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6.97 KB
- 文档页数:17
伤寒杂病论经方及其原剂量伤寒杂病论经方及其原剂量经方重量、容量、度量换算:1 石(读 shi,后来读 dan)=四钧=29760克1 钧=三十斤=7440 克1 斤=248 克1 斤=16 两1 斤=液体250 毫升1 两=15.625克1 两=24 铢1 升=液体200 毫升1 合(音 ge)=20 毫升1 圭=0.5 克1 龠(yue)=10 毫升1 撮=2 克1 方寸匕=金石类 2.74 克1 方寸匕=药末约2 克1 方寸匕=草木类药末约 1 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 克一钱匕=1.5-1.8 克一铢=0.65 克一铢=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 克吴茱萸一升=50 克五味子一升=50 克半夏一升=130 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 1枚=20~30 克附子中者 1枚=15 克强乌头 1 枚小者=3 克强乌头 1 枚大者=5-6 克杏仁大者 10枚=4 克栀子 10 枚平均 15 克瓜蒌大小平均 1 枚=46 克枳实 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 1 枚约40 克厚朴 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 12 克1 斛=10 斗=20000 毫升 1 石=2 斛=100000 毫升1 斗=10 升=2000 毫升 1 斛=5 斗=50000 毫升1 升=10 合=200 毫升 1 斗=10 升=10000 毫升1 合=2 龠=20 毫升 1 升=10 合=1000 毫升1 龠=5 撮=10 毫升 1 合=100 毫升1 撮=4 圭=2毫升1 圭=0.5 毫升1 引=10 丈=2310 厘米 1 丈=10 尺=355 厘米1 丈=10 尺=231 厘米 1 尺=10 寸=35.5 厘米1 尺=10 寸=23.1 厘米 1 寸=10 分=3.55 厘米1 寸=10 分=2.31 厘米1 分=0.231 厘米。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方名用量(3g按3g计,如其中有升、合、个、枚者,请自行*3/15.625计算)白虎汤知母18g 石膏48g,碎 甘草6g,炙 粳米19.8144g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 石膏48g,碎 甘草6g,炙 粳米19.8144g 人参9g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 甘草6g(炙) 石膏48g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9g白术散白朮四分 川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白术附子汤白朮6g 附子3.84g半(炮去皮) 甘草3g(炙) 生姜4.5g(切) 大枣4.032g (擘)白通汤葱白四茎 干姜3g 附子3.84g,生,去皮,破八片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 干姜3g 附子3.84g,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白头翁汤白头翁6g 黄柏9g 黄连9g 秦皮9g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6g 秦皮 黄连 柏皮各9g柏叶汤柏叶 干姜各9g 艾三把百合地黄汤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百合滑石散百合3g(炙) 滑石6g(一作9g)百合鸡子黄汤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擘) 知母9g(切)百合洗方百合一升半夏干姜散药物组成】 半夏 干姜各等分半夏厚朴汤半夏17.28g 厚朴9g 茯苓12g 生姜15g 干苏叶6g半夏麻黄丸半夏 麻黄等分半夏散及汤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灸等分半夏泻心汤半夏8.64g,洗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 灸,各9g 黄连3g 大枣8.064g,擘奔豚汤甘草 芎藭 当归各6g 半夏12g 黄芩6g 生葛15g 芍药6g 生姜12g 甘李根白皮一升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g 桂枝9g,去皮 干姜6g 栝楼根12g 黄芩9g 牡蛎6g,熬 甘草6g,炙柴胡桂枝汤桂枝4.5g,去皮 芍药4.5g 黄芩4.5g 人参4.5g 甘草3g,炙 半夏4.32g,洗 大枣4.032g,擘 生姜4.5g,切 柴胡12g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g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g 半夏4.32g,洗 大黄6g 牡蛎4.5g,熬 大枣4.032g,擘柴胡加芒硝汤柴胡6g2g 黄芩3g 人参3g 甘草3g,炙 生姜3g,切 半夏0.48g,本云五枚,洗 大枣2.688g,擘 芒硝6g柴胡去半夏加栝萎根汤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9g 栝蒌根12g 生姜6g 大枣8.064g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48g,碎 太一禹余粮48g,碎赤丸茯苓12g 半夏12g(洗) 乌头6g(炮) 细辛3g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9g崔氏八味丸干地黄24g 山茱萸 薯蓣各12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9g 桂枝 附子(炮)各3g 大半夏汤半夏34.56g(洗完用) 人参9g 白蜜一升大柴胡汤柴胡24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8.64g,洗 生姜15g,切 枳实13.824g,炙 大枣8.064g,擘大承气汤大黄12g,酒洗 厚朴24g,炙,去皮 枳实17.28g,炙 芒硝3.456g 大黄附子汤大黄9g 附子11.52g(炮) 细辛6g大黄甘草汤大黄12g 甘草3g大黄甘遂汤大黄12g 甘遂6g 阿胶6g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6g 黄连3g大黄牡丹汤 大黄12g 牡丹3g 桃仁2.88g 瓜子半升 芒硝3.456g大黄蟅虫丸大黄十分(蒸) 黄芩6g 甘草9g 桃仁一升 杏仁20.16g 芍药12g 干地黄30g 干漆3g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大黄硝石汤大黄 黄柏 硝石各12g 栀子2.88g大建中汤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12g 人参6g大青龙汤麻黄18g,去节 桂枝6g,去皮 甘草6g,炙 杏仁3.072g,去皮尖 生姜9g,切 大枣6.72g,擘 石膏7.68g,碎大陷胸汤大黄18g,去皮 芒硝23.04g 甘遂1g大陷胸丸大黄24g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11.52g 杏仁10.08g,去皮尖,熬黑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 贝母 苦参各12g当归散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48g 白朮24g当归芍药散当归9g 芍药48g 芎藭24g,一作9g 茯苓12g 泽泻24g 白朮12g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9g 生姜15g 羊肉48g当归四逆汤当归9g 桂枝9g,去皮 芍药9g 细辛9g 甘草6g,炙 通草6g 大枣16.8g,擘。
