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改制的模式与思路
- 格式:ppt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19
科研院所改革意见建议科研院所改革意见建议:1. 加强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
建议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薪酬和职称晋升制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2. 提升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水平。
建议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评估,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监管机制,确保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3.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建议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加强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4. 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
建议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5. 加强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议建立科研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科研成果的共同开发和应用。
6.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建设。
建议加强科研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规范科研行为,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科研的公正、客观和可信度。
7. 增加科研院所的开放和透明度。
建议建立科研成果公开和科研数据共享的制度,提高科研成果的可见度和可复制性,促进科研的合作与交流。
8. 加强科研院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建议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科研资源,提升科研院所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9. 推进科研院所的创新管理模式。
建议探索灵活的科研管理模式,鼓励科研院所进行创新实践,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能力。
10. 加强科研院所的社会服务功能。
建议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将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科研院所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的科研院所改革意见建议,可以促进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也需要科研院所本身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加强科研伦理和学术道德建设,确保科研的公正、客观和可信度。
只有这样,科研院所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创新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基于科研院所重组改革背景下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思考一、科研院所重组改革的背景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拉开了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改革原则和改革目标,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区各单位实际分类施策,按步骤有序开展改革工作。
科研院所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符合科研特征、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至今历经十年的时间,重组改革工作也基本完成,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重组改革中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一)内部机构重新设置,人员重新分配,工作权责不清晰科研院所在重组改革中,往往会对内部机构进行整合重组,按需设置新的部门职责分工,相应的人员和岗位职责也重新分配,在重组改革开始阶段,工作的交接、延续性工作的收尾等事项往往容易引起矛盾。
或大包大揽,或相互推诿,没有相应负责人牵头推进,短时间内工作权责不清晰,导致诸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二)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或制度流程已不适用改革后的管理科研院所在重组改革后,一般会提出一些新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思路,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往往无法满足新阶段的发展和管理要求,或因部门、岗位分工的调整,原有的管理制度或流程已不适用当前的管理,亟须单位出台新的管理制度、搭建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以适应单位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三)重组改革期间无法有效统筹管理科研院所在改革期间如何保障日常运行,预算管理与财务核算管理之间如何统筹管理,这对各重组改革的单位是个巨大的挑战。
因部门、人员及业务分工的调整,年初下达给各部门的预算已无法继续执行,财务核算的依据不充分,部分费用无法归集和分摊,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难以把控,进而影响年度考核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拖累单位改革的步伐。
(四)重组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大多数科研院所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其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可能存在历史包袱。
部分科研院所存在资产管理权责不清晰、资产权属不清晰、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配置不均衡、账实不符、甚至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多年累积的资产管理“顽疾”在重组改革期间一次性爆发,后续要如何建设资产管理的架构、梳理资产的权属、科学资产的配置,这将是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重大难题。
浅谈我国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模式和其配套措施[]该文在梳理科研院所改革实践中总结提出了推进我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从事公益服务的科研院所的分类改革模式及其适用条件,研究提出了财税、金融、人事及产权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建议,以期为我国下一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研院所机构改革改革模式0.引言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这份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我国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不同类型科研院所存在不同属性和特点,如何在既定改革目标下,科学选择适宜的改革模式、研究制度合理的配套措施是当前应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科研院所较少承担行政职能,本文将重点总结和提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公益服务的科研院所的改革模式、适用条件及配套措施,以期为下一步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科研院所改革模式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科研院所,要支持他们进入企业或向企业化、市场化转制,鼓励和支持其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发挥骨干作用。
一般来说,这类科研院所建立企业化运行机制有以下几种模式:1.1改制成科技型企业该模式是指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科研院所一次性整体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经过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重组、组织机构的重新设置、企业法人注册登记等上作程序,一步到位地将科研事业单位直接变成科技产业化的主体,并按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运行。
科研院所改制成科技型企业,可结合科研院所的业务规模、经营资本及利用外资的可行性等优劣条件,考虑适时选择采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企业三种类型。
科研院所改制成科技型企业,使得院所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彻底转变,在转制之初就能做出较长远的科技型企业的总体规划,从而避免改制过程中经常碰到的“迂回反复”、“摇摆不定”的缺陷。
103.转制科研院所:战略思考的三点技术思路转制科研院所:战略思考的三点技术思路正值战略发展规划编制之际,又面临经济环境发生新变化之时,如何思考转制科研院所发展?专家给出三点技术性思路建议:发展思路:以业务模式转型带动组织和管理转型,实现在同类发展支撑下的非类发展(成为创新型企业)。
业务模式的转型是核心、关键,也是目的,激励约束也好、内控制度也好,都应作为业务模式转型的支撑手段;同时,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组织变革和管理变革往往是适应业务模式转型的渐进式变化,不会是原地不动,也不必突然“翻牌”,这样,可能做到同类发展与非类发展的兼容性。
发展方式:融入产业生态,以合作发展与合作竞争为常态方式。
很多科研院所所在产业,都属“高产业生态依赖度”产业——各参与主体唯有有效融入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取得自身的良好发展。
