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磷脂综合征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指由人体自身产生的免疫球蛋白G(IgG)或IgM类抗磷脂抗体(aPL)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反复流产、静脉或动脉血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皮肤损害等。
此外,APS还可以出现多系统损害,如心脏、肾脏和末梢神经系统损害等。
下面介绍一例由APS致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以加深我们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
患者为男性,64岁,因心悸和胸痛入院,心悸持续1周,胸痛为阵发性左胸闷胀,伴有呼吸困难,胸腔压迫感,无放射痛,休息能缓解,活动加重,疼痛可向左肩和左臂放射,体检发现心脏快速、有力,听诊区域受限,其余器官未见明显异常。
血清CK-MB、肌红蛋白和心肌钙蛋白均明显升高,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Troponin I > 50 ng/mL。
随后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前降支近段可见狭窄,同时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壁光滑,无明显斑块、钙化、撕裂等异常。
考虑到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与APS有关,于是进行免疫学检查和临床评估。
患者的免疫学检查结果显示抗磷脂抗体IgG和IgM均升高,反应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正常;抗心磷蛋白抗体阴性,抗核抗体(ANA)阴性,肾上腺素激素兴奋试验(ACTH)低值,甲状腺功能正常。
综上所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冠脉造影结果和免疫学检查结果支持诊断为由APS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的病因是由于血清中的aPL,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失衡等,从而导致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APS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静脉或动脉血栓性并发症、反复发作的流产、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和皮肤损害等。
在心脏方面,APS的表现为动脉栓塞和心瓣膜疾病等。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血流因病理因素而发生急性阻塞而引发的一种缺血性心脏病。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血液中异常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胎儿死亡。
APS患者在血管内膜中发生血栓形成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5倍以上,其中包括心脏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APS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能表现为血栓性事件、胎儿死亡、皮肤病变等,但心脏事件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APS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上仍存在挑战,特别是对于伴有心血管事件的患者。
本文将会通过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描述,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病因分析,旨在深入了解APS导致心脏事件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本病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或许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APS诊断和治疗的启示,从而提高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67岁女性,无基础疾病史,突然出现胸痛、胸闷不适、气短等症状,持续时间约1小时后就医。
入院时患者自述疼痛感强烈,向左肩放射,伴有恶心、呕吐。
体检发现患者神志清楚,呼吸浅快,心率110次/分,血压140/90 mmHg。
心音低钝,心音减弱,心音有杂音,心率不规则。
ECG显示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
血液生化检查发现心肌标志物高度升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携带抗磷脂抗体,确诊为抗磷脂综合征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
对该病例进行详细询问发现患者曾有多次不明原因的流产史,并出现多部位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接受了紧急血栓溶解治疗,及时恢复心肌供血,病情得到控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稳定病情,最终症状得到缓解,出院后定期复查,目前病情稳定。
2.2 临床表现患者为一名50岁的女性,平时身体健康,无明显疾病史。
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和恶心呕吐等症状,就医时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产科抗磷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产科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存在抗磷脂抗体,并伴有血栓形成和胎儿滋养障碍等症状。
诊断产科抗磷脂综合征需要根据以下诊断标准:
1. 抗磷脂抗体阳性:在两个不同时间点,间隔不少于12周,检测到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及/或抗β2糖蛋白I抗体。
2. 血栓形成:确证至少一次动脉、静脉或小血管血栓性事件,如中枢神经系统血栓、心血管系统血栓、周围血管血栓或胎盘血栓等。
3. 子痫前症:确证子痫前症(高血压疾病伴肾功能损害、水肿以及可能的胎儿发育受限)。
