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夜雨寄北》公开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7篇)一、夜雨寄北原文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三、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夜雨寄北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了解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等;(3)通过对比阅读,探讨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2)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意象;(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2)如何理解诗中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夜雨中的巴山、涨秋池等;(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3)简介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对比阅读: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探讨诗中的独特之处。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设想自己身处异乡,思念亲人;(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3)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升家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2. 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读后感;3. 选择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夜雨寄北》这首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八年级上册《夜雨寄北》公开课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1、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2、今天,我们来研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3、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涨)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
听出来了,是滂湃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2、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历想想:秋夜,这样一场滂湃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甚么?相机:(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3、这样一个下着滂湃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4、巴山就是目前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期,那儿的情况吗?5、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再看看解释。
6、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绘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能够用诗中的句子。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诗是我们中学必背必学的,学好古诗有利于提高我们学习成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的意蕴。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
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
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
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
“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夜雨寄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风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3. 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领悟;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参考书及相关资料;2. 学生课本、练习册;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2)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意义;(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3)学生结合注释,领会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境和情感;(2)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对亲情的认识;(3)教师点评并总结,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1)背诵《夜雨寄北》;(2)深入了解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分析其风格特点;(3)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感悟文章。
八年级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含义,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的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羁旅之愁和对未来的期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扫除理解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夜雨的音频或视频,营造出一种孤寂、思念的氛围。
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李商隐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
讲述《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身处异乡、思念亲人的情境。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强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解读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寄北”“君”“巴山”等。
逐句翻译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教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中的《夜雨寄北》。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朗读与解析、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诗句赏析、意境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夜雨寄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朗读、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深入分析,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夜雨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夜雨的静谧与诗意,引入本课《夜雨寄北》。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4.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讲解生僻字词、句式特点,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5.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境,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6.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夜雨寄北》2. 作者:李商隐3. 诗句解析:逐句列出重点字词、句式特点等。
4. 意境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句意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夜雨寄北》的意境,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朗读与赏析2. 诗句意境的深入分析3. 诗歌背景的理解4. 作业设计中的感受表达一、诗句的朗读与赏析诗句的朗读与赏析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感受韵律美具有重要意义。
《夜雨寄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念之情,理解诗歌的内涵。
2.难点:感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和独特魅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古代诗人因思念而作诗的故事,引出本诗,激发学生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该诗的创作背景。
3.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4.诗歌赏析
(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夜雨”“秋池”等,分析其作用。
(2)探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想象场景所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而富有韵味。
5.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表达思念的其他古代诗歌。
7.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8.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夜雨寄北教案设计】《夜雨寄北》教案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 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 。
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
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
二、朗读诗歌 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
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标出韵脚。
(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 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
四、品析诗歌 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
)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 、“期” 。
2.具体品析两个“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
)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 ,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
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 ,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
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指导朗读这句诗。
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
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 (1)标题中的“夜雨” (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 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
)明确:巴山、秋池。
“巴山”点明诗人所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
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
(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诗句。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学习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2、难点体会诗人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
理解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雨夜思念的话语导入,引发学生对思念之情的共鸣。
提问学生在雨夜是否有过特别的感受或思念的人,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即诗人身处异乡,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书信。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诗歌解读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翻译诗歌,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
重点讲解“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诗人的无奈和不确定。
分析“巴山夜雨涨秋池”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体会诗人内心的孤寂。
5、情感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思念、无奈还是期待?讨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展现的未来相聚的美好憧憬,以及这种憧憬与现实的对比。
6、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时空交错的手法,如现实的巴山夜雨与想象中未来相聚时的西窗夜话。
分析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体会诗人情感的深沉。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鼓励学生模仿《夜雨寄北》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表达自己情感的文字。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6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教学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整体感知作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意蕴。
二、教学内容:1.点提取:诗歌的意蕴2.点释意: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3.关键词:诗歌意蕴三、教学材料1.典型材料:李商隐《夜雨寄北》2.补充材料:卞之琳《断章》、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点导入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的意蕴。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诗歌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诗歌的意蕴(二)点强化1、作者介绍(知人论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现存的诗有600余首。
他由于处在“牛李”倾轧的党争之中,所以受人排挤,很不志。
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2、文章脉络结构全诗有四句。
首句一开头抓住妻子的来信“问归期”来回答。
“未有期”三字,既是对妻子问的回答,又包含着自己宦途失意、羁旅穷愁,有家归不得的抑郁难堪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似乎是在写眼前景物,实际上是写客怀离绪的惆怅之情,绵绵夜雨,涨满秋池,长夜难眠,孤灯听雨,诗人正是借写萧瑟之景,抒离索之情。
三、四句写想象中夫妻二人共居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自己孤凄的生活,既是空间的变化,又有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夜雨寄北教案篇一一。
