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物与考古教案

文物与考古教案

文物与考古教案
文物与考古教案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物与考古》课程教案

主讲人王奇伟

《文物与考古》课程教案

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8、李晓东著《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9、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11、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

13、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课时:

36课时

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

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第一章文物知识

甲、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文物与考古》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文物的定义、价值与作用;

2、了解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掌握文物鉴定的内容、方法与重要性;

4、了解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乙、时间分配

8学时

丙、思考题

1.什么是文物?试分析论述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2.简述我国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及其具体类型;

3.列举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具体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

4.列举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具体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文物鉴定的内容、方法与重要性;

6.简述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丁、教学内容

一、文物定义、价值与作用

1、文物的定义

“Cultural Relics”

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在其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2、文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如: 石块不是文物,但制作出石器就成了文物

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虽然不是文物,但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3、文物的价值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

(1)历史价值

历史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说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这是文物的首要价值。

文物的时代特征即历史性,能帮助我们去恢复历史的原貌。不同类型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

(2)艺术价值

文物的艺术价值内涵极其丰富,有审美、欣赏、愉悦(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诸多价值

(3)科学价值

古代各种遗迹、遗物的本身,都蕴含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主要包括知识、科学、技术等内涵。

4、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文物的作用,主要有:

(1)文物的史料作用

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补史”),证实文献之记载(“证史”),校正文献之谬误(“纠史”)。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秦始皇兵马俑等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补充了新史料;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基本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代世系;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了《史记》《汉书》的记载;河北满城汉墓、江苏徐州汉墓等证实了《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的玉匣(玉衣)葬制。

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错误。

《周礼》、《韩非子》有关于髹漆的记载,人们多认为漆器出现于战国时期,其实河姆渡遗址即有漆器。

古籍记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多认为在河北磁县,其实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高陵”)(2)文物的借鉴作用

文物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需要从文物中不断吸取营养。割断历史,不在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上去创新和发展,是空谈发展。

继承与创新,是人类的两大任务。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创新是继承的归属和目的。

(3)文物的教育作用

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科普教育的形象的、生动的教材。

文物教育的特点:

自己独特的特点,为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

a、真实性强,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遗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文物的分类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文物进行聚类或归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

1、文物的复杂性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物体或物品,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传留至今,品类庞杂,内容广泛。文物的复杂性表现为:

(1)时代或年代不同;

(2)质地不一;

(3)种类众多;

(4)功能各异

2、文物的可分性

文物虽然复杂,但又是可分的。因为:

(1)文物有其产生的时代或具体年代,即历史性;

(2)文物有其产生的地点或地域;

(3)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构成的,即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制造的;

(4)文物在产生它的时代,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创制的,也就是各有自己的一定功能;(5)文物是有形的,以一定的形态出现。

(二)文物分类的方法

1、时代分类法:

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古代文物再按朝代归类。史前文物,分为旧石器时代文物和新石器时代文物

2、质地分类法:

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

馆藏文物一般以质地分类。一般分为:石器、玉器、骨器(含牙器)、木器、竹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纺织品、纸质文物等

3、存在形态分类法:

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所谓存在形态,是指文物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于收藏处所与散存于社会。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迹,包括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近代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这些史迹一般体量大,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不像馆藏文物那样,可以收藏于馆内,并轻易移动。

可移动文物主要是指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金银器、瓷器、漆器、玉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它们体量小,种类多,可根据其体量的大小和珍贵程度,分别收藏于文物库房,甚至文物囊匣内,并可根据保管、研究、陈列的需要移动,变换地点,这对其本身的价值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功用分类法:

以文物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文物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遗存,在制作时,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任何一处(件)文物,都有它的用途。在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兵器、容器、食器、炊器、酒器、农具、装饰品等等

此种分类法,可以把某一功用的各种不同质地的文物从早期到晚期聚集在一起,对研究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十分有利。对研究专门史有重大价值。

5、属性(性质)分类法:

以文物的社会属性以及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

礼器、明器、科技文物、宗教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等

6、来源分类法:

以文物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主要分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两种

出土文物: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获得的文物

传世文物:从前代流传下来的或非经科学发掘手段获得的文物

7、价值分类法:

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

主要是根据文物价值高低来区分。馆藏文物分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文物史迹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物的鉴定

文物鉴定是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辨识文物年代、真伪、质地、用途和价值的工作

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1)历史上的作伪,制造赝品,造成人们对文物真假难辨,增加了认识文物的难度

(2)有些文物年代不明,真正价值未能揭示

2、文物鉴定的主要对象

对可移动文物,即文物藏品和流散文物的鉴定,是文物鉴定的重点,如: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金器、银器、铁器、珐琅器、漆器、竹木器、骨角牙器、书画、文献等等

不可移动文物,即文物史迹中,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是文物鉴定的重点。对古遗址和谷墓葬,只有经过发掘,根据出土文物才能鉴定其年代和价值。

3、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

包括辨别文物真伪、判明文物年代、评定文物价值和等级几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鉴定过程中,应辩证地对待,不可将它们孤立起来。

(1)辨伪

辨伪主要是对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而言。文物藏品,特别是传世品中往往夹杂着伪品。在保管、研究、陈列时,首先要把混入文物的伪品辨别出来。

(2)断代

辨别文物的年代,是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确定了文物年代,就可以将其置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文物断代对一切文物来说,都是必须的。

(3)评定价值

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没有价值的遗存,不能称其为文物。在历史遗存被确定为文物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研究,评定其是否有价值。在确定其历史遗存为文物之后,要研究它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

在研究文物的过程中,应将它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分析它的内容,鉴定它的制作工艺,揭示它的内涵及其在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确定它的价值高低,或其价值的主要表现。(4)评定等级

评定等级是文物鉴定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我国文物法规的规定,根据文物价值的高低,把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划分为一、二、三级,把文物史迹分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4、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研究的对象,是形态各异、内涵复杂、时代不同的各种文物,这就决定了文物鉴定所具有的特点:具体、细致、严密、求实。

文物鉴定的基本要求: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物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对文物的真实性、科学性作出正确的鉴定;

(2)通过鉴定,力求准确判明文物的真伪、年代;

(3)通过对文物的综合研究,分析文物的形式和内涵,力求准确评定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高低;

(4)文物鉴定者应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文物作假知识等,掌握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鉴定方法,力求对文物作出准确的鉴定;

(5)文物鉴定必须实事求是,鉴定者须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和对国家文化财产高度负责的崇高品德;

(6)认真做好鉴定的各项资料工作,写出鉴定意见。

5、文物鉴定的方法

可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

(1)传统鉴定方法是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鉴定文物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再总结的科学成果。其基本内容是在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察。

a、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真伪、年代、价值未作出辨识的文物,鉴定时,需选取已知其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并将两者对比,进行分析,找出未辨识文物与标准器之间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分析它们的矛盾与联系。经过系统地分析研究后,作出科学判断。

b、综合考察

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参考至今的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尤为适用。文物史迹一般形体大,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鉴定,会取得比较科学的鉴定结果。

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基本方法外,还要根据鉴定的不同对象,采用不尽相同的具体方法,如对青铜器、瓷器、书画等的鉴定。这是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决定的。

(2)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分析鉴定。

如:碳14测年,古地磁法等

6、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

(1)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是国家文物局经文化部批准,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全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有关行政决策而设立的文物咨询和鉴定评估机构。

(2)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1986年3月5日成立,聚集了文物、博物馆及相关领域德高望重、享有崇高权威的专家学者,启功任主任委员,史树青、刘巨成任副主任委员。

(3)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2005年委员名单(各专业组委员及增聘委员均以姓氏笔划为序)主任委员:傅熹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副主任委员:史树青(国家博物馆)耿宝昌(故宫博物院)孙机(国家博物馆)