1、栝蒌桂枝汤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2、麻黄加术汤烦痛湿气里寒攻,发汗为宜忌火攻,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3、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风湿身痛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4、防己黄芪汤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铢五甘通,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喘者再入五分麻,胃不和兮芍药加,三分分字去读,七钱五分今不差,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5、瓜蒂汤暍病阴阳认要真,热痛身重得其因,暑为湿恋名阴湿,二七甜瓜蒂可珍。
6、百合病总方歌百合病起百脉成,起居冒昧各难名,药投吐利如神附,头痛参观尿更明。
7、百合知母汤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涏沫七百合,别煎泉水是真鍼。
8、百合滑石代赭石汤不应议下下之差,既下还应竭旧邪,百合七枚赭弹大,滑须三两效可夸。
9、百合鸡子黄汤不应议吐吐伤中,必伏阴精上奉功,百合七枚洗去沫,鸡黄后入搅混融。
10、百合地黄汤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11、百合洗方月周不解渴因成,邪热留恋肺不清,百合一升水一斗,洗身食饼不和羹。
12、栝蒌牡蛎散洗而仍渴属浮阳,牡蛎蒌根并等量,研末饮调方寸匕,寒兼咸苦效愈常。
13、百合滑石散前此寒无热亦无,变成发热热堪虞,清疏滑石宜三两,百合烘筛一两需。
14、甘草泻心汤伤寒甘草泻心汤,却妙增参三两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医狐惑探源方。
15、苦参汤雄黄熏法苦参汤是洗前阴,下蚀咽干热更深,尚有雄黄熏法在,肛门虫蚀亦良箴。
16、赤小豆当归散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17、升麻鳖甲汤赤斑咽痛毒为阳,鳖甲周围一指量,半量雄黄升二两,椒归一两草同行。
18、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身痛咽痛面皮青,阴毒苛邪隶在经,即用前方如法服,椒黄务去特叮咛。
19、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鳖甲六柴胡,黄姜桂苇朴紫葳,夏胶芍甘ZHE 虫五,葶参各一曲麦二,赤硝十二三芩妇,乌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中医】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全总结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1# 跳转到 ? 倒序看帖打印字体大小: tT 发表于 2010-12-9 15:38 | 只看该作者[中医经典]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 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1.瓜蒌桂枝汤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2.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半两去节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4.防己黄芪汤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5.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6.白术附子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7.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8.一物瓜蒂汤瓜蒂二十个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9.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0.滑石代赭汤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棉裹),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棉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
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
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返璞归真读伤寒金匮之附录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汇总壹、方证出处索引一、基本病(用红字标出者为主要理解方证)(一)、太阳(13个方证)桂枝汤。
(《伤寒论》太阳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太阳上)麻黄汤,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太阳中)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奔豚)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少阴)麻黄加朮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二)、阳明(62个方证)白虎加人参汤(亦主三阳)。
(《伤寒论》太阳上)、(《金匮要略》痉湿暍)、(《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白虎汤(亦主三阳),调胃承气汤。
(以上《伤寒论》太阳上)栀子豉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栀子甘草豉汤,枳实栀子豉汤(有少阴胃气虚)(《伤寒论》太阳中)栀子大黄汤(有少阴胃气虚)(《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黄疸)栀子厚朴汤(有少阴胃气虚),栀子柏皮汤,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太阳中)抵当汤。
