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公开课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5.91 MB
- 文档页数:36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含义。
2.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教学难点: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普遍联系。
2. 学生分享对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含义。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10分钟)1. 教师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对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理解和体会。
章节二:联系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1. 联系的多样性的含义。
2. 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教学难点:1. 联系的多样性的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 学生分享对联系的普遍性的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联系的多样性的含义。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的含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10分钟)1. 教师讲解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对联系的多样性的理解和体会。
章节三:联系的客观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2. 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普遍联系的例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等。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和普遍联系的例子。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联系的见解和经验。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联系例子,如天气对穿着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1.4.2 讲解联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
1.4.3 举例说明普遍联系的存在,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社会的国际关系等。
1.4.4 学生分享自己对联系的认识和经验,进行互动交流。
1.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联系的重要性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第二章:自然界的联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平衡: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状态。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现其中的联系。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自然界的联系例子,如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发学生对自然界联系的思考。
2.4.2 讲解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
2.4.3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现其中的联系,如植物与动物的相互依赖。
2.4.4 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界联系的认识和经验,进行互动交流。
2.4.5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然界联系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章:社会联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社会网络: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传递。
讲授法:讲解社会联系和社会网络的概念。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联系的概念;2. 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3. 理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1.3 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2. 世界的普遍联系;3.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联系的概念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联系的定义;2. 了解联系的种类;3. 理解联系的特点。
2.2 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2. 联系的种类;3. 联系的特点。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概念;2. 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表现;3. 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概念;2. 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表现;3. 世界的普遍联系的意义。
第四章:联系与发展的关系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2. 了解联系与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3. 理解联系与发展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1.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2. 联系与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3. 联系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分析案例中的联系;2. 分析案例中的发展;3. 理解联系与发展在案例中的作用。
5.2 教学内容1. 案例选取;2. 案例分析;3. 联系与发展在案例中的作用。
第六章:生活中的普遍联系6.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识别生活中的普遍联系现象;2. 分析生活中联系的实例;3. 理解联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普遍联系现象;2. 联系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实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联系。
第七章:社会现象的联系性7.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分析社会现象中的联系;2. 理解社会现象联系的社会意义;3. 探讨社会现象联系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联系的类型联系的实际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联系现象,如天气、人际关系等。
1.4.2 讲解联系的概念,解释联系的定义和特点。
1.4.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联系,如因果联系、并列联系等。
1.4.4 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联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5 总结:强调联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联系的观点。
第二章:自然界的联系2.1 课程目标本章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培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2.2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的因果联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联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户外观察法等。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联系,如季节变化、动植物共生等。
2.4.2 讲解自然界中的因果联系,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大气氧气的关系。
2.4.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如鸟类依赖树木生存。
2.4.4 户外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的联系。
2.4.5 总结:强调自然界中联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联系3.1 课程目标本章节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社会现象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制度与发展的联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中的联系,如科技进步、文化传承等。
3.4.2 讲解社会现象的联系,如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的关系。
3.4.3 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3.4.4 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社会制度与发展的联系。
3.4.5 总结:强调人类社会中联系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1.3 教学内容1.3.1 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
1.3.2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章:自然界的普遍联系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联系。
2.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其中的联系。
2.3 教学内容2.3.1 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3.2 生态系统中的联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生态平衡。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也普遍存在着联系。
3.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发现其中的联系。
3.3 教学内容3.3.1 人与社会的联系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3.3.2 社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社会各要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复杂的社会系统。
第四章:科技发展的联系与影响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世界普遍联系的影响。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发展对世界联系的影响。
4.3 教学内容4.3.1 科技发展的内在联系科技发展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
4.3.2 科技发展对世界联系的影响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剧了世界的联系。
第五章:全球化与联系的多样性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联系的多样性。
5.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全球化现象,理解世界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这个基本观点去看问题,办事情。
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
本框题共设三个目: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它各框节以本框为前提和基础,并以本框为线索来展开的。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难点:客观性和多样性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
那在这节课当中,我们要开始学习第七课——唯物辩证的联系观。
播放视频:《唇亡齿寒》提问: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呢?小结: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普遍联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的能力。
普遍联系的重要性。
1.3 教学难点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深层含义。
将普遍联系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普遍联系例子。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普遍联系的重要性。
