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84
2015——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必修三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018·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都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所以排除A,B选项不符合史实;D说法错误,科技技术成果应该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所以答案是C。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2018•全国Ⅱ卷•27)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高雅”,可知昆曲在官员士大夫之中非常流行,因此答案是D;A,与材料无关;B,京剧形成于清朝;C,材料未能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戏曲-昆剧例:(2018·全国Ⅲ卷·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多部官修本草”“由朝廷颁行”,说明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支持,因此答案是B;A,宋朝并未统一全国;C,与材料史实无关;D,宋明理学形成于宋明时期。
2023年高考全国各地历史真题分类汇编20个专题(解析版)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高考全国各地的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共包括20个专题。
以下是专题的简要概述:1. 中国古代史专题: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深入探讨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变迁和文化传承。
2. 世界古代史专题:介绍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古代文明和历史事件,探讨了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近代中国史专题:重点关注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4. 现代世界史专题:介绍了近现代世界各个地区的历史事件和国际关系,深入研究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 中史专题:探讨了中的历史、组织和发展,分析了中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重大影响。
6. 文化艺术史专题:介绍了中国和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历程,深入研究了文化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7. 科技与军事史专题:探讨了科技和军事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科技和军事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8. 经济与社会史专题:介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变革,深入研究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
9. 政治制度史专题:探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和政治体系,分析了不同政治制度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
10. 环境与资源史专题:介绍了环境和资源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了环境和资源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11. 迁徙与交流史专题:探讨了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历史现象和重要事件,分析了迁徙和交流对文化和经济的推动作用。
12. 民族与地域史专题:介绍了各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点,深入研究了民族和地域因素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13. 历史名人专题:重点介绍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他们的贡献,探讨了历史名人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4. 历史事件专题:概括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其影响,分析了历史事件对社会和政治的发展的启示。
15. 历史地理专题:介绍了各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
案
一、古代史
1. 请简述夏朝的国君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
答案:夏朝的国君制度为制,君权高度集中。
社会经济状况以农耕经济为主,出现了铸造青铜器和发展城市。
2. 从教育、礼制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西周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西周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教育和礼制,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推崇孝爱、忠诚和廉洁的道德规范。
二、近代史
1. 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启示。
答案: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侵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陷入危机。
它使中国深刻认识到必须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2. 说明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在中国开启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对中国近代政
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史
1. 请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战争局势。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纳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争夺欧
洲领土和资源。
战争期间形成了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核心的轴
心国和以盟军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两大阵营。
2. 分析冷战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答案:冷战使世界分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导致全
球政治格局紧张对峙。
双方进行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给世界
带来了长期的不稳定局势。
以上为2023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含答案的部分内容。
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一)12022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必修一〕第第1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2022·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2.〔2022·浙江文综·14〕以下选项不能表达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那么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表达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那么传久而失宗”表达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表达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表达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第第2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22·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年月1620 1850 城镇人口〔万人〕300720农村人口〔万人〕170028802023 年必修二各地高考历史真题选择题汇编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很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开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消灭于河南辉县2.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进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心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峻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受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终一个封建国家全部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全部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安排4.《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说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5.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下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推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6.“从宋代起,棉花开头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
”消灭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进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7.下表是 1620 年和 1850 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推断,这一时段该地区A.根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8.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假设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制止更换户别。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2、(全国文综卷1)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答案】A4、(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 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答案】B5、(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古代商业,考查学生对商人地位的认识。
2010 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总(必修三)一、选择题1. (2010 •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 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 (2010 •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 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2010 •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 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 儒家 B .法家C .道家D .墨家4. (2010 •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 .法家C .墨家 D .道家5. (2010 •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 C .商鞅、孟子D .韩非子、董仲舒6. (2010 •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7. (2010 •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010 •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9. (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年直婴4A11南次工业草令时JW的世界昌弟翌百。