4. 胎儿/新生儿损害:存在不明原因的胎儿死亡(≥10周妊娠);1个或多个不明原因的围产期死亡(<7天内);早产(<34周妊娠)由于子痫前症、胎盘功能障碍或胎膜早破;不明原因的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小于百分位数第10位)。
根据以上标准,如果患者符合上述的诊断标准,则可以诊断为产科抗磷脂综合征。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疾病,如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之一是易于血栓形成,容易导致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
抗磷脂综合征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因为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了抗磷脂抗体,这些抗体与磷脂脂质结合,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异常。
这样一来,患者就容易出现血栓,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最近,我院收治了一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该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治疗,经过详细检查和诊断,确定了患者为抗磷脂综合征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
我们深入研究了该患者的病例,并综合了相关的文献资料,现就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经过进行介绍和分析。
患者是一名46岁的女性,此前无心脏病史。
患者因胸痛、气促、出汗等症状来我院急诊就诊。
患者一周前出现上述症状,当时以为是劳累过度引起的,服用了一些止痛药后症状好转。
就在昨天晚上,患者突然出现了剧烈的胸痛、胸闷,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家属立即将患者送到了急诊科。
患者入院后,我们立即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心电图显示患者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血液检查显示患者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
患者还进行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收缩功能显著下降。
在了解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后,我们高度怀疑患者可能患有抗磷脂综合征。
我们为患者进行了抗磷脂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携带有抗磷脂抗体,且水平异常升高。
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患者患有抗磷脂综合征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针对患者的诊断结果,我们立即启动了治疗方案。
我们对患者进行了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随后,我们给予了患者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抗血小板药物等。
在治疗的我们还给予了患者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镇痛、抗心绞痛、改善心肌供氧等措施。
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等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
患者病情稳定后,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到患者既往曾患有多次流产,有皮肤易出血的表现,怀疑是抗磷脂抗体引起的血液异常导致了这些并发症。
抗磷脂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血清学检查可以出现持续性抗磷脂抗体阳性,主要的特征是血栓形成和病理妊娠。
诊断该疾病需要同时具备至少1项临床标准和至少1项辅助检验标准。
临床标准包括:
(1)血栓形成,任何器官或组织发生1次及1次以上的血栓栓塞,并有影像学或组织学证据,且病变部位无血管炎的表现。
(2)病理妊娠,孕10周以后发生的死胎,孕34周前发生的早产(胎儿形态结构无异常),孕10周前发生连续3次及以上的不能解释的自发性流产(需排除遗传、内分泌方面的异常)。
检验标准,至少间隔12周以上,发现2次以下抗体异常。
(1)血浆中狼疮抗凝物检测呈现阳性。
(2)检测到血清中的中高滴度IgG/IgM型抗心磷脂抗体。
(3)血清中检测到的中高滴度IgG/IgM型抗β2糖蛋白Ⅰ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急性血栓栓塞的表现进行处理,并采用长期抗凝进行二级预防。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诊断标准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必备条件:确定存在至少两次检测异常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或lupus anticoagulant或beta-2 glycoprotein I antibodies)的阳性结果,间隔至少12周,同时
排除使用干扰药物的可能性。
2. 必备临床表现:
- 血栓性事件:如静脉或动脉血栓、肺栓塞等。
- 未特异性的反复流产:至少连续两次妊娠丢失其中一子宫
的妊娠期在10周以上。
3. 排除诊断: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栓性事件和重复流产的原因,例如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某些感染、某些药物的使用、血液疾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全球通用的统一标准,不同学术组织和指南可能会有略微差异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是为了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因此,如果怀疑患有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确诊。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具有抗磷脂抗体,表现为血栓形成和复发性流产。
本文将介绍一例患者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抗磷脂综合征病例,以便对医学界和患者有所帮助。
