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0.27 KB
- 文档页数:8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地理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地理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中国藏族文化为例,分析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地理环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地势、气候和土地资源等地理要素,决定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中国藏族文化为例,高原地形和严寒气候使得藏族人民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下,饱经颠沛和磨难。
这种苛刻的地理条件,塑造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特质,使其文化中充满了顽强和坚持的力量。
其次,地理环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也为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以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族为例,广袤的沙漠和水草丰盛的河套地带,形成了维吾尔族以放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农牧民族特点。
在这个环境下,维吾尔族民间音乐、舞蹈和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得到了繁荣和传承。
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化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地理环境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导致不同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傣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在热带雨林和高山草甸之间,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使得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
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活动,都因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得以独具特色。
最后,地理环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资源稀缺性,使得一些民族在历史上相对独立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以中国西南边疆的藏族文化为例,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一方面促使藏族人民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同时也限制了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使得藏族传统文化得以长期保存和传承。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塑造了民族的特有精神和价值观。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高考地理试题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也涉及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涉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从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就经常提到岭南文化、川滇文化等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岭南文化因岭南地区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川滇文化则因地处高原和盆地,受到高原气候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点。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和水利文化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会提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农耕方式等问题。
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在水利建设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展了许多有效的水利灌溉系统,保障了农田灌溉和产量的稳定;在农耕方式方面,我国古代农民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了多种农耕方式和技术,从而使得不同地区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求。
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
除了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高考地理试题还会关注地理环境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会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历史地理试题中,会对唐代的京杭大运河和明清时期的长城修筑等重大工程进行分析,这些工程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产生了相互作用的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
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
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关于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及“天下中心”对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报告一、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自然状况;文化是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系统。
因此,讨论地理环境与文化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讨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影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以我国为例,中国文化的气质是内向型的,风格是和谐型的,内核是伦理型的。
这些传统文化风貌的形成,均与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有密切关系。
如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为高山、大漠和海洋所包围,在古代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
但其内部腹地辽阔资源丰富,因而在无求外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了具有自已特色的农业文明。
这一切,必然使中国文化的气质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如“中国者,天下之中也”的地理观念;内向开拓精神;长城之象征等),从而与流动、开拓、掠夺、冒险的游牧与商业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且形成了独特的“天下中心”的文化观(将在下进行具体分析)。
尽管中国的地理环境较封闭,然而其腹地十分辽阔、完整,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资源丰富多彩,有人把它形容为“外部封闭、内部活跃”。
尤其是东部地区,河网密布,沃野千里,季风定期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配合良好。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寒来署往,周而复始。
平原上村落密集,男耕女织;江湖上白帆点点,渔歌唱晚……生活在这种优美、和谐、自给自足的土地上的中国人自然不喜欢虚伪、罪恶与丑陋,更不喜欢侵略扩张与动乱.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的太平盛世,从而就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和谐风格,这可以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等哲学观中见其一斑。
由于内向型气质的文化,使得中国人很少关心外部世界和来世,而十分重视现世,注重人生,注重人际关系。
这种和谐风格的文化,又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讲究和谐,讲究统一,讲究仁爱亲善,讲究和睦礼让,重视孝亲,宗法意识浓厚。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以及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例如,山区地理环境的险峻和封闭性,塑造了山区居民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性格,催生了独特的山地文化传统。
而海洋环境则使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海洋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地理环境的自然条件可以限制外来文化的渗透,保护本土文化传统的纯正性。
例如,西藏地处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西藏文化得以相对独立地传承和发展,保护了西藏独特的宗教、语言和艺术等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也为文化传统的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
例如,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的石峰溶洞景观,为当地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传统的保护。
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理环境中的地理标志和地理景观成为文化传统的载体,激发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黄山地理环境中的奇峰怪石、云海日出等景观,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推动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地理环境也为文化传统的传承提供了交流和交融的机会。
