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343.03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编比较文学的学科形态第一章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比较文学的产生导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繁荣和发展。
在中国,比较文学于五四运动前开始发展,30年代有过兴旺趋势,随后沉寂。
70年代末重又复兴,并重新走向繁荣。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1.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眼光也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马克斯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过这种情况: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里更加形象、精辟地描述了这种现代世界的变化。
其中第23节,在“比较的时代”的副标题下,尼采写道:这个时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其意义的:各种世界观、各种风俗文化在这个时代可以被人一个一个地加以比较,被人一个一个地经验到;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以前一切文化都只有地域性的支配地位,所有艺术风格都束缚于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现在,各种形式都把自己摆在人们面前以供比较,而一种强化了的审美感受力将在这种种形式中做决定性的取舍:这其中的大部分,即所有被这种审美感受力所排斥的东西,人们将会任其湮灭。
……这是比较的时代!这短短一段话里包含了很多内容,尼采充分地意识和感觉到:传统的瓦解、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以及种种跨历史、跨地域实践所带来的文化形式和审美经验的多样性等问题。
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国际交流对于民族文学的巨大影响,觉悟到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确认民族文学的特点与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比较文学的产生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2.比较,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评价摘要:一、引言:中国比较文学的概述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1.初期发展2.中期发展3.现代发展三、中国比较文学的评价1.学术价值2.研究方法3.对文化交流的贡献四、中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正文:一、引言:中国比较文学的概述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地区文学之间相互关系和异同的学科,它以跨文化、跨地域的视角,探讨文学现象、文学规律以及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比较文学在推动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1.初期发展:中国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并尝试进行比较研究。
2.中期发展: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中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并开始关注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学。
同时,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也逐渐从单纯的文学比较,拓展到文化比较、历史比较等多领域。
3.现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在文学、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还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评价1.学术价值: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对于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中国文学与其他国家、地区文学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发掘中国文学的内在价值。
2.研究方法: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跨文化比较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
3.对文化交流的贡献:中国比较文学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促进文化互鉴,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贡献。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一、比较文学概述近年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的关注。
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从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到现在,作为一门比较正式的学科,比较文学也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
二、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一)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随着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兴起,使得世界各国间出现了比较强的文学交流,从而促使了人们对外国文学跟本国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
最早兴起比较文学研究的是在欧洲的法国,法国许多文学家在实证主义和文献特征的基础上开创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从而使得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进入了第一发展阶段。
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即大致开始于20世纪的20年代,其主要代表文学家有:Fernand Baldensperger(巴尔登斯伯格)、PaulVan Tieghem(梵·第根)、Marius—Francois Guyard(基亚)等。
perger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中指出,任何文学学术研究都必须言出有据,而不可以牵强附会,他指出:如果只是看了一眼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就根据印象和记忆通过个人主观臆想对它们进行了对比是不科学的,这样的比较研究是不具备论证的充分性和明晰性。
他将这种关系概括为三类,即拉丁文学和希腊文学之间的关系、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的关系、各国近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应该界定为输出者、传递者、接受者三类,将研究类型界定为媒介学、源流学和誉舆学三种,将文学比较研究界定在两个国度之间进行。
而超出了上面所指的范围就应该算作“总体文学”的研究范畴。
PaulVan Tieghem的观点主要是:比较文学的研究重心就是对两个国家的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目的主要是找出这种影响的途径,而方法则是利用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来对另一国家文学作品进行解释,他的比较文学观点具有鲜明的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特征。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间相互联系与比较的学科。
它探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学风格的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的发展和交流,以及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1.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欧洲的学者开始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比较文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
比较文学学者们开始涉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将其与西方经典作品进行对比。
比较文学研究不仅呈现出全球性的视角,也关注着作品之间的普遍共性和独特性。
2.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对比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研究者可以揭示出相同文化背景或历史时期的作品间的相互影响。
而并列法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同时研究几个文学作品,比较它们在不同文化或时期的发展中的共性和差异性。
3. 比较文学的意义和目的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跨越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其次,比较文学还可以揭示作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普世主题和人类共通的情感。
最后,比较文学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使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
4. 比较文学与全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全球文学研究有密切的联系。
全球文学研究关注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相互影响与交流。
比较文学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全球文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共通性,探索全球文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5. 比较文学的挑战和前景比较文学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一)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1.时间:真正学科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的诞生在20世纪上半叶。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3.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出现的条件(1)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2)必须具备通识眼光,即能具有一种从国际角度来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
4.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就已正式出现。
5.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1)内容较丰富,其中尤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2)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6.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的内容(1)译介学研究;(2)阐发研究;(3)平行研究;(4)影响研究。
7.在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内容最丰富、成就最突出的,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
而在这种跨学科比较研究中,内容最多的又是如下两个方面:(1)诗与画的比较研究。
(2)诗与禅的比较研究。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1.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文化像潮水一般涌进中国。
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也愈来愈多。
20世纪初期至20年代,中西小说、戏剧、诗歌的比较研究一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2.此时出现了一批留学归来、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与茅盾等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们不仅深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而且对于西方的学科发展现状有或深或浅的了解,这就使他们慢慢地接触并开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
3.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正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1)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宓,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2)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应邀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重点介绍比较文学理论与翻译。
