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和涓生的人物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涓生应该负主要责任先从文章内容来看,我觉得应该把涓生与子君的爱情生活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子君为了自己的幸福,毅然从家族中离去,这在那时,做出这一举动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的爱之深。
然后,开始了幸福安宁却不富裕的生活。
中期,自从涓生被辞职之后,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日渐艰难,于是,两个人便慢慢地滋生了矛盾,之后,矛盾逐渐升级,直到啊随背弃,终于达到了几乎不可调和的地步,我想,如果涓生这时想办法解决的话,还是有回转的余地的。
但可惜,涓生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怯懦,最终为婚姻的走向悲剧深渊埋下了伏笔,这不得不说这是涓生的一大败笔。
后期,悲剧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它的獠牙,逐渐的把原本幸福安宁的婚姻咬的粉碎。
涓生用所谓的真相告诉子君,俩人应该分开,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借口,一种怯懦的理由。
他把子君当成了负担,想要“抛弃”她!正如同当初的啊随一样,由此引出子君离去,不堪叔父的压迫,黯然逝去,而涓生也陷入无尽的悔恨之中。
虽然,从整篇文章来看,子君的话语很少,但这并不影响子君对涓生的深深爱意,涓生的话很多,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讽刺或者是一种“惭悔录”。
由此,我认为涓生应该负主要责任。
从思想方面来说,它反映了封建妇女的追求自由之路。
大的方面,我不说,就考虑下涓生于子君的各自特点。
子君她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虽然结婚之后,他陷入了无休止的生活琐事中,但在那个年代,女性有能干什么呢?所以说,这主要是时代的局限,而涓生,完全就是历史书上说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吗!具有资产阶级的缺点——懦弱,不坚定等等,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他没有责任心,一个建立了家庭的人,却没有一颗担当责任的心,可以说,他“赶走了”子君,所以我认为涓生应该为婚姻的悲剧负主要责任。
这是不容质疑的。
上面是昨晚我写的一些感想,下面是对你的观点反驳。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走上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口号,虽然如你说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她已经踏上自由的道路上了,而涓生,我却没有看到他追求自由的道路所需的极大地勇气,涓生他是一个懦弱的人,另外,可以说,子君对涓生的爱可谓是深到极致,可以说,这是她勇气的支撑,从最初的她对涓生的言辞的熟记,到同居时子君的付出,再到最后,子君即将离去,为涓生留下的可以维持持久生活的物品和资金,都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的爱,可是,涓生却打碎了子君勇气的根基,造成了婚姻的悲剧,这难道不是涓生的责任吗?涓生没有承担虚伪重担的勇气,却把它卸给子君,让她离去和死亡,所以涓生应该为婚姻的悲剧负主要责任。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前言《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现代古装剧,其中的涓生和子君两位女主角都收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探究她们各自的特点和形象魅力。
涓生外貌形象涓生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长安第一美人”,她在剧中的服饰和妆容极具特色。
她的发型时而高峻时而低垂,配上华丽的头饰和随意摆弄的发丝,呈现出一种飘逸的感觉。
她的服饰主要呈现出宫廷式的妆容,华丽的金属纹路和珠子点缀,更加凸显出她的高贵和优雅。
人物性格涓生是一位极其独立和坚韧的人物,她不惧任何人的威胁,也不回避任何危险的任务。
她的心思缜密,冷静理智,往往能在危急时刻提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她具有傲气和自信,是一位非常坚强的女性。
行为表现涓生在剧中的行为表现也十分吸引人。
在执行任务时,她总是冷静果断,不惧危险。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也不会屈服,而是面对挑战,想办法克服。
她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机智的人物,总是能想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子君外貌形象子君是一个不拘小节的美女,她在剧中的服饰和妆容十分吸引人。
她的发型自然舒展,配上简约的头饰,更加凸显出她的清新和自然。
她的服饰也很符合她不拘小节的性格,简约而不失优雅。
人物性格子君是一位正义和善良的女性,她总是为了正义和真相而努力。
她的心地纯真,对于别人的遭遇和痛苦总是感同身受。
她的个性外向热情,善于交际,让她成为很多人的好友。
行为表现子君在剧中的行为表现也很优秀。
她的为人正义,善于处理纷争,懂得维护自己和别人的权益。
她的心地宽阔,善良,谨小慎微,总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总结涓生和子君是两位非常优秀和魅力的女性形象。
涓生的高贵和优雅,以及坚强和独立的性格,让她成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形象。
而子君的正义和善良,以及聪明和机智的性格,让她充满人间情感和热情。
涓生和子君都是《长安十二时辰》中非常重要和优秀的角色,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的。
《伤逝》美学赏析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此,她庄严的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好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坦然如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可是当她得到娟生的爱情之后,就以为找到了幸福,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于是,不再读书,不再思想,甚至连过去恋爱时,“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也没有了。
”
小说通过对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婚姻及其悲剧的描写,探索了妇女解放的道路问题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问题;揭示了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这一道路;形象地指出只有认识现实,抛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