(《伤寒论》太阳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抵当丸。
(《伤寒论》太阳中)文蛤散(有少阴津虚)。
(《伤寒论》太阳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太阳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小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大承气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猪苓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蜜煎导与大猪胆汁。
(《伤寒论》阳明)茵陈蒿汤。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黄疸)麻子仁丸(有少阴津虚)。
(《伤寒论》阳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方剂《仲景全书》共计常用药172味,均出自《神农本草经》。
在《伤寒论》398条中,计113方。
为方便检索计,兹按方名首字母(以英文字母序)排列如下。
有关方剂剂量,根据出土的汉代大司权,其斤两等衡今折算如下: 1斤=16两=250g,即一两约今15g;1两=10钱=24铢,即1铢约今0.65g;一分=4g;一圭=0.5g;一撮=2g;一钱匕=金石类2g,草木类1g;一方寸匕=金石类5~6g,草木类3~4g一升=十合=200m|;其它:①梧子大=黄豆大②蜀椒、吴茱萸一升=50g③葶苈子一升=60g④五味子、半夏一升约等于80g⑤虻虫一升=16g⑥石膏鸡子大约4Og,瓜蒌实平均一枚45g,枳实一枚约15g⑦杏仁、桃仁十枚约4g,栀子十枚约12g⑧附子大者一枚20~30g,中者一枚15g,小者10g;乌头大者一枚5~6g,小者3g⑨厚朴一尺30g,竹叶一握约12gAB1、白虎汤知母六两(30gx3),石膏一斤(80gⅹ3),炙甘草二两(10gx3),粳米六合(5Ogx3)。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白虎加人参汤知母六两(30gⅹ3),石膏一斤(80gx3),炙甘草二两(1Ogx3),粳米六合(50gx3),人参三两(15gx3)。
上五味,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可服,立秋后不可服。
正、二、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3、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15gx2),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20gx2)。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4、白通汤葱白四茎(2茎X2),干姜一两(7.5gX2),生附子一枚(5~7.5gx2)。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5、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7.5gX2),附子一枚(5~10gX2)、人尿五合(100m|)、猪胆汁一合(10m|)。
金匮要略》方剂总汇(完整版)金匮199首方1.栝楼桂枝汤方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2.葛根汤方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
3.大承气汤方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各量四两半、斤、五枚、三合。
4.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各量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
5.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各量半两、一两、半两、十个。
6.防己黄芪汤防己、甘草、白术、黄芪,各量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
7.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各量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
8.白术附子汤方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各量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
9.甘草附子汤方甘草、白术、附子、桂枝,各量二两、二两、二枚、四两。
10.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各量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
11.一物瓜蒂汤XXX,二十个。
1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知母,各量七枚、三两。
1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滑石、代赭石,各量七枚、三两,如弹丸大一枚。
14.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各量七枚、一枚。
1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生地黄汁,各量七枚、一斤。
16.百合洗方百合,一斤。
17.栝楼牡蛎散方栝楼根、牡蛎,各量适量。
18.百合滑石散方百合、滑石,各量一两、三两。
19.甘草泻心汤方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各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
20.苦参汤方苦参,一斤。
21.雄黄熏方雄黄。
22.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当归,各量三斤三两。
23.升麻鳖甲汤方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各量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
24.鳖甲煎丸方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各量二分、一斗、一斛、五斗。
