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相关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2.83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激元的宽带谐振天线
杨雅静;白育堃
【期刊名称】《传感器与微系统》
【年(卷),期】2024(43)5
【摘要】针对传统微带和介质谐振天线(DRA)带宽较窄和尺寸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激元波导谐振腔的宽带天线。
该天线人工表面等离子激元(SSPPs)波导由对称的H型单元结构组成,谐振腔由同轴探针馈电,利用波导单元偶模和奇模两种模式的色散特性,实现了天线带宽的显著增大。
该天线工作频段为8.8~12.4 GHz,相对带宽为33.9%。
在工作频带内,天线的辐射效率大于92%,最大增益达到了6.8 dBi。
此外,天线为低剖面结构,整体尺寸较小,结构简单,利于各种无线通信和传感系统的集成。
【总页数】4页(P98-100)
【作者】杨雅静;白育堃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12;TN822
【相关文献】
1.基于表面等离子激元谐振环的滤波特性分析
2.基于螺旋磁谐振单元的人工表面等离子体激元色散特性研究
3.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宽带漏波天线
4.基于人工表
面等离子体激元的毫米波高扫描率四波束漏波天线5.人工表面等离激元馈电的宽带低旁瓣全角度波束扫描天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岸民族融合发展的故事在海峡的这头和那头,两岸同胞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随着交流越来越多,发生了好多融合发展的有趣又感人的故事呢。
就说美食吧。
台湾的小吃在大陆那可是相当受欢迎。
蚵仔煎,外酥里嫩,带着大海的鲜味。
这蚵仔煎在很多大陆城市的美食街都能找到。
有个台湾朋友阿强,他就把蚵仔煎的手艺带到了厦门。
刚开始的时候,阿强还担心大陆朋友吃不惯呢。
结果啊,那摊位前常常排起长龙。
阿强一边煎着蚵仔煎,一边和顾客聊天,慢慢地,他和周围的居民都成了好朋友。
阿强还从当地渔民那里学到了一些挑选新鲜蚵仔的小窍门,他的蚵仔煎做得越来越地道,他也把自己在台湾的一些饮食习惯分享给周围的人,比如吃蚵仔煎的时候配上台湾特色的甜辣酱。
这小小的蚵仔煎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两岸的饮食文化。
还有在商业合作上的故事。
有个台湾的果农老张,种了很多凤梨。
以前啊,凤梨的销售渠道比较窄。
后来,他通过两岸的农业交流活动,认识了大陆的电商小李。
小李可是个销售达人,他看到老张的凤梨品质那么好,就想着把它们推广到大陆各地。
于是,小李帮老张在电商平台上开了店,还做了很多有趣的营销活动。
比如说,举办凤梨品尝大赛,邀请网友们分享自己吃凤梨的有趣照片。
结果,老张的凤梨一下子就火了,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
老张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还专门跑到大陆来感谢小李呢。
老张还把台湾的一些先进的水果种植技术分享给大陆的果农,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这些故事啊,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两岸民族融合发展的美好画卷。
两岸同胞在生活、文化、商业等各个方面的交流融合,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得人心暖暖的,也让两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海峡两岸的故事 海峡两岸,指的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台湾海峡,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
自从1949年中国内战后,中国大陆与台湾分开以来,两岸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字故事和人物传记,以展现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迁。
一、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逐渐增加。
许多企业家和商人来自两岸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发展共赢。
例如,大陆台资企业成立的故事,这些企业在大陆设立工厂、开设分公司,从而为台湾民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台湾企业通过对大陆市场的开拓,获得了更广阔的商机和利润。
这些故事充分展示了两岸经济交流的重要性和成果,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两岸文化交流的故事 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是加深两岸关系的重要纽带。
两岸艺术家、作家、学者通过展览、演出、交流会等活动来分享彼此的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例如,2018年在大陆举办的台湾原住民艺术展,展示了台湾原住民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这个展览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文化交流的故事,为两岸关系的增进互信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两岸青年交流与合作的故事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两岸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增进两岸关系和促进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双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组织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为青年提供互访、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例如,2019年由两岸高校合作组织的青年创业者交流会,为两岸青年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互相学习的平台。