同时,《伤逝》也揭示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社会的压迫是其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涓生和子君的个性解放思想不够彻底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人物心理评估涓生:在最初,涓生还未与子君相恋前,他对子君的爱是强烈而懵懂的,对其未来的打算与也是感性的,“子君不在我这破屋的时候,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翻了十多页,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
……”可见,涓生当时的心情正如我们平时自习时见到喜欢的姑娘迎面走来的时候一样,我们无法专注于书本,因为心早已转移至那位姑娘,这里涓生便是心不再书中,翻书的动作表达了他当时的紧张与焦急,更确切便是浮躁。
“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
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在这对于鞋声的描写中,涓生不经意间便表现出了对子君的强烈的喜爱,正如我们所说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她的各方面都是最好的。
正因这种喜爱,当涓生听到子君对家人所说“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便毫无疑问地更爱一层了,他爱子君这种独立的性格。
所以涓生骄傲,为子君骄傲,也为自己骄傲,心里暗想“看,我家女朋友为了我竟然敢跟家人抬杠,你家的敢吗?哈哈哈!”两人在一起后,两人开始要共同面对生活了,他们开始找住处。
爱是盲目的,花了大半积蓄,住在了一个条件并不好的房子里,两人开始自己想象中的过日子。
以至于对朋友的忠告与劝阻根本一个字都听不进去,小两口还买了四只油鸡和一只狗。
狗叫阿随,名字是子君索取,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但还是随着子君叫了。
注意,这就是文章中涓生对子君的第一次,第一次妥协。
涓生为了这个家开始辛勤的工作,子君也尽力的做着一个妻子该做的东西。
涓生开始有了归属感,开始有了责任感,开始有了家的感觉。
同时也开始心疼自己女朋友为家务的操劳。
这时涓生被辞退了,涓生失去了工作。
这个时候涓生其实是很慌的,而文中“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子君的人物分析
子君是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性。
可是她又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思想在她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当涓生指给她看墙壁上的那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时,她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可见她依旧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她在同涓生同居后,开始变得却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怯懦。
她同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
她不再继续学习进取,发挥个性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独立女性,而是终日倾注于家庭琐事,养鸡喂狗,洗衣做饭,还甚至为了家畜的事同小官太太暗斗。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
”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
直到最后,面对经济压力以及与涓生生活态度上的分歧,终于爱情也出现裂痕。
子君最终又回到了原来她自己所反抗的那种状态,未能冲破封建旧思想旧势力的网。
当她和涓生分手后,她并没有反抗,而是默默地从容地接受了这一切,在绝望中回到了父亲的封建家门,在周围的威严与冷眼中,在无爱的人间凄凉地死去。
大学语文鲁迅《伤逝》(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两人的爱情。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不能容忍涓生和子君叛逆地去追求爱情的自由。
他们永远维护着封建伦理道德,压制人的自我和个性。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的结合应该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涓生和子君脱离了他们的准则,便生活在一个众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环境里。
正因为如此,涓生才会失业,子君的叔叔也“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两人也很难找到住的地方,“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两人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负担,以至于子君最后不得不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2.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同居之后,两人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起初涓生对待爱情勇敢、真诚,抛弃世俗眼光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然而随着社会和生活压力变大,涓生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渐渐显露出来。
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但是涓生却认为“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非常不负责任,而且直接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虽然涓生自己也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可能导致子君的死,但他还是选择了和子君分手,而子君也同样在最初的斗争中,以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果敢和坚决,但旧思想的束缚使她在和涓生同居后成了软弱、琐屑的家庭主妇,甚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邻居吵架。
最终导致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其根源为何? 3.经济的困顿。
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满的爱情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在起初十分深厚,但是生活的困顿渐渐使他们失去了斗志。
在涓生失去工作之后,他也失去了轻松的心情,忙碌在求生的道路上,因此也与子君产生了矛盾。
涓生和子君人物形象之比较一九二五年十月,鲁迅创作了直接反映青年知识分子恋爱婚姻问题的小说《伤逝》。
《伤逝》的巨大意义不是在于描绘“五四”以后青年们在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动人故事:《伤逝》突出反映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能光是追求爱,“只为了爱,一一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针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宣扬“恋爱至上”、“婚姻至上”的倾向,鲁迅通过小说,鲜明地提出:“第一,便是生活。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在“五四”新思想浪潮的冲击下,青年们追求恋爱自由和婚自由,这无疑是对千百年来封建传统观念的无畏斗争。