金匮要略中方子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先煮麻黄,去上沫,覆取微似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防已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桂枝附子汤方(即桂枝汤去芍+附子)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附子三枚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白术附子汤方(我注:即桂枝附子汤方去桂+白术)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击皮)桂枝四两(去皮)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两(切)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劈)鸡子黄一枚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黄汁一升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赤小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升麻鳖甲汤方{升麻鳖甲汤,归椒草雄黄}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研)半两鳖甲(炙)手指大一片防己地黄汤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附姜术甘草防.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桂枝汤加麻黄、防风、石膏、知母、白术、附子}乌头汤方乌头汤治寒湿痹,麻黄芪草芍药蜜.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口父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桂枝汤-甘草+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芎穷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各六分人参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穹穷二两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五味子半斤大枣七枚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奔豚汤方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捣)一枚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扑半斤(去皮,炙)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药服用频次、服用量初探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开创者,其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处处体现理法方药的思想。
通过对这两本著作的学习研究,发现其中记载的方药服用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1]。
可见仲景方药服用方法很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
本文将从药物服用频率、服用量等进行论述。
通过论述,以期为临床选用和研究提供参考,并就正于同道。
服用频率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服用次数整理发现,其丰富的服用频率包括:顿服、日一服、日二三服、多服等。
1.1、顿服“顿服”就是将一次煎好的药一次快速服完,其原因多为取效快、药效专、药力宏。
“顿服”的运用在于其药量大、效力专,如太阳篇61条干姜附子汤因误治导致的阳气暴虚证。
这种服法主要用于病情危急、病势严重情况下的急救,可以快速缓解病情[2]。
如“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脓成证,顿服可以快速控制病情、降低变证、坏证的发生[3]。
基于顿服发挥作用的特点而被用于危急重症的治疗,如误汗伤损心阳,其用桂枝甘草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4]。
顿服用于邪实正已虚的重症,这样可以使药力集中,迅速收效[5]。
太阳病篇166条瓜蒂散治疗痰饮结胸证,通过治法“八法”分析发现,此种服法由于其效力洪、药性专特点,多用于由催吐痰涎、通下腑实导致的危急重症[6]。
同样由于顿服时药量大,可以推动药物快速下行到达下焦,如“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中下瘀血汤治疗妇人淤血结余胞宫证。
快速大量服药可以使药效快速到达下焦,治疗下焦疾病[7]。
正是由于采用“顿服”的方药多是药性偏向度高、发挥作用迅猛,如果运用不当就难免会产生不良后多,顿服法,量少尚可,大量则有可能帮助病邪,即加重心血管负担[8]。
1.2、日一服“日一服”就是一次将一天的量服完,如十枣汤,“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9]。
《金匮要略》199首方组成及用量金匮199首方1 栝楼桂枝汤方 6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2 葛根汤方 7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三两十二枚3 大承气汤方 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4 麻黄加术汤方 5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三两二两一两七十个四两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4麻黄甘草薏苡仁杏仁半两一两半两十个6 防己黄芪汤 4防己甘草白术黄芪一两半两七钱半一两一分7 桂枝附子汤方 5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四两三两三枚二两十二枚8 白术附子汤方 5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二两一枚半一两一两半六枚9 甘草附子汤方 4甘草白术附子桂枝二两二两二枚四两10 白虎加人参汤方 5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六两一斤二两六合三两11 一物瓜蒂汤 1瓜蒂二十个12 百合知母汤方 2百合知母七枚三两13 滑石代赭汤方 3百合滑石代赭石七枚三两如弹丸大枚一14 百合鸡子汤方 2百合鸡子黄七枚一枚15 百合地黄汤方 2百合生地黄汁七枚一斤16 百合洗方 1百合一斤17 栝楼牡蛎散方 2栝楼根牡蛎18 百合滑石散方 2百合滑石一两三两19 甘草泻心汤方 7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斤20 苦参汤方 1苦参一斤21 雄黄熏方 1雄黄22 赤小豆当归散方 2赤小豆当归三斤三两23 升麻鳖甲汤方 6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雄黄鳖甲二两一两一两二两半两手指大一片24 鳖甲煎丸方 25鳖甲射干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韦十二分三分三分六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一分三分厚朴牡丹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蜇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三分五分二分三分一分一分五分三分四分十二分六分桃仁锻灶下灰清酒二分一斗一斛五斗25 