例如,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东西方文化在地理环境的交汇点上相互渗透和融合,促进了文化传统的传承。
总结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地理环境的保护和传承则使得这些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影响,积极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要推动不同地区文化传统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促进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是一种大地精神,它深切关乎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
中国内地和海外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中国文化,成就了深厚的历史痕迹。
首先,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巨大的土地资源,将南北欧洲、南部及中部地区的不同特征糅合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旅行者们在水晶般的湖泊和奇峰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徐徐风华的绿野仙踪,传达着淳萨之美。
其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环境的微妙结合中,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地道特色。
比如,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着“乡土文化”,传统书法、民间艺术也在民族习俗留传中完善,深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与后泥岩人类文化相融合后,更加突显出中华文化的精湛艺术。
环境在许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肇庆、湛江和桂林等景点都是受环境特色影响而形成的,它们是游客欣赏风景所必去的景点,也是观看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最佳之地。
大自然作为中国人崇尚节俭及谦卑的生活理念的最佳体现,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当今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涵盖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众多国家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的成长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凝练出强烈而富有弹性的民族特色,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
虽然文化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地理的差异及多样性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无论中国文化在未来会继续发展,还是会经历特定时期的变动,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将是一种重要的思考。
论我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的理解信息H1603 梁宇航1610650513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地区,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则为喜马拉雅山脉。
在这样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之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敛、保守中庸、勤劳朴实的农耕性格。
所以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
故历朝历代的中央集权领导者皆重农轻商,尤重文采,而轻科技实用。
比如在唐朝,朝廷对新技术的发明者的奖励最高为十五贯钱。
《旧唐史》中记载“武德四年,有匠者制渴乌,着金一万。
武德六年,驿者献眉,上悦,着金一万。
武德六年,万年令献翻车,着赐羊两头,金一万。
”而在当时的工匠,叫做“丁奴”,叫做“户奴”,或者叫做“官奴”。
每年他们都需要无偿工作二十几天,且还要随叫随到!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工人的悲惨生活。
话题转回,一般来讲,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地理环境,通常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所以中国的汉人王朝多是建立在中原地区也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夏朝政权在、商朝政权在、西周政权在、东周政权在、朝政权在、西汉政权在、东汉政权在、隋朝政权在、唐朝政权在、北宋政权在。
我国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的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耕文明。
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之后,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而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开始为之动摇。
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都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早期文化的形成更为直接,也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正如天瑜教授所说的那样,“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
”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
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
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
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
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
题目: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很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
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
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
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第八小组[摘要]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重要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只选择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外文化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也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有丰富的地理类型和地貌,这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我们选择民歌的一部分来反映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
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也从我国走向世界,选取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典型西方国家希腊,对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我国进行全面比较,得出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指“生物体,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面”,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
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
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尽管没有明显的自然屏障可以分析和绘制,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它比海洋岛屿更容易统一。
因此,历史上强大的游牧民族入侵南方。
即使中国失去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很大的退路要处理。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①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 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② 由于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地域辽阔、回旋余地较大,即使发生较大的社会动乱,文化传统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地保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和两宋之际的文化南移)。
因为,遭遇战争时,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即所谓的“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走北方”。
③ 而其他古代文明地区一旦遭遇外族入侵,即一蹶不振,惟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除了地域辽阔,中国还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国家,有着较为隔离的地理环境,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面临海,西北是漫漫沙漠,西南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这些地理上的障碍,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保护。
