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80.50 KB
- 文档页数:31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图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图基本要素》主要介绍了地图的构成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并能够运用这些基本要素解读地图。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对于地图的基本要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地图基本要素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并能够识别和解读地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图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2.难点:比例尺的换算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地图的基本要素。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图基本要素的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基本要素的课件,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2.地图样本:准备一些地图样本,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地图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图上都有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地图的基本要素。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通过课件和地图样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基本要素。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地图,分析并指出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地图,检查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比例尺?如何识别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类型?如何进行比例尺的换算?通过回答问题,巩固学生对地图基本要素的理解。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海陆分布》。
教材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形象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理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掌握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陆分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大陆和岛屿的区别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理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掌握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大陆和岛屿的概念。
2.教学难点: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和地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的图片和地图,以及与海陆分布相关的实例。
2.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地图。
3.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使用PPT呈现教材中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
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地图,要求学生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回答有关海陆分布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星球版范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地理教案该如何与时俱进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星球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星球版1【教材说明】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一、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2.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
(2)地图和地理图表的使用方法。
3. 教学难点(1)地球的椭球形状及其推算方法。
(2)地图的投影方法和种类。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3)介绍地图和地理图表的种类、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教案: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 教学难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的成因。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分析、学生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亚洲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讲解亚洲的位置、范围,让学生掌握亚洲的基本知识。
(3)介绍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分析其成因。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教案:第三章《亚洲的国家和地区》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1)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2)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
3. 教学难点(1)亚洲国家和地区分布的规律性。
(2)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的成因。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图基本要素》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图基本要素》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图也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地图的详细内容和读图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图的三要素,了解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含义和作用;能正确阅读地图,并进行简单的地图绘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探索和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图的三要素及其作用。
2.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地图的绘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运用地图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应用和重要性。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实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图知识。
2.地图样本:准备各种类型的地图样本,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3.地图绘制工具:准备地图绘制工具,如画纸、彩笔等,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引发学生对地图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图上都有哪些基本要素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介绍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结合地图样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要素的含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地图绘制实践,要求每组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图,并标注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和地理模型,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观念,学会使用地理工具,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经纬网和坐标系3. 地图的类型和制作第二章:世界地理位置1. 半球分区和时区2. 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3. 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第三章:气候特点1.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 气候影响因素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第四章:自然资源分布1.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2. 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3.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 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世界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分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和地图的图像、视频,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地理模型和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和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2课时)2. 第二章:世界地理位置(3课时)3. 第三章:气候特点(2课时)4. 第四章:自然资源分布(2课时)5.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2课时)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1. 农业生产条件及类型2.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七章: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1. 工业发展条件及类型2.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3. 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八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1.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2.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3. 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九章:交通与通信1. 交通方式及其特点2. 交通线路布局及影响因素3. 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第十章:区域发展差异1. 区域发展特征及类型2.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区域发展差异及战略。
天气-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和分布;3.掌握天气相关专业术语,如气压、湿度、降水量等;4.通过实例练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基本的天气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2.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能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准备1.定义好教学重点;2.准备好课件、实例、资料等教学工具;3.确保教室内环境舒适,有充分的空气流通。
教学过程Part 1. 天气变化原因和影响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给学生展示不同天气造成的影响,例如极端气温、洪水、干旱等。
2.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天气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与物理规律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实践: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天气数据,学会如何根据天气数据预测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
Part 2. 不同气候类型和分布1.讲解: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以及影响因素。
2.练习:通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加深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印象和理解。
Part 3. 天气相关专业术语、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1.讲解:向学生介绍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等常见的天气专业术语、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知识。
2.实践:通过实际观测和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计量单位,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
Part 4. 科技与天气1.讲解:通过一些案例和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技术在天气预测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和作用。
2.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信息搜集,让学生了解和分析不同科技手段在天气领域的应用和优缺点,提高信息处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评估1.课上随堂测试:通过互动问答和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
2.作业评估:通过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等方面。
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素养提升运用地理工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章节是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素养提升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工具,包括地图、地球仪、地理图表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这一章节的学习对于学生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在整个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前面的章节已经介绍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等内容,为本章节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而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掌握地理工具的使用方法,为后续学习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等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认识地图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地图的分类:按内容、按比例尺等分类。