白虎加桂枝汤方 5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六两二两一斤二合三两26 蜀漆散方 3蜀漆云母龙骨27 牡蛎汤方 4牡蛎麻黄甘草蜀漆四两四两二两三两28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7柴胡人参黄芩甘草栝楼根生姜大枣八两三两三两三两四两二两十二枚29 柴胡姜桂汤 7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甘草半斤三两二两三两四两三两二两30 侯氏黑散 14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四十分十分三分三分三分八分十分三分三分五分三分干姜川芎桂枝三分三分三分31 风引汤 12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四两四两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六两六两六两六两紫石英石膏六两六两32 防己地黄汤 5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一钱三钱三钱二钱二斤33 头风摩散方 2大附子盐一枚34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9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四两三两二两二两五两五两四两四两二枚35 乌头汤方 5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三两三两三两五枚36 矾石汤 1矾石二两37 《古今录验》续命汤 9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四十枚38 《千金》三黄汤 5麻黄独活细辛黄芪黄芩五分四分二分三分三分39 《近效方》术附汤 3白术附子甘草二两一枚半一两40 崔氏八味丸 8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41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 6麻黄石膏生姜甘草白术大枣六两半斤三两二两四两十五枚4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5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三两三两三两六两十二枚4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7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三两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三两三两44 天雄散方 4天雄白术桂枝龙骨三两八两六两三两45 小建中汤方 6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三两三两十二枚六两三两一斤46 黄芪建中汤方 7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47 薯蓣丸方 21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甘草川芎麦门冬芍药三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十分二十八分六分六分六分白术杏仁人参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六分六分七分五分五分五分七分三分二分六分百枚48 酸枣仁汤方 5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深师有生姜二两)二斤一两二两二两二两49 大黄蜇虫丸方 12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十分二两三两一斤一斤四两十两一两一斤百枚蛴螬蜇虫一斤半斤50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9甘草桂枝生姜麦门冬麻仁人参阿胶大枣生地黄四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三十枚一斤51 《肘后》獭肝散 1獭肝52 甘草干姜汤方 2甘草干姜四两二两53 射干麻黄汤方 9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十三枚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七枚大者八枚54 皂荚丸方 1皂荚八两55 厚朴麻黄汤方 9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五两四两如鸡子大半斤半斤二两二两一斤半斤56 泽漆汤方 9半夏紫参(一作紫菀)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半斤五两三斤五两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57 麦门冬汤方 6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七升一斤三两二两三合十二枚58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葶苈大枣59 桔梗汤方 2桔梗甘草一两二两60 越婢加半夏汤方 6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半斤61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9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半斤二两62 《千金》甘草汤 1甘草二两63 《千金》生姜甘草汤 4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五两三两四两十五枚64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5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皂荚三两三两二两十枚二枚65 《外台》桔梗白散 3桔梗贝母巴豆三分三分一分66 《千金》苇茎汤 4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二斤半斤五十枚半斤67 奔豚汤方 9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二两二两二两四两二两五两二两四两一斤68 桂枝加桂汤方 5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6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4 茯苓甘草大枣桂枝半斤二两十五枚四两70 栝楼薤白白酒汤方 3栝楼实薤白白酒一枚半斤七升71 栝楼薤白半夏汤方 