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建筑空间格局的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体系,有着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现以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为立足点,对其进行一定层面上的分析。
首先,需要界定文中“中国古建筑”的范围,这里取狭义的中国建筑概念,即在中国本土发展的木构建筑。
1、空间格局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单体建筑的结构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备,例如为了便于制造和施工,古代工匠在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将斗的尺寸当作一种单位,作为房屋其他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单位;远景设计研究在设计研究中发现中国古建筑在基本制度与形态上少有质的变化,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建筑都是基于这种设计和建造原则所成,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的大殿等等,相互之间的区分除了在于单体尺度或其采用的形制、装饰等以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空间格局。
中国古建筑更多的是以建筑组群的形式出现,当建筑单独出现时,往往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作为单体的建筑其空间格局也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往往不是一个标准单体平面所反映的那样简单,它们多是组合生成的结果,是与环境相呼应的结果。
在研究中国古建筑时,目光不仅要落在单体建筑上,还应当深入研究其空间格局的问题。
2、建造背后的观念在构成中国古建筑单体的标准构件、标准制作工艺、以及标准的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正是由群体建筑的组合或单体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完成了人们对各类空间的需求。
不同的空间格局实现了不同人群的理想生活,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再到国家的统治者。
而这种现实中的空间格局反过来也以自身对生活的影响力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
2.1从四合院到紫禁城四合院作为建筑组合的经典范例,不仅存在于中国北方城市中,在南方也有类似关系的建筑,如云南民居中的一颗印,四川民居的小天井等等。
两千年前汉朝墓中的画像砖上就记载了这种空间格局:庭院分左右两部分,左面部分又分前后两重院落,由四周的房屋和廊围合而成,右面是附属部分。
画面上有席地坐在堂屋中的主人,有在侧院扫地的仆人,还有鸡、狗、鹤等动物,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组合形式,也反映了处在某种生活状态下的人们的生活理想。
我国古典建筑空间处理与造型分析摘要: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建筑艺术风格因地域和民族等而异,但在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处理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明显区别于西方并享誉全球。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建筑思想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有明显的反应,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塑造,这是我国古典建筑被人门奉为经典并世代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着重对古建筑的空间处理和建筑的造型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现代建筑设计要积极吸取传统建筑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处理;造型;天人合一Abstract: China’s ancient architectural art has a long history, architectural styles due to geographic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group layout, space,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and world-renowned.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ancient China stands for “Heaven”, this simple architectural ideas in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s have a significant reaction,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hap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architecture of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which is China’s classical architecture was door regarded as a classic and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wo aspects of spatial processing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and architecture modeling,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To actively absorb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patial processing; modeling; Heaven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中国古建筑空间设计理念中国古建筑空间设计理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认知与追求。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空间设计的一些重要理念。
1. 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追求以自然元素为基础的设计。
比如,在园林设计中,注重营造四季变化的景观和采用自然景物的元素,如水、山、亭、树等,使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促进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2. 体现中庸之道:中国古建筑设计追求中庸之道,即遵循“不偏不倚”的原则。
建筑布局和形式力求简洁、稳定、谨慎,平衡各种矛盾因素,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均衡,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稳定与平衡的追求。
3. 尊重人的尺度和感官体验:中国古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注重人的尺度和感官体验。
比如,在宫殿和庙宇中,经常采用巧妙的透视和缩放手法,使建筑元素和空间在不同的视角和距离下产生变化,给人以意境和艺术上的享受。
4. 追求精神与心灵的抒发:中国古建筑注重精神和心灵的抒发,追求与宇宙和精神世界的连接。
比如,在寺庙或园林中,通常有着藏龙卧虎之势,或有着特定的地理和环境意义,以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和思考。
5. 尊重文化传统与历史文化:中国古建筑的设计中,注重尊重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建筑形式、结构和装饰元素通常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传承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总之,中国古建筑空间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的融合、中庸之道的追求、人的尺度和感官体验、精神与心灵的抒发,以及对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尊重。