但是,究竟应当怎样去追求?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
《伤逝》以形象的图画向青年们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同时又予以鲜明的回答。
鲁迅的高明在于巧妙地抓住涓生和子君的不同思想性格,更深刻地揭示出他们这场悲剧的社会乃至个人原因。
从涓生与子君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便可深刻领会这一点。
涓生是《伤逝》中的主人翁,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
在如泣如诉的言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形象,他有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追求;对生活的接二连三打击也能有所思想准备;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寻找一条生活的新路。
但是,面临重重生活压力,他却抛弃了自己过去妁志同道合者,做出了一件十分错误的事情,因此换回一颗难咽的苦果而饮恨终生。
小说为表现涓生的形象而成为四个阶段。
第一,对子君的一片爱情和新婚生活的开始。
涓生是个青年知识分子,在一个局的秘书处工作。
他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还会翻译文艺作品。
由于生活的穷困,他只能暂时住在会馆里。
小说的倒叙,从他与子君的恋爱开始。
每当他在会馆的小房子里,便“在久待的焦躁中”渴望子君的到来。
久久没等到,还会猜测:“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与子君在一道,涓生总喜欢“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纯真的爱情,使他们两颗年轻的心连结在一起。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赏析《伤逝》人物赏析之涓生吕亦晨12服装2班20121116207《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里面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情感,对女性地位,对人性的一些看法。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理解是深刻的,涓生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分析涓生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爱情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到最后结束了,子君死掉了,涓生带着悔恨,是一个爱情悲剧。
涓生回忆起自己像子君求婚的时候,他说他记不起自己说的话了,他只是记得“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竟用了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样一点永远遗留,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他所记得的只是他为子君含着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仿佛是受到了耻辱一般,他回忆这些,仅仅是在怜惜自己,而且当时他求婚的时候,是“一条腿跪了下去”,在跪的时候还“含着泪”,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涓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他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只能忆起那些让他感到受辱的事。
这不能不说涓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对比涓生,子君就很不同了,子君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女子,当涓生向子君求婚的时候,涓生知道子君允许他了,“她的脸色变成青白,后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
”显然,这是一个未经历过情事的少女的表情。
她接受了涓生,但是心中也有一丝疑惑,她不知道涓生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子君是什么都记得的: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诵。
涓生的举动,子君还记得。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是多么地在乎。
而涓生却自己不曾记得了,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涓生是不是把自己对子君的求婚行动仅仅是看做逢场作戏而已。
所以他不记得了。
涓生没有给子君饱满的爱,他不能给子君幸福,这使得子君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子君只能从回忆中才能找到一丝慰藉,子君是可怜的,她爱上了一个不值得她爱的男人——涓生,而这个男人在没有给她幸福的同时,他不仅仅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她回忆起过去甜蜜的时候反而觉得可笑与可鄙。
伤逝之中子君和谓生的形象《伤逝》是鲁迅惟一的爱情小说。
它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
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
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
但子君及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
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求。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唤醒,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子君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潮洗礼,但还没有完全脱尽旧思想影响的知识女性。
她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宣言,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
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对个性解放的要求非常强烈。
子君为了在两性关系上求得“纯真热烈爱”,不顾族长们的“威严和冷眼”,也毫不畏惧周围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镇静地、大无畏地走她的路。
子君的反封建精神,显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妇女的初步觉醒。
子君的根本问题在于她作为反抗的主要动力仅是爱情,这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
她除了追求个人的爱情幸福之外,没有什么政治理想或社会抱负。
她把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整天忙碌于家务琐事,热心于养“小油鸡”“叭儿狗”,或者浪漫地回味过去爱情生活的乐趣。