4栝楼实薤白半夏白酒一枚三两半斤一斗7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5枳实厚朴薤白桂枝栝楼实四枚四两半斤一两一枚73 人参汤方 4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三两三两三两三两7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3茯苓杏仁甘草三两五十个一两75 橘枳姜汤方 3橘皮枳实生姜一斤三两半斤76 薏苡附子散方 2薏苡仁大附子十五两十枚77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3桂枝生姜枳实三两三两五枚78 乌头赤石脂丸方 5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一两一分半两一两一两79 九痛丸 6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80 厚朴七物汤方 7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十枚五枚二两五两81 附子粳米汤方 5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一枚半斤一两十枚半斤82 厚朴三物汤方 3厚朴大黄枳实八两四两五枚83 大柴胡汤方 8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半斤三两三两半斤四枚二两十二枚五两84 大承气汤方 4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两半斤五枚三合85 大建中汤方 4蜀椒干姜人参胶饴二合四两二两一斤86 大黄附子汤方 3大黄附子细辛三两三枚二两87 赤丸方 4茯苓乌头半夏细辛(《千金》作人参)四两二两四两一两88 大乌头煎方 1乌头大者五枚89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3当归生姜羊肉三两五两一斤90 乌头桂枝汤方 6乌头桂枝汤91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9柴胡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甘草半夏大枣四两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半一两二合六枚92 《外台》走马汤 2杏仁巴豆二枚二枚93 瓜蒂散方 3瓜蒂赤小豆香豉一分一分七合94 麻子仁丸方 6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二升半斤一斤一斤一尺一斤95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4甘草白术干姜茯苓二两二两四两四两96 苓桂术甘汤方 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两三两三两二两97 甘遂半夏汤方 4甘遂半夏芍药甘草三枚十二枚五枚如指大一枚98 十枣汤方 4芫花甘遂大戟大枣99 小青龙汤方 8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三两三两半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00 木防己汤方 4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三两十二枚二两四两10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5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二两二两四两三合四两102 泽泻汤方 2泽泻白术五两二两103 厚朴大黄汤方 3厚朴大黄枳实一尺六两四枚104 小半夏汤方 2半夏生姜一斤半斤105 己椒苈黄丸方 4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06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3半夏生姜茯苓一斤半斤三两107 五苓散方 5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一两一分三分三分三分二分108 《外台》茯苓饮 6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三两三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四两109 茯苓五味甘草汤方 4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四两四两三两半升110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5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四两三两三两三两半升111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6 茯苓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四两三两二两二两半升半升112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方 7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113 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方 8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四两三两半升三两三两半升半升三两114 文蛤散方 1文蛤五两115 栝楼瞿麦丸方 5栝楼根茯苓薯蓣附子瞿麦二两三两三两一枚一两116 蒲灰散方 2蒲灰滑石七分三分117 滑石白鱼散方 3滑石乱发白鱼二分二分二分118 茯苓戎盐汤方 3茯苓白术戎盐半斤二两弹丸大一枚119 猪苓汤方 5猪苓茯苓阿胶滑石泽泻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120 防己黄芪汤方 4防己黄芪白术甘草一两一两一分三分半两121 越婢汤方 5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六两半斤三两十五枚二两122 防己茯苓汤方 5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三两三两三两六两二两123 甘草麻黄汤方 2甘草麻黄二两四两124 麻黄附子汤方 3麻黄甘草附子三两二两一枚125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4黄芪芍药桂枝苦酒五两三两三两一升126 桂枝加黄芪汤方 6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黄芪三两三两二两三两十二枚二两127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7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细辛附子三两三两二两十二枚二两二两一枚128 枳术汤方 2枳实白术七枚二两129 茵陈汤方 3茵陈蒿栀子大黄六两十四枚二两130 硝石矾石散方 2硝石矾石131 栀子大黄汤方 4栀子大黄枳实豉十四枚一两五枚一升132 猪膏发煎方 2猪膏乱发半斤如鸡子大三枚133 茵陈五苓散方 