病例概况:一位38岁的女性患者,因胸痛和呼吸急促入院。
患者有既往病史,包括多次复发性流产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疾病。
临床检查发现患者心电图异常,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
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实验室检查还发现患者血浆中存在抗磷脂抗体阳性。
治疗过程:患者在确诊后立即接受了抗凝治疗,并在普通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凝药物。
患者还接受了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电图和D-二聚体等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随访情况:患者在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包括抗凝治疗的调整和病情观察等。
患者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复发流产和其他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讨论:本例患者表现为抗磷脂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提示抗磷脂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漏诊和延误治疗。
对于抗磷脂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有类似表现的患者,应积极进行相关检查,包括抗磷脂抗体检测和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
本例患者在治疗中使用了抗凝治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提示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既要处理好血栓形成的问题,又要平衡免疫系统的功能,以避免出现异常免疫反应和自身损伤。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总结: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能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临床医师在面对类似病例时,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随访,以便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摘要】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年轻女性。
本文报道了一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
病因分析显示患者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和吸烟可能是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和呼吸困难。
诊断依靠血液检查和心电图等手段。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控制病因。
本病例提示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应警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结语部分强调了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这一病例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抗磷脂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描述、病因分析、临床表现、诊断手段、治疗方法、病例启示、结语1. 引言1.1 概述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产生抗磷脂抗体,导致血液中磷脂脂质发生异常增多,易形成血栓。
AP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的临床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对APS的认识和诊治已有了重要进展。
由于APS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常困难重重。
本文将介绍一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通过病例描述、病因分析、临床表现、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的详细阐述,旨在加深对APS性质及处理方法的理解,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诊疗参考。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该病例的病情发展和处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的探讨,能够增加对APS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为今后的臨床实践提供帮助。
2. 正文2.1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45岁的男性,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症状入院。
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相关疾病史,平时维持较为不错的健康状态,无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突发胸痛伴有气促、恶心、呕吐等症状,紧急就诊时ECG显示ST段抬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行冠脉造影术确认左前降支闭塞,及时行溶栓治疗并支架植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抗磷脂综合征简介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APS)为一种以反复动脉或者静脉血栓,流产,同时伴有抗心磷脂或者狼疮抗凝物实验持续阳性的疾患。
该疾患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者其它自身免疫病,但也可单独出现(原发抗磷脂综合征)。
无论原发或者继发的APS,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并无差别。
