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的崛起与日本民族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的崛起与日本民族文化

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日本的第一次、第二次崛起历史演绎进程,对其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环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日本在第一次、第二次崛起过程中日本民族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了民族凝聚力、学习、教育等方面成为日本近现代两次崛起的重要资本的结论。

关键词:日本崛起;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

众所周知,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风险,该如何逃脱这一灾难,在于两国的对策。日本成功地规避了走向半殖民地的风险迅速崛起并超过了大多数帝国主义国家,跻身帝国主义俱乐部;而中国则步入了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历史。

机遇在近代时期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是平等的也是竞争的,只是日本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抓住了机会,而中国没有,从而导致了近代中日两国走向不同的命运,这也是因为存在很多方面的不同所引致的,如殖产兴业方面、对外来文化态度方面等等差异。但再追本溯源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在欧美还未进入亚洲的时候这些意识形态就已经隐性存在,只是在欧美侵入亚洲时,这种意识形态作用在两国的发展上得到了体现。可以说,日本在近代崛起和中国在近代衰败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意识形态主要有对教育的普及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吸收等方面,在这一点上日本与中国是不同的。

一、日本的第一次崛起史

日本第一次崛起,即日本的近代崛起,可以说是军事上的崛起,是与侵略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有其外部因素跟内部因素。日本早在1853年黑船事件就已经客观地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形势,他们并没有像中国一样对于西方人的到来极力反抗,相反,他们是抱着欢迎的态度接受。他们起初也是被迫签订了很多跟中国类似的不平等条约,但他们不管是幕府,还是后来的明治政府都重视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知识,也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前往西方各国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岩仓使节团出行。日本使节团在出国学习期间也跟欧洲列强商谈过修改不平等条约遭到了列强的否定。由此日本使节们认为要想修改不平等条约必须自己强大起来,而这就必须要自己尽快学习吸收西方先进技术来充实本国实力。由此他们认为富国强兵尤其是强兵至关重要。

为了摆脱被列强掠夺的命运,他们积极像西方列强靠拢,学习他们的技术、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知识并吸收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他们首先从内部实行了改革,即所谓的明治维新,主要有“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项政策。由此便引发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使它具备了充当欧美在远东地区扩张马前卒的实力。尤其是军事上,在天皇和他的大臣们看来,“强兵”其实高于一切。尽管明知政府的财源未辟,收入不多,却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用于军队费用。为了实现强兵,明治政府还推行了军事工业化优先的政策。此外,日本还大力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军事制度改革为日本走向扩张的道路奠定了基础。也由

此,日本此时的崛起只能称之为军事上的崛起。

另外,当时也存在有利于日本军事崛起的外部优势,即当时良好的国际环境,当时的西方列强都在加强对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的掠夺,西方列强采取的是通过向外扩张来促动经济发展及国力的增强。他们在亚洲毕竟不是轻车熟路,所以需要一个导航者,一个马前卒。此时的日本就自告奋勇的当上了西方列强侵略亚洲的马前卒,开始了对向亚洲其他国家的对外扩张。虽说西方列强都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取向,但总体来说,日本对外扩张的相关政策符合欧美列强在远东地区扩张的需要,得到列强的支持。此时西方列强激烈争夺着远东地区,无暇顾及日本,给日本向外扩张造成了可趁之机。美国为了同英、俄争夺中国和朝鲜,力图扶持日本。英国为了维护和扩大它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对抗沙俄势力,也拉拢和支持日本。列强在东亚的利害冲突,使英美都感到扶持、利用日本来过牵制沙俄,为自己火中取粟是合算的。明治政府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一面对欧美屈从,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庇护;一面加紧准备,制造事端,对中国、朝鲜等邻国发动侵略。

正是基于这些国内国际环境下,在对外关系上日本执行的是一条对欧美国家协调和“失之于欧美,取之于亚洲”的外交路线,从而在对外扩张中获得丰厚的利益。例如: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赔款,就给予了日本极大的财政收入,用于推动经济和军事的迅速发展,从而也坚定了他们的对外扩张道路。所以说,日本的崛起与战争两种过程一直在相互推动地演变着。

