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土壤南酸北碱的原因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中的pH值,pH值越低表示酸性越强,pH值越高表示碱性越强。
在中国,一般来说,南方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而北方地区的土壤则呈碱性。
这种南酸北碱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地质因素是导致土壤南酸北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南方地区的大部分土壤主要由酸性岩石构成,例如花岗岩、片麻岩等,这些岩石中富含的铝、铁等元素会溶解并释放出酸性物质,导致土壤呈酸性。
而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由碱性岩石构成,例如石灰岩、白垩岩等,这些岩石中富含的钙、镁等元素会溶解并释放出碱性物质,导致土壤呈碱性。
气候因素也对土壤南酸北碱起到了重要影响。
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而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相对较少。
在南方地区,降水中的酸性物质会被稀释,流入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的酸性。
而在北方地区,降水中的碱性物质则相对较少,土壤中的碱性物质相对积累,导致土壤呈碱性。
植被类型和植物活动也会对土壤酸碱性产生影响。
南方地区植被丰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从而降低土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少土壤呈碱性的可能性。
而北方地区植被稀少,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高,增加了土壤呈碱性的可能性。
人类活动也对土壤酸碱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南方地区农业发达,农民普遍使用有机肥料,这些有机肥料会分解产生酸性物质,增加土壤的酸性。
而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较晚,农民更多使用化肥,这些化肥中的碱性物质会增加土壤的碱性。
土壤南酸北碱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气候因素、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
南方地区的土壤酸性主要是由于酸性岩石的存在以及湿润的气候条件,而北方地区的土壤碱性主要是由于碱性岩石的存在以及干燥的气候条件。
人类活动也对土壤酸碱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了解土壤酸碱性的原因可以帮助农民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质量,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中国热带土壤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布特征:中国热带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土壤类型为砖红壤,分布在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影响因素: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为1600~2000mm,植被为热带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热带季风地区温度高降水量大,矿物风化速度加
快,淋溶作用加强,另外热带雨林环境条件气候温和湿润,排水良好,淋溶作用
明显。
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丶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
地黏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淋溶作用:是指土壤物质中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黏粒、有机质、易溶盐、碳酸盐和铁铝氧化物等)在渗漏水的作用下由土壤上部向下部迁移,或发生侧向迁移的一种土壤发生过程。
土壤中普遍存在这一过程,淋溶作用包括淋洗作用、螯合淋溶作用和机械淋移作用等。
在淋溶过程中,土壤物质可能会经过溶解、化学溶提、螯合和机械淋移等作用。
淋溶作用导致土壤上部的物质流失和淋溶层的形成。
从土壤剖面上层向下层淋溶的土壤物质往往在下层淀积下来,形成各类淀积层。
淋洗作用还会造成某些土壤物质随地下水等从土壤剖面中完全流失。
土壤酸度的类型土壤酸度的类型及其影响土壤酸度是指土壤中水解产生的氢离子(H+)的浓度,也称为pH。
土壤的酸碱性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土壤酸度类型会直接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的生长状况。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土壤酸度类型及其影响。
1. 酸性土壤:酸性土壤的pH值低于7,通常在4.5-6之间。
酸性土壤中的铝和锰等重金属离子会释放出来,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此外,酸性土壤中的养分容易被淋失,导致土壤贫瘠。
酸性土壤适宜的植物有松树、杜鹃花等喜酸的植物。
2. 中性土壤:中性土壤的pH值约为6.5-7.5之间,这种土壤酸碱度适中,常见于世界各地的农田。
中性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养分含量丰富,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
因此,中性土壤是农业生产中最理想的土壤类型之一。
3. 碱性土壤:碱性土壤的pH值高于7.5,常见于干旱地区或高矿化度的土地上。
碱性土壤中的钠离子浓度高,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碱性土壤的排水性较差,容易形成盐渍化现象,限制植物的生长。
碱性土壤适宜的植物有碱蓬、碱蓬蒿等耐盐碱的植物。
4. 中酸性土壤:中酸性土壤的pH值在6-6.5之间,介于中性土壤和酸性土壤之间。
中酸性土壤适宜的植物较广泛,包括大多数农作物和果树。
