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导学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第七单元第一课《菩萨蛮(小山重叠)》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温庭筠作品的“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特点。
2、把握传神刻画人物的手法。
3、体会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预习导航】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起源于隋唐之际,是配合隋唐流行音乐——燕乐曲调歌唱的一种诗体,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
词最初是配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词为“诗余”,词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所以又称“长短句”。
文人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2.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
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3.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
),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4、作者介绍:温庭筠,唐书作廷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晚唐诗人,约比白居易晚50年。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词与韦庄并称「温韦」。
每依新兴曲调作歌词,开五代宋词之盛,花间集收温词六十六首。
文学史上,温庭筠可称第一位专业词人。
其词名压倒诗名,多写闺妇或妓女们的爱情,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鉴赏》中的《菩萨蛮》。
详细内容包括:全文阅读理解,词句赏析,意象解析,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全文内容,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 通过对词句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句赏析,意象解析。
2. 教学重点:全文阅读理解,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菩萨蛮》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阅读全文:学生自读《菩萨蛮》,理解全文内容,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词句赏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赏析诗词中的精彩词句,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4. 意象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小山”、“鬓云”、“香腮雪”,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炼出主题,如女性的婉约之美、时光易逝等。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诗词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2. 板书内容:(1)全文内容(2)词句赏析:重点词句(3)意象解析:意象及意义(4)主题探讨:提炼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菩萨蛮》全文。
(2)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赏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不少于300字。
2. 答案:(1)背诵内容略。
(2)赏析文章示例:《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在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如同铺满大地的霜。
诗人抬头仰望那轮明月,低头又想起远方的故乡。
全诗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温庭筠《菩萨蛮》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知人论世,认识作者2. 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3.学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方法4.把握衬托这种手法二、学习重点: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三、学习难点:把握衬托的手法一、猜一猜:他是谁?请根据以下关键词猜一位晚唐的词人年少有才却终身不第讥讽丞相又冒犯皇帝颜值不高却至真性情(一)年少有才他少年时已才华横溢,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便能写出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
但是却一辈子却没能考中进士,为什么?(二)帮人作弊高手在唐代,靠进士除了考才华,还要有一项道德评判。
他由于生活放荡不羁,经常讥讽权贵,道德评判经常不过关。
于是,他一气之下,在科举考场中帮人作弊,报复朝廷。
从近40岁起,他参加过五六次三年一度的“高考”,却始终考不上进士。
但他很有奉献精神,每次考试做完试卷后,都自愿无偿地帮助周围考生答题。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朝廷再次举办“高考”,礼部侍郎沈询主持考试。
鉴于作弊专业户的他早已臭名远扬,沈询为了防止他再次当枪手,特意给他设了个专座。
开考后,在沈询等几位监考官的全程关照下,他貌似有点不爽,草草写了千把字,就提前交卷离场。
主考官沈询终于松了口气,忍不住得意地问他:“今天你作弊了没?”他失落地说:“监考太严,我也没敢乱整,才搞了个八连发而已。
”在监考官如此严密盯梢下,他居然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帮八个人作弊,完了还嘚瑟,这让主考官受到了严重打击,气得哆嗦不止。
可想而知,他这次考试又悲剧了。
(三)讥讽丞相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叫他代为撰词,并让他不要泄露此事。
但是他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
他还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宰相没学问。
(四)得罪皇帝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
他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
"他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 皇上说:"不是。
《菩萨蛮(其二)》导学案教师版【整体感知,明确目标】1、通过对词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之美2、缘景明情,通过词人笔下对江南的描述,理解词人置身江南美景之中获得的暂时的精神解脱对和客游他乡的无奈之情。
【自主学习,清标明疑】1.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此前曾漫游各地。
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
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
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
终于蜀。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
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
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
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交流思辨,释疑解惑】1.解释句中的划线词语:游人只合江南老。
(该,应当)春水碧于天(比)皓腕凝霜雪。
(白)还乡须断肠。
(应)2. 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体会作者情感。
【梳理归纳,筑构建模】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
从视觉角度写: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水之绿,令人心旷神怡。
“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从听觉角度写: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好在人美,比喻生动贴切,极言其皮肤之白皙、细腻,因为卖酒女子用手打酒,手臂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所以作者对皓腕加以特写。
韦庄《菩萨蛮》(教案) 教案:韦庄的《菩萨蛮》
教学目标:
1.了解《菩萨蛮》的背景和主题。
2.分析《菩萨蛮》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菩萨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分析《菩萨蛮》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领会《菩萨蛮》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
2.理解《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1.课文《菩萨蛮》的复印件。
2.相关的教学资料。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