她与涓生同居以后,完全陶醉于平庸、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先前在会馆里与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的热烈气氛也全然消失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子君涓生形象的时代意义嘿,咱今儿来聊聊子君和涓生这俩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
你瞧,子君和涓生,他们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两面镜子,照出了好多东西呢。
子君,多勇敢的一个女子呀,为了爱情,啥都不顾了,就奔着涓生去了。
这像不像现在那些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往前冲的年轻人?她对爱情的执着,那股子劲儿,真让人佩服。
再说说涓生,一开始也是充满热情,想要和子君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不就跟现在好多刚开始创业的人一样嘛,满怀憧憬,信心满满。
可是呢,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呀。
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困难,不就跟咱现在遇到的差不多嘛。
爱情不只是花前月下,还有柴米油盐啊。
子君慢慢被生活磨去了棱角,涓生也开始对生活感到迷茫。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会陷入的困境呀。
咱想想看,现在的社会,变化多快呀。
有时候我们也会像子君和涓生一样,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方向。
但是子君的勇敢,涓生的反思,不都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吗?子君能为了爱情勇敢一次,我们为啥不能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一把呢?哪怕会遇到困难,哪怕会跌倒,那又咋样?爬起来继续呗!涓生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反思,我们不也得时常反思自己,看看自己走的路对不对呀。
他们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能只看眼前,得有长远的眼光。
就像子君只看到了和涓生在一起的美好,却没看到后面的艰难。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是不是也得考虑周全一些呢?而且呀,子君和涓生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人是会变的。
不能老是用老眼光去看别人,也得随着别人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做法。
这在现在的人际关系中多重要呀。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吗?别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现在好多人不都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子君和涓生虽然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但他们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们就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次读都能有新的感悟。
所以呀,咱可不能小瞧了他们。
咱得从他们的故事里吸取教训,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咱要像子君一样勇敢,像涓生一样懂得反思。
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是鲁迅作品《伤逝》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他们的人物形象如下:
1.子君:子君是一个勇敢、坚定、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女性形象。
她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感到不满,并勇敢地站出来反抗。
她追求与涓生的爱情,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与家人决裂、面对社会的非议等。
然而,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显示出一些软弱和妥协,最终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2.涓生:涓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他对封建社会持批判态度,渴望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现状。
他深爱着子君,但同时也感到自己无法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个人困境时,他显得犹豫和软弱,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样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总的来说,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既有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勇气,也有面对现实困境时的软弱和妥协。
他们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赏析鲁迅作品《伤逝》赏析鲁迅作品《伤逝》作品《伤逝》出自鲁迅《彷徨》小说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赏析鲁迅作品《伤逝》相关内容。
《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
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
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
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
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
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
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
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
分析涓生,子君的形象涓生:电影中的涓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正派,有思想、有活力、有激情的勇敢的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战士形象。