这些理念不仅在古代建筑中有所体现,而且对于现代建筑设计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加和谐、舒适和有意义的空间。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和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是这些文化内涵的重要表达方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建筑之美。
首先,我们来了解古建筑的空间布局。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通常包括庭院、厅堂、厢房等,以及与周围环境相连的门、门楼,呈现出一个开放而有序的空间序列。
庭院作为建筑的核心部分,常常被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营造宁静和轻松的氛围。
庭院往往由门廊环绕,连接着各个房屋。
门廊的作用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起到过渡空间的作用,使人从外界进入古建筑后,逐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
古建筑的庭院往往被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院通常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面向大门,给予人们宽敞和欢迎的感觉。
中院是庭院的核心区域,常常有中央花坛或水池,以及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如楼阁或正堂。
后院则是一个安静、私密的区域,常常用来安置主人和家人的起居场所。
其次,我们来探讨古建筑的功能分析。
古建筑的空间布局往往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古人在设计古建筑的时候,注重功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例如,厅堂作为会客和举办重要活动的场所,通常被设计得宽敞、高大,以展示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厢房则是用来居住的,不同功能的厢房往往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布置。
比如,卧室需要安静、温暖的环境,而厨房则需要通风、明亮的空间。
古建筑的功能还体现在一些特殊的空间设计上。
例如,书房作为古人读书、写字的地方,往往被安置在安静、明亮的地方,有一定的私密性。
花园则是古人追求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以及欣赏四季美景的场所。
另外,古建筑常常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区域,如健身区、祭祀区等,这些区域常常分布在古建筑的不同区域,以满足不同需求。
总之,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析是我们理解古建筑内涵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古建筑的空间布局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的感受体会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体现。
中国古建筑的感受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首先,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宏伟的感觉。
古建筑通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和精细的木结构,以及巧妙的屋顶设计和雕刻装饰,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
这些建筑常常具有高大的悬山式屋顶和优美的曲线,使人感到庄严肃穆,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其次,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融入自然的感觉。
古建筑在设计上通常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建筑师在设计中常常考虑到周围的山水、植被和光线等因素,使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例如,古代的庭园建筑常常以水池和假山作为核心,通过布局和种植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丽的氛围,让人感到身心舒畅。
第三,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
这些古建筑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构造技巧,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兴盛。
在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的变化,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见证,使人产生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思考。
最后,中国古建筑给人一种宁静和内敛的感觉。
古建筑常常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功能的合理利用,通过合适的比例和尺度来营造安静和谐的氛围。
这种宁静和内敛的氛围让人感到舒适和平静,使人能够从喧嚣的世界中得到片刻的安宁和休憩。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给人以庄重、融入自然、历史沧桑和宁静内敛的感觉。
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对建筑艺术和自然美的追求的体现。
通过欣赏和了解古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建筑分析——保留——重构——新生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古建筑形成原因,对有价值的结构模式进行保留,应用古代人民的智慧重构现代会虚哦,并融合当前需要,使古建扎根于现代。
既保护了文化,传承古代精神,又给人精神上和物质上美和适用的享受。
标签:结构分析;院落解构;传承中国古代建筑品种繁多,北方的皇家建筑,满眼北宋金碧;二是南方园林寺观,好似水墨写意,全是南宋文人情趣。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背景部分往往是由一个色相的色彩在不同明度主纯度上变化构成的。
如若价记载应用,岂不白白浪費大好资源。
一、古建筑格局的形成原因从唯心主义来说,事物的外在形态构造布局都应该是物主人内心的写照,而宅院布局更是感情体现和社会大感情影响下对人们感情影响的记载。
1.男尊女卑对院落中后花园和小园林的影响院落是女眷的活动场地,一般在庭院中的最后位,院落提供家人不需出行即可一饱春色的环境,中国式的园林布局灵活,曲折变化。
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古代女眷不能经常出门活动,“庭院深深深几许”写的便是怨妇伤春之情,但只能被深深的院落掩埋。
而会客公务之所自然设置在宅院的最前方,有一点外人勿入内室避嫌的情怀在里面。
2.忠信礼义之邦影响布局礼义之道,深入民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更是在院落中体会的淋漓尽致。
中轴对称中,中为最大,厢房为侧,等级制度深入骨髓,宾主关系一目了然。
而单栋房屋多方整规矩,空间变化不大,关联不也大,多独立成舍。
3.内与外强烈的划分进入宅院入口会有影壁,不仅是起到障景的作用,更对园内隐私的保护,外是公共的空间,内部是自己的小天地,不容别人窥视,更不会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独立于社会的私人天地。
二、古建难以保护,出现传承断层的原因分析1.闭塞的信息交流,突然而来的文化冲击闭关锁国少发展变化,到强行开放被迫接受中间并没有足够空间过渡,造成古城与现代化建筑不融合,公共设施不配套的问题。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的空间布局手法作者:刘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中国古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独具特色,通过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反映出中国人博大精深的建筑思想文化。
本文依托于中国古建筑中的门文化,屋顶文化与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文化,分析空间的渗透、和谐、秩序,以小见大,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形象化。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门文化;屋顶文化;建筑组群;空间布局中图分类号:TU-8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140-02中国关于空间的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辩证的对空间做出精辟的评述:“埏值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矛盾的对立统一来说,空间与建筑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相对关系,建筑是围合界定的空间,同时正是由于空间的存在才赋予了建筑存在的真正价值。