下分:书画碑帖组、现当代书画组、古籍组、陶瓷组、铜器组、玉器组、货币组、杂项组和近现代历史文物组等组别。

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一)文物管理的内容

文物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控制到微观保护,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文物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

1、法规管理:运用文物法规保护管理文物。

2、计划管理:主要是制定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计划,如文物调查、普查计划,文物保护单

位保护(“四有”)

计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物建筑保护、维修计划,配合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计划,文物事业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等。

、技术管理:运用科学技术保护、维修、检测文物,是防止文物免遭自然因素随坏、延长文物寿命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物保护技术管理成为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制定或执行文物保护技术政策等,如制定文物保护技术方针、政策,确定文物保护技术发展方向,组织文物保护技术培训及情报交流,组织国内外文物保护技术合作与交流等。

4、专项管理:主要是对大的类别的文物,实行有计划的系统管理。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历史文物名城管理、考古发掘管理、文物藏品管理、流散文物管理等。

(二)文物管理的手段

1、法律法规手段:强制性措施,刑事责任

2、行政手段:行政干预。主要包括:研究制定或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政策,组织制订文物保护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运用行政权力,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审批考古发掘单位和领队资格,审批文物建筑维修设计单位及主持人资格;资金支持,对重点发掘项目和重点文物建筑维修工程进行经费补助。

3、教育手段:对公众的教育;高等学校及科研部门培养文物专门人才;对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在职干部培训等。

4、技术手段: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技术

(三)文物法规

文物法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宪法中有关文物的条款和有关文物的法律,地方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地方性文物法规,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它们是国家管理文物的法律依据。

1、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保护文物的条款,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

(四)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方法

1、文物管理机构

国家文物局:我国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监督、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

各县市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

2、文物业务研究机构

各博物馆(院)、纪念馆、文物保管所、考古(文物)研究所等事业单位,是进行文物保护、研究、宣传的业务机构,并根据各级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委托,对分管的文物进行文物保护管理业务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3、文物的分级管理

我国根据文物不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对文物划分不同的级别分别保护

(1)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级保护

A、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包括:

1、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2、石窟寺、

3、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

4、石刻及其它、

5、古遗址、

6、古墓葬等六类;

B、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级保护:

a、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C、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级。

我国已经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批共2348处(截至到2006年)。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万余处,文物点登记的有30余万处。

C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近年来又先后增补12座,共计111座。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

2.承德

3.大同 4.南京 5.泉州 6.景德镇 7.曲阜 8.洛阳 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天津 2.保定 3.平遥 4.呼和浩特 5.沈阳 6.上海 7.镇江 8.常熟 9.徐州 10.淮安 11.宁波 12.歙县 13.寿县 14.亳州 15.福州 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 19.安阳 20.南阳 21.商丘 22.武汉 23.襄樊 24.潮州 25.重庆 26.阆中27.宜宾 28.自贡 29.镇远 30.丽江 31.日喀则 32.韩城 33.榆林 34.武威35.张掖 36.敦煌 37.银川 38.喀什

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第一批)、苏州市(第一批)、扬州市(第一批)、徐州市(第二批)、淮安市(第二批)、镇江市(第二批)、常熟市(第二批)、无锡(2007年)、南通(2009年)、宜兴(2011年)共10座

数量居全国第一

D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已批准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42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其中文化遗产28项,自然遗产8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我国42处世界遗产名单(红色——文化遗产;黑色——自然遗产;蓝色——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长城(1987); 北京故宫(1987);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山东泰山(1987); 安徽黄山(1990);湖南武陵源 (1992);

四川九寨沟(1992);四川黄龙(1992);西藏布达拉宫(199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994);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江西庐山(1996);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

云南丽江古城(1997);山西平遥古城(1997);

苏州古典园林(1997);北京颐和园(1998);

北京天坛(1998);重庆大足石刻(1999);福建武夷山(1999);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 (2003);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云南三江并流 (2003);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

河南安阳殷墟(2006);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2006)

“中国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

福建土楼(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 (2008)

江西三清山 (2008)

山西五台山(2009)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

中国丹霞(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2010)

杭州西湖(2011)

五大连池(2011)

(2)可移动的文物的分级保护

分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 一级文物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三级文物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

我国一级文物总数达46630件(套)

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近年来又先后增补十余座,共计一百余座。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

2.承德

3.大同 4.南京 5.泉州 6.景德镇 7.曲阜 8.洛阳 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天津 2.保定 3.平遥 4.呼和浩特 5.沈阳6.上海 7.镇江 8.常熟 9.徐州 10.淮安 11.宁波 12.歙县 13.寿县 14.亳州 15.福州 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

19.安阳 20.南阳 21.商丘 22.武汉 23.襄樊 24.潮州 25.重庆 26.阆中27.宜宾 28.自贡 29.镇远 30.丽江 31.日喀则 32.韩城 33.榆林 34.武威35.张掖 36.敦煌 37.银川 38.喀什

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第一批)、苏州市(第一批)、扬州市(第一批)、徐州市(第二批)、淮安市(第二批)、镇江市(第二批)、常熟市(第二批)、无锡(2007年)、南通(2009年)、宜兴(2011)共10座,数量居全国第一

6.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42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42处世界遗产名单

长城(1987); 北京故宫(1987); 陕西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山东泰山(1987); 安徽黄山(1990);湖南武陵源 (1992);

四川九寨沟(1992);四川黄龙(1992);西藏布达拉宫(199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1994);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

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江西庐山(1996);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

云南丽江古城(1997);山西平遥古城(1997);

苏州古典园林(1997);北京颐和园(1998);

北京天坛(1998);重庆大足石刻(1999);福建武夷山(1999);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 (2003);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001)云南三江并流 (2003);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澳门历史城区(2005);

河南安阳殷墟(2006);四川卧龙大熊猫基地(2006)

“中国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2007)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

福建土楼(永定县、南靖县、华安县) (2008)

江西三清山 (2008)

山西五台山(2009)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

中国丹霞(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2010)

杭州西湖(2011)

五大连池(2011)

其中其中文化遗产29项,自然遗产9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

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

1、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管理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或文化厅——市县文化局

2、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各省、区、市文物

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各市、县文化馆等。

四、考古学的功用

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考古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佚(失)。

研究历史靠两种材料: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

史前时代没有文献材料;历史时代文献材料的片面性

文献不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

文献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用考古材料来补充。

考古学补史的任务特别突出.

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远远超越于前代的成

就,这是与考古学的新成就密不可分的。

如史前时代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等。

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实史实。

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物和文献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封建史学:主要依据文献材料;

近代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

来验证文献记载。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

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这样才

有说服力。

“二重证据法”成为近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基本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代世系;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证明了《史记》《汉书》的记载;《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的玉匣(玉衣)葬制,也为河北满城汉墓、江苏徐州汉墓等证实。三是纠史或正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

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用考古材料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上甲—报丁—报乙—报丙

王国维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应为

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的顺序。

古籍记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多认为在河北磁县,其实在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高陵”)

五、考古学文化

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

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文化大省)这是狭义的文化;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2、考古学文化的定义:

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以夏鼐先生的表述为准,即考古学文化是指

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概念中所谓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的时限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最后一项内容的研究之后加以限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

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

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讲,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定名法。

(1)以首次发现的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乡镇或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这种方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2)以文化特征(特征性文物、纹饰等)来命名的方法。

如仰韶文化又叫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叫黑陶文化。

(3)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

考古学文化由一群遗址组成,此种方法不以最早发现的遗址,而是以内容最丰富的遗址名来命名。

如青莲岗文化——北辛文化

(4)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文化遗存命名。

这是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种考古学文化,就在地名后加期别,以资区别。如后冈一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后冈三期文化(后冈三叠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等。

