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1、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事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可以是个非常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诗人词人们,有的是以落魄书生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甫,柳永这样的,要么就是官场失意之人,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这样,还有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的,比如苏轼这样的,有自己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又是诗人,又有点像哲学家。
《辛弃疾词两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认识辛弃疾豪迈词的创作风格。
2.熟习认识必需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目标1.认识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剖析作品。
2.认识辛弃疾词大批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感情目标在词的艺术境地中提高自己的人品,加强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课重难点】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剖析作品,认识辛弃疾词大批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课过程】一、理解词意1 、自读——范读——正音正字——齐读;2、生联合说明理解词意;3、师点拨要点词义,勾勒要点说明,师生分通意思。
(熟读)二、导语:有些诗句,人们或许其实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但却能熟记于心,千古传诵。
下边,我们一同来读读这些诗句。
【课件】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地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家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三、作者简介【课件】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世主张抗金,盼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豪。
其词抒写力争恢复国家一致的爱国热忱,倾吐壮志难酬的悲忿。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迈为主,热忱洋溢,大方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2 、宋金期间地图【课件】四、整体感知1、齐读两首词。
2、填写下表,明确有关内容。
【课件】《水吟》《永遇》登地址建康(南京)心亭京口(江)北固亭登1174年秋,年 341205年,年 66任江安司参官,南渡12年江知府任上,政的胄 [zh òu] 意欲以北伐巩之久,其上宋孝宗的《美芹登背景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极作北伐准,十》和宰相虞允文的《九》可其正确意不可以被采,并被降官,北伐愿都未遇到采,还没有获得北伐抗的时机。
望又一次落空了。
①三国,曾在京口建都,并北方曹操的;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举事,大所用典故① 吃而的季;北伐,恢复中原并成立政;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隆,想以北伐立功立但因轻率而致(学生②求田舍、怕刘的汜;解典故)③桓温的流年之痛。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词意
1、自读——范读——正音正字——齐读;
2、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师点拨重点词义,勾画重点注释,师生疏通意思。
(熟读)
二、导语: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但却能熟记于心,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
【课件】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家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三、作者简介【课件】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2、宋金时期地图【课件】
四、整体感知
1、齐读两首词。
2、填写下表,明确相关内容。
【课件】
◆解说2:从“登”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
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解说3:怀古,所写内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鉴赏形象
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
《水龙吟》:“拍”。
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永遇乐》:“觅”。
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
(1)《水龙吟》:借景抒情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
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气象阔大。
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当夕阳西沉,孤雁哀鸣,赏心亭上的词人,怎不对远在北方的故乡万分思念。
怎能不将其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看了又看,悲愤地拍打起亭子上的栏杆呢?然而,这一切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2)《永遇乐》:借古讽今
作者登高远眺,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不禁缅怀历史上两位在京口起步而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作者慨叹乱世英雄难觅,表达自己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两位古代帝王建功立业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四、赏析典故
辛词长于用典。
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课件】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用了三国赤壁之战的典故。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句。
(一)《水龙吟》:张翰,许汜、刘备,桓温
1、张翰——“尽西风,季鹰归未?“作者写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吃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还乡。
像这样轻易地挂冠离职,辛弃疾是做不到的。
2、许汜、刘备——“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写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买田置产,作者更不屑那样去做。
在这里他要说明的是:自己既不愿弃官归隐,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决定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3、桓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说明自己心中怕的是时光如流水般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地老去。
他想到岁月催人老,报国壮志难以实现;想到自己的苦恼并没有人能够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
(二)《永遇乐》: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1、分析研讨孙权、刘裕典。
(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此二人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2)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2.分析研讨刘义隆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三)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五、体会情感
同是登临,同是用问句结束,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不同的心境?
1、《水龙吟》:
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落泪。
2、《永遇乐》:
步入晚年的词人,屡遭打击,空怀抱负,雄心不死,渴望听到:“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辛弃疾仍不心死,做着英雄的“梦”,他做寻觅孙权的梦,是因为时无英雄;他做刘裕业绩的梦,是因为南宋萎靡,难成大器;他做元嘉草草败绩的梦,是为警戒时人,不要重蹈覆辙;他梦见中原的烽火,是因为他伤时忧国;他梦见廉颇待诏,是希望自己虽老也能重用,一展夙愿。
然而,梦终归是梦,辛弃疾心里也十分清楚,留给他的只有无尽悲痛。
六、拓展比较
苏轼的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何不同?
苏轼的怀古之情,主要是对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自己的联想。
作者赞美周瑜的丰功伟绩,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向往,但现实中的自己谪居边地,抱负难以舒展,古人的业绩无法企及,想忘情世事又不可能。
所以苏轼的怀古之情较多地表现为惆怅和无奈。
辛弃疾借古讽今,追怀刘裕驰骋疆场,而刘义隆草率北伐、溃不成军的史实痛感山河沦陷,南宋统治者无北伐复国之志,有苟且偷安、弄权谋私之实;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报国无门。
因此,辛弃疾的怀古之情更多表现为悲愤不平和忧心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