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 格式:docx
- 大小:16.49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中国民歌及其地域特色【摘要】民歌是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音乐类型,是一种具有区域独立性的文化形式。
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
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对民歌的解释是:民歌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人民群众直接创作的东西,他往往不是一个人完成的,他是群体完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淀陆续完成的。
【关键词】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在嘈杂的城市里我们很难闻到泥土的芳香,听不到蝉鸣蛙噪。
当数字和网络歌曲把我们淹没的时候,那蕴含精神文化和哲学的民歌却在渐渐的消失。
从人们在劳动、学习、祭祀、谈情说爱中创造出民歌开始,民歌便见证着历史,并成为人们生存的伙伴和精神的家园。
而民歌更在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中国大地上滋长、变化并逐渐变的体裁丰富、风格多样。
如山歌产生于地广人稀的远古时代,最初可能是人们远距离联络的呼喊声,当这种喊声的音调旋律化之后,它就成为一种抒发渲染情感的特殊方式,人们用它传达爱情的蜜语、述说游子的乡愁、歌颂家乡和生活、也用它宣泄一切不如意的苦涩。
在众多民歌中唯有山歌洋溢着最浓烈、最少顾忌、最诚挚深沉的情感,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黄土高原的“信天游”还有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在田间地头演唱的“秧歌帮子”等等,再如小调主要是流传于城市的歌谣,当三四千年前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出现城市之后,乡村的民歌就随之进入大小城镇,进入城市中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乡野的民歌在物质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城镇之后,少了几分粗犷质朴,多了几分华丽和细腻,并且开始从生活走向舞台,成为一种广泛反映城市生活的精致纤巧的民歌体裁。
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众多地域不同的文化特色,而且向外传播了祖国风采和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面貌。
近几年,大量民歌研究证明:中国民歌地域特征是长期因素形成的,有多重原因在中国民歌的地域特征形成上起着重要作用。
其一,中国民歌通常是本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不同地区的民俗传统存在差异,从而催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歌。
比如,广东民歌以歌舞曲调,温州一带的民歌大多是灵魂歌,山东沿海地区的民歌曲调有着浓郁的海洋气息,苗族人民歌曲又有着独特的岭南民谣,唱腔声调优美悦耳。
其二,中国民歌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唱民歌的流派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比如在江苏沿海地区,渔家乐醉船多以男高音为主,而在湖北桃花源乡生活着景颇民族,民歌则以女声演唱。
还有新疆维吾尔族,他们喜欢爆ロ舞、情歌等表演形式,而且以女性为主。
这些都体现了不同地域民众的宗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民歌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开放的政策,历史上传来的外来文化,如唐宋元明清等,也在各地的民歌中留下痕迹。
例如江西的小儿垂钓歌,融合了唐宋诗词的影响;安徽的乡情歌,吸收了清代传统的文化气息;新疆的蒙古舞曲等,展现了外来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总之,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牵涉到历史、
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助于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民歌是指流传于中国各地方民间的歌曲,它广泛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民俗风情。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歌在旋律、歌词主题、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地域特点表现在旋律上。
北方的民歌以农牧民族为主要创作对象,旋律简单明快,多以小调为主,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常被用于伴奏。
而南方的民歌则受到江南水乡的清幽环境影响,旋律多以大调为主,歌唱技巧独特而丰富,琵琶、古筝等徽派乐器常被使用。
西北地区的民歌则以高原草原为背景,旋律高亢豪放,歌词多以草原牧歌、英雄伤悲为主题,民族乐器马头琴、马背琵琶等被广泛使用。
其次,在歌词主题上也有明显的地域特点。
北方的民歌内容多涉及农牧生活、军旅历程和奋斗精神,歌词简洁直白,富于情感表达。
南方的民歌则围绕着家庭、爱情和田园风光等主题,多数富有浪漫情怀和隽永意境。
西南的民歌则以独具特色的山歌和边塞歌谣为主,歌词深情质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最后,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格也存在差异。
北方的民歌更加强调韵律和节奏,具有较强的舞蹈性和表演性。
南方的民歌则注重形象描绘和情绪表达,更加细腻而抒情,常以合唱形式呈现。
西南的民歌则注重节奏和音乐性,以独特的喉音、跳跃音色和呼吸技巧为特点。
总之,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性在旋律、歌词主题和风格方面有着明显的表现。
这些差异不仅源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还受到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地区的民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地域特点和多元文化。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作者:谢丹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8期【摘要】我国民歌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歌。
所谓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歌曲,是广受百姓欢迎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中國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有着五十六民族的大家庭,由于地域间、民族间的差异,各地的民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歌曲,是社会大众在劳动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歌曲,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