4、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

(1)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存在时间较长的考古学文化依其存在时间的先后而分为前后不同的几个期别。如二里头文化分为细分为一、二、三、四期,粗分为前、后两期。一期最早,四期最晚。

(2)考古学文化的类型:在考古学文化内部,一般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类型的使用主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主要用来表示因时间早晚而造成的差别。如仰韶文化划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苏北地区的青莲冈文化分为青莲岗类型、刘林类型和花厅类型等。二是反映地域性差别,即在考古学文化内部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情况又多称为地方类型。如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裴李岗文化的裴李岗类型、贾湖类型等。

(3) 要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

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分期之间与不同类型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我国就不能分出不同分期与不同类型。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可用“大同小异”来概括,应注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即当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不同分期、不同类型之间其文化特征大同小异、未发生质变时,可视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分期、不同类型,否则,当它们之间小异大同、即发生了质变时,则应视为另一文化。

六、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是与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的,即考古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有的方法论。考古学有三大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是考古地层学,二是考古类型学,三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1、考古地层学的定义:

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所谓考古地层学,是指对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的学问。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尽管二者属于不同学科,有很大区别,但在堆积层次相互叠压的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因此考古学就借用了地质学上的这一概念。

在进行地层学研究时,首先碰到的是文化层的概念。因为考古学研究的是文化层,而不是其它的地层。

2、文化层:

(1)文化层的定义:

所谓文化层,是指包含有人类活动遗存的堆积层。

一个地方只要有人类长期居住,在那里进行各种活动,就会在天然的地表上普遍形成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包含有古代器物、建筑遗存,生活垃圾等。这种“熟土”中由于含有有机质,土色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而呈红褐色。

无论在土质还是在土色上,这种被称为文化层的“熟土”都有别于未经人类扰动过的天然土壤——“生土”。

(2)文化层形成的原因:

文化层主要是人为形成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次形成论,即文化层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在短时间内一次形成的。如房屋坏了之后推倒重建,旧房子的墙体等摊平后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层堆积。或者市是由于自然或战争等原因将旧有聚落或城市完全毁坏,新来的居民在旧地重建新的定居点。这种一次性形成的文化层堆积,不管其厚度如何,其代表的时间一般是较短的。

二是逐渐形成论,即文化堆积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生产一些废弃物,如灰尘、垃圾、腐烂的植物及损坏的日用品等,这些东西大都是不加处理地随意抛弃。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就会在局部地段内或某些废弃的遗迹内形成颜色不同的文化层堆积。此外,在居住区及其周围,也会因为自然淤积或根据需要而进行认为垫土产生不断加高的现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在一个遗址内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层的过程。

(3)判断文化层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文化层的形成是比较复杂的,既有短期一次形成的情况,也有较长时期逐渐形成的现象,因此不能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存在时间的长短,按文化层的厚度来估定其年代的做法是不科学。

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甚至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水平的。这有自然原因,如遗址立地在丘陵坡地或坑洼不平的平面上、水土流失等,也有人为原因,如筑高挖低、后代人的破坏等。因此,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同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可以高低相差甚远。

3、两种主要的地层关系:

在田野发掘中常见的地层关系主要有两种:

(1)叠压关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层相互重叠,这种关系就是叠压关系。

人类在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若干层内涵有差别的堆积,它们通常以相互叠压的形式出现。如果一个地点人类的居住不连续,有时候会在文化层之间形成不包含人类活动遗存的自然堆积层,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点较晚的堆积总是叠压在较早的堆积上,即较早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下,较晚时期形成的堆积在上。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据此,可以确定考古遗存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通常,我们把相互叠压的文化层比做一本写在大地上的历史书(地书),每一层好比书的一页,考古发掘就是逐页翻读这本地书。(“三峡五千年历史的地书”)理论上这本地书可以逐页翻读,但由于后来人类活动而形成新的文化层的同时,往往要破坏旧有的文化层,甚至会把它全部消灭。所以在一个遗址中曾经形成过的文化层,并非全部都能逐页翻读。

(2)打破关系:

即晚期的遗迹向深处破坏了早期的文化层。

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从事建造房屋和窖穴、挖坑取土、掘沟凿井、埋葬死者等各种活动,从而对原有的堆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具有打破关系的遗迹单位中,打破别的单位的单位相对较迟,而被打破的单位相对较早,这是考古地层学的又一个基本原则。据此,可以依据打破关系来确定考古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

(3)共存关系:

在叠压或打破的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4)其它复杂的地层关系:

(5)文化层对考古发掘的意义:

文化层对考古发掘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把同一时代的遗迹和遗物串联在了一起;另一方面,相互叠压或打破的文化层提供了确定时代早晚关系的可靠根据。

(二)考古类型学

要区别复杂的地层关系,关键在区分和识别文化层土色的不同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土色的不同,主要靠地层学;而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则主要靠类型学。

1、考古类型学的定义:

如果说地层学是科学地收集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论,是从地质学引入的一种方法,那么,类型学则是对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归纳和分析、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受到生物分类学的启发而产生的。

类型学又称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中器物的形态排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推断其年代的早晚,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2、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步骤:

(1)选择地层关系比较清楚、出土单位明确的典型性器物作为标本。

典型性器物,是指一种考古学文化或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只能感最常见的、并构成基本组合的那些器物。

典型器物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a、出土数量多;

b、易损器类;

c、变化速度快;

d、变化幅度大。

因此陶器是类型学研究的最佳器物,瓷器、铜器和其它类别器物也可做类型学研究。

(2)对这些典型器物做型和式的区分。

所谓型,习惯上是把同类器物中具有平行发展的并列关系的叫型;型表示某一种器物内的小类,型与型之间,或小类与小类之间具有并列发展关系的不同演化轨迹。型多用A、B、C、D等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在某些情况下,小类之内还可以继续划分为不同的小型,称为亚型,用a、b、c、d等小写字母附在大写字母之下的形式表示,如Aa型、Ab型、Ac型等。

式,是同类器物中具有继承发展的先后关系者叫式;式与式之间具有内在的传承关系。具有先后发展关系的式组成某类器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就是某一型器物的发展谱系。式一般用罗马数字I、II、III 或阿拉伯数字如1式、2式、3式等表示。

(3)在区分型和式基础上对器物进行分析排比,最后确定文化发展的编年序列。

如苏秉琦将宝鸡斗鸡台

墓地所出陶鬲分为四型:

A型袋足鬲

B型联裆鬲

C型折足鬲

D型矮足鬲

将四种不同类型的鬲

又分成不同的式

(三)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定义

文化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考古学文化构成因素的分析来

揭示该考古学文化的内涵的方法。

一种考古学文化其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继承与变革,又有对其同时的周围其它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因此该文化包含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来源即不同文化因素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就有可能揭示其起源和形成的奥秘,发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是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得以成立的科学根据。

2.如何正确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1)不要认为一种考古学文化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文化因

素的整体,而应剖析其文化内涵,分析其内部结构;

(2)文化因素分析,必须引入“量”的概念。没有量的统计和对比,就很难确定其中各种因素所占的地位,以致对其文化因素做出错误判断;

(3)正确区分考古学文化内涵的不同文化因素,需在与其它有关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因素的不同特点及不同来源;

(4)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有助于考察文化因素构成的发展和变化;

(5)文化因素分析必须以类型学的分析为前提,只有这样,文化因素的分析才具有科学的依据。

三星堆遗址新干商墓的文化性质:文化因素不单纯,既有中原商文化因素,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因素;二者中地方特色因素居主要地位,商文化因素仅居次要地位。因此判断它们是土著文化,非商文化,而只是受到商文化的影响。