1.5 教学准备教案、PPT、案例材料。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第二章:世界的普遍联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相互关联。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2.2 教学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2.3 教学难点理解一切事物都相互关联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
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普遍联系例子。
观察练习法: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2.5 教学准备教案、PPT、案例材料。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第三章: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观察和思考周围世界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观察和思考能力。
普遍联系的观念应用。
3.3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普遍联系的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3.5 教学准备教案、PPT、案例材料。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第四章:普遍联系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普遍联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运用普遍联系观念,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4.2 教学重点普遍联系的重要性。
普遍联系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应用。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案(一)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学目标•了解世界普遍联系的概念•理解世界普遍联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探索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教学重点•世界普遍联系的概念和理解•国际交流的价值和重要性教学难点•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与讨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视频观摩与分析教学内容1. 世界普遍联系的概念•什么是世界普遍联系•为什么世界普遍联系很重要•世界普遍联系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2. 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国际交流的价值•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如何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教学过程1. 热身:分享自己的国际交流经历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己的国际交流经历,并在课堂上与小组分享。
2. 教师讲解世界普遍联系的概念和理解教师讲解世界普遍联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解,并通过多媒体资料、案例等方式进行讲解和分析讨论。
3.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探究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
每个小组在课后向全班进行介绍。
4. 视频观摩与分析观看一些关于跨文化沟通的视频,并分析视频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以及个人成果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参考资料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吴德金,2017年,人民出版社。
2.《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际》,谢友柏,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作业•回顾课堂内容,完成相关习题、练习以及思考。
•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了解该地区的文化特点,并谈谈如何进行跨文化沟通。
•向家长或朋友介绍世界普遍联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解。
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国际交流的相关问题,以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国际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1.2 教学内容定义普遍联系解释普遍联系的概念探讨普遍联系在生活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普遍联系的定义和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展示普遍联系的应用第二章:普遍联系的理论基础2.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遍联系的理论基础,包括辩证法和系统论。
2.2 教学内容辩证法:介绍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系统论:介绍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辩证法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例,运用辩证法和系统论进行分析第三章:普遍联系在自然界的应用3.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遍联系在自然界中的应用,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气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实例实验法:进行简单的生态实验,观察和体验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联系第四章:普遍联系在人类社会的应用4.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遍联系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4.2 教学内容社会关系:介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经济全球化:探讨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的实例调查研究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和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第五章:普遍联系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5.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普遍联系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5.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介绍心理健康与身体、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联系生活习惯:探讨生活习惯对个人健康和生活的影响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的实例自我反思法: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第六章:普遍联系与可持续发展6.1 课程目标本章旨在让学生理解普遍联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联系,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和世界的普遍联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第二章:联系的种类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的种类。
让学生学会区分不同种类的联系。
2.2 教学内容: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的关系,间接联系是指事物之间通过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本质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根本关系,现象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表面关系。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的定义和区别。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中的联系种类。
第三章:联系的特性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的特性。
让学生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特性。
3.2 教学内容: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
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事物之间有着不同的联系。
动态性:联系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事物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会发生变化。
条件性:联系的存在和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条件就无法形成联系或者维持联系。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动态性和条件性。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中的联系特性。
第四章:联系的作用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分析联系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促进事物发展:联系可以使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制约事物发展:联系也可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事物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联系中进行。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吕亚一、设计理念:本课主要想通过提供适量的视频材料、文字材料等学习资源,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概念,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着重领悟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和演绎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事物普遍联系对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意义,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角度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然情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难点:人为事物联系和联系的多样性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五、教学过程开场语:哲学启迪智慧,哲学引领人生。
今天我们的人生智慧之旅从一段视频开始。
导入:视频《爱是可以传递的》看完影片,根据你的感受,请你为影片设计一句广告主题。
学生回答:略。
师:创作者设计的主题是“爱是可以传递的”。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生:略。
(一)探究联系的普遍性静态分析影片。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影片中爱是如何传递的?生:略。
(1)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过渡:一种行为可以传递我们的关爱,一句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友爱。
都说我们班很优秀,这离不开每一位同学和老师的努力,请你为同学或老师点个赞。
探究活动1:我爱我班:一句话的温暖(点赞你的同学或教师)生:略。
师:因为有爱我们不再孤单,因为感恩我们不断前行。
班集体里每位同学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这从侧面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引用恩格斯的话“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或是我们自已的精神活动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究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设计思路】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场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收集、分析、筛选、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分析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与生生、师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合作、交往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和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情感上相信,在行动上愿用、会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难点: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1.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探讨世界中的各种联系形式,如因果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利用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参与情况,作为评估的依据。
