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年龄称谓

各年龄称谓

各年龄称谓
各年龄称谓

【各年龄称谓】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复习热门题型——对对联

对对联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在学生的知识链上属于最基本的技能——“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中的“对偶”一项。

【知识梳理】

学生要在对对联这一题型上拿到高分,就必须了解对对联的基本要求。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这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即不能多也不能少,并且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一般都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古“平”韵字,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古“仄”韵字。就对联来讲,一般上联末字要用“仄”韵字,下联末字要用“平”韵字,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这一要求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具体地讲,就是名词要对名词,动词要对动词,形容词要对形容词,数量词要对数量词,副词要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4.句式一致,节奏相协。

这一要求指主谓结构要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要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要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要对动补结构。

5.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这一要求指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且不能重复。

【题型预测】

1.调整式。

题型示例: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语序与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给出的上联作适当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已被打乱的下联:树边红雨,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下联应调整为:

题型解析:

这种题型既测试对联的相关知识,又测试语言表达连贯与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答此类题时,考生要先对所给正确的一联的外部结构从词性、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平仄对仗等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其特点调整要求调整的一联的语序。比如,示例中“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用了顶针的修辞格,故下联与其对应的就应该是“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

参考答案: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2.概括式。

题型示例:

今年以来,上海各媒体努力探索,为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推出了“文明从我做起”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和报道。为了拯救患白血病的留美学子余健,文汇报举办了骨髓捐献志愿者验血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请你用对联的形式为上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

标题:

题型解析: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结合起来考查。做这种对联题时,必须首先把主要信息筛选并概括出来,然后才可以用对联的形式组织语言。

参考答案:

心中有读者,笔下含深情。

3.话题式。

题型示例:

请从“勤学”“立志”中任选一个作话题撰写一副对联。

话题:

对联:

题型解析:

这种话题式对联题只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这就为考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人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才情,表现自己的灵气。

参考答案:

勤学: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立志: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情境式。

题型示例:

教师节快到了,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自拟一副对联,唱出你心中最美的对老师的赞歌。

对联:

题型解析: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其实是想结合“得

体”这一考点要求学生拟写对联。因此,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提供的特定情境。

参考答案:

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考场体验】

1.学校正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一副开学典礼联,请你也拟一副。

2.根据下面提供的上联或下联拟写出句或对句。

(1)上联:杜丽夺首金扬威雅典

下联:

(2)上联:

下联:学习贵有恒

(3)上联:校园沸腾春来早

下联:

参考答案:

1.上联:望诸生惜光阴矢志成才须从开学起;下联:仰良师施化雨丹心润物尽在传道中。

2.(1)下联:①刘翔创佳绩声震全球,②姚明展身手称雄美国;(2)上联:①做人当自立,②持家须勤俭;(3)下联:①师生团结佳话多,②学业有成美名传。

26.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4分)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考查学生运用句式和修辞的能力

第一句“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虚伪”和“欺诈”是性质相似的,“虚伪和欺诈”是“产生罪恶”的原因,严格来说,所仿写的句子也应该有这种性质相似和互为因果关系。第二句“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三者性质相似,连续类比,前两个是后一个的喻体,把转化为比喻句就是,“虚伪吃灵魂好像是蚜虫吃青草,锈吃铁。”所仿写的句子就应具备这些特点,不然就不符合要求。

参考答案:(1)“信任和诚实产生友谊。”(2)“清泉生鱼虾,阳光生光明,信任生真情。”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9.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

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6分)

例句:理想

..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

灵魂的轻重。

答:

示例:

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

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20.(6分)

2006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中国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女)和张昊(男)这对很有希望获得金牌的年轻小将,在完成重大比赛中尚未有人尝试过的高难度动作——“抛四周跳”时,20岁的张丹不慎摔伤膝盖。在大家都以为他们会放弃比赛的时候,张丹只经过5分钟的短暂处理就重新回到冰面上,忍着伤痛与张昊一起流畅地完成了余下的动作,获得了银牌。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对张丹、张吴说一段赞美的话。要求说话连贯、得体,语言有文采。不超过60字。

你对张丹、张吴说:

示例:

你们以高难度的动作挑战自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争光。今天的历练是为了明天的腾飞,未来的鲜花将为你们而绽放!