他敢于表达自己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新生活,敢于挑战封建思想而向子君大胆示爱,虽然是毫无新意模仿电影情节似的单膝跪地突然冲到子君面前,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之强烈,他为子君努力付出过,尽管艰难不易,就算当自己失去工作时仍然饱含信心,他相信他们可以一起度过难关,可是子君的表现让他失去了继续的勇气,他不知道怎么再去面对子君,以至于他最后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之类的话,他选择与子君分手,此时他已无力对抗封建社会,子君的勇气不在了,他的信心也不在了,尽管之前的他是多么有激情,最后还是无力对抗这个封建社会了,也许是封建社会的摧残让他们最后成为悲剧把!子君离开之后绝望选择了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涓生毫无疑问的要对子君的死负主要责任。
书中鲁迅先生对于涓生的一系列描写让我发现涓生并不像电影中的那么好,形容涓生最多的一个词是空虚和虚空,我开始怀疑涓生对子君的爱,也许涓生只是想找到了一个可以让自己倾诉对这个世界不满的人吧,也许涓生只是想让自己可以在子君的崇拜中沉浸的久一点吧,也许涓生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世人都没有的纯真和稚气吧,也许涓生对于子君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他的冲动让子君毫不犹豫的接受了他的爱,让子君和家人也因此决裂,让子君不顾一切和他同居生活,他让子君从天堂忽然坠入地狱,子君承受不了而选择离开,他的行为有些不负责任,先是将子君唯一可以寄托感情的阿随丢弃,可见涓生残忍,随后又将子君抛弃,文中有些句子也可以看出,在他想到对子君示爱方式的时候,他会愧,记忆上却偏有这一点永远留遗,他甚至怕子君看到他那可笑的电影一闪,他认为自己可笑甚至可鄙,而子君从未这样认为过,或许就是子君这样不同于他自己对自己看法而让涓生喜欢吧,涓生缺少子君所拥有的很多美好之处,在他们寻住所的路上会遇到讥笑和轻蔑,涓生会感到身体瑟缩,只好提起自己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而子君是自豪的大步向前,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
涓生和子君是《伤逝》中最为经典的人物。
涓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由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蜕变成一位不朽的英雄。
他有一颗壮烈坚定无畏的心,毫不犹豫地拿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和平与自由。
他勇于面对危险,敢于挑战暴力,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怀抱希望,放开自己的手,全力以赴地保护自由和理想,促成了国家的繁荣高风,彰显了他的壮志豪情和勇猛敢冲。
涓生因为他的浩然正气和果敢行动而受到无数人的敬仰和尊崇,他在英雄权利道路上走得永不停歇,像一支正义之箭,把自己献给了共和国。
子君是一位聪慧漂亮的女子,她有一颗敏感温柔的心,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在斗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勇敢,坚定的信念与谦虚的耐心,不畏压力,勇气强大而美丽的作为,无私的付出,让子君在斗争中脱颖而出,光大了女性的命运,使子君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女英雄。
总之,涓生和子君都是《伤逝》中十分伟大的英雄。
他们的健康人格不仅在故事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且带给了我们对正义力量的反思和向往。
我看子君曹晨光子君是一个娴静天真而又柔弱的姑娘,她对外界的生活并不十分了解,也没有经受过风雨的磨练。
但她的内心十分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真情, 只要有一限光明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灵就会呈现出异彩,只要有人给她指出一条切实的道路,她就会勇敢地往前走。
所以当她在涓生那里第一次听到和封建礼教大相径庭的有关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时,是那样的新奇、那样的激动。
为了实现幸福家庭的美好理想,她无所顾忌,不怕那些遗老遗少敌视和猥亵的目光, 不怕与封建家庭断绝关系,勇敢地走出了封建专制家庭,把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献给了自己所敬重的爱慕的人。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无疑是被“五四”时代个性解放的春风唤醒了的年青女性向封建礼教发出的严正挑战,是自我意识觉醒了的年青一代争取自由和人权的神圣宣言。
并且为了小家庭的成立, 她还卖掉了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环。
可见开始的子君不愧为“五四”时期勇敢、无畏的新女性代表。
子君的思想还未做到彻底的觉悟,并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在有了家之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统治了她。
于是她“倾注着全力”做菜,“日夜的操劳”家务,拼命地、想方设法维持小家庭的存在。
她给原有名字的小狗起名“阿随”的细节,更微妙而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内心:在她内心深处,“随”是第一位的, 她应该“随”丈夫、小狗应该“随”她,生活就是这样主次分明,从属清楚。
子君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完全寄托在爱情上,把爱人当作绝对的依赖与服从对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依附关系。
因为她始终都没有发言权,没有自主权。
可以说,在涓生面前,子君自始至终都是失语的。
“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即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更何况如果心中只有“爱”和“家”,一旦化为虚无,便会一无所有、无所依托。
然而她对此却不自知,整天只顾着家务的操持,“早已什么书也不看”,以致于“大半年来,只为了爱, 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
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子君的胜利与沉沦《伤逝》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相互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的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
最后却因涓生的得到的一张辞职信而断了生路,他们也与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在强大的社会实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一、故事发展过程“期待”——“热烈”——“安宁和幸福”——厌倦——“不爱”——摆脱二、子君的变化“稚气”、“好奇”—“坚决”—“活泼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凄然”—“凄惨”、“冰冷”—“灰黄”—寂静的死去三、性格分析(1)勇敢、无畏、执着——庸俗、软弱子君为那个男性世界创造的爱情神话所吸引,勇敢地脱离了家庭,为自己的爱人奉献一切。
“我是我自己的”。
然而,她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人世。
(2)理想狭小、容易满足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是爱情。
这个悲剧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