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菩萨蛮》的曲目,激发学生对《菩萨蛮》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有无了解过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导入:
教师向学生介绍《菩萨蛮》的背景和主题,阐述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主体:
1.分段讲解《菩萨蛮》的文意和情感表达。
2.分析《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
3.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各自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菩萨蛮》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对古代诗词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学习。
作业: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并用一段文字解释自己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菩萨蛮》(二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常识及特点;2、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感受温庭筠、韦庄词的风格,分析其异同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专题解读:见《创新设计》教师版P80——“专题纵览”【资料链接】见《创新设计》81“自主积累”部分。
【基础知识】一、词的简介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
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
唐五代词与汉魏乐府所不同的是: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词,后配乐;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填词。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从隋唐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
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词人从事填词,词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
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渐萎弱,但适合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
到了五代十国,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
韦庄《菩萨蛮》导学案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②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合作探究诗人矛盾的情感,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
预习案知识链接(答案:第一、二句为七字句,其余各句均为五字句。
押韵规律: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
诵读时,遇平声字“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做停顿;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一些。
)2.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语。
①游人只合江南老②春水碧于天③垆边人似月④皓腕凝霜雪⑤还乡须断肠(答案:①应该②比③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④洁白⑤一定,应当)探究案.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作品写了什么:(1)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来具体描写江南?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答案:春水、天、画船、雨、垆边人、皓腕。
(2)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三个词语概括以上四句诗句所写到的美的种类。
答案:景美,生活美,人美2请展开想象,用散文笔调描绘“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诗句中所蕴含的意境。
(注意:①想象合情合理②想象优美丰富)3.根据背景材料,思考诗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借对江南的依恋和热爱来表达对于家乡欲回不能、想回不敢的苦涩和无奈。
4、艺术特色整首词作者总的是用什么手法来写景和抒情的?①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②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
③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5、拓展比较《忆江南》三首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人教版菩萨蛮教案标题: 人教版《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蛮》的作者杜牧及其背景;2.理解《菩萨蛮》的诗情画意,描绘了怀念故乡、对生活的思考;3.学习《菩萨蛮》中的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二、教学重点1.读懂《菩萨蛮》的意境和感情表达;2.分析《菩萨蛮》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3.理解并运用《菩萨蛮》中的词汇和句型;4.欣赏《菩萨蛮》的音乐表演。
三、教学准备1.人教版《菩萨蛮》课本;2.多媒体设备;3.配乐和演唱版本的音频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 (5分钟)使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诗词导入,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迟》等,引发学生对杜牧和唐代诗歌的兴趣。
2.前期准备 (10分钟)让学生了解杜牧的背景和杜牧与唐代诗歌的关系。
介绍杜牧的生平、诗歌创作和特点,为理解《菩萨蛮》打下基础。
3.诗词赏析 (25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本上的《菩萨蛮》,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解释生词,并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词汇与句型学习 (15分钟)分析《菩萨蛮》中的词汇和句型,学习其中的用法和意义。
可以以填空、造句等方式进行练习。
5.音乐欣赏 (10分钟)播放《菩萨蛮》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其音乐表演。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感受音乐中的诗意。
6.交流讨论 (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就诗歌中的主题、诗人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展开讨论。
7.拓展学习 (15分钟)扩展学生对杜牧和唐代诗歌的了解。
让学生选择一首杜牧的其他作品进行赏析,并与《菩萨蛮》进行对比。
此外,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写故乡、思乡的诗歌,如孟郊的《登科后》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菩萨蛮》这首诗,提高了学生对唐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诗中的词汇和句型,扩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菩萨蛮》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全文,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并欣赏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菩萨蛮》原文及其释义。
2. 诗词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3. 诗词鉴赏分析方法。
4. 创意写作指导。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朗读、创意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理解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山水画,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诗词朗读(10分钟):全班齐读,个别展示,体会诗词韵律。
3. 诗词讲解(15分钟):讲解生僻字词,分析句式结构,解释诗意。
4. 感悟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分享感受。
5. 鉴赏方法(15分钟):介绍诗词鉴赏方法,举例分析。
6. 创意写作(20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诗词仿写或创作。
7. 展示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小组围坐,便于讨论。
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分组,确保讨论效果。
六、学生活动1. 朗读:学生参与全班和小组朗读。
2. 讨论:小组内分享感悟,准备展示。
3. 创作与展示:独立或合作完成创意写作,向全班展示。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表现。
2. 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创意写作的质量。