你们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受挫而决不放弃的执著,是奥运精神的完美诠释。你们,是冰面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世界因你们而美丽!

20 .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4 分)

( l )有人随地吐疾,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他貌似有理地说:“有痰不吐更不卫生。”

答:

( 2 )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拄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打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答:

答案示例:

( 1 )

示例①是的,有痰不吐不卫生,但那只是你个人的卫生,你不能为了个人卫生而影响公共卫生!

示例②痰,当然应该吐,但不要吐在影响公共卫生的地方!

( 2 )

示例①人家雷锋挤的是时间,钻的是技术;而你挤的是车子,钻的是空子!

示例②请你把挤劲、钻劲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要用它来损人利己!

19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6 分)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

树叶(感激地): (排比)阳光(谦逊地): (比喻)答案示例:

树叶:( 3 分)

示例①你用火一般的热情给我以新绿,给人们以温暖,给大地以光明,世界因你而流光溢彩。

示例②你无私的关爱,慷慨的施与,温暖的呵护,使我的生命充满活力。

阳光:( 3 分)

示例①你是大地的外衣,不单是我,和煦的春风、纬绵的细雨也为你增添了美丽。

示例②你是绿色的宝石,没有你的质地,在你身上也不可能闪烁我的光辉。

2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局势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18.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内)(5分)

材料一: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答:

【答案示例】某市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解析】不仅要要求高度概括以适应字数要求,还要注意单句,排列好定语的顺序。

【考点】本题考查压缩语段。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6分)答:

【答案示例】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脉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

【解析】注意几个要求:描写景物,生动,表达悠然之情,100字内。

【考点】本题考查扩展语句。

20.仿照给定的句子的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

【答案示例】水是生命的源泉,让它滋润世间万物。鸟是人类的伙伴,让它自由飞翔蓝天。

【解析】注意要语意连贯,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表现环保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仿用句式。

高考语文118组同音近义词辨析

1、暧昧:含糊、不明朗,不光明磊落,不便告人。

暗昧:同“暧昧”。还可表示不聪明,愚昧。

2、包含: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3、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5、必须:副词,后跟动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

素质”。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6、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亦同“辨证”第一义。

7、哺养: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8、不力:不尽力。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9、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10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11、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不过半200

斤”。

12、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13、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 ~地迈着步子”。

14、出身:人的早期经历或身份,如“出身于干部家庭”。

出生:生下来,側重于自然属性,如“~ ~ 于20世纪初”。

15、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稳健”、“为人~ ~”。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 ~ 认真,从不马虎”。

16、创建:动词,创立。

创见:名词,独到的见解。

17、醇厚:口味纯正浓厚,亦用于人的品质或风俗,此时同“淳厚”。

淳厚[纯厚]:只指品质风俗质朴敦厚。

18、伺候[cìhou]:可用于人,不分地位高低;也可用于牲畜等。

侍候:用于对长辈或地位高者。

19、次序:先后顺序。

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古代中国各年龄阶段称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1 -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 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 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2 -

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不同年龄阶段的称呼 襁褓:不满周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孩提:两至三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及笄:女子十五岁。 垂髻之年:指儿童。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黄口:十岁以下。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幼学之年: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标梅之年:出嫁 志学之年:十五岁。(单髻.及髻.抓髻.)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壮室之年) 不惑之年:四十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艾老.服官政.)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杖乡之年.耆年.)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 杖朝之年:八十岁。(杖朝之年.) 耄耋:八十、九十岁。 齯齿.鲐背.冻梨.黄发: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干地支组合成如下六十个计时序号,作为纪年、月、日、时的名称,叫“干支纪年法”。 六十甲子顺序 1 ~10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11~20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21~30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31~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41~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51 ~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干支纪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开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后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应是戊子年。公元纪年的一年以立春为界前后分属不同的干支纪年。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人生的各种年龄划分及称谓 一、人生分九段,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 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说来相当有趣。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了。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了。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古人之所以如此划分,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尽管这些观点,某些地方有点主观、片面,但总的来说,是符合人生规律的。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尤其古代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结婚,晚婚晚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这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分明是极为科学和合理实用的。 二、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法 45岁以下为青年, 45-59岁为中年, 60-74为年轻的老人或老年前期, 75-89岁为老年,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通过划分标准是三个年龄段: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 三、在中国按年龄划分为四个年龄组, 即青年组(29岁以下), 中青年组(30一39岁), 中年组(40-49岁)和中老年组(50岁以上)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古代年龄称谓(较全) 幼年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汤饼】出生三天。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是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提携”等为其衍生词。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生小】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始龀】【龆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龆龀即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龆齿”。 【垂髫】指幼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教数】9岁。 【九龄】9岁。 【黄口】10岁以下。本意是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10岁,出外就学。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1]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少年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金钗之年】女孩12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舞勺】一般指13至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年龄称谓大全 0岁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赤子之心”即婴儿之心,婴儿之心当然纯洁无瑕,没有丝毫杂念。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指小孩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我现在只有两个牙牙学语的女孩,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岁。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 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两家生子时一样聪明 8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指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7岁。始龀、龆年: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tiáo :龆年(儿童换牙之年。引申幼年) tiáo 髫: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9岁九龄:9岁。黄口:10岁以下。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10岁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外傅之年:儿童10岁。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12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金钗之年是指古代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夕之年是指男孩13至15岁期间,也称“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15岁及笄[jī]: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

