业级班:金融四班

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

农村金融的发展

摘要: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极大带动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缩小城乡差距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农村金融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系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势头增强,国家当局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农村金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创新,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发展力量。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金融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经济的发展能极大地解决了三农问题,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本文将对农村金融进行细致的阐述与分析。

一、农村金融的内容

1.农村金融的定义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商品所有者之间转手,形成货币流通;货币衔接再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升值,形成资金运动;货币又以偿还为条件而让渡,形成信用活动。

农村领域内货币流通、资金运动和信用活动三者相互叠合部分,即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称为农村金融。简单的说,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是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

2.农村金融的特点

农村金融区别于普通金融的特点有:具有较强的关联风险;户均贷款和储蓄规模均很小;缺乏传统的抵押物品;分散分割的市场;较强的季节性;补贴性的信贷支持;基础设施很差。由此,农村金融涉及面广(涉及农业、工商业、涉及城乡),风险较高(涉及自然灾害、经济风险、资金周转慢,流通速度慢),政策性强(政策性补贴多),管理较难(农业生产不稳定和资金需求不平衡,金融管理困难)。

3.农村金融的功能

1、筹集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农村金融组织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是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办理的各种存款。通过吸收存款的形式筹集资金,第一可以“积少成多”,把零星分散的小额货币合成巨额,形成一个货币力量。第二可以“变死为活”,把进入分配以后的补偿基金、积累基金,进入消费以前的货币收入,这些已经离开生产周转的“死钱”

变为可以重新利用的“活钱”。第三可以“续短为长”即“公车原理”在此存彼取、频繁交错的过程中,把短期贷用资金的稳定余额连接成可供长期贷放使用的资金。

2、分配资金,调节农村经济。在生产环节,通过资金分配,提高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在分配环节,运用发放与收回贷款,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等手段,调节补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在交换环节,对农产品收购和工业品供应采取不同的信贷管理办法,从而调节农村商品流通的规模、流向、品种和渠道;在消费环节,既可以用储蓄的形式推迟购买力,又可以发展适当的消费信用。

3、管理资金,稳定农村经济。农村经济要求持续稳定的发展,而稳定农村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从而稳定农产品和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农村市场的供求均衡关系,并稳定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4.中国农村金融体系

所谓农村金融体系,就是是农村各种金融机构及其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1)合作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们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组合在一起、采用自愿入股、民主管理、自担风险、自我经营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

(2)商业金融就是完全按照市场经营的原则、以赢利为目的、对农村、农业、农民发放与农业生产项目有关的各项贷款的金融机构。

(3)政策金融是政府为了特定的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不以赢利为目的、对政策范围内的经济项目从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的专门的金融机构。

(4)民间金融就是民间资金绕开官方正式的金融体系而直接进行金融交易的行为,它未接受监管并未取得合法地位。

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已初步形成了在中央银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下,以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以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5.中国农村金融机构

(1)中国农业银行

(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

(4)邮政储蓄银行

(5)农村商业银行

(6)其他各类新型信贷机构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

1.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

“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金融交易的扩张,农村金融交易扩张不仅表现在交易量和交易活动范围或空间领域的扩大,以及交易手段--农村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且更表现为农村金融交易主体对交易的“规模收益”与风险损失权衡后的选择。

2.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原因分析

在农村金融交易通过“规模经济”获得的收益大于交易的风险损失和用于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的交易成本之和,即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正时,农村金融交易就扩张。换句话说,农村金融发展是以规模净收益的存在为前提的,当农村金融交易的规模净收益为零时,农村金融发展停滞。因此,“规模经济”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动力,风险损失和交易成本是农村金融发展根本限制。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规模经济”的收益和降低风险损失与交易成本。

3.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在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

建国初期:在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营行庄、建设国家银行、统一币制的基础上,人民银行本着“深入农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方针,一方面下伸银行机构,另一方面帮助农民发展信用合作组织,建立信用互助合作社,从而形成了以国家银行为领导,以信用合作为助手的农村金融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按苏联体制改革了我国的金融体制管理,形成高度统一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金融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受到这种制度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以国家农村专业银行——农业银行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以农村其它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