我国的民歌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五个地区民歌、唐宋的“曲子调”、明清时期的“歌谣”、“小曲”等等。
时至今日,民歌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一、我国民歌的地域性差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因此,不同地域间的民歌风格也不尽相同,若想深入了解民歌的地域特色,首先应对于不同地域百姓的语言、生活等都有所了解。
民歌犹如劳动百姓生活场景的再现,不同的生活、劳动场景都有着不同的民歌特点。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百姓创作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大草原的民歌大多音调悠长。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个地域的民歌:(一)在四川境内,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号子”极具地域特性因号子的节奏感与人们劳动时的节奏感相似所以又称“号子”为“劳动号子”,如比较著名的《川江船夫号子》就是纤夫在劳动时所传唱的歌曲,由于当地水路险恶且天气情况恶劣,导致纤夫在劳作时面临着诸多危险,在这种情景下所创作出来的歌谣—号子带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种歌曲的特点是一领众唱,顾名思义,就是在歌唱时,由一个人作为领唱者,其他人随着领唱者的节奏一起歌唱,领唱者通过号子节奏的变化来指挥纤夫的动作。
四川的号子体现出了纤夫们坚强、乐观的性格特点和在大自然面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魄。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然而,尽管在同一个民族、同一种音乐形式下,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音乐题材上却存在差异性。
本文将从音乐节奏、主题内容、歌词表达等方面分析,探讨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首先,中国民歌在音乐节奏上的差异性。
由于地区差异,中国不同地域的民歌在音乐的编排上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广东地区以琴弦为主,音响清脆,轻盈活泼,旋律优美,如《山歌对唱》等;而云南地区民歌则重视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如《欢乐的舞蹈》等。
同样的,西南地区民歌多使用口弦乐器演奏,而在东北地区的民歌中,则常常使用弦乐器。
其次,中国民歌在主题内容上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民歌的主题内容也因此存在不同的表达方式。
如云南地区的民歌中,多以美好的自然风景、爱情为主题,歌词表现出一种淳朴、浪漫的情感;而在江苏、浙江等地区,多以描述人情世故、女孩成长为主题,歌词表现出一种深刻、切实的人生感悟。
同时,在古老的西北各族民歌中,主题内容则多为赞扬英雄人物,弘扬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
最后,中国民歌在歌词表达上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差异,民歌各具特色的歌词表现方式也因此产生差异。
如东北地区的民歌中,常常运用情感比喻,让人听了感到十分深情动人;而在西南地区的民歌中,则常常使用较为简练的词语,直接表达鲜明的情绪和想法。
同时,两岸三地的民歌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例如台湾的民歌在歌词表达上通常结合口语化的用语,直接表现出人民高涨的民族意识和生活感悟。
总之,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它在不同地域中的音乐题材上也存在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不仅反映出各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也弥补了中国民歌在表现形式上的局限,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浅析我国民歌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歌更是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艺术特色,真实地反映地域民族真实社会生活,承载着地域民族的人文风情,有着浓郁的地方韵味,这也是我国民歌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因。
标签:我国民歌;地域;方言;风格特征一、诠释民歌的定义民歌又可以称之为劳动歌,从狭义角度诠释民歌,可以指为“号子”,主要是配合劳动动作,使劳动在强烈的节奏声音中更加催人奋进,提高劳动效率;从广义的角度诠释民歌,可以指为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牧羊曲、采茶歌等,这种广义的民歌可以归入到生活歌中。
我国民歌的形成风格和特点,可以依据地域环境、地方人文情怀、地方方言等特征将中国民歌分为多个种类,使我国民歌的艺术特色呈现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特点,各民族都拥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区民歌的不同风格,给人们呈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殿赏。
二、深度把握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征本文从地域特征角度分析我国民歌的风格特点,从地貌环境、人文性格、地域语言等多方面深度把握我国各地民歌的风格特征。
大体将我国民歌分为三大类:西北民歌、南方民歌和少数民族民歌。
具体分析如下。
(一)西部民歌之陕北民歌艺术特色西北部民歌包括宁夏、甘肃、陕西和陕西等地的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要属陕北民歌。
从地貌环境来看,陕北民歌地处高原、山地和平原集聚地,横跨黄河流域,其独特的地貌特色,让陕北民歌的歌曲特点更加高亢嘹亮、热情奔放、深沉质朴,除此之外,陕北民歌拥有信天游的音调,旋律高亢激昂,起伏跌宕,如《脚夫调》《兰花花》等。
从地域人文性格上来看,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高音区很高,多用假声,在真假声变换的声区,使歌曲演唱更具魅力,如《上去高山望平川》。
同時,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也不乏柔美,如《走西口》中送郎走西口的妹子千叮咛,万嘱咐的歌曲中,字字句句见真情,歌词朴素自然,意味深长。
从地域方言来看,陕北方言的特殊是在于巧妙的叠词、丰富的叠字,仅仅这些重叠歌词就能催生陕北民歌这朵艺术奇葩动人性情,悦人心灵。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特色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民歌题材。