“窗”见证勤学苦读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悲欢就在窗内窗外上演。
“十年寒窗无人问”写出了多少读书人的酸甜苦辣,“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专注,那“萤窗雪案”的典故更诉尽了穷书生的辛酸。
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
但也有很多“苦心人”失望了,像蒲松龄、张继,好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
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所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
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
“窗”体现丰富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念、牵挂、孤独,在一扇扇“窗”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王维的“窗”道出了不尽的思乡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接在一起。
窗外寒梅、窗内人,这窗前的那株寒梅可能就蕴含着当年作者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把相思的愁苦与甜蜜展现出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西窗剪烛”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何等的温馨!何等的甜蜜!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则道出了无尽的凄苦。
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她此时,窗内,零丁一人;窗外,看到的是“旧时相识”的雁、“憔悴损”的“黄花”,听到雨打梧桐的残声。
其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其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和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半死桐》)则让人感到两位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夜雨寄北》的诗意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1.1.3 能够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3.2 理解友谊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1.3.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2.1.1 《夜雨寄北》原文讲解。
2.1.2 诗人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1.3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分析。
2.2 教学活动2.2.1 朗读《夜雨寄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2.2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2.3 小组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3.1.1 教师讲解《夜雨寄北》的背景和诗意。
3.1.2 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2 互动法3.2.1 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发音和韵律。
3.2.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3 小组讨论法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4.1.2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4.2 作业评价4.2.1 检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夜雨寄北》的情况。
4.2.2 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解析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夜雨寄北》原文和相关注释。
5.2 多媒体资源: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
5.3 网络资源:关于李商隐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资料。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6.1.1 教师通过引入李商隐的其他著名诗歌,激发学生对《夜雨寄北》的兴趣。
6.1.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3篇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样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学生们学着读上两三遍,将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2、闭眼去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大全5篇夜雨寄北语文教案大全5篇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夜雨寄北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夜雨寄北语文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一千年前的一个秋雨绵绵的天气里,一位诗人收到他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于是诗人倚窗观雨景,吟成了这首传唱的古诗。
它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三、解诗题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王氏。
而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四、研读课文、理解诗歌主旨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口译诗歌内容字词: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却话——重提、再说2、结合内容理解诗歌主旨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当堂落实基础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______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3、《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乡诗:《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2.通过唐诗素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喜欢听雨,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谧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种新的转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怖呼唤着豪情,而突然的风声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李商隐独坐窗前,听雨声潺潺,轻飞的雨丝撩起了他怎样的思绪呢?(设计意图: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诗歌1.配乐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3.指名配乐朗读。
4.齐读诗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先由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整理归纳: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八年级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巴山夜雨”这一意象的内涵和作用。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羁旅之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难点(1)理解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
(2)感受诗歌语言的含蓄和韵味。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夜雨的音频,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诗歌《夜雨寄北》。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李商隐,重点强调他的诗歌风格和在晚唐诗歌史上的地位。
2、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点名让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让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四)精读诗歌,深入理解1、分析诗歌的题目“夜雨寄北”,让学生思考“北”所指的对象是谁。
2、解读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无法确定归期的无奈和愁苦。
3、讲解“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句,让学生想象巴山夜晚秋雨涨满池塘的画面,感受诗人所处环境的孤寂和凄凉。
4、重点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想象与亲人重逢时的情景,体会其中蕴含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五)探究诗歌的写作手法1、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时空交错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象未来与亲人重逢的情景,将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
2、探讨“巴山夜雨”这一意象在诗中的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让学生明白它不仅是实景的描绘,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六)总结诗歌的情感主旨让学生总结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明确诗人通过对巴山夜雨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他乡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夜雨寄北》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夜雨寄北》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1.1.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1.1.3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从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
1.2.3 学会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1.3.2 领会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1.3.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
2.1.2 诗歌的意象分析、意境感悟。
2.1.3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2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2.3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介绍诗人李商隐的生平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夜雨寄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3.2.2 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等。
3.3 课堂讨论3.3.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3.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诗歌鉴赏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4.2 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鉴赏能力。
3.5 总结拓展3.5.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3.5.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1.2 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分享。
4.1.3 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4.2 作业评价4.2.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读。
夜雨寄北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3)了解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和兴趣;(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的理解;(2)诗歌意境的感悟;(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夜雨寄北”这个词语吗?它有什么含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难点;(3)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夜雨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要通过夜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3. 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等;(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3)教师举例说明如何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中情感的体会;(3)教师总结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夜雨寄北》;2. 深入了解李商隐的其他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3. 写一篇关于《夜雨寄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八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一、抓住诗眼,导入新课
1、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奇妙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看老师写“雨”,注意看这四点,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相机:一个雨字,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联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这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
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2、谁想读一读?(相机:诗要慢慢读才有味道,谁再试一试)
3、老师和大家合作,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
题目一起来,可以吗?师生合作读,读出节奏。
4、读诗不仅要读得顺口、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那怎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呢?(生:弄懂诗句的意思)
5、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借助大屏幕上的注释,再联系书上插图,了解一下诗句的大致意思。
6、同位同学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
7、谁能说一说诗句大致的意思。
三、文本补读,品悟诗情
1、从诗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一下。
相机:(倾盆大雨)你是从诗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这句中最能表现雨大的是--(涨)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
听出来了,是倾盆大雨。
你感受到这是一场怎样的夜雨?(瓢泼大雨)试着读出你的理解(滂沱大雨)请读出你的感受
2、同学们,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秋夜,这样一场倾盆大雨落下来,诗人站在窗口,会看到什么?