虽然该疾患在成人多见,但儿童也有发生。
女性发病率明显多于男性。
APS的家族倾向并不明显,但患者亲属的抗心磷脂或者狼疮抗凝物检查常可阳性。
病因机制APL抗体产生的原因以及抗体的形成机制仍在探讨中。
有试验显示,用病毒多肽、细菌多肽、异种β-GP1免疫动物可以诱导产生APL抗体、狼疮抗凝物(1u-pusanticoagulant,LAC)并诱发出抗磷脂综合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这种诱导出的APL抗体的特征类似自然形成的抗体。
尽管研究提示APL抗体的产生可能与感染有关的,但缺乏直接的证据。
APS有家族性,但至今未发现与其相关的HLA位点。
60%~80%paps发生在女性,但未证实其与性激素有关的报道。
总之,APS的病因仍然不清。
APL抗体能引起机体损伤,但是这些抗体在体内造成机体损伤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以下方面有关:1.免疫反应机制由于APL抗体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及Coombs阳性溶血具有相关性,提示这些免疫球蛋白能与内皮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结合。
有学者提出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ntibody,ACA)能与红细胞膜上的Rh抗原结合。
2.前列腺环素降低引起血栓形成研究发现,LAC 可抑制前列环素释放,而前列环素的减少可增加血小板的粘附作用,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APL抗体阳性患者易并发血栓形成;但并不是所有有血栓史的患者都有前列环素水平的变化,相反亦然。
3.内皮细胞在致病中的作用APL抗体能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影响血栓形成的调节蛋白-蛋白C-蛋白S抗凝通路。
4.血小板在致病中的作用血小板在致病中也有一定作用,APL抗体可与血小板上的特定蛋白质结合,可以使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或在体内活化障碍,并引起血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做什么检查导语:人们经常所说的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临床将其称之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该病的危害比较严重不但会导致女性出现习惯性流产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人们经常所说的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临床将其称之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该病的危害比较严重不但会导致女性出现习惯性流产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会导致一些皮肤病出现,比如说红包狼疮等,由此可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危害之大,因此知道做什么检查可以发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以帮助我们及早的发现该病是否发生,具体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检查方法如下: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
APL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反应的抗体,主要有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d antibody,ACL抗体)、抗磷脂酸抗体和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等。
检查方法1.梅毒血清假阳性试验(BFP-STS)和VDRL试验 BFP-STS试验在狼疮或其他结缔组织疾病的阳性率为5%~19%。
这两种试验的主要抗原成分为心磷脂、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和胆固醇的混合物,因此对于血栓形成,这两种试验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
2.狼疮抗凝物质(LA)白陶土凝集时间(KCT)是LA筛选试验中较敏感的方法,对妊娠期的LA物质检测有重要的意义3.抗磷脂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PL抗体如LA、ACL抗体等阳性,其滴度高时,临床意义更大。
数次国际标准化专题研讨会制订了统一的ELISA法检测APL的程序,该方法可对APL的IgG、IgA、IgM类进行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APS, 血管, 抗体综合征, 磷脂, ACA[hide=5]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概念:是一组与抗磷脂抗体相关,以动静脉血栓形成为特征的血栓性疾病。
抗磷脂抗体APL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A和狼疮抗凝物LA。
目前国内外通用第8届国际抗磷脂抗体研讨会标准。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血管栓塞:在任何组织或器官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动脉、静脉或小血管性血栓,除了浅表静脉血栓外,血栓必须为影像学、多普勒检查或组织病理学证实,组织病理学证据为在无明显血管壁炎症的情况下存在血栓;②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形态正常的胎儿,在妊娠第10周或10周以后,发生1次或1次以上不明原因的死亡,通过超声或直接肉眼检查证实胎儿形态正常;在妊娠第34周或34周前,由于严重的先兆子痫、子痫或严重胎盘功能不全,形态正常的新生儿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早产;排除了母亲解剖或激素方面的异常及父母染色体方面的病因,在妊娠10周前,发生3次或3次以上不明原因的连续性习惯流产。
实验室标准:①用标准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β2糖蛋白1依赖的抗心磷脂抗体、间隔至少6周、2次或2次以上血液中存在中、高滴度的抗心磷脂抗体IgG 和/或IgM;②间隔至少6周,2次或2次以上,按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狼疮抗凝物质/磷质依赖抗体分会)指南,在血浆中检测到狼疮抗凝物质。
在临床指标中存在一项,且实验室检查也存在一项以上可以诊断。