在这类产业领域,传统“以我为主”的战略思维、博弈竞争的战略意识、SWOT分析方法等,会产生很强的误导性。
非类发展战略思维和理论框架下的战略规划——不是仅在传统的SWOT分析上进行战略定位,而是更要对所处产业生态进行详细描述,有哪些主体构成,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及在此基础上是业务模式定位、业务关联模式的构造,以及基于这种构造需要做的主要工作项分别是什么等等。
相反,如果找不到这些,构造不出有效的关联业务模式,在发展方式上就不可能打开。
以我为主、以所有同类主体为竞争对象的发展方式,会让我们感到与市场主体之间好像总是矛盾的、格格不入。
(相关战略理论与研究见《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一文。
)战略性业务的工作重点:第一,工程化,产品化;第二,市场化,产业化;第三,企业化,现代化。
其中,工程化是产品化的条件,应用研究向工程化走的环节是科研院所的弱项,原因是现有的管理体制、现有的文化、现有的激励约束机制不适应,科研人员不愿意向工程化上走;产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和产品化,有了产品化后,产业化的重点工作是市场化工作。
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思考伴随着我国科研院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科研院所面临的问题和瓶颈也越来越突出,A科研院所作为一家已转制10多年的企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只有深化体制改革才能激发动力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字:改革背景;问题;措施1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的背景2016年5月四川省省委办公厅、四川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和《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推进方案》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要求全省科研院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實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动力活力、推进转型发展。
A科研院所被省政府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深化改革试点科研院所单位。
A科研院成立于1954年,曾为国家建工部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
历经多次变革和发展,已成为专业门类齐全,科技力量雄厚的综合性建筑科研机构。
下属特别是2001年转制为企业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确立了“科技与创新是立院之本,开发和技术服务是生存之源,发展和改革是强院之动力”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调整组织机构和专业结构,在巩固科研和技术服务的基础上,立足创新,兴办科技型企业,现在已发展成为承担科研、质量检测鉴定、勘察设计、监理、咨询、专项施工和新产品开发等各项业务的综合性研究单位。
具有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甲级咨询资质、建筑甲级与市政甲级监理资质、综合检测资质等各类建筑资质。
该院现有职工500余人。
其中省学术学科带头人1人,学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3人,省优秀专家2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7人;本科及学士学历126人,研究生及硕士学历45人,博士及博士后8人。
目前设有11个业务研究所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编辑部。
组建了四川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四川省建科工程技术公司、四川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四川省建筑新技术工程公司等四家科技型企业。
该院是“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设立于此。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深发〔*〕1号)和《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深发〔*〕7号),现就*市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出以下意见:一、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坚持“统一政策、配套改革、分类定位、以人为本”的原则,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力求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引导科研机构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机制。
(二)改革目标。
科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将政府投资建立的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
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创新机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为我市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基本思路。
1.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定位本次改革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定位,按照不同类别实施改革。
按照承担的公益性研究和公共服务性质的不同,将市属科研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类、准公益类和应用开发类3种类型:提供基础性或共性技术研究与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
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可通过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方式获得一定发展资金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
以市场为导向,可通过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并获得利益的科研事业单位,定位为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
2.改革思路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应用开发类科研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条件具备的同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公益类和准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建立起职责明确、评价科学、管理规范、优胜劣汰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财政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拨款和补助逐步由人员经费转向项目经费,科研机构主要通过申请承担政府的科技项目计划和研究开发任务等方式获取政府的资金支持。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研究院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如何优化研究院所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出的转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1. 加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升研究院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我们需要从组织架构、用人机制、科研项目设置等方面对研究院所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激情。
同时,加强与产业和市场的联系,增强研究院所的实际应用和转化能力,有利于将研究成果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2. 优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人才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
研究院所应该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要注重选用有志于科研事业的人才,鼓励人员交流、合作以及自由探索,实现互利共赢。
3. 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研究院所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研究院所在科研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却面临着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具体生产力的问题。
因此,研究院所应该加强与产业界和市场的合作,协助科技成果通过专利申请、科技产品引进、企业孵化等形式得到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向实际生产和市场延伸。
4. 加强信息技术在研究院所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研究院所科研能力的重要工具。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科研信息的共享、整合和系统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生产和市场转化。
总而言之,加强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加强创新、优化管理,充分发挥研究院所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为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6年5月10日,《四川日报》第8版公布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
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
四川省科研院所改革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动力活力、推进转型发展,特制定如下总体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工作思路。