七、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考古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步骤,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考古调查(田野调查)

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957年徐旭生对豫西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偃师发现二里头文化。

(二)考古发掘(田野发掘)

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

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的所谓“宝物”。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汲冢竹书的被损毁)(当今盗墓行为的猖獗)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

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

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发掘工作都是对遗迹和遗物的破坏。考古

工作者的责任,在于采取最妥当、最严密的方法,使这种损坏降到最低的限度。为此要讲究科学的发掘方法。

(1)钻探

在正式发掘前通过钻探了解地下遗物、遗迹的范围和分布情况。

探铲(洛阳铲):探铲的铲头部分呈半个纵切的罐头筒形,直径约十厘米,极便于采取地下小面积的土样。铲头上装有2米左右的木杆,木杆上可以在加绳子,所以这种探铲一般可探到地下五、六米的深度。钻探时为尽可能减少对遗迹遗物的损害,不宜将探眼打得太密集。外国:电气探测法:通过探针插入地下观察其电阻大小来确定地下遗存的类别。探测1米以内的地面,对我国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不大适用。水下考古用音响探测法。

(2)“布方”发掘

所谓布方,就是将确定的发掘范围划分成若干长方或正方形,在长方或正方形线与线的交叉点打上木桩作为标志。按照布好的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顺次发掘。方与方之间的隔梁到发掘过程的末尾再挖掉(为便于人行走、放置发掘物和防止墙壁坍塌)。

发掘居住遗址经常使用“探沟发掘法”和“探方发掘法”两种方法。“探沟发掘法”为开2米*10米或2米*5米的沟,一般用于小面积的试掘。探方发掘法是在发掘的遗址上,划分出5米*5米或10米*10米的若干正方,一般用于大面积的发掘。探方(或探沟)必须统一编号,以求将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汇合起来,有条不紊地纳入总体记录中。

对各种遗物,则要究明它们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除了标明层位以外,还要记明坐标,以备查考。

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记录工作。记录的方式主要分文字、绘图和照像 3种,必要时还要制作模型。

考古发掘工作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能够根据这些记录及所采集的器物,恢复居住址或墓葬在未发掘前的原状。

田野调查与田野发掘,因都在野外进行,合称“田野考古”。

(三)整理资料

发掘以后的资料整理是十分细致并相当费事、费时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

(1)洗刷器物;(2)编号;(3)修复;(4)绘图照相;(5)制作卡片;(6)对器物做类型学研究,断定其年代。

(四)编写报告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都应以报告的形式发表,以便他人使用这些考古资料。若发掘报告要数年时间才能编写完毕,应先发表发掘简报。

发掘报告一般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序论:包括遗址或墓葬的位置、所处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和前人的工作、发掘单位和参加发掘人员,发掘方式等。

(2)正文:包括文化层堆积,遗迹和遗物的描述。

(3)结论:包括文化遗存的时代和性质、年代和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整理资料和编写报告两项,称为室内考古。

八、考古学上的年代

考古学是“时间”的科学。因此,在整理从调查发掘中所得的各种资料时,最基本的一环,是要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年代。这便是考古学上的“年代学”。

考古学上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一)相对年代:

1、相对年代的定义:

相对年代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某种文化比另一文化早或晚,某一地

层比另一地层早或晚,某一遗物比另一遗物早或晚。

2、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这是考古学范围内的两种主要的断代法。即在田野发掘工作中,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存打破关系可以确定。在研究室中根据器物类型学的排比也可以确定。

(二)绝对年代

1、绝对年代的定义:

绝对年代是指以时间计算单位来计算所发现遗迹或遗物的具体年代。

2、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

(1)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

(2)利用器物的纪年铭文断代(内证)

在调查发掘所得的许多实物资料中,碑碣、墓志、简牍以及其他各种器物的纪年铭文本身就标明了其年代,是断定绝对年代的可靠的内证。如年号钱、碑文、青铜器的铭文等(秦权:“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利簋:惟甲子朝,武王克商)

(3)利用标准器断代(外证)

器物本身标明年代的终究是少数。为解决大多数没有铭文的文物年代问题,可以选择那些有明确时间的文物为标准器,去确定那些没有铭文的同类器物的年代。这是目前考古界经常使用的断代方法之一。但外证的可信性要低于内证。

(4)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断代

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最近几十年来,各种自然科学在考古学上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

a、放射性碳素断代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考古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1949年开始用于考古年代测定。常用的标本有木炭、炭化的种子、果实、骨头、毛发、贝壳等,以木炭最为理想。又分常规法和加速器质谱法。其误差可由树木年轮断代对比校正。

b、古地磁断代

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磁性断代。前者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的年代测定。后者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地层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c、热释光断代

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粘土样品。

d、钾-氩法断代

利用矿物质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古人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断代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地质学上测定火成岩的年代。

e、树木年轮断代

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来进行断代的技术。它是现阶段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九、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上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逐渐应用到考古研究全部过程的各个方面。遗址的勘察、出土文物的保养和修复、遗迹的保护,都需要应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各种专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古代遗迹、遗物包含了许多古代社会的信息,单凭考古工作者的直观观察和传统技术还不足以充分了解,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物的成分、原料及其来源、制造工艺、年代等进行考察、测定和分析,则会取得很多可靠的研究成果。

除上面介绍的现代科技在测定年代上的作用外,还用于卫星遥感技术、残存脂肪酸分析法、

孢粉分析法、DNA鉴定等等。

1、科技测年

2、勘测技术

3、残存脂肪酸分析法

4、孢粉分析法

5.DNA鉴定

十、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回顾

(一)考古学产生于近代欧洲

1、考古学产生于近代欧洲的历史背景

考古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欧洲,从15世纪开始,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处于上升的阶段。由于新大洲的发现和文艺复兴的到来,人们大大开阔了眼界,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观,他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这时,人们试图以进化论的理论为指导,按照近代自然科学的传统,以严格的科学方法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证思想确立,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科学的近代考古学从此得以成立。

2、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1)考古学分期的完善

a\“三期论”的提出

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 C.J.汤姆森从该馆所藏的史前古物着眼,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认为史前时代的丹麦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b\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提出

1865年英国的J.卢伯克(1834~1913)使用希腊语的词根,创造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名词,以表示两个石器时代的存在。

c\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

1877年意大利的基耶里克提出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是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的一个过渡期。

d\中石器时代的概念

1892年,英国的A.布朗提出在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应有一个过渡期,称为“中石器时代”。

这样考古学的分期已经完备。

(2)考古地层学的产生和成熟

考古学有两个基本的方法论:地层学和类型学,这两个方法论若得不到确立,就不能说考古学的真正成熟。

a\1859年英国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一同到法国北部索姆河畔的阿布维利调查一个旧石器遗址,遗址年代由地质学家根据地质学上的地层原理确定。考古学与地质学的相结合,是考古学的一个巨大转折,标志着地层学的产生。

b\1863年以后意大利考古学家G.菲奥雷利对庞培古城遗址的发掘,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H。谢利曼对特洛伊古城的科学发掘,都是严格按地层堆积进行的,标志着地层学的成熟,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3)考古类型学的产生和成熟

a\1843年丹麦的沃尔索发表《丹麦原始时代古物》,强调按照器物的形制进行分类的重要性,标志着类型学的产生。

b\1903年瑞典的O.蒙特柳斯发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在首章《方法论》中,大量使用比较考古学和类型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将类型学的理论加以系统化。标志着类型学理论的成熟。

(4)“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

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1892——1957)提出“考古学文化”的概念,以“文化”代替“时期”。这主要是因为考古学的“文化”有地域上的局限性,一种“文化”不能代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时期,各种不同的“文化”往往在同一个时期中并存,实际上是各自代表具有同样文化传统的共同体。