APS发生栓塞的机制:①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磷脂结合,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血管收缩;②与血小板膜磷脂作用,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③直接损伤内皮细胞,抑制纤溶酶原激活释放而促进血栓形成;④中和β2糖蛋白1的抗凝作用。
APS分类:1、根据病因分类:(1)原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2)继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原因有SLE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生性疾病,肿瘤、感染(细菌、病毒、原虫),炎症、药物等。
抗磷脂综合征ACA是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kantibodies,APA)的成份之一。
APA抗体是一组能与多种含有磷脂结构的抗原物质发生反应的抗体,其中包括狼疮抗凝物(lupusanticoagulant,LA),抗磷脂酸抗(anti-phosphatidi cacidantibody)和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nti-phosphatidylserineantibody)等。
抗心磷脂是pangborn 1941年从牛的心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肮原性的磷脂,并加以命名,其在哺乳动物肌中含量最高,每个心磷脂分子包含4个不饱和的脂肪酸,极易氧化。
ACA是与心磷脂分子中带负电荷的磷酸二酯基团结合,但这种结合必须要有心磷脂分子中的甘油酯部分,如果以苄环取代引甘油酯部分,心磷脂的抗原性则消失。
ACA分子中的脂肪酸部分为其抗原性的必需成分;ACA与其它分子中带负荷的磷酸二酯基团并不结合,而只与磷脂分子中的该成分起反应。
近年Hotkko等研究发现,ACA仅与已氧化的心磷脂结合,而并不能进行氧化的还原性的心磷脂类似物结合。
Koike认为心磷脂与ACA的IgG结合需ACA的辅因子β2糖蛋白I(β2-GPI)的存在。
Harris建立的ACA固相放射免疫法(RLA)所检出的ACA现认为是针对心磷脂与β2-GPI的复合体该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后经Loizou等改良成与放射免疫法效果相同而更为方便的ELISA法。
由于该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可定量、可检测抗体类及亚类、易于标准化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定量测定ACA的世界性标准。
ACA的免疫学分型有IgG和IgA和IgM三类,ACA的发生率男女无明显差异。
研究证实,许多因素与ACA产生密切相关,常见的原因有:(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硬皮病等;(2)病毒感染:如腺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感染;(3)其它疾病:如支原体系统疾病等;(4)口服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吩噻嗪等;(5)少数无明显气质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
抗磷脂综合征概述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指由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
在同一患者可仅有上述一种表现,也可同时有多种表现。
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是病人具有下列临床特点之一:全身各脏器动、静脉血栓:复发性流产;胎儿死亡以及由于胎儿宫内窘迫提前分娩致新生儿死亡;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上述临床表现同时伴有病人血清中出现APL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A)和狼疮凝血因子(LA)。
在临床上由于抗心磷脂抗体的特异性更强,与上述临床表现关系更密切,因而也称为抗心磷脂综合征(anti-cardiolipin syndrome, ACS)。
APL是一组对机体带磷脂负电荷的蛋白复合物产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机体内某些血浆蛋白如β2糖蛋白(β2-GPI)的分子上带有ACA的抗原决定簇,ACA与β2-GPI结合后能识别带负电荷的磷脂复合物,并使β2-GPI的表面结构发生变化而出现被ACA识别的表位,β2-GPI具有抑制凝血酶原、抑制二磷酸腺苷(ADP)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其表面生成凝血酶、并阻滞磷脂依赖性凝血反应,当ACA与其反应后易形成血栓。
因此,当A CL结合到细胞上通过蛋白上的结合磷脂诱发促凝活性,磷脂在APS栓塞的发生机理中起到系统性红斑狼疮(SL E)中出现这种综合征时称为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而在非SLE患者中出现者称为原发性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临床表现1、血栓形成抗磷脂综合征中最突出表现是血栓形成,可以发生在动脉,也可在静脉。
其中最常见是反复深静脉血栓、包括肾,视网膜和下腔静脉血栓,但对患者威胁更大是动脉血栓。
在ACA阳性的SLE患者组织病理中发现非炎性阻塞性血管病变呈节段性,病变虽少,却很严重。
心肌内动脉有纤维性血栓形成,并引起心肌梗塞,毛细血管和小动脉被纤维性物质阻塞,这些病理改变很可能都是APL抗体作用的结果。
目前认为ACA引起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是:ACA与血小板或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磷脂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PG12),从而使血栓形成的因素增加;ACA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后,使其释放纤溶酶原致活物减少,纤溶活性减低,从而使血栓倾向增加;ACA-IgG亦可对内皮细胞造成直接的免疫损伤,从而触发血小板粘附、聚集和因子Ⅻ活化;ACA能抑制血栓调节素,使活化蛋白C减少,体内凝血活性增高,促使血栓形成。
妊娠合并APS大约有1/3无症状,1/3患者被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3表现为复发性流产、死胎、早产或IUGR等。
其中LA阳性未治的病例复发性流产、胎死宫内发生率达90%以上;CA阳性者死胎发生率为76%左右;患APS分娩的成活婴儿中IUGR占60%。