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基础教资)

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 原文: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关于年龄的称谓,最常见的要数这五个: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这五个称谓分别指代3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具体出处是《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这其中,“而立”又是最常被人引用的。大概因为30岁像是一道坎,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重要吧!除了这五个之外,还有一个“志学之年”,指的是15岁。 赤子、襁褓,都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另外,有个成语叫“牙牙学语”,这里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候发出的声音,后来就用“牙牙”表示一岁左右的孩子。 人们经常会说“孩提时代”一词,那么“孩提”具体指几岁呢?“孩提”一词出自《孟子》,有时也写作“提孩”,韩愈有诗曰“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指2至3岁的孩子。 《礼记?曲礼上》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因此十岁的孩子就被称为“幼学”。

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中“豆蔻”一词本意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用在人身上比喻还未成年。该词主要用在女孩子身上,人们常把女孩十三至十六岁的年龄称为“豆蔻年华”。 除了上文提到的“志学之年”外,“束发”也是指15岁,不过该词只能用在男子身上。因为在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就要把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 加冠指男子20岁。西汉刘向在《说苑?修文》里说:“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又说:“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古代男子以20岁作为成年人的标志。到了这个年纪,男子都要举行加冠礼。加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给男青年加冠。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但是古人认为此时男青年体犹未壮,故20岁也称作“弱冠”。 男子20成年,那么女子呢?古代女子是15成年。女子到了15岁就要“束发而笄”。笄是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及笄或笄年就表示女子已到15岁,已经成年了。 为什么女子的成年要比男子早5岁?没见过有专门的解释。可不可以说古代女子较男子成熟得早?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5岁及笄: 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qiǎng bǎo]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助词。摽,落下。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 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 〖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亦作“孩抱”,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

提抱者也。” 4.龆龀:(ti?o ch?n)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称谓

我国古代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殊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4.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9.及笄:女子十五岁。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简单)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周晬,指婴儿周岁。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始龀[chèn]、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 志学之年:15岁为“志学之年”。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耆[qí]:均指60岁。 古稀之年:指70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ào]耋[dié]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各年龄称谓

【各年龄称谓】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40岁称不惑,50岁称知天命,60岁称耳顺。70岁称古稀,80岁称杖朝。90岁称合耄耋。100岁称乐期颐。 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复习热门题型——对对联 对对联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在学生的知识链上属于最基本的技能——“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中的“对偶”一项。 【知识梳理】 学生要在对对联这一题型上拿到高分,就必须了解对对联的基本要求。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这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即不能多也不能少,并且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一般都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古“平”韵字,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古“仄”韵字。就对联来讲,一般上联末字要用“仄”韵字,下联末字要用“平”韵字,即通常说的“仄起平收”。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这一要求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具体地讲,就是名词要对名词,动词要对动词,形容词要对形容词,数量词要对数量词,副词要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对应的位置上。 4.句式一致,节奏相协。 这一要求指主谓结构要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要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要对并列结构,动补结构要对动补结构。 5.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这一要求指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且不能重复。 【题型预测】 1.调整式。 题型示例: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语序与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给出的上联作适当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已被打乱的下联:树边红雨,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 1、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天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5、老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