(二)近现代重要的考古发现

1、法国、德国、意大利学者对埃及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18世纪末,当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碑上的三体文字为学者们考释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重要的钥匙;1822年法国学者J.-F.商博良释出了这种象形文字,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商博良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以后,引起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古迹和古物发生更大的兴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考察队到埃及各地调查发掘。

2、德国人J.J.温克尔曼(1717~1768)最早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欧洲古代历史

3、1856年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发现

4、西亚的考古工作

5、庞培古城遗址和特洛伊古城的发掘

6、国际考古学会议的召开

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这使得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7、法国和西班牙境内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的陆续发现

8、美洲玛雅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

9、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日本和俄国)对中国进行考古调查发掘

10、英国考古学家M.惠勒对考古调查发掘的更加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1、印度哈拉帕城址和摩亨佐达罗城址的发掘考古

12、埃及以外的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

13、中国的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始及其成就

三、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1、孔壁中书的发现

西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拆毁孔子的宅第,在屋壁中发现,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孝经》、《春秋左氏传》等。这些书籍均以战国古文书写,应是在秦代焚书时藏匿壁中的。《汉书·艺文志》:“《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

古文经的重大发现

2、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宝剑篇》将中国社会分为石、玉、铜、铁四个时期,与汤姆森“三期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越绝书·宝剑篇》:“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不敢服。”

3、汲冢竹书的发现。

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汲县)一座战国时魏国墓葬里发现十余车竹简书籍,朝廷派束皙、荀勖等多人整理,共有书十九种。其中最重要的,是魏人所撰史书《纪年》,以编年体叙述了夏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后来称为《竹书纪年》。

4、唐宋时期石鼓文和诅楚文的发现

化学与文物考古

化学与文物考古 梁宏斌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民建造和使用过的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各种遗存实物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文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物更是枚不胜举,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学习一些文物保护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个基础化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提到化学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很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在无机化学中接触到的14C 断代法。该法建立在活的有机体中14C/12C之比保持恒定,而死的有机体中14C的含量由于衰变而逐渐减少这一基础上,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F·Libby创立了14C断代法,并因创立该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桨。 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应用14C断代法,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有些成果甚至改变了旧的观点。如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和山顶洞人等,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5万年或5万年以上,但应用14C断代法证明其均在4万年以内,甚至山顶洞人可晚到1万多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旧石器晚期文化变迁和进展速度比考古工作者原先想象的要快。再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煤的使用,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就已把煤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中l4C的鉴定结果推断,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尽管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但并末用于炼铁。 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应用于考古学,对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影响,单从对现代考古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14C断代法能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一事实,我们已不难想象化学对考古学的重大意义了。当然,化学在文物考古上的应用不会、也不可能仅限于14C断代法,在文物考证、文物腐蚀损害过程和文物保护等各方面,都涉及和应用着很多化学知识。 一、化学在文物考证上的应用 据义献报道,我国出土古代玻璃(琉璃)的地区已遍及二十多个省市。那么这些出土的玻璃究竟是国内烧制的还是出外国传入的呢?化学在判定这些文物的产地上显示了其价值—这可以通过测定玻璃中铅的含量而确定。原来,我国唐宋以前的玻璃主要是铅钡玻璃, 其成分属Na2O-PbO-BaO-SiO2系统玻璃,而西方和印度古代玻璃属于钠钙玻璃类。 化学上的很多仪器分析方法都可应用于文物考证上, 从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欧洲古董市场, 曾有售价很高的“战国陶俑”出现,人们难辨其真假, 后来,英国牛津实验室采用热释光技术—一种化学中的热分析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证明是近代制作的赝品。其所以热释光方法能推断古陶的年代,这是因为粘土中含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固体结晶颗粒,受粘土中少量长寿命天然放射性物质如238U、232Th、40K等及宇宙射线作用,一部分电子跃迁到

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 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 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 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 1、陶器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

高考物理专题力学知识点之曲线运动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高考物理专题力学知识点之曲线运动易错题汇编及解析 一、选择题 1.长为L的轻绳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栓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先令小球以O为圆心,L为半径的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能通过最高点,如图所示,g为重力加速度,则() A.小球通过最高点时速度可能为零 B.小球通过最高点时所受轻绳的拉力可能为零 C.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可能等于2gl D.小球通过最低点时所受轻绳的拉力可能等于5mg 2.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中,轮A和B固定在同一轴上,A、B、C分别是三个轮边缘的质点,且R A=R C=2R B,则三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之比a A∶a B∶a C等于() A.1∶2∶4B.2∶1∶2 C.4∶2∶1D.4∶1∶4 3.如图所示,人用轻绳通过定滑轮拉穿在光滑竖直杆上的物块A,人以速度v0向左匀速拉绳,某一时刻,绳与竖直杆的夹角为,与水平面的夹角为,此时物块A的速度v1为 A. B. C. D. 4.如图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a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的半径为,小轮的半径为。b点在大的边缘轮上,c点位于小轮上。若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

A.a点与c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B.b点与c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C.b点与c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D.a点与c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5.一条小河宽100m,水流速度为8m/s,一艘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m/s,用该快艇将人员送往对岸.关于该快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渡河的最短时间为10s B.渡河时间随河水流速加大而增长 C.以最短位移渡河,位移大小为100m D.以最短时间渡河,沿水流方向位移大小为400 m 3 6.如图所示,歼-15沿曲线MN向上爬升,速度逐渐增大,图中画出表示歼-15在P点受到合力的四种方向,其中可能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汽车保持恒定的速率运动,若通过凸形路面最高处时对路面的压力为F1 ,通过凹形路面最低处时对路面的压力为F2,则() A.F1= mg B.F1>mg C.F2= mg D.F2>mg 8.如图所示,从某高处水平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到达地面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水平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tan gtθ B.小球在t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2 θ