正是这重重阻隔保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在世界历史中,曾多次出现过因异族入侵而导致文化中断、消亡的悲剧,如西亚的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埃及都曾遭逢厄运。
中国传统文化则得益于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而免遭不幸,成为惟一一种不曾中断而又延续千年的古老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统一基础上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中国背靠欧亚大陆腹地,面对辽阔的太平洋。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二级阶梯为青藏高原向东、向北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主要由盆地、高原组成,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第三级阶梯一一位于我国东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 米以上。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属于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这种地势有利于海洋湿润水汽深入大陆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这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温床。
中国传统文化自产生起,就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出丰富的多元状态,至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如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荆楚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关中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等等。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
发展到后来,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
河南省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成为最适宜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很早就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中原文化属“河谷型”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包容性。
内聚力主要表现为:当受到外力冲击时,仍然可维持其文化上的共同性,加强内部团结,齐心协力对付外来的威胁。
中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始终没有中断或消亡,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
当其他类型的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原文化能够将其吸收同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中。
因此,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荆楚文化,又称两湖文化、楚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它是从楚立国到灭亡的800 年间所创造的文化。
??广义地讲,它是自先秦至近代以前楚地、楚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简言之,它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文化。
”④荆楚文化发祥于江汉地区,发展到鼎盛时期遍布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大致上包括了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地区。
这一地区处于长江中游,有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从而为荆楚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相较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诞生于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不似前者那般雄浑壮阔,而显得细腻婉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支主要源头。
荆楚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对凤的崇拜。
众所周知,龙是中原文化的象征,而凤则是荆楚文化的象征。
荆楚文化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中,凤的图像数量众多,著《人物龙凤帛画》就反映了这种凤的崇拜。
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理性主义,荆楚文化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
楚辞、乐舞等是荆楚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楚人屈原的《离骚》更是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以孔孟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
狭义的齐鲁文化是指先秦时期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的合称;广义上指今山东地区的古代文化,山东地区,大体上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区。
山东地区中依泰山,其北西南分别为华北平原、豫东平原和江淮平原,山东半岛伸向大海,滨渤海、黄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先秦时期,华夏文明的中心已在齐鲁。
春秋时期,齐鲁文化已经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主导。
泰山在齐鲁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泰山为五岳之首,曾为齐鲁的分界线,后逐渐形成对泰山的崇拜,历代皇帝都以泰山封禅为彰显帝业,获得上天认可的最隆重的庆典仪式。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形态,对其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中,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概念,以重要关口来限定,位于东部的是函谷关和潼关,西部是大散关,南部是无关,北部是小关。
关中即由此得名。
古代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人们将潼关以西的京畿之地称为关中并沿袭下来,此为狭义。
广义上用“关中之地”泛指整个陕西省。
因此,所谓关中文化就是以关中地区为主的今陕西一带的古代文化。
因项羽曾三分关中,“立三秦王”,得名“三秦”,故关中文化又称“三秦文化”。
关中地理位置险要,西岳华山即以“险”著称。
关中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内有渭河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虽产生于齐鲁之地,但是构成儒学基础的周礼却产生于关中地区。
周公是完成周礼的关键人物,周礼对儒学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儒学于汉代经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独尊儒术”,取得正统地位,北宋张载在眉县(陕西省)讲学,创立“关学”,这是关中文化在宋元以后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来极大影响。
汉唐时期,关中文化达到了鼎盛,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要地。
关中地区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玄奘天竺取经,为其译经而建的大雁塔成为当时佛教的中心。
此外,关中地区还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在这里撞击、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的晋,是以今山西省为中心的地区。
“狭义的晋文化是指春秋时晋国的文化;广义的晋文化是指古代晋地晋人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⑤ 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晋”。
因此,晋文化又称“三晋的传入而造成自身文化发展的“断层”,另一方面,文化的内陆性,使得整个民族在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上比海洋民族坚决得多。
有学者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讲世界文化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与岛国文化。
海洋文化的代表是西欧文明,西欧文明自古希腊时代起,就是开放性的,它奠定了西方海洋文化的基础。
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国家,它位于地中海之滨,近海多山,境内山岭相连,地域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区域,内陆交通不便,海洋气候变化多端,加上可耕之地有限,这就决定了希腊人不能以农耕为主。
而爱琴海港湾众多,便于海上贸易。
航海生活使航海者活动区域扩大,眼界也为之开阔,易于接受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文化,比大陆民族更为开放。
而海上的艰险生活又培养出恶人的拼搏和冒险精神。
因而海洋文化具有开放、进取,提倡个性解放与个人自由,鼓励自由竞争意识,这种文化精神激励着西方社会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没有接近的海上邻国,西北和西南为沙漠和高原所阻,因此海、陆贸易都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具备了农业所需的一切自然地理条件——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水源等。
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必定以农耕为主。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经夏、商、周三代,至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