2.认识地球仪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地轴、两极、经线和纬线。
经纬网的用途:确定位置、判断方向等。
3.阅读地理图表统计图表:柱状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
(三)教材特点1.注重实践操作: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理工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调综合思维:教材在介绍地理工具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3.紧密联系生活:教材中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也接触过一些地图和地球仪的知识,对地理工具并不陌生。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索新事物。
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理知识。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
(2)使学生了解经纬网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形区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认识1. 陆地的分布2. 海洋的分布3. 经纬网的概念第二课时:经纬网的应用1.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2. 经纬度的变化规律3. 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第三课时:地形区的特点1. 平原的特点2. 山地的特点3. 高原的特点4. 盆地的特点第四课时:气候类型的分布1. 热带气候的特点2. 温带气候的特点3. 寒带气候的特点4. 特殊气候的特点第五课时:半球的分界线1.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3. 半球分界线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面貌、经纬网的应用、地形区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半球的分界线。
2. 教学难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地形区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的面貌和地形区的特点。
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经纬网,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采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形区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4.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面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以及经纬网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经纬网的应用,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分析不同地形区的特点;介绍气候类型的分布;讲解半球的分界线。
篇一:星球版2012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单元计划篇二:星球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提纲第一单元地球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4、经线:经线特点:(1)经线的形状是半圆;(2)经线长度都相等;(3)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度变化规律:东增东经,西增西经,经度最大为180度。
5、纬线:纬线特点:(1)纬线的形状是圆;(2)纬线长度不相等;(3)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4)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纬度变化规律:北增北纬,南增南纬,纬度最大为90度。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9、地球的公转: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五带形成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0、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p16图1.17)①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②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11、五带的划分(p17图1.19)③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海陆分布-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2.能够掌握区分陆地和海洋的方法;3.熟悉五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
二、教学重点1.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是陆地还是海洋;2.五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感知五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关系及其分布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播放有关五大洲和四大洋的介绍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
2.大声朗读地球仪上五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 感性认识环节1.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颜色判断地图上的陆地和海洋。
3.通过实物,让学生感知宇宙中星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
3. 理性认识环节1.通过演示,示范如何通过图例和比例尺进行地图的读取。
2.讲解各洲的位置、大小、人口等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各洲人口、文化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3.讲解各洋的位置、大小、深度、潮汐、海流等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各洋的特点和作用。
4. 练习环节1.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各洲和各洋名称,进行填空练习。
2.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标注,回答一些相关问题。
3.让学生自己画出地图,标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
5. 总结归纳环节1.让学生口述五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其位置;2.让学生口述各洲和各洋的基本情况,并自由发挥,描述各自印象最深的一个洲或洋。
五、教学评估1.布置洲和洋的标记练习;2.分组口述或绘画一张世界地图;3.教学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拓展延伸1.通过资料或电子地图,了解更加详细的五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特点;2.可以了解各洲和各洋的气候、生态等生活相关的情况;3.可以了解星球上的其他地理现象,如山脉、河流等。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_七年级上册地理星球版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学生思考、回答二、引入新课: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三、新课教学1、了解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2、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3、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演示地球自转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4、达标反馈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四、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7篇)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
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
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
(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
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地球教学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二、讲授新课: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2023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范文海阔凭你跃,天高任你飞。
愿你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2023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2023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1知识教学点: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
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
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2023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2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最新范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地理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第一章认识大洲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
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
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四、教学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第33页图2-2-4、归纳不同山体部位的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完成后邀请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上指认7种地形部位。
(2)山体部位的地形特征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和实地景观图对比分析七种山体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探究不同的山体部位发生的地理现象,链接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山谷和山脊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性,以自制教具为载体,教师分析与学生观察相互配合,师生共同动手绘制,以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以活动探究为载体,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爬山合适的线路并说明原因。
三、迁移应用,实践结课回扣导入,揭示正确答案宝藏的位置藏于A点,点出真正的宝藏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珍珠玛瑙,而是同学们在寻宝路上所获得的新知识,它才是无价之宝。
不仅出现在地理课本上,也在同学们目之所及的生活中,对接本地湿地公园某一地形,补充乡土地理。
并展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修路和引水路线。
提高学生运用等高线地图的能力。
最后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课后完成导学案上的针对训练,为下一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2.对所讲的知识点应及时小结并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巩固练习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要在甲地和丙地之间修建公路,你会如何设计路线?(2)要将河流引水到甲地,你会选择哪条路线?教学反思:本课内容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具为载体,教师分析与学生观察相结合,自制教具突破重难点。
但教学内容未结合实际生活丰富等高线地形图的运用,不够贴合实际,趣味性较低。
课堂小结 最后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作 业1.复习本课所学知识,完成导学案上的针对训练。
2.预习下节课所学的内容。
板书设 计。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单元计划
单元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内容
特点
《地球》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
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
知识
结构
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和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四部分
内容。
其中,应用《经纬网》准确定位, 《地球的自转》
体会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出现。
从
《地球的公转》体会四季更替以及五带的划分。
以上
四部分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知识整体。
学情
心理特征方面: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
分析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
单元目标知识
与
技能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
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
地理空间概念。
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
具。
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过程
与
方法
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
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
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
讨论法、讲授法等。
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2.意识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肤浅的、主
观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到深入的、客观的、理
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