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doc

  • 格式:docx
  • 大小:24.25 KB
  • 文档页数:1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篇一: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

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日前发布《XX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珠海、香港、海口、厦门、深圳、三亚、舟山、无锡、杭州、苏州位居前十。

从百强名单中统计得出,安徽凭借芜湖等9座城市入选数与广东、山东并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浙江、江苏。

据悉,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核心指标来自于城市建设与管理、房价收入比与人均住宅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等方面。

全国十强:珠海香港海口持续保持前三

XX年,在中国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排名中,珠海、香港、海口、厦门、深圳、三亚、舟山、无锡、杭州、苏州位居前十。

从前十名强城市的分布看,长三角地区有舟山、无锡、杭州和苏州四市入选,占比较高;海南省入选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海口和三亚双双位列十强,且位次较为靠前;整体看来,前10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海南省。

从XX年宜居竞争力全国十强的具体指数看,前十强差距相对较大,珠海一枝独秀特点突出,指数在0.9以上的城市只有香港,仅三座城市指数在0.8-0.9之间,0.8以下

的城市占据一半。此外,从连续三年全国十强的比较看,珠海、香港和海口是继XX年后,再次锁定前三。

百强分布:浙江11城全部入列百强安徽9城入选并列第三

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数量看:

浙江、江苏、广东、安徽、山东数量最多,分别达到11个、10个、9个、9个、9个;

江西、福建位列第二层级,入选城市分别为7个、6个;

辽宁、广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位列第四层级,入选全国宜居百强城市分别为4个、4个、4个、3个、3个、3个;

其他省份除黑龙江、宁夏、重庆为零外,都只有1个城市入选。

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比例看,浙江优势明显,11城全部入选百强;黑龙江12城、宁夏5城在全国宜居百强城市中颗粒无收,河南、甘肃、贵州、吉林、陕西、云南和山西入选比例也极低。

在报告统计的289个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安徽省的芜湖、合肥、铜陵均归属于“宜居竞争力最好”这一个板块,该板块共有50个城市,珠海高居第一,芜湖为20位,合肥为26位,铜陵为30位,芜湖成为安徽省排名最前的城市。

XX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多数城市宜居指数处中下水平

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个体规划建设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为准;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统地规划,导致城市化建设拥挤、零乱、不协调等问题凸显。

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其它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现。

高房价、低人均住宅面积已然成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约因素。未来,在放开二孩生育和高抚养比的影响下,城市的住房需求还会增加,在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贵城”住不起、“鬼城”无人住的难题会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宜居化建设。

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是城市宜居的关键因素

考察城市的宜居程度除环境、交通等指标外,与百姓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有住房条件。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通常使用房价收入比作为判断住房支付能力评价的主要指标。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而其指数,收入房价比(房价收入比的倒数),该数值越大表明房子越便宜,反之则房子越贵。

收入房价比和国内宜居城市指数的比较看,二者之间

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收入房价比的合理性是城市宜居水平高低的重要致因。

一般来说,收入房价比越高,宜居竞争力也越强;房价较高的城市宜居指数也普遍偏低。

篇二: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城市发展的明天探索城市创新的密码 XX年03月17日 16:57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导语: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成为中国奇迹最重要的支撑。凤凰国际智库推出《"城市改变中国"--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将中国城市的发展概括为:经济活力、宜居城市、智慧城市、开放城市、一带一路、城市化水平、创新水平等关键词,并依据关键词盘整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树立新的标准,为中国新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必要参考。改(原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和重要性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城市化率(以人口计算)仅为17.92%,XX年该指飙升至56.1%。超过半数中国居民为城市人口。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近三十余年来,我国人均GDP从381元上升至4.66万元,

上涨122倍,年均增长近9%;第一产业占比从1978年约30%下降到XX年不到10%,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从1978年约25%上升至XX年48.09%,并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主要受到要素投入的驱动。第一,不断增高的储蓄率为城市化提供了充裕的投资资金。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储蓄率从1992年的35%提升至XX

年的59%,近年常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常年位于世界前列。第二,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也为中国城镇化进程做出巨大贡献。城镇人口占比的快速提升和原农业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走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城镇工业与服务业密切相关。显然,没有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就不可能有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经济的大发展。

告别传统驱动模式,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核心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旧有的城市化和增长模式难以为继,转型迫在眉睫。首先,只讲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诸多后遗症,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华北的雾霾,近年来传统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率的断崖式下跌都提醒着人们该模式已逐渐到了尽头。其次,我国工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分工的中低端位置,大而不强。加工附加值低,贸易摩擦,面临东南亚其他低劳动成本国家的竞争威胁等。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