道家思想强调“万物含情,天地化生”,应该从自然中寻找真正的创造源泉,因此古人将“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融于中国艺术创造的方方面面,所谓“外师造化,终得心源”,中国古建筑的创造正是以现实美源泉,再经过古人主观情思熔铸与再造,进而转化为艺术美,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意境美。
一、门里乾坤——空间的的渗透《周易》中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
”乾者代表天、阳,是天下最刚建的;坤者代表地、阴,是天下最柔顺的。
乾于辟时直遂不挠,坤于阖时闭藏微伏,辟者吐生万物,阖者包藏万物,因此门的一辟一阖之间,就体现了吐故纳新的变化统一。
《周易》从阴阳变化,矛盾相互转化的角度阐述了国人对门文化的认识,这与空间组织形式中的渗透手法殊途同归。
渗透是一种空间渐进式的转化,是两相邻空间若分隔时并不是把它完全隔断,而是有意识的让空间相互贯通,意断实连,隔而不断,透而不敞,从而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而建筑之门就是这空间隔与透的节点枢纽,在衔接、过渡、融合、延伸内外空间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与西方建筑不同,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不仅仅是外观的美感,更注重内部空间的布局与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义,以期深入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的是传统的对称与平衡。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建筑往往沿中轴线对称布局。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仅体现了建筑的美感,更代表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反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获得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平衡的价值观。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的是空间的层次感与流动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通常包括前院、中院和后院等层次感明显的空间。
这种层次感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结构上,更体现在不同空间之间的连接与过渡上。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通过门、廊、院落等构筑起一个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空间,使人们在其中形成一种有序的流动感。
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有利于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与采光,更给人一种舒适与宽敞的感觉。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的是室内外的融合与自然环境的呼应。
中国古代人崇拜大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布局上,建筑往往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巧妙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以造园池塘为中心,让建筑与水景相互辉映;山水画将山川景色融入到建筑的室内之中,使人们仿佛置身山水之中。
这种布局方式既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更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还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与文化传统。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非常重要,注重集体与个体的和谐发展。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倾向于注重集体活动的场所,并且在布局上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府邸常常会有一个大型的中厅,用来举办宴会和集会,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团结。
第1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空间格局的布局与设计一直是人类智慧与文化的体现。
从古代的宫殿、园林,到现代的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空间格局无处不在,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空间格局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在我国古代,人们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应当和谐共生。
在空间格局的布局中,这种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古代宫殿的建筑风格讲究对称、稳重,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园林设计则注重借景、造景,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追求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
城市规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力求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室内设计则强调人与空间的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空间。
我认为,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又能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二、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空间格局的布局应当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因素。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空间格局各具特色。
例如,江南水乡的园林,以水为主题,将水、桥、亭、楼等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西北高原的民居,则多采用土木结构,注重保温、防晒,体现出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些空间格局的布局,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同样需要因地制宜。
例如,针对不同气候、地形、文化背景,采用相应的建筑风格、景观设计,使空间格局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我认为,因地制宜的空间格局,既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能展现地域特色,为人们提供独特的居住体验。
三、以人为本,关注需求空间格局的布局应当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古代,人们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实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现代设计理念更是将人性化设计放在首位,力求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空间。
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意蕴丰富而深邃,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情调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大屋顶、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等特色,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我国建筑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所关注,但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论述尚不多见。