第二章:因果联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因果联系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因果关系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因果联系的概念和种类。
探讨因果联系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法,让学生理解因果联系的具体例子。
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因果联系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参与情况,作为评估的依据。
第三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概念。
培养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概念和种类。
探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界、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和讨论法,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例子。
引导学生运用相互影响的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参与情况,作为评估的依据。
第四章:联系的形式和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联系和类型。
培养学生识别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联系。
4.2 教学内容介绍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不同形式的联系。
探讨联系的类型,如线性联系、非线性联系和复杂联系。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法,让学生理解不同形式和类型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相关推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1日本大地震》每当我们提到512,每一个中国人脸上都会显现出一股哀伤、痛苦的神情,一次里氏8级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天,而2011年3月11日这一天,无疑又是让无数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同学们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在这一天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相信关于这次日本的大地震,我们的地理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做了一定的分析了,下面我就请咱们的同学们针对这次大地震谈谈你们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学生活动:(提示学生可以从地震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来谈)提问:好的,通过我们对日本大地震的分析,我们得知,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日本,但是它的影响会波及到全世界,那么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其他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讲授新课:刚才我们通过日本大地震得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它找出来。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存在于世界的各个方面。
1.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
探讨联系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1.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联系的种类和实例。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学生提交关于联系种类和实例的简报。
第二章:自然界的联系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联系。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联系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探讨自然界中的联系,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
分析自然界联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自然现象中的联系。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界联系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
学生提交关于自然界联系重要性的报告。
第三章:人类社会的联系3.1 课程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联系。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联系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探讨人类社会中的联系,如家庭、社会组织、经济体系等。
分析社会联系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社会联系的实例和影响。
角色扮演法:学生模拟社会联系的场景。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情况。
学生提交关于社会联系对个人和集体影响的报告。
第四章:全球联系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联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联系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探讨全球联系,如国际贸易、环境问题、文化交流等。
分析全球联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全球联系的实例和影响。
项目研究法:学生进行关于全球联系的项目研究。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的情况。
学生提交关于全球联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重要性的报告。
第五章:联系与和谐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联系与和谐的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篇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次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同学分析高二同学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进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进展。
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同学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详细事例和当今时政,擅长利用同学身边的,贴近同学思想、生活、阅历的例子,制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设计思想教学中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代性,立足于同学现实的生活阅历;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同学生活中,构建学科学问与生活阅历,理论规律与生活规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从而亲近哲学,让同学明白其实生活布满哲学,“生活到处皆哲学”。
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制造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方法运用各种详细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以增加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同学想象和思索的乐观性,建构生活化的课堂。
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同学实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育同学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力量;培育同学综合运用学问的力量以及运用所学的学问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内容;2. 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与重点: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和内涵;2.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3.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4.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1. 授课与讲解相结合;2. 启发式教学方法;3. 课堂讨论与互动;4. 实例分析。
教学过程与设计: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提问:你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间有联系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入今天的课程。
Step 2: 探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10分钟)教师给出“普遍联系”的定义,并通过具体实例解释概念。
Step 3: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15分钟)教师分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包括人际关系、社会合作与竞争等,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Step 4: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包括人类依赖于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方面,并让学生找出真实的例子。
Step 5: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包括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联系,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互动的方式交流自己的观点。
Step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这种联系的作用。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世界普遍联系的实例,并总结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下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热门三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热门三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篇1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联系的基本形式。
2.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基本形式3. 世界的普遍联系4.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5. 实践与联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联系的基本形式,世界的普遍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形式,阐述世界的普遍联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4. 实践操作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联系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形式,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本质。
3. 阐述世界的普遍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举例说明联系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中的体现。
4.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讨论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联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联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联系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以及世界普遍联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联系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查其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