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48
专题一酶与ATP[考纲要求] 1。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2。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状元笔记1.ATP中相关的2个注意点(1)ATP中的“A”表示腺苷,并非“腺嘌呤”.ATP水解掉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就成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
(2)ATP≠能量。
ATP是一种含有能量的物质,并不是能量。
2.与酶有关审答题的4点提醒(1)只有在特殊背景或信息下才可认定酶的化学本质为RNA,一般认定为蛋白质(如各种消化酶、DNA聚合酶等)。
(2)酶只能由活细胞产生,不能来自食物,且几乎所有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除外)均可产生酶(一般产生场所为核糖体)。
(3)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是酶唯一的功能,它不具有调节功能,也不作为能源(或组成)物质,切不可额外夸大其功能。
(4)酶促反应前后量不变;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平衡点. 3.低温、高温、强酸和强碱对酶活性的影响(1)低温:降低酶活性,不会使酶失活,条件适宜时酶活性恢复。
(2)高温、强酸和强碱: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不能恢复.状元反思1.对验证酶专一性实验的检测试剂有何要求?提示:底物为淀粉和蔗糖时,检测试剂应为斐林试剂,不能用碘液。
因为碘液不能检测蔗糖是否水解。
2.探究酶活性最适温度实验的底物为什么不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为何不用斐林试剂?提示:(1)因为过氧化氢高温时易分解,使实验结果受到干扰。
(2)底物为淀粉时,检测试剂应为碘液,不能用斐林试剂。
因为斐林试剂需要加热,会影响自变量。
3.在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为什么一定不能颠倒顺序?提示:若控制条件的步骤和酶量控制的步骤颠倒顺序,会在调节温度或pH的过程中,酶先将底物分解,导致实验失败。
考点一ATP的合成、利用与能量代谢1.(2014·全国卷,2)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ATP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ATP来源于呼吸作用解析细胞核无法进行细胞呼吸,细胞核需要的ATP主要由线粒体提供,A正确;ATP是生命活动直接的能源物质,机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ATP,睡眠时生命活动并没停止,也需要消耗能量,故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ATP形成,C正确;根细胞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吸收矿质离子,其消耗的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故D正确.答案B2.[2016·全国课标卷Ⅰ,29(1)(2)]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
专题一细胞的物质基础[考纲要求]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Ⅱ)。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Ⅱ)。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Ⅰ)。
状元笔记1.辨清糖类和脂质的2个易错点(1)多糖的单体都是葡萄糖,但二糖并不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如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
(2)等质量的脂肪和糖相比,脂肪中H比例高,故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需要氧气多,产生水多。
2.4种重要化合物的特征性功能(1)主要能源物质——糖类(2)主要储能物质——脂肪(3)功能最复杂的物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4)遗传物质——核酸3.巧据“颜色”确认“物质”待测液+I 2―→呈蓝色,待测液中存在淀粉;待测液+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呈砖红色沉淀,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待测液+苏丹Ⅲ(苏丹Ⅳ)染液→呈橘黄色(或红色),待测液中存在脂肪; 待测液+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待测液中存在蛋白质(或多肽),状元反思1.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在加相应试剂之前为何要留出部分组织样液? 提示:作为对照,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作对比,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2.向某试管内无色液体中加入斐林试剂,经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就能表明试管内含有葡萄糖吗?提示:不一定,(也可能是其他“还原糖”)。
考点一 蛋白质、核酸及其相互关系1.(2014·全国课标Ⅱ,5)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 聚合酶的参与B .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 的复制C .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D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解析 双链DNA 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C 错误。
答案 C2.(2013·新课标全国Ⅱ)关于DNA 和RNA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 有氢键,RNA 没有氢键B .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 和RNAC .原核细胞中既有DNA ,也有RNAD .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解析在tRNA中,也存在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故也有氢键,A错误;一种病毒中只含有一种核酸,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B错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核糖体RNA组成,不含有DNA,D错误。
选择题的六种妙解方法和五种热考题型开篇:授人以渔,方法致胜——六法妙解高考选择题方法1“陷阱”排除法【典例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但磷脂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无关B.吞噬细胞对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处理离不开溶酶体的作用C.破伤风杆菌分泌外毒素(一种蛋白质)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中心体的作用[陷阱排查]本题C、D选项中均存在陷阱,即C中“破伤风杆菌”为原核生物,原本不存在“高尔基体”,D中“洋葱根尖细胞”,原本无中心体,许多同学解题时只顾及C项中分泌蛋白离不开高尔基体或D项中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从而错选C、D项。
答案 B【典例2】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洋葱根尖细胞中ATP产生场所应为() A.只有细胞质基质B.只有线粒体C.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陷阱排查]本题陷阱为“较强光照条件”,在此陷阱引领下,将许多同学思路带入“光下ATP产生场所”这一误区,岂不知,洋葱根尖细胞原本无叶绿体,无论有无光照,其ATP产生场所都不涉及“叶绿体”。
答案 D【典例3】与平静状态相比,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分解等量葡萄糖时,耗O2量与CO2产生量比值(O2/CO2)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陷阱排查]本题陷阱在于“剧烈运动”,在其引领下易将思路带入“添加无氧呼吸,CO2产生量大于O2消耗量”误区,事实上,本题涉及的是“人体细胞”,作为动物细胞,无论无氧呼吸进行与否,CO2只能产自线粒体基质中的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答案 C[技法指导]“陷阱”是选择题选项常用设置伎俩,答题时务必敏锐洞察,谨防上当,尤其对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病毒类生物及根尖细胞(无叶绿体)等应具有高度警戒,切记原核生物不具备核膜、核糖体除外的细胞器,无生物膜系统;病毒则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不具独立代谢功能,只能营寄生生活;根尖细胞无叶绿体;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生成CO2等。
