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过秦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7.70 KB
- 文档页数:8
《过秦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3.分析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4.了解秦国灭亡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了解秦国灭亡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案
(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自主解决)
一、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二、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三、给下列的字注音
腴()轸()镞()笞()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
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读本字音)
1.约从离衡(通“”)
2.合从缔交(通“”)
3. 制其弊(通“”)
4.陈利兵而谁何(通“”)
5. 倔起阡陌之中(通“”)
6. 赢粮而景从(通“”)
7.百有余年(通“”)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1.蒙.故业,因.遗策
2.以致.天下之士
3.秦人开关延.敌
4.金.城千里
5......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7.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8.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9.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10.奋六世之余烈.
11.收天下之兵.
12.....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六、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七、解释并识记下列古代文化常识
1.崤函
2.战国“四公子”
3.履至尊
4. 敲扑
5.山东
6. 九州
7.七庙
课上合作探究案
一、重点基础知识探究
二、文本探究
1.本文论述的是秦朝的过错,哪句话体现了秦朝的过错?它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2.为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析探究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当堂检测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B.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D.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B.“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履至尊”登上皇帝的宝座,“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
C.“山东豪俊遂并起”中“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方,范围与现在的山东省大体相同。
D.“敲扑”古代的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课下作业:
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谈一下你对“英雄”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过秦论》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读了一个早读,对本课的大部分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思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编制导学案,让他们通过导学案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然后我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批改,对仍然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
通过批阅学生的导学案,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掌握得不是很扎实。
2、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了解不是很全面。
3、对文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不是很全面、准确
《过秦论》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从学生和观评老师的反应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
期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学习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达成度较高。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化常识,了解了《过秦论》这篇文章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对比,体会了秦国灭亡的原因、启示及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合情合理,张弛有度,有讲有练,有小组交流、合作,有小组代表当堂展示,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这堂课效果不错,达到了预期效果。
《过秦论》教材分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人教版(2007)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在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前提下,重点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和施行仁政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感受作为新时代中国公民的自豪感。为此,我把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3.分析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4.了解秦国灭亡的原因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