全面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对于我们深入把握和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平面群体组合等,来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组合。
这一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尤其在封建社会,建筑活动始终受着“恋祖情结”、“浓于伦理”的“理治”和“天人合一”时空观的深刻影响,以及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限制,“除了一些高台建筑以及佛塔之类比较高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显得平缓;不是执着地建造像西欧中世纪那样的教堂尖顶,而是热衷于使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
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建筑之“大”及其功能的丰富多彩,一般不是在于建筑单体的向高空发展,而是表现在它的群体组合上,在地面上向四面作横向有序的铺开,在群体组合中作出回旋与往复。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要的也就是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一切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各类建筑莫不如此。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观念上,不同于西方的注重建筑单体的个性和审美效果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
故宫空间赏析文故宫空间赏析。
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故宫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片宏伟的建筑群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更有着独特的空间设计,让人们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宫廷文化的魅力。
故宫的空间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独特魅力,其建筑布局、院落设置、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首先,故宫的建筑布局非常讲究对称和层次感,整个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礼仪和等级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称和层次感的设计理念。
其次,故宫的院落设置也非常讲究,各个院落之间通过廊道相连,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宏伟而又不失精致。
最后,故宫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壁画、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细节和雕琢的特点,使整个建筑群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除了建筑本身的空间设计,故宫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宫廷文化空间,让人们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宫廷文化的魅力。
首先,故宫的宫殿和宫廷建筑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建筑不仅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也是举行各种宫廷活动的场所,如举行宴会、观赏表演等。
在这些建筑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美丽,还能感受到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故宫还有着丰富的文物收藏,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见证。
在故宫的文物馆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的古代绘画、书法、青铜器、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故宫还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
”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
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
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
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
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
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
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
古代建筑的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的塑造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创新。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和建筑空间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建筑的特点与价值。
一、古代建筑的建筑形态1. 木质结构的特点古代建筑最早采用的是木质结构,其形态特点鲜明。
以“四合院”为例,其由四面环合的建筑体组成,中间则是一个开放的庭院。
这种形态在建筑空间上能够形成独立的小气候,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2. 石质结构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建筑逐渐开始采用石质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例如,寺庙建筑多采用宏伟的山门、有层次感的殿堂以及高耸的塔,形成了具有雄伟气势的建筑形态。
另外,古代城墙也是石质建筑的代表,其呈现出坚实厚重的特点,既可以防御敌人,也能给人以安全感。
3. 宫殿建筑的形态古代宫殿建筑以其特殊的形态而独树一帜。
例如,紫禁城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其形态采用了严谨的对称布局,符合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
宫殿建筑还注重金碧辉煌的装饰,使整个建筑形象气度非凡。
二、古代建筑的建筑空间1. 门楼的意义古代建筑空间中的门楼在整个建筑结构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门楼有分界的作用,将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分隔开来。
同时,门楼也是建筑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它可以展示建筑的雄伟与富丽。
2. 庭院的意义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庭院是构建建筑空间的重要元素。
庭院为建筑带来了自然的景观,也划分了不同功能区域。
古人以庭院为中心,将居住空间围绕在周围,形成了以庭院为纽带的生活方式。
3. 多层次的空间布局古代建筑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上注重层次感,通过高低错落的形态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
例如,古代僧院的建筑空间常常设置多层次的殿堂、广场和回廊,形成了宁静而富有变化的空间。
三、古代建筑的价值与意义1. 文化传承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布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其特点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义。
现状、特色、未来——关于国内古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思考摘要:中国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风格鲜明、分布地域广阔的独特建筑艺术体系,它在无形中影响和启发着建筑设计师。