许多青年企业家通过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推动两岸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青年交流的故事,彰显了两岸青年对未来的共同追求和合作精神。
海峡两岸的故事不仅是两岸关系的见证,更是两岸民众之间友谊和互信的见证。
经济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青年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故事,生动展示了海峡两岸的不同领域的合作成果和发展变迁。
两岸交流故事三位寻常的宝岛母亲,用她们的爱心、无私、牺牲、坚定、大义,树立起中国女性的伟大形象,使遥远的祖国宝岛变得亲近而神圣。
这是记者新闻生涯的感人亲历,也是记者的深刻记忆。
讲述三位宝岛母亲的故事,不只是为了穿肠蚀骨的怀念,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与崇敬。
杨秀霞:捐髓大陆1997年4月,大陆首例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手术在北京307医院进行,这也是跨越台湾海峡的第一例骨髓捐赠,受髓者是罹患白血病的17岁安徽少年。
当台湾志愿者几经辗转将骨髓送达北京时,患者父母只了解到有限的信息:捐髓者是一位年过50的台湾妇女。
这位捐髓妇女捎来一句话:希望自己的骨髓能够挽救少年的生命,让他重返校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手术保险起见,这位妇女共捐髓1000cc,特别多捐出了200cc!由于种种原因,手术最终失败了。
沉浸在悲痛中的少年母亲对记者说:“海峡两岸都为我的孩子付出了努力。
我是孩子的生身母亲,那位远在宝岛的母亲是孩子的再生母亲,我们全家永远感激她!”4年后,记者到台湾作驻点记者。
经多方打问,终于找到了这位感动两岸的“宝岛母亲”————已经年近六旬的杨秀霞。
“这是我应该做的。
骨髓捐了还能再生,孩子没能救活是最大的遗憾。
”她这样对记者说。
当年她55岁,是捐髓的最后年限。
面对亲友的顾虑和劝说,她义无反顾走上手术台,平生第一次乘飞机到花莲为大陆少年抽骨髓。
只抛下一句话:“能与这孩子配型成功,说明我俩有缘,我一定要为他捐出骨髓,挽救他的生命。
”“我在大陆也有个儿子了,不知他长得跟我像不像?”杨妈妈曾这样幸福地对亲友说。
家境并不宽裕的她念念不忘这位与自己有缘的安徽少年,甚至拿出积蓄打制了一块纯金的“吉祥符”,准备在日后见面时送给这位少年。
手术失败的消息传来,这位母亲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
时隔数年,这位慈善、平和的母亲谈及那个孩子,眼里仍闪烁着泪光……“我从没想过回报,只是希望自己能为他做点儿什么,这是说不清的缘分!”林海音:城南寻梦2001年秋,夏祖焯先生把记者领到了他母亲的病床前。
年两岸互助的感人事迹左右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和交流的加强,许多感人的互助故事涌现出来。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民间互助的力量,也体现了两岸同胞互帮互助的深厚情谊。
一、抗洪救灾2019年7月,中国湖南省、江西省等多个地区遭受了特大洪灾的袭击。
在面对洪水的威胁和困境时,来自台湾的一支抗洪队伍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并与大陆救援队伍一起奋战抗洪。
该队伍由30多名台湾抗洪志愿者组成,他们带着自备的救援装备和物资,冒着风雨驱车赶到洪灾面前。
队员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与大陆救援队伍一起组成紧密的合作,并在现场进行抗洪救援、转移群众等工作,共同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两岸抗洪队伍的配合地不可谓不好。
无论是抢险救援、物资调配还是逐渐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台湾同胞的奉献精神和大陆同胞的热情相助,汇聚成一股助力抗洪救灾的强大力量。
二、关爱老人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时期,许多台湾老人由于缘由无法和大陆的家人团聚。
在这种情况下,大陆部分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关爱台湾老人的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大陆同胞的温暖和关怀。
例如,福建福州市通过成立“九洲会馆”等服务机构,为台办老人提供住宿、医疗等方面的帮助,为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保驾护航。
同时,福州市还开展了台湾老人文化沙龙、养生大讲堂等多项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在大陆各地,关爱台湾老人的服务和措施也越来越多,这不仅可以减轻老人们与家人的隔阂和失落感,也有利于促进两岸民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治病救人有很多患有严重疾病的台湾患者,他们由于医疗资源的不足而难以得到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医疗机构和专科团队主动跨越海峡,为台湾患者提供手术、医疗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2016年,在大陆福建省福州市某市级医院的呼吸科,有一名来自台湾的年轻女孩患上重病,举家远赴大陆寻求救助。