3.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八、作业布置1. 背诵《菩萨蛮》。
2. 完成一篇诗词鉴赏短文。
3. 课后创意写作练习。
九、教学反思课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有效性,针对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朗读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教学方法。
2. 诗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3. 感悟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菩萨蛮》教学学案菩萨蛮教学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的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2. 理解《菩萨蛮》的主题和意境3.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手法4. 提高学生的欣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内容1. 诗歌导读(1)介绍李商隐和《菩萨蛮》的背景(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进行理解2.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题(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3. 诗歌韵律和节奏(1)解释诗歌中的韵律规律(2)教学生朗读和模仿诗歌的节奏4. 诗歌欣赏和表达(1)通过朗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三、教学过程1. 诗歌导读(1)介绍李商隐和《菩萨蛮》的背景: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婉约派为主,情感丰富并富有意境。
《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诗意深远,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感伤和思念之情。
(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进行理解:诗歌中描述了一个男子思念逝去爱情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哀怨之情。
2.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主题:《菩萨蛮》共有七首,每首四句。
整体上描绘了一个男子思念逝去爱情的过程,表达了对爱情的追忆和哀伤之情。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诗歌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描写林中的花朵、借助春风衬托思念之情等。
3. 诗歌韵律和节奏(1)解释诗歌中的韵律规律:《菩萨蛮》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首诗的第二、第四句都是押韵的。
同时,诗歌的韵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
(2)教学生朗读和模仿诗歌的节奏:引导学生读诗,感受诗歌的流畅韵律。
可以进行诗歌朗读比赛,让学生在模仿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4. 诗歌欣赏和表达(1)通过朗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教师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好与感伤。
可以进行诗歌欣赏讨论,让学生表达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菩萨蛮》的感悟和自己的思考。
语文科导学案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四课韦庄《菩萨蛮》一、探究求索初露身手(课前自学)(一)预习内容:《菩萨蛮》(二)预习目标: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三)导师指点本课重点:结合具体词句,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本课难点:理解诗词情景并茂的艺术效果。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1、韦庄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
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2、花间派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
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
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
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
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四)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字,疏通诗句含义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2、阅读思考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⑵本词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五)问题生成(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二、释疑整合展示提高(课堂完成)1、为什么词人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请联系作者身世及词作内容作简要分析。
2024年菩萨蛮教案温庭筠菩萨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这首诗,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诗词》,详细内容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默写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引入诗词的学习。
2. 讲解背景:简要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朗诵诗歌:带领学生朗诵《菩萨蛮》,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4. 分析诗意: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一句典型意象,解释其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中两句,并解释其意义。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各自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作者:温庭筠3. 背景介绍:唐五代诗词4. 意象:山水、楼台、春草、夕阳等5. 情感:怀古、抒怀、感伤6. 修辞手法:对仗、夸张、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和情感。
《菩萨蛮》中的意象丰富,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映照下的山川景色;“水纹簟上琥珀枕”则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情感方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怀古之情、抒怀之感伤。
2.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
《菩萨蛮》中的修辞手法多样,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采用对仗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荒凉的景象;“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采用比喻手法,寓意人生的短暂。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教师版温庭筠【学习目标】1、诵读《菩萨蛮》,揣摩词意。
2、准确把握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4、把握本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学习重点】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词屮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导入】:(课前播放《菩萨蛮》的歌曲演唱)这首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五代的词。
词在最初,是可以配乐歌唱的,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流行咅乐的歌词。
古代的宴席,是有歌舞奏乐的,文人骚客兴之所至,就取来漂亮的纸笺,写下一首首小词,以供旁边的美丽女子歌唱。
也正因为词最初是写给歌女的歌词,因此内容多关乎闺情风月,香艳绮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晩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预习案】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宋朝之后,词学口趋衰落,一直到清朝,才有了一次复兴——这,就是词的大致发展历史。
很少有人知道:词与诗正式分开从温庭筠开始的。
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遞两个大的流派。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58字以内)、也| (59-90字)、长週(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英他词人之上。