但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导致中国古建筑文化遗失。
本文在分析国内古建筑现状及特色的基础上,探究古建筑的现在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现状;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从五方面入手,一是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以及报刊,二是利用当下计算机技术进行文献检索阅读论文,三是亲自实地考察拜访了解,四是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分享会,五是利用博物馆相关资讯以及考古资料。
本文从三个视角去分析国内古建筑的现状,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古建未来的发展趋势思考三方面出发去展开论述。
1、国内古建筑的现状1、古建筑按用途分类主要有民居建筑、宫殿建筑、礼制性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城防建筑、桥梁建筑、古典园林等几大类。
1.1按屋顶造型划分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1.2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现代仿古建构又有钢筋混泥土的框架结构和砖木结构等形式。
1.3按当下功用划分主要是旅游参观、祈福拜祭、学习考察、文物展示等用途。
2、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特色2.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与造型摘要:中国人自古以来过着修身养性的生活,人们依赖自然,亲和自然。
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
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
这不仅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有明显的反映,在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
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古典建筑室内外空间塑造。
本文仅从古建筑的空间处理和建筑的造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空间;造型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9-0132-011 中国文化与传统建筑建筑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集中,它代表那一时期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
中国的传统建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你想去触摸它,感悟它。
当我们用真诚去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时,发现文化的本质对建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
我们不能只欣赏建筑表面的装饰美,更应该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灌注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
中国建筑有自己独有的风格,不受外来影响独立发展。
它起源于新石器文化,发展于铜器时代,成熟完善于一个多世纪。
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说到:“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
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
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2 传统建筑的空间结构2.1 传统建筑的空间。
①虚实相应,有无相成。
院落是中国建筑中建筑实体与室外空间共生的基本单元。
无论是宫廷建筑的“深宫内院”、寺庙建筑的“禅院钟声”,还是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深深”都体现了“院落”这个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基本单元的存在。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悠久,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其空间结构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传统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宫殿、庙宇、城墙、衙署等建筑类型逐渐形成。
从规划设计到建筑材料选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是统一而富于变化的。
1.规划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建筑与天地五行的相应关系。
建筑师在进行基础规划时,会尊重环境、遵循自然,使建筑与周围景色相融合。
又如在庙宇的设计中,一般都遵从宗教信仰和宗派,如佛教庙宇中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形式,以面对中心点。
2.空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注重对建筑内外空间的联系。
多以中心轴线为主导,左右对称排列。
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类型,在设计中都在追求尽量使空间公正、对称、协调。
3.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材料,多数选取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
这些材料在建筑中兼顾了经济、美观和环保的特点,使得建筑物更加优美、实用。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特点1.以内中心轴为核心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中,多数采用内中心轴线的布置方式。
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类型,都按照中心轴线进行布局,形成远近追随、层次分明的空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
2.左右对称排列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中,左右对称排列是一种基本模式。
一般而言,建筑的左右两侧,都会按照成对的方式进行摆放,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3.注重空间的分层和序列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通常按照一定的序列进行布置,形成不同级别、不同功能的空间。
这样不仅使建筑的功能得到优化,同时也保持了整个建筑的空间秩序和节奏感。
4.强调空间的开敞和利用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强调空间的开敞和利用。
在设计中,建筑师会充分考虑到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连通性,尽可能打造空间的开放性,从而使之呈现出广阔、开放的氛围。
5.借景和造景相结合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文化及形态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用发展创新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获取对当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提供有益的借鉴。
标签:空间形态;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文化;封闭空间;榫卯结构1.前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发展,特有的木构架体系及建筑群体的组合变化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造就了美轮美奂的建筑空间艺术,演化出中国建筑丰富的空间内涵, 造就了动静统一、内外交流、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所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需要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进行,而不能割裂成单个的个体空间而导致片面的理解。