这名女孩的病情十分危急,需要进行复杂的手术。
在医疗机构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女孩顺利完成手术并成功康复。
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小作文300字
海峡两岸不仅山水相连、血脉相通,更有着割不断的亲情。
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台湾和大陆之间发生的故事吧!那就是:“九二共识”。
首先给你介绍台湾的一个小朋友,他叫杨志良。
他为什么会哭呢?因为中国被别人欺负啦!原来今年2月8号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日本竟然对外宣布侵华战争无条件投降了。
杨志良知道后非常伤心,回到家后,他拿起笔在墙壁上写下了“日本鬼子滚出去”几个大字。
接着,又画了许多个被炸死的小孩。
还没等爸妈回过神儿来,杨志良已经跑进房里把门反锁住。
当时爸妈见状并没有责怪他。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才发现杨志良留的纸条。
父母便立即打电话向老师报告此事。
- 1 -。
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小故事300字
于右任的临终国民党元老在1949年去湾,去了台湾后仍然念念祖国。
在于右终前,拖着生病的身躯,写下临终诗《望大陆》,诗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李宗仁的民族情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
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
”。
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说起来,海峡两岸的交往,那可真是源远流长,比那黄河长江的水还要深,还要长。
咱们得从心窝子里掏出话来,好好聊聊这段历史,不带那些文绉绉的词儿,就用咱们老百姓的大白话。
想当年,两岸的亲人啊,就像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隔开了,心里头那个急,那个盼,就跟盼晴天盼星星似的。
那时候,通信不便,见上一面难如登天,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怎么也割不断的。
后来啊,春风化雨,政策放宽了,两岸的交流就像开了闸的洪水,哗啦啦地流个不停。
老百姓们开始探亲访友,那个热闹劲儿,就像是过年放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大家伙儿见面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还好吗?”简单几个字,里头包含了多少年的思念和牵挂啊!那时候,海峡两岸的交流不仅仅是亲人间的团聚,还有文化的交融,经济的合作。
你瞧,台湾的水果、小吃,还有那些新潮的玩意儿,嗖嗖地就飞到了大陆,让咱们这些老百姓大开眼界,尝到了不一样的滋味。
而大陆的茶叶、瓷器、丝绸,也漂洋过海,去了台湾,成了那边人桌上的宝贝,心里的骄傲。
说到文化,那可就更不得了了。
两岸的戏曲、舞蹈、书画,你来我往,交流得热火朝天。
咱们大陆的京剧,在台湾那是大受欢迎,一票难求;而台湾的布袋戏、歌仔戏,也让咱们大陆的老百姓看得津津有味,直呼过瘾。
这种文化的交流,就像是两股清泉,汇在一起,变得更加清澈,更加甘甜。
当然了,两岸的交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风浪,一些误会。
但咱们都是中国人,都流着同样的血,这点小风浪又算得了什么呢?咱们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一聊,误会自然就解开了。
就像那句话说的,“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现在啊,两岸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
大家伙儿都盼着能早点实现三通直航,让两岸的距离变得更近,让心与心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
咱们相信啊,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海峡两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初中历史八年级人教版22课初中历史八年级人教版22课的内容是“海峡两岸的交往”。
以下是对该课的详细描述:海峡两岸的交往,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上,台湾曾多次被异族占领,也多次被回归祖国。
这种历史背景使得两岸人民之间形成了深厚的亲情和文化认同。
在近代,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两岸关系一直较为紧张。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两岸关系也在逐渐改善。
两岸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两岸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
在本课中,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目前,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已经成为了常态。
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在不断加深。
此外,我们还能够了解两岸交往对于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两岸民众的交往。