作品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
他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另有绰号“温八叉”、“温八吟”、“温钟丿直”都能反映温庭筠的性格特点。
(此处可根据情况补充绰号的由来,以增加趣味性:温庭筠在当时被称为“温八叉”,因为他在作诗的时候“八叉手而成八韵”,也就是说,双手这样交叉一下,就写出一句,交叉八次,一首诗就完成了,可见当时的温庭筠是多么的才思敏捷。
菩萨蛮导学案(教师)语文教研组 第2页 共2页 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菩萨蛮(其二)(教师)【学习目标】1.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之美。
2.把握韦庄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体会该词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重点难点】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
预习案 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新课导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知识链接】 1. 走近作者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定,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曾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2.了解背景韦庄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韦庄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
《菩萨蛮》导学案(老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体会其中的韵律美1、通过词中的意象的选用和描写,体会词中江南的意境美。
2、体味韦庄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和纯用白描的手法,体会该词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互生的艺术效果。
【学习重难】理解词人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准确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注,以备课堂讨论、质疑第一课时预习案导语:关于江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文化的概念。
广义上的江南则北起淮河,南到南岭,西到巫山,东到大海,即长江中下游区域。
狭义的江南指的是现在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包括苏南、浙北、浙东、无锡,以及江北的扬州、南通;再扩大一点,可以包括皖南、赣东北、浙南。
说到江南,人们更多时候会想到文化的江南,想到烟柳画桥、芳草鲜花、想到温柔富贵、才子佳人。
江南,她确实是一个风流蕴藉,让人向往留恋的地方,有一段佳话足以见江南的魅力:南北朝时,武将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邱迟以书信相劝,信中在晓以大义,陈述厉害的同时还写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这些景象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而江南,作为一个文化意象,在诗词歌赋里更是反复被咏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韦庄的《菩萨蛮》看看他是怎样歌咏江南的。
(很多诗人吟咏江南,杜牧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汉乐府《知江南》“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
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一、作者简介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玄宗宰相韦见素之后、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菩萨蛮》导学案
年级:高二编写:陈婉媚审定:日期: 2010-1-2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思想性格、词风,识记辛词中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知人论世”和分析修辞效果的方法,品读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词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学习重点】
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披文入情,感受诗人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略。
详见《青玉案》导学案“知识链接”)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入侵,隆祐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gàn)江南逃,先逃至造口,再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金兵追太后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大肆蹂躏(róulìn),百姓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从高宗南渡建立小朝廷以来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虽屡经挫折,恢复中原的希望依然存在。
而且在此半个世纪中,抗金是曾取得重大胜利甚至接近最后胜利的:如南渡初年宗泽为东京留守时,准备大举渡河,收复失地,谓“中兴之业,必可立致”。
但为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等所破坏,不得实现。
他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途经造口,他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诗意解读: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zhè gū)“行不得也”的叫声。
4、修辞手法: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A)
1、初读感受:用“/”标出停顿,自由朗读整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长安”应代指北宋的京城汴梁
2、我给大家的“温馨提示”(要注意的字词知识):
字音:郁孤台(yù)鹧鸪(zhè gū)
词义:可怜(可惜)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什么人?词人是如何描写他们的痛苦的?行人: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老百姓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下片写“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示心念朝廷,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满腔义愤中表达了怀念中原、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
二、合作探究(B):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了词人和广大爱国者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
“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见“长安”,但是江水顽强地向东北流去,毕竟是“青山”所遮不住的。
2、有人评价此词“沉痛常在转处”。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波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
“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
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三、拓展延伸(B级)
阅读辛弃的《鹧鸪天》,完成后面鉴赏题。
《鹧鸪天》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补充注释:
①辛弃疾想报效国家却壮志难酬。
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
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②万字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未被朝廷采纳。
1、上片四句传神地烘托出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请结合诗歌中所运用的词语简要分析。
用“拥”字、“飞”字表动作,“突”字突出了骑兵渡江行动之迅猛,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把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深沉感慨?请简要分析。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句内容分析)
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种树书。
两句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极端沉痛的地步。
2、【我的反思与感悟】
四、课堂小测(略。
见幻灯片)
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3分)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我自觉、我自信、我进步:
高二()班级第组姓名:学号:总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