2茵陈蒿五苓散十分五分134 大黄硝石汤方 4大黄黄柏硝石栀子四两四两四两十五枚135 《千金》麻黄醇酒汤 2麻黄清酒三两五升136 桂枝救逆汤方 7桂枝甘草生姜牡蛎龙骨大枣蜀漆三两二两三两五两四两十二枚三两137 半夏麻黄丸方 2半夏麻黄138 柏叶汤方 4柏叶干姜艾马通汁三两三两三把一升139 黄土汤方 7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中黄土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140 泻心汤方 3大黄黄连黄芩二两一两一两141 茱萸汤方 4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一升三两六两十二枚142 半夏泻心汤方 7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半升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三两143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6黄芩甘草芍药半夏生姜大枣三两二两二两半升三两十二枚144 猪苓散方 3猪苓茯苓白术145 四逆汤方 3附子干姜甘草一枚一两半二两146 小柴胡汤方 7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半斤三两三两三两半斤三两十二枚147 大半夏汤方 3半夏人参白蜜二升三两一升148 大黄甘草汤方 2大黄甘草四两一两149 茯苓泽泻汤方 6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半斤四两二两二两三两四两150 文蛤汤方 7文蛤麻黄甘草生姜石膏杏仁大枣五两三两三两三两五两五十枚十二枚151 半夏干姜散方 2半夏干姜152 生姜半夏汤方 2半夏生姜汁半升一升153 橘皮汤方 2橘皮生姜四两半斤154 橘皮竹茹汤方 6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二升二升三十枚半斤五两一两155 小承气汤方 3大黄厚朴枳实四两二两大者三枚156 桃花汤方 3赤石脂干姜粳米一斤一两一升157 白头翁汤方 4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58 栀子豉汤 2栀子香豉十四枚四合159 通脉四逆汤方 3附子干姜甘草大者一枚三两(强人可四两)二两160 紫参汤方 2紫参甘草半斤三两161 诃梨勒散方 1诃梨勒十枚162 《外台》黄芩汤 6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三两三两三两一两十二枚半升163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3薏苡仁附子败酱十分二分五分164 大黄牡丹汤方 5大黄牡丹桃仁瓜子芒硝四两一两五十个半升三合165 王不留行散方 9王不留行蒴翟细叶桑东南根(白皮)甘草川椒黄芩干姜十分十分十分十八分三分二分二分芍药厚朴二分二分166 排脓散方 4枳实芍药桔梗鸡子黄十六枚六分二分一枚167 排脓汤方 4甘草桔梗生姜大枣二两三两一两十枚168 鸡屎白散方 1鸡屎白169 蜘蛛散方 2蜘蛛桂枝十四枚半两170 甘草粉蜜汤方 3甘草粉蜜二两一两四两171 乌梅丸方 10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三百枚六两十两一斤四两六两四两六两六两六两172 桂枝茯苓丸方 5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173 芎归胶艾汤方 7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四两 -174 当归芍药散方 6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三两一斤四两四两半斤半斤175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3干姜人参半夏一两一两二两176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3当归贝母苦参四两四两四两177 葵子茯苓散方 2葵子茯苓一斤三两178 当归散方 5当归黄芩芍药川芎白术一斤一斤一斤一斤半斤179 白术散方 4白术川芎蜀椒牡蛎三分三分三分180 枳实芍药散方 2枳实芍药181 下瘀血汤方 3大黄桃仁蜇虫二两二十枚二十枚182 竹叶汤方 10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附子大枣生姜一把三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一枚十五枚五两183 竹皮大丸方 5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白薇二分二分一分七分一分184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6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柏皮二两二两二两三两三两三两185 《千金》三物黄芩汤 3黄芩苦参干地黄一两二两四两186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6当归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四两三两六两三两二两十二枚187 半夏厚朴汤方 5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一升三两四两五两二两188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3甘草小麦大枣三两一斤十枚189 温经汤方 12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甘草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半夏麦门冬半升一升190 土瓜根散方 4土瓜根芍药桂枝蜇虫三两三两三两三两191 旋复花汤方 3旋复花葱新绛三两十四茎少许192 大黄甘遂汤方 3大黄甘遂阿胶四两二两二两193 抵挡汤方 4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三十个三十个二十个三两194 矾石丸方 2矾石杏仁三分一分195 红蓝花酒方 1红蓝花一两196 肾气丸方 8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两四两四两三两三两三两一两一两197 蛇床子仁 1198 狼牙汤方 1狼牙三两199 小儿疳虫蚀齿方 2雄黄葶苈。