2.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元素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伴随着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发展而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大体上都是由门、堂、廊及其延伸的“灰空间”所构成所有的建筑平面上,都可以归纳为门、堂、廊3个组成部分,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各种空间、院落。
从皇家宫殿到民间住宅以及园林、庙宇莫不如此。
中国传统古建筑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到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性。
西周代表性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已是一个严整的四合院实例,由二进院落组成。
前堂与后堂之间用廊子联接,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落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自周以后,门堂分立基本上成为建筑的一种标准形式,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门堂之制。
有堂必立门,门与堂之间,堂与堂之间以院落或门、廊相连。
门的形式从只是简单的功能入口发展到表现思想、文化等精神意义的复杂空间形式,种类、形式多至不可胜数。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决不可忽视中国古建筑中“门”的艺术,“门”空间是建筑整体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体系,有着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现以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为立足点,对其进行一定层面上的分析。
首先,需要界定文中“中国古建筑”的范围,这里取狭义的中国建筑概念,即在中国本土发展的木构建筑。
1、空间格局
中国古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单体建筑的结构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备,例如为了便于制造和施工,古代工匠在房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将斗的尺寸当作一种单位,作为房屋其他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单位;
远景设计研究在设计研究中发现中国古建筑在基本制度与形态上少有质的变化,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建筑都是基于这种设计和建造原则所成,普通的住房,寺庙的佛殿,园林的厅堂,宫殿的大殿等等,相互之间的区分除了在于单体尺度或其采用的形制、装饰等以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空间格局。
中国古建筑更多的是以建筑组群的形式出现,当建筑单独出现时,往往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作为单体的建筑其空间格局也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往往不是一个标准单体平面所反映的那样简单,它们多是组合生成的结果,是与环境相呼应的结果。
在研究中国古建筑时,目光不仅要落在单体建筑上,还应当深入研究其空间格局的问题。
2、建造背后的观念
在构成中国古建筑单体的标准构件、标准制作工艺、以及标准的建筑形态的基础上,正是由群体建筑的组合或单体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完成了人们对各类空间的需求。
不同的空间格局实现了不同人群的理想生活,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再到国家的统治者。
而这种现实中的空间格局反过来也以自身对生活的影响力塑造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
2.1从四合院到紫禁城
四合院作为建筑组合的经典范例,不仅存在于中国北方城市中,在南方也有类似关系的建筑,如云南民居中的一颗印,四川民居的小天井等等。
两千年前汉朝墓中的画像砖上就记载了这种空间格局:庭院分左右两部分,左面部分又分前后两重院落,由四周的房屋和廊围合而成,右面是附属部分。
画面上有席地坐在堂屋中的主人,有在侧院扫地的仆人,还有鸡、狗、鹤等动物,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组合形式,也反映了处在某种生活状态下的人们的生活理想。
四合院发展的成熟形态不仅塑造了城市中平和朴素的民居,也生成了豪华威严的宫城,
北京城内规模最大、形态最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就是北京明淸两朝的宮城——紫禁城。
由此,老北京城成为一座如此系统化的城:解决人的吃喝睡的住宅,满足信徒与僧侣从事宗教活动的寺庙,全面地为封建帝王政治、宗教、生活、游乐等各方面服务的宫殿,均是以四合院形式组合而成的,其形态的差异在于规模大小以及组合的复杂程度。
四合院的格局不仅帮助统治者建立了一种人为的秩序,还由于其自身的适应性和可变性,也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了较高的空间质量。
2.2园林
园林是人工加工后创造出的自然环境,根据建园的目的和使用者身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的规模较大,在怡情的同时也追求气势,往往兼有朝政、生活、游乐等多种功能,私家园林由于占地相对较小,不可能采取大山大水的格局,因此在空间设计上较为精巧,有生活、待客、读书、游乐的功能要求。
园林中的建筑有厅、堂、楼轩,榭船,亭等等,在整体空间格局上不釆用宫殿、寺庙的四合院式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
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空间格局对时间的处理和对经验空间的创造。
在有限的土地上,建园者巧妙地安排各类建筑,在建筑之间用曲折多弯的小路将其相联,游者在行进中步移景异,或在遮蔽与透露、起承转合的过程中体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绪,这使人实际感受的空间远远超过造园之初的那块土地的直观大小。
空间被人为复杂化,时间被故意“耽搁”,在园林中,行动的效率不再是设计追求的目标,而人在被拉长的停留时间里如何感受到有意义的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以苏州留园人口为例,留园的主要人口处于两旁其他建筑的夹缝之间,宽仅8 m,而进人大门到园区的路径则长达40 m,在这狭长的路径里造园者安排了由曲廊连接组成的三个空间,分别是:小天井,有花木布置的空间,最后一个空间是一座小厅,厅外有古木一株,枝叶苍劲,厅墙上开空格窗,窗外才是留园真正的主体部分。
于是,珙狭窄极长的人口非但不让人觉得局促乏味,相反,由于徐徐出现的不同景象,这狭缝中的入口变得妙趣横生。
园林的空间格局恰好对应了其使用者的心态和观念:远离现实,隐逸其中,寄情于山水之间。
2.3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有石窟、佛寺、佛殿、佛塔等建筑形式,而占主要地位的是佛教寺庙,寺庙中的佛寺和佛殿,除了四合院式的空间格局以外,还有的是基于各种自然地形建成的,其形式非常自由,而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梁柱体系保证了其可以较好地适应这些复杂地形,例如山
西浑源的悬空寺,建造在北岳恒山的山谷峭壁上,它是一组由多座殿堂组成的寺庙建筑群,与一般寺庙不同的是这些殿堂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逢立在陡崖峭壁之上,其重量完全依靠插人石崖中的木梁支撑,在这些木梁上立柱、架梁、造屋顶,再用栈道将它们联成一座寺院。
这一类佛教建筑的空间格局是将建筑与独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借助自然环境的力量和气势,表现建筑的神圣和高远,从而提供给人一个可供膜拜和祈福的场所。
3、结语
中国古建筑留给人们无数财富,在今天的大量性建设中,由于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古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基础的形态不应该被照搬,单纯视觉形式的模仿是在扭曲今天的建筑材料,也是粗陋的做法,不可能形成新的建筑艺术,在这种情形下,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则更显得有意义。
古代园林的空间格局思想则不仅对今天的园林建设是一块瑰宝,在更小尺度的设计范畴也是相当有益的。
当代青年建筑师王澍在《造园记》中所做的改造,正是从古典园林中得到启发,经过设计和建造,将一个平淡的常规的商品房改建为一个小巧丰富、有着园林空间关系的住宅。
至于与自然地形的结合,无疑也是现代建筑常常需要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