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两岸人民之间的互动和了解也在不断加深。
这种交往不仅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也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两岸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分歧,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在本课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和人物故事。
例如,一些台湾企业家在大陆投资兴业,为两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些大陆学生前往台湾学习交流,感受到了台湾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一些台湾老人回到大陆故乡探亲,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和家乡的变化。
这些案例和人物故事,都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岸交往的真实情况和美好体验。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八年级人教版22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一个关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和人性的综合课程,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峡两岸的历史渊源、现实交往和未来展望。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性,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对于促进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
海峡两岸的交往相关故事
1、一座位于香港的信件中转站竟是他的家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分隔两岸的民众看到了开放的希望,一些迁台老兵开始写信,开始寻找失联三十多年的亲人。
当时,由于两岸尚未通邮,老兵们为了表达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不得已辗转把信寄到了香港。
田圻畅从1983年开始在香港帮助两岸寻亲,4年的时间共有一万多封信经过他在两岸之间流转,他的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信件中转站。
那些收信人为田圻畅的信件,就是需要他传递的思念。
由于大陆幅员太大,当时的航空也不发达,所以每一封信的背后都将是数月的漫长等待。
30余载的背井离乡,或许意味着沧海桑田。
不幸中的万幸是,有些人找到了在大陆的亲人,一家人辗转在香港团圆。
而有的等待后的结果却是“查无此人”,永不抵达的家书或许就代表了永远的遗憾。
“不幸中的万幸”和“查无此人”交织汇聚成那个时代的缩影。
四年,一万多封信,一万多次的寻找,这只是经过田圻畅传递的信,在那个年代,这些数字想必只是冰山一角。
2、一群敲开了封锁之门的老兵的故事
两岸封锁之门是被一群老兵敲开的,他们的领头人叫何文德,可知道,
当时他这么做,是抱着必死的信念。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县人。
今生今世不能活着见父母,死也要回大陆!不达目的,死不罢休!”他站在台上,用嘶哑而高亢的声音高喊着:“你要抓、要杀、要活埋,听清楚,动手吧!”
这一幕来自1987年3月。
同月,何文德任会长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
为了不连累家人,何文德竟离了婚,还写下遗书。
何文德和几位老兵穿着胸前写着“想家”两个大字的衣服,到闹市、眷村、“荣民之家”一张张发送传单。
他们借传单回应:“如果说这是我们为中国历史上因真正分裂而使得千千万万离散的骨肉、隔绝的夫妻、破碎的家庭得有重新团聚之期所必须付出的某种代价,我心甘情愿承受这一切!”
这些老兵们游行、集会,高唱着《母亲你在何方》,终于敲碎了封锁的坚冰。
1988年1月14日,以何文德为团长的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启程赴大陆。
探亲团手持“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返乡探亲团”的小旗子,旗子上印着两岸地图,一群白鸽正由台湾向西飞进大陆。
3、一生践行的承诺:让迁台老兵“落叶归根”
这则故事的主角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
1980年,在日思夜想母亲32年之后,台湾老兵高秉涵终于收到了一
封家书,而他却迟迟不敢打开。
没能见到母亲成为高秉涵此生最大遗憾。
在高秉涵的书房里,一直挂着母亲生前穿过的衣服,他说:“这是我的宝”。
思亲之苦、丧亲之痛,让高秉涵对与家人分离的台湾老兵的处境感同身受。
从1991年开始,高秉涵陆续将老乡的骨灰送回故乡。
“活着已做游子,死了拒做游魂。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这是当时流传在台湾老兵中的一句口号,也成了高秉涵后半生一直在践行的承诺。
后来又有越来越多不认识的人也闻讯前来找他帮忙,20多年来他已经送回约150个老兵的骨灰,让离乡的孤魂叶落归根。
高秉涵因此成为许多孤苦老兵的紧急联络人。
2016年的某一天凌晨,高秉涵被医院的电话叫醒,一位96岁的老兵处于弥留之际。
这位老人因罹患糖尿病截肢,没有子嗣,始终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
“我对他说,老哥啊,你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骨灰送回家乡,让你叶落归根!”高秉涵回忆说,当时老先生止不住老泪纵横,没过多久就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