在西南地区的藏族、彝族等民族,民歌以自然景观、牧民生活等为主题;而在东北地区的满族、鞍山族等民族,民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农耕生活、丰收等方面。
通过这些题材差异,民歌不仅反映了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还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关。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巨大,这也反映在了民歌的题材中。
在北方干旱少雨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歌中常常出现关于草原、马奔、羊群等题材,反映了当地人民与草原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而在江南地区的江苏、浙江等省份,民歌往往描绘了水乡田园美景,反映了人们对水文化的热爱。
这些题材差异使得民歌具备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还与地域的历史文化有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各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也影响了民歌题材的差异性。
在西南地区的滇池、泸沽湖等地,民歌中常常出现关于古老民族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神话传统的崇拜;而在华北地区的河北、陕西等省份,民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古代战争、英雄豪杰等题材,体现了战争文化的影响。
这些历史文化差异使得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呈现出独特的题材风貌。
中国民歌的同一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与地域特色、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域的民歌题材差异丰富了中国民歌的风格和内容,也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民歌题材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和魅力。
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1地理原因中国民歌地域特征的形成,首先要考虑的是地理地域因素。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迷信文化和炎黄文明就有了许多隐喻性的歌曲和歌谣,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发展后形成了当代不同地域的民歌形态。
由于地理的影响,中国的民歌分布在诸多不同的地域,从华东、华南等地域的粤曲、闽剧到西南地区的云贵曲、彝族民歌,再到西北地区的吐鲁番、蒙古族,各地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每一种民族中,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也表达了他们的民族特色,甚至是地域特有的文化。
2历史原因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有着自己的历史传统。
因此,中国各个地域的不同民歌也会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表现出大自然的风光、民族的历史感、战争的激情甚至是爱情的温柔等,每种地域的民歌都有自己的历史价值,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仅在民歌中有着自己的特征,而且也有着不同的民歌历史,从中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甚至身临其境。
3文化传承原因文化的传播、形成及流传是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漫长,经过传承和发展,古老的民歌被传承至今,新的民歌也在不断的创建中变得成熟、发达。
因此,每一种民歌类型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或者文化价值观,而这些地域特色正是由此而来。
此外,进行民歌传承和研究的机制也逐渐完善,各地古建筑、文物及民间曲艺民歌使传统文化得以应运而生,把历史文化传承下来,因此民歌也有着更深的地域文化内涵。
4习俗文化原因最后,中国民歌的地域特色还与不同的习俗文化有关。
每一种民歌��表示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将当地的民间传统形态化的艺术风格。
比如,粤曲、闽剧表达的是折扇歌舞习惯的发展,而云贵曲、彝族歌谣则把彝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甚至彝族文明的精髓表达出来,每一种民歌都承载了其地域特有的文化习俗。
以上就是中国民歌地域特征形成的原因。
从地理、历史、文化以及习俗文化等多方面角度,深入观察中国民歌的地域特色及其形成的原因,可以更好的保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深入学习中国的民歌文化。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歇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太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l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耿等等【1]。
二、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成因民歌的流传多局限在一时相对固定的地域。
民间有“一个山头一个调”“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说法,就包括这层意思。
因此.音乐传统、自然环境、民众性格、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对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音乐传统的影响:民歌的特征,同我国民族民问音乐发展的历史关系甚密。
先秦时代产生的十五。
国风”和。
楚歌。
,就已初步奠定了我国北方和南方两十相对独立的音乐系统的基础.其后,历经二千多年,其发展可以说是蓬蓬勃勃,多姿多采。
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体裁、形式、类别当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分理出以南北方早期民歇为基础的两大音乐系统发展的。
轨迹”。
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广=臣的交流,有过互相影响和渗透,可是,两者并未因此逐渐靠拢融为一体,相反,它们的发展脉络,就像黄河、长江各自在不同的河道上奔流那样,既保持一致的趋向,又有各自的特征和风貌。
这种。
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根率上来说,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民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B成为我国民歌传统的一十重要特征。
第二。