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套资料专题一生命系统的细胞基础第1讲细胞的物质基础考点一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强化学思知能学有所思,思有深度[知识·核心·热点]1.熟记形成蛋白质多样性的四个原因和蛋白质的五种功能(填图)2.准确识记两类生物的遗传物质(填表)3.理清核酸与蛋白质的三个层次及相互关系(填图)[范例·调研·方法]【典例1】(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A.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B.蛋白质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C.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D.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解题技法](逐项判断法)1.点睛:抓住肽和蛋白质的结构特点逐项判断。
2.答题分析:(1)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个肽键,A项正确。
(2)蛋白质并不都是由2条或2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B项错误。
(3)蛋白质变性只是其空间结构的改变,而不是肽键的断裂,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通常是高温、过酸、过碱和重金属等,C项错误。
(4)变性蛋白质仍然存在肽链及肽键,故还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D项错误。
【典例2】(2016·江苏卷)蛋白质是决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B.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C.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通常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D.蛋白质的基本性质不仅与碳骨架有关,而且也与功能基团有关[解题技法](逐项判断法)1.点睛:解答考查某一主题(如蛋白质)的题目可用逐项判断法。
2.答题分析:(1)细胞膜上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A项错误。
(2)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氨基和羧基,氧来自羧基,B项正确。
(3)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需要蛋白酶的催化,C项正确。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
复习策略与重点第二轮复习不是“炒旧饭”,而是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综合和深化。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
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体现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和整体性,即进行专题复习。
以下是专题的划分方式:
1.体系专题:
生命的物质和结构系统;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调节系统;生命的自我复制和进化系统;生物与环境系统。
2.实验专题:
验证性实验,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总结;纠正错误或补充不完整的实验;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对实验、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的分析和解释。
3.题型专题:
曲线坐标题解析能力的培养;图形图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遗传系谱图鉴别能力的培养;数据分析和概率计算能力的培养。
4.热点专题:
生态和环境热点,如人口资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前沿热点,如基因工程、克隆、干细胞技术、
人类基因组计划;工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热点,如转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国内大事、世界风云,如西部大开发、绿色奥运、贫铀弹、反恐斗争。
以上专题复习应有主次、轻重之分,但是各专题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不可截然分开。
按知识体系复习,也会遇到实验、解题、热点问题。
只是复习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专题复习要遵循以下原则:应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
专题三遗传串讲(一)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Ⅰ课时基础自查——学生为主体·抓牢主干,以不变应万变1.掌握两个经典实验遵循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1)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相互对照:2.必须理清的五个问题(1)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从变异类型看属于基因重组。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两次用到大肠杆菌:第一次是利用大肠杆菌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第二次是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
(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子代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4)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5)子代噬菌体的标记情况:3.明确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1)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2)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4)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DNA。
(1)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5·江苏卷,T4C)(√)(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全国卷Ⅱ,T5改编)(×)(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12·福建卷,2D改编)(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2012·江苏卷,T2B)(√)(5)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2011·江苏卷,T12A)(×)(6)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1.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是根据小鼠是否死亡来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中有“转化因子”B.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转化得到的S型肺炎双球菌体内存在R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实验前用来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被侵染的大肠杆菌都是标记好的大肠杆菌D.