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为突破口,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挖掘潜力,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要素活力,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遵循规律、开拓创新。
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和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探索。
——坚持人才为先、强化激励。
推进科研人员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对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准确定位、转型发展。
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科学确定不同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推动科研院所实现转型和发展壮大。
——坚持分类改革、有序推进。
根据不同科研院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举措,实行区别化的组织管理、资源配置、科技评价、用人制度等,有序推进改革发展。
(三)方向目标——对中央在川科研院所,重在紧密对接联系、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发展。
——对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重在创新机制、激励放活、提升能力。
——对省属已转制科研院所,重在完善治理结构、服务支撑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对新型研发机构,重在整合创新资源、创新组织模式、集成各方优势。
——对市、县属科研院所,由市、县按照科研院所改革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具体改革方案,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改革进展。
到2020年,全省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全面推进,建立起更加合理的分类定位、分类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激励政策体系,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科研院所创新创造动力竞相迸发,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四川提供重要支撑。
关于科研院所改革的研究与建议1.我国科研院所改革转制中制度创新方面的分析研究所谓科研院所改革转制是指将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由非物质生产部门划归物质生产部门、由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推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把这些单位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改造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化企业。
科研院所改革转制不是改变隶属关系,也不只是为了摆脱眼前困境的急功近利之举,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科研院所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通过科研院所转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科技产业化道路。
1.1对产权制度进行根本性、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1.1.1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应与产权制度变革相结合。
以往科技体制的改革以创造市场环境和进行科研院所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为主,没有触及科研体系的整体结构和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当前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则是通过企业化转制使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巨大能量释放到市场中去,促进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把研究开发的优势转化为市场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
为此,科研院所改革转制首先应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始。
科研院所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单位,其实质是产权关系的变革。
科研院所转制时,应该进行清产核资、资产剥离、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和资产划拨。
只有产权明晰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经理人的决策制度、员工的激励制度等一系列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才能体现出来。
目前,科研院所进行产权改革时,主要是进行战略性资产重组和调整。
以技术开发为主、与企业具有互补优势的科研院所的转制,可用兼并的方式整体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
原由行政委、厅、局管理,现由集团公司管理的,原则上通过资产划拨整建制进入企业集团。
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实力的科研院所的转制,应把转制与改制结合起来。
这些单位可以以技术或资产为纽带,按《公司法》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
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改制流程、模式及思路总结目录(一)改制准备阶段 (3)1、宣传政策 (3)2、进行“三清” (3)3、推介企业及筛选投资者 (3)4、确定改制取向 (3)5、完善职代会 (3)6、制定改制预案 (4)7、申报改制预案 (4)(二)启动阶段 (4)1、确定进度 (4)2、清产核资和评估资产 (4)3、准备提交有关部门出具的审核文件 (4)(三)实施阶段 (5)1、制定改制实施方案 (5)2、申报改制方案 (5)3、审批改制方案 (6)4、产权交易 (6)5、投资者注入资金 (7)6、处理原职工劳动关系 (7)(四)收尾阶段 (7)1、原企业终结手续 (7)2、办理相关手续 (7)3、新企业挂牌 (7)4、处理未尽事宜 (7)(五)科研院所改制模式 (7)1、大循环模式 (7)2、独立发展模式 (8)3、股份制发展模式 (8)4、高新技术切入模式 (8)5、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8)6、研发销并重发展模式 (8)7、产权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8)(六)科研院所改制思路 (9)随着中央不断出台国有科研院所改制中各项工作的细化规定,各地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进入了新时期。
在实际工作中,除机构主管和国资部门外,多个政府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财政、税收,以及专业机构包括律师、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乃至潜在的收购方、合作方都将参与到改制的流程中来,因此,一个科学、公开、公正高效的操作流程对于整个改制工作的控制越发成为成败的关键。
虽然每家企业的改制进程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流程可以总结为改制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收尾阶段等四个阶段。
(一)改制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九项工作:1、宣传政策主要是由企业主管部门或指定的改制咨询机构负责组织对国有企业改制相关政策的传达贯彻,并制定宣传提纲。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讲清改革意义,企业面临的困难;改制的配套政策环境,意图采取的改制模式和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2、进行“三清”即对企业资产、债务、职工劳动关系进行全面认真地清理。
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分析与建议作者:李锦来源:《现代国企研究》 2018年第5期作为国企改革中身份特殊的一支,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启动转企工作试点已经开始。
目前,各个军工企业的改革方案已经基本确认。
要在改制中真正走向市场,抓好发展,而不是应付,这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在新一轮的国企改革中,军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是2018年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将引人注目。
军工集团作为央企重要的一块资产,目前整体经营效率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军民融合程度不够,正需要改革促发展。
军工国企改革、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等值得期待。
2018年-2019年将成为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和资本化的高峰期,部分重点公司的投资价值有望大幅提升。
随着科研院所改制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军工集团中前期准备工作较充分的院所可能较快开始改制工作,资本运作和改制可能同步进行。
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制,能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技术转化。
但是,企业“下海”可能存在很多不适应。
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新兴际华、保利集团早走上这条路了。
借鉴国内外军工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政策解读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我国军工科研院所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依照前苏联军工科研院所体制的模式建立,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