子君拥有了“安宁与幸福”,“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火了”,这样子君就走到了个性解放的终点,一切的追求和奋斗都没有了。
(3)追求人格的解放却没有独立的人格子君在追求婚姻幸福的过程中,未获得人格地位的独立。
实际上,她一直依赖着涓生,生活才得以继续。
长久的操劳,生活的压力,迫使她由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沦为一个庸俗、堕落的传统妇女。
她最终脱离了涓生的思维领域。
二人在无法进行精神交流,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
四、导致子君悲剧结局的原因(1)社会方面:鲁迅认为,要追求个性的解放,就必须跟变革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如果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没有保障的。
当时的社会方面并没有给女性提供生存的空间,子君的悲剧既是传统沿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缺陷造成的悲剧。
讲述了知识青年涓生和子君的故事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年轻的知识青年,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
他们是同一所大学的同班同学,热爱学习和思考。
在那个年代,知识青年被视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时代的希望和理想。
涓生是一个学霸,他对各种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热衷于研究文学和历史,经常能在图书馆看到他沉浸在书海中的身影。
他的思维敏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上,他总是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为同学们解答疑惑。
涓生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认可,他成为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与涓生不同,子君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
她沉默寡言,但却有着超乎常人的理解力。
她擅长数理化和计算机科学,善于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子君从小就迷恋电子产品,经常自己动手拆装电脑,探究其中的奥秘。
她编写了一款小程序,解决了学校图书馆的借阅系统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尽管不常开口,但她的聪明才智为班级和学校作出了巨大贡献。
涓生和子君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做出贡献。
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业,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涓生和子君一起组织了一场关于环保的讲座,呼吁大家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他们还参加了一次社区义工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帮助。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涓生和子君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涓生和子君毕业了。
他们都选择了留在学校继续深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涓生开始了他的研究生生涯,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社会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子君则选择了留校担任一名教师,希望能够通过教育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涓生和子君的故事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他们是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热爱知识,努力学习,勇于思考,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成功,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第一篇: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从激烈到平淡,最后彻底破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黑暗的社会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
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黑暗的封建制度已经灭亡,但是文明的民主的新社会尚未建立,各种思潮共存。
作为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涓生和子君也和其他进步青年一样受西方一些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影响,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文学,他们不顾一切世俗的偏见和责难,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恋爱自由,甚至成功同居,唱出了个性解放的最强音。
但是,现实呢?这毕竟是在中国,统治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那些封建卫道士们,能容许他们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事情吗?不会的,绝对不会。
什么个性解放?什么婚姻自由?他们需要的是忠实的奴隶,他们不容许他们的铁屋子里出现叛逆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另外,结婚后他们经济上的困顿,也是造成他们婚姻破裂的一个客观原因。
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涓生和子君性格上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涓生的自私、怯懦和不负责任,子君的封建纲常思想和女人天生的依赖思想都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本文认为《伤逝》对爱情的解读,带给我们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婚姻中是否需要爱情。
(二)婚姻中的爱情与恋爱中的爱情有何不同。
(三)婚姻中如何保持和发展爱情。
浅析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形象《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伤逝》人物赏析之涓生
吕亦晨 12服装2班 20121116207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里面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情感,对女性地位,对人性的一些看法。