铁器文物保护的历史

如何保护正在消逝的铁质文物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文物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文物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历代先民文明发展的根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历史的承载体,记录了中国的古老文明,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破坏,就会使那些具有价值的历史、科学、艺术成分部分或全部消失。科学工作者从古到今都在不停的努力采取各种方法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并且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铁质文物保护的现状确不容乐观,也存在许多保存不完善的现象,在许多领域都存在许多空白点值得我们去研究,这就为我们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铁质文物铁锈腐蚀文物保护 对于学习及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文献和考古实物。但是对于学习先秦历史的人来说,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实在是太少,而且有好多还遗失在国外,所以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就有些困难。而且即使发现的文物由于保存不好也会慢慢消失而失去价值,所以我想写一写铁质文物的保护措施及其现状,希望能够呼吁大家重视我们身边的文物,并且能够很好的保护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 一、铁质文物的锈蚀简介 铁质文物锈蚀的类型主要有三种,有土壤腐蚀、大气腐蚀和海水腐蚀。铁质文物锈蚀的产物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铁锈。通常人们将铁器文物腐蚀的产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增加铁器文物的艺术价值,并且能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的“无害锈”;另一类是能够使铁器文物酥粉、毁溃,缩短铁器寿命的“有害锈” ①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种铁锈相互掺杂,颜色相近,因此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二、铁质文物保护的历史及现状 铁器质地容易氧化腐蚀,再加上保管条件不好,往往许多出土时本来完好无损的铁器,在出土后被氧化损坏。而且铁质文物有可以移动的,也有不可以移动的,因此在搬运移动铁质文物时候就容易造成一些遭损,而对于不可以移动的铁器文物来说一些环境没有控制好,就会在不经意间造成了对文物破坏的加重。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保护工作基本步骤如下: (一)古代的铁质文物保护方法 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好铁质文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早期的铁质文物的保护可能开始于人们对各种铁质文物有意无意的维护,并且也很少有人将其处理保护的过程记录下来,因此追溯文物保护的历史起源是相当困难的。 在古罗马学者和博物馆学家老普林尼的记载中,我们找到了一些关于铁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用沥青、树脂、石灰和铅白的混合物来防止铁质文物生锈,这是 ①王丽琴:《文物保护技术》,西北大学文博学院,2001年2月。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曲线运动易错题汇编附答案(2)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曲线运动易错题汇编附答案(2)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一个内侧光滑、半径为R的四分之三圆弧竖直固定放置,A为最高点,一小球(可视为质点)与A点水平等高,当小球以某一初速度竖直向下抛出,刚好从B点内侧进入圆弧并恰好能过A点。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不计,则() A.小球刚进入圆弧时,不受弹力作用 B.小球竖直向下抛出的初速度大小为gR C.小球在最低点所受弹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5倍 D.小球不会飞出圆弧外 2.光滑水平面上,小球m的拉力F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小球运动到P点时,拉力F发生变化,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拉力突然消失,小球将沿轨迹Pb做离心运动 B.若拉力突然变小,小球将沿轨迹Pa做离心运动 C.若拉力突然变大,小球将可能沿半径朝圆心运动 D.若拉力突然变大,小球将可能沿轨迹Pc做近心运动 3.如图所示,两根长度不同的细绳,一端固定于O点,另一端各系一个相同的小铁球,两小球恰好在同一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A.A球受绳的拉力较大 B.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相等 C.它们所需的向心力跟轨道半径成反比 D.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4.如图所示,小孩用玩具手枪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先后射出两粒弹珠,击中竖直墙上M、N两点(空气阻力不计),初速度大小分别为v M、v N,、运动时间分别为t M、t N,则 A.v M=v N B.v M>v N C.t M>t N D.t M=t N 5.如图,abc是竖直面内的光滑固定轨道,ab水平,长度为2R:bc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的圆弧,与ab相切于b点.一质量为m的小球.始终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的水平外力的作用,自a点处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小球从a点开始运动到其他轨迹最高点,机械能的增量为 A.2mgR B.4mgR C.5mgR D.6mgR 6.小明玩飞镖游戏时,从同一位置先后以速度v A和v B将飞镖水平掷出,依次落在靶盘上的A、B两点,如图所示,飞镖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分别t A和t B.不计空气阻力,则 () A.v A<v B,t A<t B B.v A<v B,t A>t B C.v A>v B,t A>t B D.v A>v B,t A<t B 7.关于曲线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是恒定的 B.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C.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 D.物体只有受到方向时刻变化的力的作用才可能做曲线运动 8.一条小河宽100m,水流速度为8m/s,一艘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为6m/s,用该快艇将人员送往对岸.关于该快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大纲-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深圳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3200006 课程名称: 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 开课院系: 材料学院 制订(修订)人: 黎晓华 审核人: 汤皎宁 批准人:汤皎宁 2013 年 3 月 15日制(修)订

课程名称: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英文名称: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总学时: 36 其中:实验课 0 学时 学分: 2 先修课程: 中国历史 教材:材料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王富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文物鉴定基础王琦、林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参考教材: 文物鉴赏指南马承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古陶瓷鉴识杨静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青铜器鉴赏张懋鎔漓江出版社,1993 课程性质:全校公共选修课,选修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文理学生掌握材料现代检测方法,应用于古文物分析鉴定,尤其是针对文物金属材料进行逆向工程对生产工艺进行剖析,还原科技历史,提高学生对材料方面的理论知识认知,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形成知识交叉,并能够掌握现代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考古的最新进展。 课程简介: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课程是面向全校非材料专业本科学生,以普及文物材料基础知识为主的科普性的综合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国历史中材料发展史;2、文物材料的性能及分类;3、

青铜文物分析鉴赏;4、古钱币分析鉴赏;5、古陶瓷材料分类及鉴定; 6、玉器及珐琅彩材料分析鉴赏等。本课程面向校内文、理各专业,尽量照顾学生的特点,做到内容由浅入深、丰富,在讲授中让学生对中华古文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内容: 1.绪论 文物与材料分析、文物的作用、文物的价值、文物的定义、文物的分类、文物定级、收藏概论 2. 文物与文化、文化飞地 3. 文物的价值及分级原则、文物的时限、文物分类; 4. 文物鉴定领域现状分析;收藏与鉴定概论; 5. 文物鉴赏与考古学基础知识 6. 不同历史时代青铜器鉴赏 7. 青铜器材料冶金学研究、纹饰文化欣赏。青铜器辨伪 8. 哥、汝、官、定、钧窑瓷器鉴赏 9. 宋元明清青花瓷鉴赏。 10. 陶瓷材料现代分析检测技术 11. 中国历代铸币、钱币的鉴定与保养 12. 中华玉文化;玉器产地与种类、玉器的仿古、辩伪与鉴定。

曲线运动知识点详细归纳

第四章曲线运动 第一模块: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夯实基础知识』 ■考点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即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性质 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物体做一般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物体只受重力,初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 可推广为物体做类平抛运动的条件:物体受到的恒力方向与物体的初速度方向垂直。 (3)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垂直于物体的速度方向,且合外力方向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即在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内) 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5、分类 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考点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⑴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⑵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 ⑶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物体在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都按其本身的规律进行,不会因为其它方向的运动是否存在而受到影响。

考古与文物鉴赏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赏析 姓名:彭雅欣专业:10历史学学号:100301095 摘要: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新石器时代又可以称为是石器和陶器时代。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也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跨时代的创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不断出土的陶器等工艺品,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其中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更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本文所要论述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关键词: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彩陶?所谓" 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 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它以各式盆、钵、壶、尖底瓶为主,彩绘基本为黑彩,常见鱼、鹿、蛙、羊等动物纹、人面纹以及三角、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鱼纹是半坡彩陶中相对比较多见的题材。彩陶艺术的出现, 表明古代华夏审美文化意识的产生。它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庙底沟彩陶和马家窑彩陶等3 个时期, 其代表作有: 鹳鱼石斧、人面鱼纹盆、舞蹈纹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它们标志着中国美术滥觞时期的成就。而本文所要介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作,据有关专家考证, 仰韶文化早期以半坡型彩陶为代表。半坡型彩陶多为赭红色, 是因为烧制中陶土铁氧化造成的。陶器在烧制之前原色多为灰白色, 以黑色矿粉在底上描绘。彩绘纹样除几何纹样外, 以人面、鱼、鹿形象最引人注目, 另外还有图案花纹、绳纹、弦纹、锥刺纹、宽带纹、三角纹、斜成纹等。早期图纹较为写实, 逐渐走向变形, 抽象。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珍品,于1955年出土于我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不少学者认为,

曲线运动知识点与考点总结

曲线运动 考点梳理: 一.曲线运动 1.运动性质————变速运动,具有加速度 2.速度方向————沿曲线一点的切线方向 3.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看,物体所受合力方向跟物体的速度不再同一直线上,合力指向轨迹的凹侧。 (2)从运动学看,物体加速度方向跟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共线 例题:如图5-1-5在恒力F 作用下沿曲线从A 运动到B ,这时突然使它受的力反向,而大小不变,即由F 变为-F ,在此力作用下,关于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 运动 B .物体不可能沿直线Bb 运动 C .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 运动 D .物体不可能沿原曲线由B 返回A 2、图5-1-6簇未标明方向的由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线,虚线是某一带电粒子通过该电场区域时的运动轨迹,a 、b 是轨迹上的两点。若带电粒子在运动中只受 电场力作用,根据此图可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 A . 带电粒子所带电荷的符号; B . 带电粒子在a 、b 两点的受力方向; C . 带电粒子在a 、b 两点的速度何处较大; D . 带电粒子在a 、b 两点的电势能何处较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和分运动:当物体同时参与几个运动时,其实际运动就叫做这几个运动的合运动,这几个运动叫做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已知分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s)求合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s),叫做运动的合成. (2)已知合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s)求分运动(速度v 、加速度a 、位移s),叫做运动的分解.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1)等时性:合运动和分运动进行的时间相等. (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各自产生效果. (3)等效性:整体的合运动是各分运动决定的总效果,它替代所有的分运动. 三.平抛运动 1.定义: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性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 3.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 向是自由落体运动. (2)平抛运动的速度 图5-1-5 s