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是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4年12月底,国防科工局改革办下发关于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的文件,确定了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分类的原则和标准,要求各军工集团按标准尽快将下属各科研院所划分到位,提交科研院所分类的正式方案。
经过了多轮的方案上报,国防科工局发布《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宣布启动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标志着前期工作结束,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正式启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进入最为关键的实施阶段。
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是国防科技工业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军工科研院所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人员数量多,改革任务复杂艰巨。
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改革思路研究♦何彬彭大敏曾婷张洋摘要科研院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创新源头,是科技创新体系战略的重要载体,其改革和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X本文梳理了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改革现状,针对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思路,以期对四川省科研院所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制类科研院所;公益类科研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四川省科研院所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已从单一模式走向了多样化。
部分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成为企业内部科研机构,公益型科研院所经过机构重组、业务调整、事业费减拨、人员分流等一系列改革,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调整,有效激发了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但现阶段四川省科研院所的改革还不够,四川省科研院所发改革现,挖改革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思路,对全面促四川省科研院所发改革有着至重要的。
一、四川省科研院所发展改革现状一本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分省事业单分类改革化了科研,科研成为业,不断、研的类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事业单或企业单。
2019年末,四川全省拥有类科研院所297。
,院所5。
,省级部门属113家,市州级部门属96家,县属22家,新型研发机构16家。
2019年科研院所投入R&D人员全 3.74人年,R&D费245m全省所科研院所(不含转制科研院所)全四,从业人员研发人员,研发费位。
2019年,川科研院所有从业人员约10.9人,科技活人员岸题研究生)6.5 人,分年 1.1% 2.2%。
院所人员80%,,从业人员全省科研院所的79.3%,科技人员77.6%。
省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占比分为13.2%7.1%,分年0.30.5分新型科研院所 1.8%,院所占0.3%。
2019年末,全省有53家科研院所成了企业化转制,,院所25、省院所19家/转1)、院所9/转2家)。
科研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科研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科研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科研所作为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科研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期提高科研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科研所体制改革的背景科研所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科研所是研究国家重大战略和技术问题的主要机构之一,是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的重要集聚地。
然而,科研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人才流失严重、科研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科研所的发展和科技创新。
面对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科研所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通过改革,旨在提高科研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我国在世界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
二、科研所体制改革的原则科研所体制改革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以问题为导向,把握重点。
重视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加强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和支撑性科学研究。
(二)以人才为本,优化科研人才结构。
注重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和集聚,激励和引导青年科研人才立足国家需要、面向未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科技人才。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科研成果转化。
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科研所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以规范和科学的管理体制为基础,加强内部治理。
加强内部管理,推行科学、规范、公正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三、科研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优化科研所产业布局。
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支持“双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与企业和产业的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保护、授权和投资等方面的改革。
科研所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推进,科研所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目前我国科研所分类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分类标准不够科学合理、管理模式不够灵活、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所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科研所的健康发展,需要对科研所分类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二、改革目标本次科研所分类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科研所分类管理体制,提高科研所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科研所的健康发展。
具体包括:1.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确保科研所的分类管理更加精准。
2. 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科研所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 完善科研所的服务功能,满足科研所的多样化需求。
三、改革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包括科研所的研究领域、科研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指标,确保科研所的分类管理更加精准。
2. 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包括分类管理、项目管理、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模式创新,提高科研所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3. 完善科研所的服务功能,包括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推广、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满足科研所的多样化需求。
四、实施路径为确保科研所分类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路径:1. 积极引导各级科研所主动适应改革,提高科研所的分类管理水平。
2. 加强对科研所分类改革的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3. 建立健全的分类改革工作机制,确保改革工作的有序推进。
五、改革效果经过科研所分类改革的实施,预计将取得以下效果:1. 科研所的分类管理更加精准,科研所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 科研所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科研所的健康发展得到促进。
3. 科研所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满足科研所的多样化需求。
六、总结科研所分类改革是当前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科研所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科研所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