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 格式:doc
- 大小:14.01 KB
- 文档页数: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附教学设计+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附教学设计+反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记叙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落地实验的背景与经过。
小编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及赏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
他曾经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那时候,人们都相信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
但是,伽利略却对此提出了疑问。
他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拴在一起,那么这两个物体下落的速度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他准备了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磅重的铁球。
当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塔顶释放时,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结果。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两个铁球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重的铁球下落得快,轻的铁球下落得慢。
相反,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的。
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赏析:这篇课文讲述了科学家伽利略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故事。
通过描述他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著名实验,展现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和实践检验真理的原则。
首先,课文揭示了伽利略的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他不盲目接受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理论,而是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品质。
其次,课文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的重要性。
伽利略没有停留在理论争论上,而是选择了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知识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课文通过描绘实验的结果和人们的反应,展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伽利略的实验不仅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也为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需要勇气、创新和实践,只有不断挑战和超越现有的知识框架,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的来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我们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方法,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
脸!”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
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
本课讲述的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利略敢于
质疑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真理”,通过反复做实验,用事实证明大哲学家所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对的,反映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的精神。
本课设计力求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解析
1、学习这篇课文先要理清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以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为线索,围绕这句话,按照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多次试验──公开试验的顺序来记叙,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2、学习这篇课文还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课文主要讲了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3、理解文章中心的重点在于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
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这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落下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比例。
他说:“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伽利略对这句话提出疑问,是因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从一个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一个结论是把10磅重和1磅重的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
磅重的铁球慢;另一个结论是:两个铁球拴在一起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两个结论显然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值得怀疑。
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他想……这怎么解释呢?”这几句话,体现了伽利略善于思考问题,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他是对被视为“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的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怀疑,更表现了不盲目迷信权威的求实的科学态度。
例:“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
这句话是伽利略做的公开试验使“大家看见两个铁球
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
这样伽利略用令人信服的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比例
的说法。
因而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认识:权威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多,应该尊重权威;但权威说的不一定全对,也会有错的,所以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从而也揭示了这次公开试验的深层意义,有力地冲击了当时那种盲目迷信权威的思想,同时我们更可以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