有关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

有关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 1、石器时代指的是什么? 石器时代,是指用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人类发展阶段,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其地质年代属于更新世。新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距今1万年,其地质年代属于全新世。 2、何谓“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设在棺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堆垒而成的,是王侯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题凑之制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经存在,西汉盛行,东汉消亡。 3、什么是考古? 考古就是通过田野发掘,对埋藏在地下的实物史料(即各种遗迹和遗物)进行研究,闸明古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进而探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活动。 4、古董与文物有何区别? 所谓“古董”,是指可供鉴赏、研究的古代器物;而“古玩”是指古时候玩赏的东西,所以,古董和古玩并不一定都是文物。所谓“文物”,在古代是各种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而现在它主要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葬在地下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物。 5、寺与庙有何区别? 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统称“庙”。庙是人们最尊敬的所在,皇帝的宫殿称“庙堂”,皇帝死后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先秦以后规定凡有功

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祭祀礼拜。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如关帝庙、岳王庙、孔庙等。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是超然世外的,人们在庵寺里祈求,是精神空灵的追求,而庙中祭祀,是对功臣烈士的缅怀,二者有其本质区别。 6、何谓“舍利”? 人体火化后通常只留下骨灰,然而一些高僧圆寂后,却往往烧出一种璀璨的珠状物,这种珠状物,即是佛家所说的“舍利”。后来,道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称舍利。最初的舍利是指释迦牟尼佛舍利。据史载,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留下了8.4万粒舍利,分布于世界各地。 7、古瓷与新瓷有何区别? 古瓷青花款识沉于釉下,新瓷则浮于轴上;古瓷开片紧密,新瓷开片则呈崩裂状;古瓷釉面光泽静穆,无浮燥光,而新瓷有一种浮燥的“火光”;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浮于表面;刺其纹饰真者流畅自然,伪造者用笔或刀做作、呆板。 8、什么是“辨玉五要素”? 上品美玉讲求五个“到位”:一色泽,白玉为纯白或奶白色,微青、微黄次之,青白玉、青玉色泽宜清宜淡,黄玉、碧玉、墨玉以色泽纯正为佳;二亮度,以有流动感水光为佳,油光、蜡光次之,亚光最差;三匀度,上好呈半透明状,无杂质,烟雾状次之,石性较重透度差的为下品;四密度,质地细腻密度大,有明显沉手感,反之手感略“飘”;五硬度,上等和田玉的硬度稍低于紫砂壶。 9、字画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论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_吴敬-201401考古与文物

论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 吴敬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市130012) 关键词:南方地区宋代墓葬共性特征形成原因 摘要:秦岭—淮河沿线以南地区已报道了1000多座宋代墓葬,通过对这些墓葬的分类、统计和归纳,我们发现其在分布特点、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上有着一定的共性规律。在分区上以河流山川为分界形成若干文化圈,在各文化圈中又受到了自然地理以及宋代社会、经济、宗教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宋代南方各地葬俗的共同特征,这是宋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南方地区宋代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KEY WORDS:Southern China Song tomb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formation ABSTRACT:Over1000Song tombs to the south of the 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line have been found and published so far.Through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 analysis,this study generalizes and identifies several principles that can help explain their distribu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Regarding distributional pattern,these burials demonstrate cultural variations that can be grouped into several cultural zones divided by either river tributary or mountain.Meanwhile,each cultural zone also was impacted by natural geology and other social,economical,and religious factor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us shares certain similarities.These patterns basically follow the general historical trend during the Song era,and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gional culture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Southern China. 中国的南方地区主要是指秦岭———淮河沿 线以南的广大地区,据本文统计,南方地区正式报道的宋代墓葬有1200多座,这些墓葬分布于现在的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南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中南部、江苏省中南部、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海南省。 就历史分期而言,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宋代历史体现了宋金时期不因朝代更替而连续发展的延续性,就考古发现而言,这一分界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宋代墓葬在文化面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1]。而且,历史学者的研究指出,宋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2]。因此无论是考古学材料还是历史学研究,都表明南方宋墓的文化面貌和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将以南方地区正式报道的普通宋墓[3]为基础材料,结合历史学视角,探讨南方宋墓的共性特征。 一、南方宋墓共性特征的表现 南方宋墓可以划分为若干个文化区[4],但是南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内又有着很强的共性,这些共性既是南方宋墓区域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南方宋墓与北方宋墓的主要差异所在。 (一)区域划分原则 1.以考古材料为视角,南方不同地区宋代葬俗的流行范围遵循着一个原则,即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面貌的墓葬多以主要流域为中心,以山脉、丘陵、湖泊等自然地貌为天然屏障形成分布圈,多数地区没有遵循宋代行政区划的分界,因此南方宋墓的分区是文化特征与自然地理相结合所形成的人文地理区域。 2.相邻地区不同葬俗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更大的葬俗分布范围,就目前材料而言, 59 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1期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研究”(项目编号:12FKG007)阶段性成果。

文物与考古教案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物与考古》课程教案 主讲人王奇伟

《文物与考古》课程教案 教材:无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8、李晓东著《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9、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11、杨仁恺主编《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 12、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上海古籍出版社) 13、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 课时: 36课时 课程结构与课时分配:

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与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情况,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试卷成绩为期终书面试卷考试,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第一章文物知识 甲、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文物与考古》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通过本章教学,达到以下目的: 1、掌握文物的定义、价值与作用; 2、了解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3、掌握文物鉴定的内容、方法与重要性; 4、了解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乙、时间分配 8学时 丙、思考题 1.什么是文物?试分析论述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2.简述我国文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及其具体类型; 3.列举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具体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 4.列举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具体分析其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文物鉴定的内容、方法与重要性; 6.简述我国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基本方法。 丁、教学内容 一、文物定义、价值与作用 1、文物的定义 “Cultural Relics” 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 谢辰生: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物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顾问。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在其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2、文物的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如: 石块不是文物,但制作出石器就成了文物

