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察
班级:09级旅游管理(2)班姓名:周海燕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典籍丰富,流光溢彩,蔚为大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的中国,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
想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怎样培养具有现代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高等学校面临的又一个新问题.“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特征给了当代大学生很好的启迪。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演进、融合,超越时代局限性而被传承至今,其优秀内核已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在引导、规范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健全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历数千年变化与磨砺至今仍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他的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们要以大地般宽阔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从民族内部文化中汲取积极的营养,还要善于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可以滋养,健全我们人格的文明成果。“士不可以不弘毅”,“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贫贱不能移,富贵
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都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思想给我们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还有禅宗,让我们走进自然,走进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之地。
怎样做人,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向内心的,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当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和为贵——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天人合一看作一个整体,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为此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追求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最基本的和谐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礼仪之道。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
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
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
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培育非常注重“德”的教育,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同时,亦重视“智”和“美”的教育。孔子说:“智者不惑”,“智者利仁”。孟子认为人之为人就在于有“德慧术智”。他们都将知识的获得同道德的完善统一起来。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看来,“美”的培育也是构成完善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乐记》讲:“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文化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也,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儒家的努力,在于将“乐”同“礼”、“仁”合为一体,进行系统的“乐教”、“诗教”。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人“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养育。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人格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即它将道德的完善视为人格追求的旨要,一切均以造就圣人型的“完人”作为理想目标。这种文化中心主义和道德至上的人格塑造模式,在现代社会应该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人格塑造模式所代替。在人格培育中,道德的养育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应该克服人格取向上的片面性,不再重德轻才,重义轻利,重道轻器,重德性养成而不重物质财富的创造。要将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造就出能够给现代社会创造出无限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人才。另外,
在人格塑造中,要克服人格权利上的单向性,不应该培养只是服从、屈从的具有奴性性格的人,而应该张扬人的权利。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念: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是群体完善发展的基础,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将这种人格的平等性与自觉追求人格的完善发展相统一,才能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
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中,美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没有德育的养成,智育的培育就没有了根基;没有美育的陶冶,德、智的教育就不充分,不完善。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治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诗、书、画、乐等等,可用以培育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及艺术情趣。在这个基础上,美育教育、智育教育才会将青少年的人格追求引向更高的境界,引向真、善、美的和谐发展之中。而人格的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也就蕴含在其中。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成为自尊独立、自强不息、宽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满情趣而又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大学生人格素养、人格精神的提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以中华文化熏陶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将使当代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终生受益。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