二、第一次崛起的日本民族文化体现

日本在近代的崛起虽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各项政策,政府的政策又依赖于当时当政的主要政府首脑人物,最主要依赖于政府首脑的思想。归根结底就是仰仗于日本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日本的民族文化。

首先,体现在对于开放国门的态度。在日本看来,开放国门作为日本的一个出发点,也可以说是日本的转折点;而对中国的历史来说,开放国门意味着屈辱的开始,这是对开放国门的理解角度不同所造成的。

其次,体现在学习外来文化上。总的看来,这个大和民族,不仅敢于学习外来文化,而且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即在虚心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善于根据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精心改造,为己所用。日本是永远对别的国家和民族不信任却时刻能保持谦虚学习的心态;而中国则是仗着自己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将自己视为世界文化中心,对一切外来文化给予蔑视态度并予以排斥。

再次,主要是日本民族的凝聚力很强大。日本民族的凝聚力与他们的天皇制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当时大多数日本民众来说,天皇就如同宗教,是日本传统之魂,如果没有这个宗教,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当时的明治政权也是充分利用这点,从而学习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并用德意志的法律精神组成日本帝国宪法,奠定日本近代天皇的法律基础。其实日本当时也有很大势头的自由民权运动,但是最终伊藤博文为首的明治政权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做了让步,但是依然没

有撼动日本天皇制,因为他们需要协调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伊藤博文自己也感慨日本没有基督教那样的宗教使人心归一,”没有机轴而听任人民妄议政治,则政治将丧失纲纪,国家亦随之废亡。”“在我国,可以成为机轴者,惟有皇室。”日本正是在天皇制的体制下增强凝聚力,明治政府在颁布宪法前后分别颁布了“军人敕语”、“教育敕语”使军事和教育这两个影响所有日本国民生活的重要方面,都处于天皇的超越宪法的直接控制之下。它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也改变了日本的思维方式,使得天皇制深入人心,也使得日本的忠君爱国思想深入骨髓。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方面,多数是物质层面而非思想层面的,日本依然保持了大和民族传统的精神。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超越了利益诉求的层面,上升到光荣与忠诚的高度,是大和民族民族性的体现。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跟日俄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日本的这种忠君爱国思想更得到了深化,更使得日本国民形成了日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的心态,从而更加强化了日本的忠君爱国思想,增强了日本民族的凝聚力。

然后是日本的教育。日本对教育的热情比较高,很重视教育。正如依田熹家认为,日本早期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从很早开始日本就普及了教育。近代日本教育是日本民众自己开始普及的,不是由政府主导。日本没有科举制度,日本的一般民众认为学问是一个谁都能用的上的东西,不是像中国一样是官僚阶层所特有的。从日本的教育来看,是人民大众推动了历史。在当时,日本是一个在教育上非常舍得投入的国家。重视教育也许是日本当时的必然选择。就像东京大学校长所说:“对于日本来说,也只有教育了。日本是一个没有能源、没有资源的国家,除了提高人的能力之外,没有其他的途径。”

三、日本战后第二次崛起史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无条件投降收场。战后,美国开始了对日本的一系列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这次战后改革委日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成为现代日本的全新起点。日本经济在这个基础上迅速起飞,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在此时的崛起受到国际环境的很大影响,可以说,日本当时是处在一个很利于它重新崛起的国际环境。在日本投降后的几年,国际局势骤然变化,西方和苏联已经处于冷战状态,中国革命迅猛发展。美国战略家乔治凯南认为,美国对压制中国革命已经无能为力,在东方只能扶持日本。美国对日政策自此开始发生转变,开始改变赔偿的方针,进行对日援助,把日本纳入美国经济的轨道,发挥日本作为“远东工厂”的和“共产主义运动防波堤”的作用。紧接着后来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给日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从天而降的大繁荣”的特殊时代,这些阶段的特需经济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动力。机会是摆在面前,但是能否抓住并利用,则事在人为了。日本抓住了机会,自从战败后日本政府就改变了原来的军事扩张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变为在美国的翅膀下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策略,先后开展了技术革命和消费革命,这两项也正是日本经济在1965-1970年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第二次崛起日本民族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