但中酸性土壤中的铝离子浓度较高,对某些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土壤酸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养分供应:土壤酸性会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可利用性。
在酸性土壤中,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受到抑制,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而在碱性土壤中,锌、铁等微量元素的可利用性也会降低。
2. 微生物活性:土壤酸度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有直接影响。
酸性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降解有机物的速度减慢,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3. 植物生理反应:土壤酸碱度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生理代谢。
酸性土壤中,植物的根系生长受到限制,根系吸收能力减弱。
碱性土壤中,植物的根系会受到钠离子的毒害,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是两种常见的土壤类型。
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的性质决定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植物生长的发展情况。
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管理方法。
一、酸性土壤的特点酸性土壤指的是pH值小于7的土壤,通常情况下酸性土壤的pH值在4.0-6.5左右。
酸性土壤通常呈现灰白或淡棕色,土壤酸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降雨:降雨中的酸性物质会渗入到土壤层中,导致土壤酸化。
(2)土地利用:一些土地长期被用作林地或草地,导致土壤缺少有效的基本元素,从而引起土壤酸化。
(3)土地管理:使用过多的化学肥料或者农药会造成土壤酸化。
酸性土壤的特点是土壤中酸性化物质含量高,钾、磷和中微量元素含量较低,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提高酸性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改善土壤的pH值。
二、酸性土壤的影响因素1. 如上所述,降雨是土壤酸化的一个因素。
一些地区土壤酸化的原因是大量酸雨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土壤中钾、磷等元素的流失,并使植物不能吸收这些元素。
2. 土地利用和管理也是影响土壤酸化的因素。
当土壤用作森林或草地时,产生的枯落物和死亡的植物会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而导致土壤酸化。
此外,施用过多的化学肥料或农药也会损害土壤的微生物群,导致土壤变得更加酸性。
3. 地理位置也会影响土壤的酸碱度。
沿海地区的土壤因受到海水侵蚀,土壤多为碱性,而内陆地区则因缺乏降雨导致土壤酸性化。
三、酸性土壤的管理针对酸性土壤的管理方法包括:1. 施加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在酸性土壤中施加石灰或其他可挥发性碱性物质,可以提高土壤pH值。
2. 使用肥料:使用含有微量元素的肥料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促进植物生长,并同时改善土壤环境。
3. 原地静养:不进行耕地、除草等作业来避免土壤过度干燥,从长远来看可以改善土壤酸度。
四、碱性土壤的特点碱性土壤则指的是pH值大于7的土壤,通常情况下碱性土壤的pH值在7.5-8.5左右。
第七章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土壤溶液的酸反应。
它是土壤学最基本的内容,在生产和科研中应用十分广泛。
从内容来看与第六章结合非常紧密。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酸碱性第二节土壤酸碱性调节第三节土壤缓冲性第一节土壤酸碱性一、土壤酸度类型及来源1、活性酸土壤中的水分不是纯净的,含有各种可溶的有机、无机成分,有离子态、分子态,还有胶体态的,因此土壤中的水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稀薄的溶液。
盐碱土中土壤溶液的浓度比较高。
由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引起的,常用pH值表示,即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土壤酸碱性主要根据活性酸划分:pH在6.6~7.4之间为中性。
我国土壤pH一般在4—9之间,在地理分布上由南向北pH逐渐减小,大致以长江为界。
长江以南的土壤为酸性和强酸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少数为强碱性。
2、潜性酸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进入溶液后才会显示出酸性,称之为潜性酸,常用1000克烘干土中氢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潜性酸可分为两类:(1)代换性酸:用过量中性盐(氯化钾、氯化钠等)溶液,与土壤胶体发生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或铝离子被侵提剂的阳离子所交换,使溶液的酸性增加。
测定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即得交换性酸的数量。
(2)水解性酸:用过量强碱弱酸盐(CH3COONa)浸提土壤,胶体上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
CH3COONa水解产生NaOH,pH值可达8.5,Na+可以把绝大部分的代换性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下来,从而形成醋酸,滴定溶液中醋酸的总量即得水解性酸度。
交换性酸是水解性酸的一部分,水解能置换出更多的氢离子。
要改变土壤的酸性程度,就必须中和溶液中和胶体上的全部交换性氢离子和铝离子。
在酸性土壤改良时,可根据水解性酸来计算所要施用的石灰的量。
3、土壤酸的来源(1)土壤中H+的来源。
由CO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