实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都可以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解析:选B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是根据小鼠体内是否出现S型细菌来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中有“转化因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转化得到的S型肺炎双球菌体内存在R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实验前用来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是标记好的大肠杆菌,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被侵染的大肠杆菌不是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中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可以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专题1 细胞的分子组成一、蛋白质与核酸的比较1.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称为结构蛋白催化作用、运输作用、调节作用、免疫作用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为遗传物质、催化功能、传递遗传信息、运输氨基 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及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核苷酸的数量不同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2.蛋白质与核酸的联系 (1)DNA 、RNA 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2)DNA 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例1 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 、E 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细胞核中能发生E →G 的过程②细胞质中能发生G→B的过程③B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可能导致生物膜的功能不同④E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是因为B的排列顺序不同⑤E是人类的遗传物质A.①②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E为DNA,G为RNA,B为蛋白质。
E→G过程为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G→B为翻译过程,主要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生物膜的功能与其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NA是人类的遗传物质。
答案 B二、常考必记的颜色“反应”实验归纳例2 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C.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Ⅳ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Ⅲ染液来鉴定D.甘蔗茎的薄壁组织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解析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甘蔗中含有的糖主要是蔗糖,但蔗糖不是还原糖,所以D项错误。
答案 D专题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揭开“细胞间信息交流”之谜大多数细胞膜上存在着“信号分子”受体、抗原结合点以及相关细胞识别位点,这就决定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功能。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涉及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反应、细胞通讯等诸多内容,这也是近几年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1.细胞间隙连接:是细胞间直接通讯的方式。
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细胞。
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识别:是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上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甲细胞→乙细胞(靶细胞),如图所示,其中a为信号分子,b为受体。
例如,精子和卵细胞。
3.信号分子:是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至细胞外,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并调节其功能。
信号分子的特点:①特异性,只能与特定受体结合;②高效性,几个分子即可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③可被灭活,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被降解或修饰而失去活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使细胞免于疲劳。
(1)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
其特点:①浓度低;②全身性,激素无选择地随血液流经全身,但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③时效长,激素产生后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才起作用,而且血流中微量的激素就足以维持长久的作用。
(2)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由神经末梢释放出来的小分子物质,是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化学信使,其信息交流过程为: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组织液(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受体靶细胞(突触后神经元),即神经递质靶细胞。
应强调的是:受体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内。
水溶性信号分子,如水溶性激素等,不能穿过靶细胞膜,只能与膜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机制,通过胞内信使或激活膜受体的激酶活性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
脂溶性信号分子,如性激素等,可直接穿膜进入靶细胞内,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
例1 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
则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性激素信息交流的方式依次是( )A.1、2、3B.4、2、3C.4、1、3D.4、2、1解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与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有关,图4中细胞甲是下丘脑细胞,细胞乙是垂体细胞、细胞丙是甲状腺细胞,细胞丁是靶细胞;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如图2所示;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经血液运输,作用于相关的靶细胞,如图1所示。
答案 D二、聚焦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易错问题1.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结构功能辨析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细胞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特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极易混淆,可结合以下流程图说明:[温馨提示](1)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2)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膜性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物质穿膜问题内质网腔内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排到细胞外,在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不穿过生物膜。