引网演年份考点分布20241.全国新课标•工业革命的条件7.安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运用2.湖南.工业革命推动标准化生产8.山东•空想社会主义3.甘肃•英国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9.重庆•英国的殖民统治方式4.浙江•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问题10.广东•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5.全国甲•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11.广东•伊朗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安徽•德国工业发展的推动力12.全国新课标•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20231.辽宁•法国工业化 6.浙江•马克思的主要贡献2.河北.英国工业化7.广东•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意义3. 3.海南•工业革命对社会风尚的影响8.山东•西葡殖民优势的打破4.湖北•工业革命对艺术的影响9.北京•墨西哥民族意识深化5.山东•人类进步的共同原因10.辽宁•英国人的殖民心里20221.浙江•狄塞尔6.全国乙•德国航运业的影响2.广东•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分化7.河北•国际工运发展3.浙江•西方经济与中国一8.福建•美国对拉美的渗透4.重庆•德国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9.海南•史料研究殖民体系的形成演变5.全国甲•内燃机的影响备考建议: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主要备考的方向和关键知识点有: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厂制度到垄断组织,现代公司成熟,自由主义成为主要经济政策,工业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干预国家政权,政府权力扩大,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从自发到自觉。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股进步思潮,自然科学取得新成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并高涨。
窗笛磐新。
每窍图.*2024年真题1.(2024-全国新课标卷)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
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2015年全国卷1】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011年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014年全国卷2】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2017年全国卷1】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013年全国卷1】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016年全国卷2】27.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2018年全国卷2】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整理人:连城二中罗春旺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1.(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答案】D【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
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
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
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
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
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
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
依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①正确;此处遗址发现多个诸侯国的货币,说明②③正确;④说不法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曾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因此北京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的铸币,说明②③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战国时期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这些地方有燕国货币出土说明①正确。
战国时期商业中心有多个,比如齐国的临淄也是,因此④说法错误,排除带④的。
答案为A。
3.(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专题15 史学探讨2024年高考真题1.(2024·广东·高考真题)考古材料是探讨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运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确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解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解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运用铁制兵器,解除D项。
故选B项。
2.(2024·浙江·高考真题)1943年,身处北平的历史学家陈垣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
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好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
……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
1945年,他完成重要著作《通鉴胡注表微》,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这说明A.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B.史学探讨者必需紧跟时势改变,不断调整探讨方向C.历史探讨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D.史学探讨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答案】D【详解】材料“……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体现的是历史学家陈垣史学探讨的价值在于正人心,求真求实,经世致用,D项正确;史学著作并非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解除A项;史学探讨者必需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非是不断调整方向,解除B项;材料与价值评判的说法无关,解除C项。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章节分类汇编(人教版)必修一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答案B。
在西周以前,奴隶制王朝(尤其是商朝)的王位承袭制度不以“父死子继”为重,而是“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
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是父子相承。
故选B。
2.(2019全国卷Ⅲ·24)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答案A。
儒学古称“周孔之道”,周公旦是早期儒学大师。
“孝”“悌”“礼”最有可能源于西周的某项制度,所以选A。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无)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9全国卷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答案C。
B选项未涉及,D选项排除,原因是因为诸侯国的存在,为完全控制。
A选项无关。
故选C。
主要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
2.(2019全国卷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答案A。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宗法制)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可知同一件事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说法,所以答案选B。
A与C、D说法太过绝对。
考点:史学常识2、(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从题目可知考察的分封制起到的作用,把贵族分封到地方,应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交流,所以答案选A。
材料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秦朝开始)和贵族世袭(血缘关系),所以B、D排除;C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郡县制。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3、(2017·全国Ⅰ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B解析:从表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目增多,可判断出中央的势力有所增强,这就有助于解决边疆问题,所以答案选B.A、B材料无法体现;(A王国问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得以解决;B材料涉及的是地方)D、区域应该是缩小。
考点:汉代的政治制度4、(2017·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材料中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历史叙述。
(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的描述,记录。
我们要求要综合运用多种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所谓孤证不立。
)从材料中李世民当时的身份有不同的说法,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D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说,可信度较低;但材料都有涉及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所以答案是C。
考点:史学常识5、(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宦官读书识字从明初禁止到明中后期逐渐制度化,很明显是要适应决策过程中宦官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答案是A。
而B、C、D说法不符合史实。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6、(2017•全国Ⅱ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由原来的私家编纂到魏晋以后由朝廷官修并且重视,联合所学的知识判断朝廷应该是有政治目的,所以答案是C。
A、B、D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史学常识7、(2017·北京卷·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使用排除法,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知体现了①②③。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8、(2017·北京卷·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根据题目的关键信息是“北宋...枢密副使...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利,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政治制度9、(2017·北京卷·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
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对思想的控制也有所加强,所以答案是C;A、B、C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朝的思想文化状况10、(2017·天津卷·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据题干中的意思可知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作者并未涉及批判性的价值观,所以D项正确。
根据“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A、C 项排除;题干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 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1.(2017·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时间。
排除A和B;根据材料诸侯使用了只有天子可以用的九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等级秩序受到了破坏,但不足以说明颠覆等级制度,所以排除C,答案是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政治制度••礼乐制度12.(2017·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选官的标准看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达到要求只有地主阶级,所以答案是B,A,是汉武帝,C,是科举制,D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察举制13.(2017·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礼器,作为等级制度的象征(如天子九鼎),所以答案是B。
其他选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14.(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的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关系的调整,所以答案是C;A和D不符合史实;B未体现材料。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唐朝三省六部制度15.(2017·海南卷·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9分)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6分)(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并非人力所为”可知,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由材料信息“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拥立他为天子”可知,宋太祖策划了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