山东省土壤酸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研分析土壤酸碱性是土壤诸多理化性质的综合反映,是土壤退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土壤酸化不仅本身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之一,而且对土壤中有害元素的活化、养分循环等具有强烈的影响。
摸清土壤酸化特征与状况,是土壤资源持续利用的客观需求。
土壤酸化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总体看,目前山东省土壤酸化的相关调查及研究主要针对个别区域或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缺少对山东省整体的土壤酸化状况的全面系统研究。
因此,开展山东省土壤酸化状况的调研分析,摸清全省土壤酸化状况,对合理调节土壤酸碱度、科学利用土壤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一、调研数据与方法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部分数据和山东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共采集土壤样点43616个,采样时间为2005~2011年,采样深度0~20厘米。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统一分级标准,对pH由大到小分为碱性(pH>8.5)、弱碱性(7.5<pH≤8.5)、中性(6.5<pH≤7.5)、弱酸性(5.5<pH≤6.5)、酸性(4.5<pH≤5.5)和强酸性(pH≤4.5)6个等级。
其中pH≤5.5的土壤归为酸化土壤,又分为强酸性土壤(pH≤4.5)和酸性土壤(4.5<pH≤5.5)。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土壤样点各等级pH的数量与比例,分析山东省土壤酸化总体状况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酸化状况;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进行插值处理,获得土壤pH空间分布图,统计pH各等级的酸化面积及比例,并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时期的数据作对比,分析土壤酸化的动态变化。
二、山东土壤酸化概况1.土壤酸化的统计特征。
根据样点统计,山东省土壤pH平均值为7.1,弱碱性、中性和弱酸性的比例分别为40.61%、29.05%和18.33%,三者占总点位个数的87.99%;强酸性和酸性的土样占总点位的10.59%,碱性土样占1.42%。
土壤酸碱性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中水溶液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用于表征土壤的酸碱程度。
土壤酸碱性对于农田的土地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因素以及调整土壤酸碱性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土壤酸碱性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是土壤中的母质,即土壤物质来源。
不同的母质会影响土壤中酸、碱离子的含量,进而影响土壤的整体酸碱性。
其次是气候和降水情况。
降水中的酸性物质可以通过渗透到土壤中,使其变得更酸,而较高的降水量则能稀释土壤中的酸性溶液,降低土壤酸度。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土壤酸碱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排放。
土壤酸碱性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酸碱性有不同的适应性。
一些作物,如土壤酸性条件下的松树、杜鹃花等喜酸性作物,对于较酸的土壤有较好的生长表现,而有些作物,如大豆、小麦等对于碱性土壤的适应性更强。
在种植作物的过程中,了解土壤的酸碱性,选择适应性较强的作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调整土壤酸碱性主要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来实现。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石灰、石膏等。
石灰是常用的提高土壤碱性的改良剂,它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的pH值。
石膏则常用于调整土壤的酸碱平衡,它能改善酸性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通过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土壤改良剂,我们可以有效地调节土壤酸碱性,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除了施用土壤改良剂,合理的耕作措施也可以对土壤酸碱性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例如,在酸性土壤中,适当增加有机质含量,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通透性,减少酸性溶液的滞留。
此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和钾含量,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农业生产力。
总的来说,土壤酸碱性对于农田的土地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因素和调整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在实际操作中应重视土壤酸碱性的管理,并科学合理地应用土壤改良剂和耕作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1.试述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答:酸性类型:(1)活性酸(2)潜在酸影响因素:(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①土壤胶体的极限PH值②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K 对PH值的影响(二)土壤盐基饱和度(三)土壤空气中的CO2的分压(四)土壤水分含量(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酸性的调节:通常以施用石灰或石灰粉来调节改良。
沿海地区可以用蚌壳灰、草木灰,它们既是良好的钾肥,同时也起中和酸性的作用;沿海的咸酸田在采用淡水洗盐的同时,也能把一些酸性物质除掉。