这是中国大学中首次正式以“比较文学”为名的课程。
比较文学研究在国外一、史前史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之前,有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
世界上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以及其他学术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着比较文学的条件和因素。
1 、比较文学最早的渊源——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2、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在“古今之争”中,圣萨尔兰、夏尔·贝洛、封特奈尔、圣·艾弗蒙等“重今派”宣称“面对古人,不对之屈膝”,古人“同我一样也是人”,而布瓦洛、拉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等“崇古派”则极力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双方运用比较的方法,阐述自己的思想,反驳对方的观点。
“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冲突,“重今派”与“崇古派”的争论,中心问题是模仿还是独创的问题。
双方在论辩中所使用的比较方法,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德国,出现了雅克布。
施莱格尔的《莎士比亚和安德列阿斯·格里夫斯之比较》、莱辛的《汉堡剧评》、威廉.施莱格尔关于欧里庇得斯和拉辛笔下有关菲德拉题材比较研究的文章。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一)比较文学的萌芽1.比较文学诞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2.标志: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纷纷出版。
3.文学领域内的非自觉的零散的比较研究一直存在(1)一方面,在文学和文化活动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现象。
(2)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4.比较文学萌芽的历史(1)早在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文学(古拉丁语)有意借鉴和模仿古希腊文学(古希腊语),古罗马作家或理论家自然经常比较两个时代、民族和语言等在文学上的异同。
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共同的宗J信*仰(基D教)和共同的语言(拉丁语),欧洲各民族几乎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中世纪后期,随着神*权体系的松动、尘世兴趣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
(2)到了中世纪晚期和近代,遍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用“人文主义”把欧洲的知识阶层和作家联合起来,他们一方面积极吸收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一方面试图挖掘和“复兴”古代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3)18世纪兴盛于法国的启蒙运动使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文学之间的对比研究自然比前代更为丰富,欧洲范围内的思想和文学的超国界说和“文艺的共和国”的观念随之出现。
(4)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热”,东方视野的加入势必为欧洲比较文学的诞生起到推动作用,也为未来比较文学从欧洲文学内部扩展到欧洲之外,并摆脱欧洲中心论,提供了历史基础。
(5)在稍后于伏尔泰时代的德国,比较文学的意识也开始萌生,莱辛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虽然莱辛尚不具备比较文学的自觉的学科意识,但他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二)比较文学的诞生1.诞生背景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在整个欧洲的兴起和发展,再加上革命、战争、作家的流亡等因素的影响,学术和文学的“超国界论”以新的面貌再一次出现。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文学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文学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发展演变的历程。
一、文学的起源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
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文字,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记录和传播故事、传说、神话等。
这些口头传统的文学作品,以口头表述为主,具有浓厚的音乐和舞蹈元素。
随着文字的出现,文学开始以书写的形式呈现。
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中国等地。
这些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记录和传播文学作品,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二、文学的发展演变1.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形成于古代社会,以史诗、神话、传说等为主要代表。
古代文学以讲述英雄事迹、描写神话传说为主题,通过文字和口头的方式传播。
著名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荷马史诗》、《封神演义》等。
2.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是指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期间的文学作品。
在这一时期,宗教成为主导力量,许多文学作品以表达宗教信仰为主题。
例如,欧洲的骑士传说、信仰文学等都是中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追求个性与自由,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诗歌、戏剧和小说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相继出现,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和达芬奇的艺术作品等。
4.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文学创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现代文学表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风格各异,如法国的象征主义文学、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等。
同时,现代文学也承担起社会评论与批判的角色。
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社会和个体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文学可以承载和传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知作者的情感体验,从中汲取启示和共鸣。
其次,文学具有审美的功用。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人的情感和品位。
此外,文学也是传承和保存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现按其发展阶段加以阐述。
一、法国学派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是法国学派,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1871一1958)、梵。
第根(1871--1948)、卡雷(1887—1958)和基亚(1921一)等。
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
他治学态度十分认真,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这样的研究使他成为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
巴登斯贝格不仅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是一个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比较文学能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成为法国几所重要大学的正式学科,这与巴登斯贝格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从理论上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是梵·第根。
他于193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论》具体论述了比较文学的性质、方法和范围,全书共分为“导言:文学批评一文学史一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之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之方法与成绩”、“一般文学”四部分。
在书中,梵·第根对比较文学作了如下界定:“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的。
”①他认为“比较文学的对象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②。
就欧洲而言,他认为主要有三类:希腊与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同时,他把考证作为比较文学不可缺少的手段:“比较文学家第一应该避免那些早熟的似是而非的批判;那些批评诱惑着心智,但它们的立脚点却是一些近似或一些错误,而它们又只会把人引导到空泛或不确的概论上去。
”③梵.第根还十分详尽地设计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他将影响研究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即放送者、接受者和传递者,并将比较文学的领域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部分,包括“文体学(genologie)”、“主题学(thematologie)”;另一类是文学交流,包括“誉舆学(doxologie)”、“源流学(crenologie)”、“媒介学(mesologie)”。
文学起源与发展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方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记录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带您回顾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一、文学的起源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语言的诞生。
语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沟通工具,它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交流和分享信息。
而文学则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通过诗歌、故事和戏剧等形式,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
早期的文学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故事、神话和传说传递给后代。
这些口头传统的文学作品,不仅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信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价值观念。
例如,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中国的《山海经》等,都是口头传统文学的杰作。
二、文学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学也逐渐从口头传统转向书面形式。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将思想和情感永久地记录下来,这对于文学的传播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文学主要是由贵族和官僚阶层创作和传播的。
例如,古希腊的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和古罗马的诗人维吉尔,他们的作品深受当时社会精英的喜爱。
而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也以诗词、散文和小说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文学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人们可以通过印刷品阅读和传播各种文学作品,这使得文学的影响力得以大幅提升。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印刷术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广泛地传播,从而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和传播自己的作品,这使得文学创作更加民主化和多样化。
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人们需要更加理性和批判地对待网络上的文学作品。
三、文学的意义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首先,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