自然环境的影响t音乐界把秦岭作为南北民歌的正式分界线,这是因为自秦岭以南各地民歌的词曲结构、音调特征及村词村腔的运用等同北方民耿形成明显的分野。
有趣的是。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谢 丹(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摘要】我国民歌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歌。
所谓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歌曲,是广受百姓欢迎的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是有着五十六民族的大家庭,由于地域间、民族间的差异,各地的民歌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歌曲,是社会大众在劳动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歌曲,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
我国的民歌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五个地区民歌、唐宋的“曲子调”、明清时期的“歌谣”、“小曲”等等。
时至今日,民歌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
一、我国民歌的地域性差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因此,不同地域间的民歌风格也不尽相同,若想深入了解民歌的地域特色,首先应对于不同地域百姓的语言、生活等都有所了解。
民歌犹如劳动百姓生活场景的再现,不同的生活、劳动场景都有着不同的民歌特点。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百姓创作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大草原的民歌大多音调悠长。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个地域的民歌:(一)在四川境内,流行于长江流域的“号子”极具地域特性因号子的节奏感与人们劳动时的节奏感相似所以又称“号子”为“劳动号子”,如比较著名的《川江船夫号子》就是纤夫在劳动时所传唱的歌曲,由于当地水路险恶且天气情况恶劣,导致纤夫在劳作时面临着诸多危险,在这种情景下所创作出来的歌谣—号子带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种歌曲的特点是一领众唱,顾名思义,就是在歌唱时,由一个人作为领唱者,其他人随着领唱者的节奏一起歌唱,领唱者通过号子节奏的变化来指挥纤夫的动作。
四川的号子体现出了纤夫们坚强、乐观的性格特点和在大自然面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魄。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作者:————————————————————————————————日期:2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探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民歌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进行探讨。
一、华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这个地区的民歌多数属于宴歌、劳动歌、战斗歌、儿童歌等类型。
在华北地区的民歌中,节奏明快欢快、歌词简单直接且质朴的特点比较突出,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二、东北地区的民歌特点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这里的民歌主要受到满族和朝鲜族的影响。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节奏欢快明快著称,常用的乐器有锣鼓、大锣等。
三、华东地区的民歌特点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所以华东地区的民歌较为多样且风格独特。
华东地区的民歌多数以抒情和咏史为主题,表现出繁复优美、视觉效果强的特点,常用的乐器有二胡、琵琶等。
四、西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山歌、田园歌曲和康巴拉原创歌曲为主。
西南地区的民歌以淳朴自然、抒情和略带悲凉的特点为主,常用的乐器有竹笛、羌笛等。
五、华南地区的民歌特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客家山歌、粤剧、闽南民歌等为主。
华南地区的民歌以独具特色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为特点,常用的乐器有柳琴、龙渊琴等。
六、西北地区的民歌特点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这里的民歌多以马头琴、手风琴、吉他等乐器为伴奏。
西北地区的民歌沉稳豪放、富有力量感和激情奔放的特点,反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情。
总体来说,中国的民歌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节奏、音调、歌词主题等各个方面。
以上只是对中国各地区民歌特点的简要介绍,实际上每个地区的民歌还有许多细节和独特之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性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歌文化,体现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成因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 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 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地域辽阔,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经济生产方式有农、林、牧、渔等。
因此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下面我从几个地区谈一下地理环境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响: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是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农业和手工业历史悠久。
在这种地理环境和生活背景下,孕育出了质朴清新、婉转流畅的曲调。
如从事农耕的唱《绣花调》、《灯调》,挖山种地唱山歌,砍柴唱砍柴歌,脚夫唱赶马歌,小孩也会唱放牛歌等。
在戏曲方面京剧可以说兼容并蓄,既没有以秦腔为代表的北方戏曲的火爆、激昂、高亢,又没有以越剧为代表的南方戏曲的婉转细腻而优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兼容并蓄。
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密如蛛网,水田连片,植物茂盛,山青水碧,风光秀丽,素有“水乡”之称,因而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产生了清澈透明、小巧玲珑、优雅别致、起伏不大、节奏严谨、悦耳动听的民歌曲调,如《撒网小调》、《采茶曲》、《栽秧歌》等。