土壤碱性的调节:(1)施用有机肥料(2)施用硫磺、硫化铁及废硫酸或黑矾(FeSO4)等。
(3)对碱化土、碱土,可施用石膏、硅酸钙。
2.试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如何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答:(一)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旱地土壤的Eh值在400~700m V之间,多数作物可以正常发育,过高或过低对植物营养不利。
水田土壤Eh 值变动较大,在排水种植旱作物期间,其Eh值可达500m V以上,在淹水期间,可低至-150m V以下。
调节:以水稻来讲,水稻土的氧化还原的调节,通常通过排灌和施用有机肥等来实现的,在强氧化条件下,要解决水源问题,并增施有机肥料。
反之,在强还原条件的土壤,则应采取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
对于一般水稻土,主要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适当灌水,使土壤还原条件适度发展,然后根据水稻生长状况和土壤性质,采用排水、烤田等措施。
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其调控的基本途径与措施。
答: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可增强土壤的保肥性。
调控的途径:(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途径(1)种植绿肥:种植绿肥是一个用来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
(2)增施有机肥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或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二是扩大土壤养分库,尤其是土壤有效养分库,从而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和提高对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力。
(3)秸秆还田:一般是指将作物收获的秸秆切碎,不经堆腐直接翻入土壤。
(二)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4.试述土壤缓冲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答:缓冲作用的机理(1)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代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4)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影响因素:(1)土壤无机胶体:土壤的无机胶体种类不同,其阳离子交换量不同,缓冲性不同。
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愈大,缓冲性也愈强。
(2)土壤质地:从不同的土壤质地来看,黏土>壤土>砂土,这是因为前者黏粒含量高,相应的阳离子的交换量亦大。
(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虽仅占土壤的百分之几,但腐殖质含有大量的负电荷,对阳离子的交换量贡献大。
通常表土的有机质含量较底土的高,缓冲性也是表土较底土强。
5.试述土壤水、气、热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答:(一)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1)土壤水分是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2)作物发芽出苗对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是作物发芽出苗的必需条件(3)不同作物对水分的要求:作物种类不同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4)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二)土壤水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土壤水分对土壤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3)土壤水分直接影响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4)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三)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影响种子萌发(2)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吸收功能(3)影响生物活性和养分状况(4)影响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状况(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发育及土壤肥力的关系(1)土温影响植物种子发芽出苗(2)土温影响植物根系生长(3)土温影响植物的生理过程(4)土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6.试述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谈谈如何保护好我国的土壤资源。
答:存在问题:1)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2)土壤退化严重3)不同区域的主要土壤资源问题如何保护: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实施严格的的土壤资源保护措施2)提高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的忧患意识3)提高土壤学的研究水平,提高土壤资源保护的科技含量4)增加土壤保护退化方面的投入。
1不同质地与不同质地剖面类型的肥力性状及其利用改良措施。
答:不同质地剖面的肥力特征:土壤质地剖面:土壤不同质地层次在土体中的排列状况。
质地剖面模式:一通体均一型二上粗下细型(农业最理想的模式)三上细下粗型四中间夹砂型和中间夹黏型
改良措施:(1)掺砂掺黏,客土调剂。
(2)翻淤压砂或翻砂压淤。
(3)引洪漫淤或引洪漫砂。
(4)增施有机肥,改良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