妊娠合并APS发生妊高征先兆子痫的机会增加,而且在先兆子痫的病人中发现APA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
有报道1例APS伴复发性流产和二次分娩肾萎缩、口腔颚部发育不全的畸形儿,认为APS妊娠有可能引起先天性畸形。
2、胎儿妊娠丢失无论是否为SLE患者,反复的自然流产和宫内死胎与ACA呈显著正相关。
ACA阳性率的孕妇在妊娠早期易反复流产,在妊娠中,后期易发生宫内胎儿死亡,特别是ACA-IgG水平中至高度升高者。
Oshiro对检测过AC A且流产2次以上妇女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ACA阳性妇女发生宫内胎儿死亡是较发妊娠早期流产更具特点的类型。
而Lockshin等的研究揭示ACA能更早更敏感地预测自发性流产。
3、ACA引起胎儿死亡的机制可能为:(1)ACA可引起子宫肌层内PG12水平下降,使胎盘容易发生梗而导致流产。
(2)ACA引起胎盘血管炎,致使胎儿氧供及营养不足而死亡。
(3)ACA作用于胎盘血栓形成和血管收缩,胎盘血流量减少,致使儿窘迫、死亡。
4、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APS表现之一,APL是直接针对细胞膜的抗体,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报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中30%APL阳性,APL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能激活血小板,使其集聚加速,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ACA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ACA与血小板内膜磷脂结合,增加单细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ACA促使血小板激活,从而易于形成血栓,同时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5、其他临床表现网状青斑是APS最常见的皮肤表现,约见于80%的患者,非脑卒的神经系统表现常由小血管栓塞性疾病引起,可为精神紊乱或一过性缺血性发作。
最近文献报道,ACA各神经精神障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的ACA 阳性者,可表现为癫痫、偏头痛、暂时性脑缺血和一过性黑蒙、精神异常、偏瘫、脑梗死、中风等,某些非栓塞性神经疾病如舞蹈病、吉兰-巴雷(Guillain-Barre)综合征等亦与ACA有关。
6、ACA致神经系统病变的机制准则(1)是由于血栓形成致脑组织中微梗死灶形成,少数则因大动脉栓塞而出现脑组织大片梗死引起偏瘫。
(2)可能是ACA与神经细胞的磷脂发生交叉反应,从而引起神经系统损伤。
(3)SLE患者神经病可能与ACA对胶质细胞的抑制引起的血脑屏障破坏及ACA对神经细胞和神纤维的作用有关。
抗磷脂综合征诊断1、临床表现(1)静脉血栓(2)动脉血栓(3)习惯性流产(4)血小板减少2、实验室指标(1)IgG-APL(中/高度水平)(2)IgM-APL(3)LA阳性3、诊断条件(1)满足1条临床表现指标加1条实验室指标(2)APL阳性二次,间隔>3个月(3)随访5年以上排除SLE或其他自身免疫病。
抗磷脂综合征治疗原则1、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斯匹林2、抗凝治疗;华法令及肝素3、促进纤溶链激酸抗心磷脂抗体与原因不明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关系妊娠合并抗磷脂综合征(ADS)常引起妊娠丢失、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其发生机理一直有争议。
现认为体内产生的抗磷脂抗体诱发血栓的形成是胎盘血栓的形成是妊娠失败的主要因素。
妊娠合并APS常引起母体出现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复发性流产、胎死宫内、早产、IUGR等不良的胎儿预后。
这些表现与胎盘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当患APS妊娠时,可继发性出现胎盘发育不良和胎盘功能不全。
APS引起的胎盘病理组织学变化包括、子宫胎盘血管交换异常、胎盘形成缺陷、胎盘慢性炎症等,而胎盘的病理改变与胎盘血管栓塞有关。
在所有APS的胎盘组织中发现纤维蛋白样物沉积在绒毛滋养层表面,且随孕龄而增加,可导致子宫胎盘血管从部分性到完全阻塞。
在子宫胎盘血管处可发现螺旋血管结构模糊、嗜伊红细胞增多、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和粥样化,由于这些血管受损可引起胎盘早剥、绒毛梗塞、终端绒毛纤维化。
胎盘内部的绒毛管亦发生纤维蛋白沉积、管壁增厚甚至管腔阻塞,使毛细血管阻塞甚至仅出现厚的无细胞嗜伊红基质,致胎盘交换功能下降。
研究资料提示,由于子宫胎盘血管栓塞致子宫胎盘低灌注引起细胞受激惹,内分泌功能障碍甚至细胞死亡可发生胎膜早破或早产,APA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组织缺血或低灌注所致的组织损伤可诱发凝血从而加重栓塞。
由于一些具有抗凝功能的胎盘蛋白联系在滋养细胞膜的磷脂上致使胎盘蛋白对ACA特别敏感,ASA还可通过减少合体细胞的融合,影响绒毛滋养层的生长成熟。
在IUGR的慢性绒毛炎症组织中已证实抗体对滋养层和磷脂产生的细胞毒性,在APS致胎死宫内的病人中发现抗滋层抗体。
ACA可作有于胚胎血管内皮细胞使胎儿发生先天畸形或死亡。
ACA损伤的靶器官有胎盘儿、胎儿及宫壁等,使其发生广泛的胎盘梗塞、绒毛老化、子宫胎盘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妊娠合并APS的妇女如不治疗,其每一次胎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可能相似,如第一次妊娠因绒毛间质炎失败,则下次妊娠失败的原因同样是绒毛间质炎。
在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上,孕妇在妊娠早期对ACA作常规筛查比选择性筛查更有益。
Yasuda等,通过对860例孕妇妊娠早期ACA的ELISA筛选,ACA阳性率为7.0%,阴性率为93%。
在ACA阳性组中,IUGR的发生率为11.7%;显著高于阴性组的1.9%(P<0.01)。
吴佳捷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胎儿宫内生长迟缓(IUGR)孕妇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探讨IUGR与ACA的相关性。
结查显示:①IUGR组正常妊娠组比较,ACA-IgM和ACA-IgA结合指数显著增高(P<0.05)。
②IU GR 组ACA-IgM增高与其C3及C4下降呈负相关(r=0.4108,-0.4029,p<0.05)。
提示ACA的产生参与了IUG R的发病过程,其检测有助于IUGR的早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