3.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问题先出现在核糖体上,然后从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最后到细胞膜。
不会出现在线粒体或细胞核中。
4.膜面积的变化问题由于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三者间以囊泡进行分泌蛋白的转运,因此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前后不变,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
例2 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乳腺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代表细胞结构,A、B、C、D、E代表物质。
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该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填序号),分离出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
(2)图甲中A、B、C、D代表细胞内合成的各种蛋白质。
其中下列物质中属于A类物质的是。
①呼吸酶②胰岛素③ATP合成酶④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⑤抗体⑥RNA聚合酶(3)D物质从合成到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中一共穿过层磷脂双分子层,能够大大增加细胞内膜面积的细胞器是(填序号)。
(4)细胞器③和细胞器④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再加工,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再分泌到膜外,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5)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先后时间分析,b属于(细胞器),而丙图中f属于(细胞结构)。
依据丙图中f曲线的变化能说明。
(6)请在图丁中绘出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后细胞中这三种生物膜的膜面积变化。
解析(1)①②是核糖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
核糖体是非膜结构,不含有磷脂分子。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2)图甲中A、B、C是胞内蛋白(结构或功能蛋白),B是进入细胞核的相关蛋白,C是线粒体上的膜蛋白,D是分泌蛋白。
呼吸酶、ATP合成酶,属于A。
胰岛素、抗体为分泌蛋白,属于D。
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属于C。
RNA聚合酶,属于B。
(3)D分泌蛋白的分泌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该过程通过的膜层数为0。
(4)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5)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先后,可判断:a为核糖体、b为内质网、c为高尔基体。
图丙中:d为内质网、e为细胞膜、f为高尔基体。
另外依据图丙中f曲线变化,说明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
(6)分泌蛋白加工、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加。
答案(1)①②差速离心法(2)①③(3)0 ③(4)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内质网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6)第二单元细胞的代谢专题3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物质跨膜层数分析1.物质在细胞内不同细胞器之间的跨膜分析(1)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的跨膜a为O2,b为CO2,由产生场所到利用场所共跨4层膜。
(2)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跨膜问题①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肽链后,肽链直接进入内质网中加工,不跨膜;②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完成初步加工后,由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囊泡膜与高尔基体膜融合,不跨膜;③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由囊泡运输至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成熟蛋白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均不跨膜。
2.物质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结构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 物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跨膜葡萄糖等物质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经过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壁,要跨2层细胞膜。
(3)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要分析该物质具体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然后计算出跨膜层数。
如图葡萄糖被利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只跨1层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即被利用。
氧气被利用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氧气要跨3层膜,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
3.物质在体外环境与血浆之间的跨膜分析(1)物质由体外环境(肺泡、小肠等)进入血浆,至少要跨1层上皮细胞和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要跨4层膜。
(2)物质进入血浆后,由循环系统转运到全身各处,该过程不跨膜。
例1 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层B.10层C.11层D.12层解析外界空气中O2要经过肺泡进入血浆,然后由红细胞运输,O2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具体过程如下:此过程中氧气至少经过11层膜(肺泡壁细胞2层膜+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红细胞进和出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11层膜)。
答案 C二、利用“一”、“二”“三”、“四”理解物质的运输1.一套装置——渗透装置渗透装置两要素: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
2.两类运输——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①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②非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胞吞和胞吐两种。
3.三种跨膜运输方式①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②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
③主动运输: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4.四种应用——质壁分离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①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②判断细胞的死活。
③测定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④验证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例2 图甲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4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在图甲中,A、B、D表示组成细胞膜的物质,其中B表示,它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A所代表的的种类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