第五章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曲线运动 1、所有物体的运动从轨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产生条件: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共线(≠0°,≠180°) 性质: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轨迹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4、曲线运动一定收到合外力,“拐弯必受力,”合外力方向:指向轨迹的凹侧。 若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夹角为θ,特点:当0°<θ<90°,速度增大; 当0°<θ<180°,速度增大; 当θ=90°,速度大小不变。 5、曲线运动加速度:与合外力同向,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大小;径向加速度改变速度方向。 6、关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 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几个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叫做那几个运动的合运动。那几个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特征:① 等时性;② 独立性;③ 等效性;④ 同一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几种情况: ①两个任意角度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为匀变速运动,当二者共线时轨迹为直线,不共线时轨迹为曲线。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合成时,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共线时,合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当合速度与合加速度不共线时,合运动为曲线运动。 二、小船过河问题 1、渡河时间最少:无论船速与水速谁大谁小,均是船头与河岸垂直,渡河时间min d t v =船 ,合速度方向沿v 合的方向。 2、位移最小: ①若v v >船水,船头偏向上游,使得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船头偏上上游的角度为cos v v θ= 水船 ,最小位移为 min l d =。 ②若v v <船水,则无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则当船速与合速度垂直时渡河位移最小,船头偏向上游的角度为cos v v θ= 船水 ,过河最小位移为min cos v d l d v θ= =水船 。 三、抛体运动 1、平抛运动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且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不计空气阻力)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性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 类平抛: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初速度与恒力垂直,物体做类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 水平方向(x ) 竖直方向(y ) ①速度 0x v v = y v gt = 合速度:t v = ②位移 0x v t = 2 12 y gt = 合位移: x = 0tan 2y gt x v α== ※3、重要结论: y x 0 gt tan θv v v ==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是通过留下的物质(物质)来研究过去的文化。这些可以从小文物,如箭头,到大型建筑,如金字塔。人们创造或修改的任何东西都是考古记录的一部分。考古学家利用这些遗迹来理解和重新创造过去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到皇帝的宏伟征服。通常,这些物体被掩埋,在研究之前必须仔细地揭开或挖掘。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考古学家必须帮助他们重建古代人民生活的唯一线索。这些物体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考古学家必须解决。 考古学帮助我们欣赏和保存我们共同的人类遗产。它告诉我们过去,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来自哪里,并向我们展示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如何克服挑战,以及如何发展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社会。考古学的重点多年来已经改变了。考古学家今天研究了从古代罐子到DNA到认知过程理论的一切。由于考古学范围的扩大,有必要建立许多新的解释方法和恢复技术。虽然刀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工具,考古学家也增加了卫星图像,计算机和机器人的数据库。挖掘现在通常包括来自不同学科的几十名专家,包括陶瓷、骨学、地质学和植物学,以及具有高度专业化人才的研究技术人员。 文物和文化. 当我们谈论文化时,我们指的是群体的行为和信仰. 这些不能直接挖掘,尽管它们影响着考古学家发现的物质遗迹、物质文化。这些遗骸从石器到建筑物,再到书面记录。特征是无法移动的遗迹(大型建筑物,柱孔),而文物则是较小的,可移植的物体.. 材料培养的保存取决于材料的类型(有机的,更快腐烂的,或无机的)和它们暴露的环境条件.. 露天沉积的材料受到雨、太阳、雪、风等自然现象的影响。掩埋的材料通常比暴露在环境中的材料保存得更好。虽然沼泽和其他水下环境的无气性也能保护许多物体,但干燥的条件通常比潮湿的条件更好。在罕见的情况下,在山顶冰川或苔原,也可以保存遗址,文物,甚至人类遗骸。 考古学的类型 考古学有许多分支,其中一些重叠。史前考古学家在写作发明之前处理时间。历史考古学家有权检查实物遗迹和文本(当它们存活时)。工业考古学家研究建筑和遗迹,直到工业革命之后。考古学家通常选择关注通常与时间周期相关的特定文化:古典考古学涵盖受希腊人和罗马人影响的文明,埃及考古学涉及埃及,中美洲考古学关注中美洲和墨西哥的文化等. 考古学家帮助重建过去的其他方式,除了简单地挖掘属于某一特定文化的遗址。民族考古学家研究今天生活的人,并记录他们如何组织和使用物体。对现代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揭示过去的人们如何和为什么在某些模式下留下某些类型的遗骸。环境考古学家帮助我们了解被研究的人活着时存在的条件。实验考古学家重建过去用来创造文物、艺术和建筑的技术和过程。水下考古学家研究水下生存的物质,包括沉船和海平面上升淹没的地点。在文化资源管理领域工作的其他人则评估建筑工地的考古遗迹,以便记录关键信息,并在遗址被摧毁或覆盖之前尽可能保存。 考古学考古的过程 运用科学原理指导其实践. 在开始挖掘之前,考古学家需要一个挖掘的理由,一个挖掘计划,以及被挖掘的地方的政府的许可。虽然考古学通常与挖掘有关,但有时目标不是挖掘,而是在一个景观或区域中识别和绘制地点,以看到一个地区居住或活动的全貌。以下是考古项目的一些步骤: 假设创造 考古学家不会随意挖掘文物。挖掘是为了回答特定的问题或解决特定的问题。唯一的

浅谈考古学及其意义

浅谈考古学及其意义 摘要:考古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文化,让你更能看清楚现在。现代人不断重复的犯上历史性的过错,就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人们多读一点历史,客式他同样不可避免的犯了历史性的错误。如果不关注考古、不关注历史,所犯的错误将更严重。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关键词:考古学,定义,研究的意义,中国近代考古学 这学期,我选择了考古与文物赏析这门选修课,一学期的学习,或许没能改变我们什么,但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接触到了考古学,也让我们领略了很多有趣好玩的古代的文物,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考古的知识。考古学广泛而又精深,其意义也极其深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古是为了了解从古到今的文化,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

必修二物理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物理曲线运动知 识点总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一物理必修二在在《曲线运动》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必定具有加速度;知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知道力、速度和轨迹间的关系;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考点1. 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速度方向: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2、运动的性质: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加速度不为零。 3、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从运动学角度说,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就做曲线运动。(2)从动力学角度说,如果物体受力分方向跟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考点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即已知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求合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2、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它是运动合成的逆运算。处理曲线问题往往是把曲线运动按实效分解成两个方向上的分运动。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i.等时性:各分运动经历的时间与合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 ii.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的几个分运动,个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 iii.等效性:各分运动的叠加与合运动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4、运动合成与分解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常见考法 新课标高考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且注重方法的考查.题中蜡块、小船的运动充分体现了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性、独立性、等时性等,同时体现了研究问题的思想及方法,并注重图象研究问题的直观性。在学习中,如何将知识点理解透彻,如何利用习题训练自己的思维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 误区提醒 1.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是判断物体是否做曲线运动的依据. 2.合力方向与轨迹的关系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一定夹在合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速度方向与轨迹相切,合力方向指向曲线的“凹”侧.

文物与考古选修课试题

文物与考古选修课试题 一、列举题:列举4项本世纪的重要考古发现,并作简单介绍。 ①叶家山西周古墓 2013年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古墓3个月发掘74座墓葬,比曾侯乙墓早500年,是湖北省近30年最重要考古发现,也被誉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叶家山墓地为高等级贵族墓地,规格和规模在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所见墓葬保存之好、出土文物之丰、时代特征之明确,都为迄今湖北考古发现之仅有。 ②中国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是目前中国国内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古城之一,城墙与城内宫殿区以及外围治水体系的营建工程浩大,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重要资料。 ③石峁:公元前两千纪中国北方石城 石峁遗址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石峁遗址系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备、保存良好,被誉为本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 ④土耳其东南哥贝克力石阵:巨石神庙和新石器革命 哥贝克力石阵位于土耳其东南部桑尼乌法镇附近的山脊上,哥贝克力石阵所在地是北美索不达米亚,该石阵独特性是其突出的建筑物和多样组合的艺术题材,从小件的石俑,如人和动物的雕塑、雕像,到大型装饰巨石。它的发现为了解农业和家畜饲养等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几项发明提供重要资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公元前9000年左右人类社会的认识。 二、论述题:论述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949年之前) 一般认为, 中国的近代考古学是从1921年河南混池县仰韶村遗址等处的发掘才开始的, 比欧洲整整晚了半个世纪以上。当初的地质调查所不仅负责调查和发掘了仰韶村等一大批新石器时代遗址, 几乎与此同时, 中国学者中也有了主持田野发掘的考古学家, 19 2 6 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归来的李济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史前遗址, 是中国人开展的第一次考古田野发掘。 从1 9 2 7 年起组织了对北京周口店洞穴等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发现了十分丰富的北京猿人化石、一大批石器和动物化石,还有长期用火的痕迹等, 成为当时世界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件大事。在西学东渐、科学救国、重整古史的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