相机:(大大小小的池塘都积满了雨水)那池塘边的树木会怎样?(落叶满地)这情景让人感到——(冷、寒意)
3、这样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冷冷的秋夜,诗人在哪儿?(巴山)
4、巴山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这一带在古代被称为“巴山蜀地”,想知道李商隐生活的时代,那儿的情况吗?
5、请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记住那句话: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再看看注释。
6、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知道了什么?
相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诗中的句子。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交通不便。
还有谁能说一说,也可以读一读(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可见,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巴山蜀地路途险恶。
所以,——(君问归期未有期) 7、你体会到这句包含着什么情绪?(无奈)请读出你的感受(苦闷)
请读出你的理解。
8、诗人的亲人在哪儿?(北方长安)
9、同学们,巴山到长安,那可是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呀!唉!遇上这样一个冷冷的秋夜,又碰上这样一场大雨,诗人的心情会怎样?相机: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大)
因为苦闷,他会觉得这雨——(特别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
10、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
11、诗中的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12、是啊,诗人想念亲人,亲人又何尝不想念千里之外的诗人呢?
13、请看大屏幕,这儿有两首词,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还是那句话: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为止。
想一想: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什么情绪?
14、温庭筠是李商隐的好朋友,谁来读一读他的《忆江南》
相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干嘛?(盼亲人回来)这时,江上驶来一帆,是亲人回来了吗?(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十帆,是亲人回来了吗?望呀望呀,过尽百帆(皆不是)望呀望呀,过尽千帆(皆不是),只看见(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样从早盼到(太阳落山),每天如此,每月如此,每年如此。
真是令人(肠断白苹洲)这就叫柔肠寸断(板书)
师生共同:长安的亲人如此,远在巴山的诗人也是一样。
15、白天如此思念也就算了,那晚上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想听谁读?(听你的朗读真是享受)
16、这首词中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此情”是什么“情”?(思念之情)“无计可消除”,从这两首词中你知道分开两地的人儿想了哪些办法来排解这种思念呢?
相机:(独上兰舟、望月……)可望着望着,看到大雁又想起了(亲人)让人忍不住轻轻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独倚望江楼……)江水悠悠,望着望着,(又想起了亲人)于是,情不自禁地悠悠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绵绵细雨的春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赤日炎炎的夏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落叶飘零的秋天,(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雪纷飞的冬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8、这是怎样的思念?(刻骨铭心……)
19、“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的相思缠绕在分开两地的人儿心头。
同学们,请想一想:一千多年前,巴山的那个秋夜,涨满秋池的仅仅是滂沱大雨,还有什么呢?(思念)涨满了诗人的心湖。
20、那漫天飘飞的仅仅是秋雨吗?还是(思念)
那满天飞洒的仅仅是雨吗?还是(眼泪)相思的眼泪(板书)
21、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留在我们的口边呢?(齐读)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呢?
这样的一场夜雨,怎能不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呢?
22、如果有一天,使人能与亲人团聚,他会和亲人说起什么呢?
四、总结、升华
1、同学们,雨总会停的,可是,思念能停止吗?
2、请看李商隐的名句,让我们深情齐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此刻,我觉得一千年前巴山的那场夜雨正穿越时空,飘洒在你我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
五、作业(拓展阅读)
读:杜甫《春夜喜雨》、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
思:这三首诗中的雨又是怎样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