鲁迅先生对人性的理解是深刻的,涓生的心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
分析涓生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爱情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
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到最后结束了,子君死掉了,涓生带着悔恨,是一个爱情悲剧。
涓生回忆起自己像子君求婚的时候,他说他记不起自己说的话了,他只是记得“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竟用了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样一点永远遗留,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他所记得的只是他为子君含着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仿佛是受到了耻辱一般,他回忆这些,仅仅是在怜惜自己,而且当时他求婚的时候,是“一条腿跪了下去”,在跪的时候还“含着泪”,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涓生的大男子主义思想。
他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只能忆起那些让他感到受辱的事。
这不能不说涓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对比涓生,子君就很不同了,子君是一个非常纯洁的女子,当涓生向子君求婚的时候,涓生知道子君允许他了,“她的脸色变成青白,后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
”显然,这是一个未经历过情事的少女的表情。
她接受了涓生,但是心中也有一丝疑惑,她不知道涓生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子君是什么都记得的: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诵。
涓生的举动,子君还记得。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子君对涓生是多么地在乎。
而涓生却自己不曾记得了,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涓生是不是把自己对子君的求婚行动仅仅是看做逢场作戏而已。
所以他不记得了。
涓生没有给子君饱满的爱,他不能给子君幸福,这使得子君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子君只能从回忆中才能找到一丝慰藉,子君是可怜的,她爱上了一个不值得她爱的男人——涓生,而这个男人在没有给她幸福的同时,他不仅仅没有好好反省自己,她回忆起过去甜蜜的时候反而觉得可笑与可鄙。
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可笑的。
这只能是这个男人的悲哀,从这时,子君就对涓生有些失望了。
子君为涓生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她为了涓生背弃了自己的家族,“到了后来两人相对的时候,他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
”“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徐国以前为了了解而现在看起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已经产生了厌弃情绪了。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生就像钟摆,只能在空虚和痛苦中度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空虚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痛苦吧。
”
在得到了子君之后,涓生开始厌烦了。
涓生认为子君是他前进的阻碍了,他忍受生活的苦难,大半是为了她,没了她,涓生就可以远走高飞,生路宽广的很。
这里涓生已经难以忍受子君了,当个体生命受到压迫的时候,涓生选择了自保。
这也是后来涓生要告诉子君不爱他了的原因。
到了后来,涓生到了阅书室去看书去了。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之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人生的要义忽略了。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能有所附丽。
”其实,在这里涓生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抛弃子君寻找借口,当涓生把抛弃子君的借口找得比较充分的时候,涓生的内心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时候,他就会抛弃子君,并且是毫不留恋地抛弃她。
“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
可是的,你——老实告诉我。
”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
”他把子君看做了负担,自己前行的负担,认为自己跟子君在一起会导致一同灭亡,因此在子君问他话的时候他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这样的话:“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了,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明明是自己不想要子君,把子君看做是负担,还冠冕堂皇地说对于子君是好事,还说子君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这就是涓生的伪装。
在自己的小品文在《自由之友》上面发表之后,他才想起子君,“生活的路还有很多,我也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
——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涓生他知道,没有他子君会怎么样?只有死。
但是涓生还是抛弃了子君。
子君只想告诉涓生,她走了,仅此而已。
可以想象,涓生把子君伤害成了什么样子,子君对这段感情已经绝望了,她对涓生已经没有什么想说的了。
她把家里的生活材料郑重地留给涓生一人,在不言中教涓生维持较久的生活。
我们再来看看涓生是怎么想的:“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舒了一口气。
”我真为子君感到不值,她爱上的是怎样的一个男人啊。
并且她竟然因此丧失了性命,
自始自终,涓生都没有给子君一个名分,从某种角度来说,子君只是涓生的一个附属品,一个玩偶而已。
当涓生的生活条件较为宽裕的时候,他就会子君一起生活在一起,而他的个体生命受到压迫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子君,并且为抛弃子君找各种借口,以寻求自己的心安。
到了最后,“我愿意真又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他寻觅子君是因为他的悔恨,他向子君忏悔仅仅是为了使自己心安而已,仅此而已,说得通俗一点,还是为了他自己。
到了最后“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读到这里大家就更应该看清涓生的嘴脸了。
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涓生那样的人,是不适合生活在一起的,如果上帝真要惩罚那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和一个同他一样自私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