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9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
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
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
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
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
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
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
素养。
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
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良乡中学副校长刘玉祥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效地整合德育资源,归纳德育要素,开设德育课程,使之规范化、集约化、精细化,是良乡中学德育的主要思路,为了使学校德育课程内容广泛,责任到人,实施有效,促进完善人的发展,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德育常规课程体系、文化建设体系以及德育活动课程体系,为良乡中学的大德育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效果已初见端倪。
目前,学校的大德育正在实施阶段,也希望藉此为课改德育提供一点实践经验。
一、认清德育课程的内涵
(一)读懂课程内涵,寻找德育课程最佳契合点
课程是指学校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设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即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课程内涵的发展。
关于课程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课程即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二是课程即活动,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三是课程即经验,其代表人物是
泰勒。
与以上三种观点相应,当代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三大类型。
这三类课程各有优长,因此德育课程应该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中找契合点。
既要有系统化的知识做基础,又要通过活动形成学生的经验。
活动成为德育课程构建的核心内容。
(二)对德育课程体系的再认识
既然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瞄准活动课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一番梳理。
房山区教委提出了德育八大领域,我校对八大领域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德育课程设置与学校办学理念结合起来,将学校德育活动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
校内活动侧重于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成人意识责任教育等等,校外活动分为爱国教育、科技教育、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
这些内容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加以支撑。
良乡中学提出“质量立校”和“文化立校”的理念,其中,德育课程的设置紧紧围绕“文化立校”这个核心理念,校内和校外活动加以规范,并且把抽象的理念与现实课程进行整合,整理出学校的核心德育课程——《典悟》,主要内容包括:导读、《大学》原文、注释和现实解读、修身篇、齐家篇、报国篇、怀天下篇、儒家人生体味篇等内容,以此为抓手,并结合学生学段特点,即高一年级行规范、养习惯、育品德、学全面;高二年级求沟通、相尊重、目标立、计划行;高三年级精管理、造氛围、育个
性、塑人生。
将传统文化教育、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教育等系统化,德育课程系列化。
二、明确德育活动课程设置的依据
(一)北京郊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状况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一方面,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解体之中,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失去感召力、约束力,但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它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处于这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北京郊区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即主体意识增强但个人主义有所发展,利益观念确立但拜金主义有滋长萌芽,文化素养提高但基础道德明显缺乏,有进取之心但发展目标模糊,有地域观念但社会实践活动不够,有首都公民意识但道德行为滞后。
因此,迫切需要调整和构建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如何与时俱进,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呢?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根据北京郊区高中各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我认为,高中德育应该关注基础的伦理道德、基本的义利观、道德行为、道德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意识等六个方面。
(二)重新思考北京郊区高中德育面临的问题
德育工作者分工不明确、德育目标不明确、部分学校领导对德育课程认识不清等,导致京郊德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增加了师生的负担。
课改后学生课本有增无减,但面对上级德育工作要求和课程的要求,许多学校设置狭义的德育课程,增加了师生负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甚至有的德育干部东一榔头西一棒,忙于应付每一项应景式工作和学校突发事件,成为学校“消防员”。
2.缺乏系列思考和统筹安排。
有些学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德育活动系统化的思考和系统化的实施,呈现出无序和杂乱状态。
3.活动受到限制。
城里的学生无论是通过家庭,还是学校,每学期都有机会出外参观,但郊区学生因经济条件限制,却只能在所处的区域内活动,知识面窄、眼界小。
4.缺少理解与支持。
虽然现在高考制度进行着改革,但改革的步伐明显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在家庭和学校层面,还是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过分关注。
如,全国出现的课改先进校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指标还是高考和中考升学率,加之每年对高考的过度渲染,高考成为一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学校清谈着课改,但实实在在又抓着成绩,因为在高考中谁都不敢输、更输不起,甚至是输了你就得下课,挤课时、占课时,以致德育缺乏远期规划,郊区德育面临德育时空窘境。
三、构建良乡中学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针对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和德育面临的问题,良乡中学在构建德育活动课程体系方面做出了如下尝试。
(一)预设评价体系,德育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德育更应该如此。
为此,我校从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方面提前预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评价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赋予时代特色。
首先,根据阶段性任务和学校的核心理念,对学生三年高中德育进行整体思考,形成了《良乡中学德育课程设置计划》,主要包括三个年级的日常德育、军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内容。
如日常活动中的国旗下讲话,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围绕传统文化中的做人做事展开,设置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精髓解读”、“修身先正心,心正则事正”、“小信诚则大信立”等系列内容,培养学生“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质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其次,我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平内容,设置了自我介绍、我的成长、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和学习为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回顾与反思、展望、寄语等八个主题,使学生在学中思,在思后学,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德育体系。
(二)回归常规,为学生发展奠基
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时期,还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瞄准了两个点加以实施:思想引领方面,回归常
规班会。
通过听评班会,确保班会质量;在学生常规方面,制订了《良乡中学一日生活流程》(详见附件2),供学生参考,并且对全体学生进行仪容仪表、周一、周五大扫除和每天三区卫生(宿舍、教室、环境)检查评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为习惯。
(三)文化引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通过学校《典悟》校本课程的设置,加强文化引领。
开学初,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典悟》和《良乡中学德行手册》的学习,并把此项活动引向深入。
学生三年要熟读《典悟》,有语文组全体教师通过早读和校本课程开设时间进行《典悟》的讲解。
三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熏染,使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
同时,以“春游大自然,秋游科技馆”为主导思想,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走进社区方面,与我校ESD 项目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更具有实践性和科技含量。
(四)主题活动成系列,促进德育的系统化建设
根据学段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每个年级都有完善的系列化教育,就拿高三年级的理想信念教育来说。
我们设置了“进入高三,你做好准备了吗?”、“高三成人仪式”、“严肃备考秩序,营造踏实学风;相信自己,勇争第一”、“爱我母校、文明离校”等九个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系统工程。
学校工作始于德育,而又终于德育,德育课程是学校的内在驱动,在德育工作蓬勃开展的基础上,作为没有任何
生源优势的普通农村寄宿制高中,良乡中学教学质量逐年攀升,二批本科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三批本科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专科达到了百分之百。
这就是良中给予房山百姓厚爱的一个回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