尤其是在“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戏曲,越剧《天仙配》、《西厢记》等唱腔委婉优雅,纤巧细腻,缠绵悱恻,娓娓动听。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且气温较低,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藏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所以青藏高原上的民间音乐,就具有了清悦嘹亮、热烈奔放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历史上交通长期处在“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的状况,牦牛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人们一旦相聚,便围着牛粪火,喝着酥油茶,跳起欢快的“锅庄”,长空舞袖,步伐矫健,歌声响亮,以热情奔放的歌舞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如《骏马》、《我是日喀则人》等民歌。
我们熟悉的西藏波密民歌《毛主席的光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青藏高原是民歌的宝库、歌舞的海洋。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班级:建筑1202班姓名:张文韬中国领土幅员辽阔,各地民歌呈现出详明的地域性。
中国民歌的地域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色彩”。
地域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
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
以下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辨析民歌地域色彩的理性依据。
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域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辨析的基本方法:山西的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
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四川的民歌《康定情歌》。
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可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
而谈及差异可谓与中国复杂广阔的地域有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不同地域在风俗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题材。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一、地域性的因素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传承都影响着当地的音乐文化。
比如西北地区多为草原和沙漠地带,当地的民歌都具有宏伟的气势和开阔的音域。
而东北地区多为寒冷的气候,当地的民歌通常比较沉闷、富有节奏感和力度感。
而南方的民歌则通常较柔和、优美,歌词也比较含蓄、抒情。
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对当地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等民族受到中国、朝鲜半岛两个地域文化的熏陶,灵活地借鉴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
而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和藏族,则因信仰和家族传承等因素,创作的歌曲多是神话故事、祭祀歌曲等。
三、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不同民歌是走过历史和生活中某个事件留下的产物,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感触也会影响民歌的题材和风格。
比如北方的人则多数从事耕作和打猎等职业,所以他们创作的歌曲往往以劳动和狩猎为主题;而南方的人则多数从事渔业、农业等,所以对于水乡和稻田的景象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创作的歌曲就多涉及水乡、山林等。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确实存在差异性,这是由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体验等多重因素所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种差异性,反映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也表达了中国民众对自然和生命的不同感受和呈现。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题材,这些音乐题材在不同的地域中具有差异性。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首先,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等有着很大差异,因此民歌的音乐题材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比如,在西北地区,沙漠、草原、牛羊等自然元素常常成为民歌的音乐题材;而在江南地区,水乡、风景、情感等人文元素则更为常见。
这些音乐题材的不同,往往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和历史特点。
其次,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民族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织融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歌的音乐题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唐宋时期,民间艳情、赋诗对民歌音乐题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诗宋词中的许多意境都成为了民歌音乐题材的重要来源;而在明清时期,战争、社会动荡等因素对民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庐山谣》、《青春舞曲》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民歌。
此外,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也是民歌音乐题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对生活、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民歌音乐题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与山林、田野的接触,宗教信仰、传说故事等常常成为音乐题材的来源;而在东北地区,由于较为严寒的环境,民歌往往表现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较为实际的情感。