经方中的药物剂量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实测结果·标定值杏仁70个=21-25-28克·30g桃仁100个=30克·30g乌梅100枚=90-450克·90g栀子14枚=12.6-14-21克·15g半夏14枚=9.8-12.5g·10g枳壳(枳实)1枚=14-18-20克·15g附子1枚=20-25克,大者1枚=30克·15g瓜蒌1枚=23-46克,小、中、大者=30-60-130克·45g 石膏如鸡子大1枚=40-60-70克·60g生草乌1枚=5克·5g乌头1枚=3-5-10.5克·5g水蛭10个=14-26-26.5克·25g虻虫10个=1.2-3.3克·3g竹叶1把=12-24克·15g大枣12枚=42克·45g五味子半升(100毫升)=25-31-37克·30g吴茱萸半升(100毫升)= 25-35-40克·30g蜀椒半升(100毫升)=25克·30g薤白半升(100毫升)=33克·30g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30g生半夏半升(100毫升)=45-50-55.7克·45g麦冬半升(100毫升)=30-60-71克·60g麻仁半升(100毫升)=50-62克·60g酸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60g豆豉半升(100毫升)=50-58.5克·60g芒硝半升(100毫升)=60-85克·60g葶苈子半升(100毫升)=30-65克·60g梗米1升(200毫升)= 172-176克·1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178.5克·180g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250g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100g虻虫1升(200毫升)=16克·16g根据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于东汉光和二年(179)铸造,由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光和大司农铜权”,折合东汉时期的1斤为今之250g,1两为15.625g,1铢约0.65g。
刚搜来的,供参考字号:大中小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
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换算标准为准.陕西省中医院中医内科高少才〖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6】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张浩良瞿融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大枣30枚=105克*半夏14枚=12.5克*杏仁50枚=17.7克*栀子15枚=15.4克*水蛭20枚=52克*虻虫20枚=2,3克*桃仁50枚=15.2克乌梅100枚=450克*栝蒌1枚=46克石膏鸡子大1枚=40克竹叶1把=24克枳实3枚=42克*附子1枚=3.4克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据刘云论经方汉今剂量的折算:*附子1枚=25克*杏仁50枚=20克*栀子15故=15克*桃仁50枚=15克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1、东垣方的药物剂量换算标准折算,以【《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对照表中的换算标准为准.〖1〗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2〗【汉代】一弹丸=一鸡子黄=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细麻子=320黍(经实测得到的结果表明:该换算关系中换算比例过小,即一弹丸应折合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关系则保持一致,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这与《方剂学》第六版中换算关系较一致.【汉代】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中华临床中药学》雷载权张廷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3〗【现代测定】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剂量),1钱匕约合1.82 ml:含金石药约1g; 草本药约0.7g; 根据《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五味子直径为0.5---0.8毫米,估算得其体积约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长4-5毫米,直径为3-4毫米,估算其体积约为0.025毫升, --【《中华临床中药学》引自【朱颜《中国历代医用度量衡考》】根据现代测定的结果,可大致推算出:一鸡子黄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4〗【晋以后】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一两为二十四铢)【宋代】10毫为1厘,10厘为1分,10分为1钱,10钱为1两,16两为1斤引用本草纲目:4刀圭为1撮;10撮为1勺;10勺为1合;10合为1升……--【《临床中药学》翁维良房书亭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 第一版】〖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状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积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
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对贿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药大辞典·附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6】1鸡子黄=1弹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一升约为三至九两,.(怀疑为汉代的容积计量)--【《方剂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第一版】2、某些药物的剂量未用斤、两、钱、分表示,而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实测结果:*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乌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吴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麦冬1升(200毫升)=60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古方中特殊计量的实测与探讨张浩良瞿融浙江中医杂志1987 4 177*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贿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虻虫10个3.333g, *栀子10枚9g, 枳实1枚1.5g,*枳壳1枚20g, *半夏10枚7g, *乌梅10枚9g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麦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