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形式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00
第3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一、概念题1.信用答: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偿还性和付息性是其基本特征。
信用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第二个职能是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信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的一个范畴,信用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总资金运动中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
信用是一种动员暂时闲置资金的行为,在这种借贷行为中,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让,从而使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没有自己独立的资金可分配领域,而是与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重叠,是建立在前两次分配基础之上的第三次资金分配。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办理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则做相反操作。
流通中的现金属于中央银行的负债,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提款获得增加。
因此,无论是从中央银行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层面来讲,信用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创造货币的职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信用行为。
2.消费信用[北京师范大学2000研;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答: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
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授信对象和授信目的有所不同。
从授信对象来看,消费信用的债务人是消费者,即使用生活资料的个人和家庭。
从信用目的来看,是为了满足和扩大消费者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消费信用有两种基本方式: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按规定比例支付一部分货款,其余部分要在一定时间内分期偿还,在货款付清之前,消费品的所有权仍属于卖方。
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一般是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支付旅游费用等。
第三章信用第一节信用概述一、信用的概念及其职能(一)信用的概念:信用从道德角度,指信任;信用从经济角度,指借贷,它包括债权人和债务人两方面,特点是价值物(货币或实物)的运动分为借出和偿还两个阶段,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
事实,经济的信用是以道德的信任为前提的。
思考:信用的本质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1.高利贷2.借贷资本三、信用的职能:1 .资金再分配2 .提供、创造货币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现代经济=信用经济马克思说“信用是实现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杠杆”。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第二节信用主要形式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直接提供的信用。
企业采取赊销方式(先有买卖行为,后有借贷行为)或预付方式(先有借贷行为,后有买卖行为)商业信用主要特点:(1)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企业,且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
(2)商业信用的发生必包含两种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或者说是两种行为的统一。
(3)商业信用在生产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中为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服务,与产业资本循环密切相联,其增减变化也受产业资本循环的影响和制约。
作用:(1)有利于润滑生产和流通;(2)加速了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和资本周转;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工商企业现有资本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的范围、方向和期限被严格限制。
(3)商业信用具有连锁效应,大量使用商业信用形式会形成债权债务链条,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会波及其他企业。
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尽管商业信用充分发展,成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但是由于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使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2 .银行信用:是银行以货币形态提供给企业的信用。
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主要特点(同商业信用比较):(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 而不是商品资本。
(3)银行信用的流量、流向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具有提供和创造货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