最后,中国民歌不同于西方的民歌,它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民间的传统特色。
民间文化的传承在不同地域的民歌音乐题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使得中国民歌的音乐题材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例如在陕西的秦腔、云南的花灯节、四川的川剧等,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地方民歌音乐题材多样化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的音乐题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与中国广袤的地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的
成因
论文导读: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差异,地域特色,成因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
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
发表论文。
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
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1]。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
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
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
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
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
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
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
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
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
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
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
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
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
出了衬词“呀拉索”,极富西藏民族特色,最后一句“青藏高原”,旋律在“高”字上自由延长,翻卷跌宕,充分体现了山歌悠远绵长的旋律与情绪特征,使情感的宣泄达到顶点,给人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美感。
第四,华北平原地区的小调。
在冀、鲁、豫地区,人民在劳动生活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小调”,代表着冀、鲁、豫人民歌唱的地域特色。
小调,又称小曲,它产生于人们劳动之余的休息、娱乐、喜庆等场合,来抒发情感,美化生活、消遣助兴。
小调旋律优美流畅,曲折委婉,细腻动人,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如流传于河北一带的《小白菜》,它以质朴的音乐,简练的语言, 带有哭腔的音调以及逐层下旋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的悲伤痛苦心情。
“亲娘呀,亲娘呀”的呼喊,声声凄凉,催人泪下[2]。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流行于沂蒙山区的小调,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以山东小调《十二月调》为基础改编而成。
发表论文。
该曲以淳朴的语言热切赞颂沂蒙的山色风光,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民歌仅由四个乐句组成,简洁明快,旋律与歌词的语调极为贴切,这不仅使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性,还突出了音乐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五,江南平原小调。
江南平原淫雨绵绵的自然条件使人在感情上更加细腻,所以,江南小调细腻柔婉,清雅秀丽。
欣赏江南小调,犹如进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画卷,又如显现“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的意境。
如典型的江南小调《茉莉花》,旋律清丽、婉转、柔和,节奏稳重而富于变化,音乐充满了讲情画意。
民歌手采用吴语演唱,深邃细腻,更加剧了其妩媚的色彩。
第六,东北平原小调。
这里的小
调以其特有的粗犷泼辣、活泼风趣、优美朴实的风格而享有盛名。
其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比较刚直,曲调也多受地方戏曲“二人转”的影响,因而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
二、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成因民歌的流传多局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
民间有“一个山头一个调”、“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说法,就包含这层意思。
因此,音乐传统、自然环境、民众性格、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对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音乐传统的影响:民歌的特征,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关系甚密。
先秦时代产生的十五“国风”和“楚歌”,就已初步奠定了我国北方和南方两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系统的基础。
其后,历经二千多年,其发展可以说是蓬蓬勃勃、多姿多采,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体裁、形式、类别当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分理出以南北方早期民歌为基础的两大音乐系统发展的“轨迹”。
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广泛的交流,有过互相影响和渗透,可是,两者并未因此逐渐靠拢融为一体,相反,它们的发展脉络,就像黄河、长江各自在不同的河道上奔流那样,既保持一致的趋向,又有各自的特征和风貌。
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民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已成为我国民歌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