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70
陕西省文综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2021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人大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1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2、西周的分封: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3、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4、西周的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妇女权利受限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42个高频考点一、中国的政治文明【高频考点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高频考点4】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频考点6】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021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2021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且对于应对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必背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夏商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推恩令和科举制的起源。
掌握各个朝代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演变。
2.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熟悉小农经济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及土地制度的变迁,如均田制、屯田制等。
3.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掌握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时间、发明者和对世界的影响。
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时间、原因、过程和影响。
5.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的意义,以及解放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历史阶段的作用和贡献。
6.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意义和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如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
7.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了解改革开放的决策过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8. 世界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发展和衰落,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9. 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掌握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宗教影响和封建制度,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成就。
10. 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它如何推动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殖民扩张。
11. 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以及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和主要事件。
12. 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了解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和国际合作与冲突,以及它们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1、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年)2、世界古代史(距今三四百万年前——1500年)公元前2070年 1840年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工商食官;甲骨文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年 秦汉 魏晋南北朝 220年 580年 907年1368年 隋唐 宋元 明清先秦罗马帝国时期 (《十二铜表法》《罗马法》) 古希腊雅典时期 (直接民主) 大变革时期: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孔子、百家争鸣 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均田制;三教并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坊市制;三教合一中央战胜地方:二府三司三衙、文官、通判、转运使;商品经济繁荣:纸币、坊市界限打破;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皇权加强:内阁、军机处;官私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海禁、重农抑商;王阳明心学、明清进步思潮、京剧西方步入近代1500年前后3、中国近代史(1840-1949)1949年林、魏看世界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1921年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 1915年新文化运动国共十年对峙 抗日 战争 解放 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911年辛亥革命1906年预备立宪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1898年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晚清(1840-1912)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1919年五四运动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1924年国民革命1926年北伐战争1927年井冈山道路1945年重庆谈判1937年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红军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1840年 鸦片战争4、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 建国初(1949-50年代):联苏反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件大事1952年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宪法;日内瓦会议1956年八大1955年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8年1959年 1961年1966年1976年1978年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92年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1991,APEC21世纪初1972年,中美、中日正常化1971年,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过渡时期(一化三改)全面建设的十年(成就与教训并存)“三面红旗” “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1980年起家庭联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浦东开发;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以来: 多边外交70年代:联美遏苏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60年代: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经济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5、世界近代史(1500-1917)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1875年宪法,法国共和制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16世纪葡、西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17世纪荷兰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下半叶,英国海上霸权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巴黎公社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手工工场时代(14-18世纪中)蒸汽时代(18世纪中-19世纪中)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4-16世纪文艺复兴16世纪宗教改革18世纪启蒙运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6、世界现代史(1917-至今)苏俄:1917-1922 苏联:1922-1991全球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新经济政策1929年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体制确立1945二战结束,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关贸总协定》1953-1964赫鲁晓夫改革 1973年“滞涨”—调整1965-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 1985-1991戈尔巴乔夫改革1991年两极瓦解信息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球化趋势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区域集团化(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1947年美苏冷战美苏两极格局(战后-1991年)多极化趋势(20世纪60-70年代) 战后经济调整:20世纪50年代-1973年“黄金时代”至今赠送励志修身名言警句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2021高考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知识点梳理【时序坐标】【知识框架】【单元概述】【基础过关】一、重庆谈判——战前较量(“鸿门宴”)1.时间:1945.82.地点:重庆3.目的:蒋介石——①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②赢得政治主动(实质:假和平,真内战)毛泽东——①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②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人们普遍希望和平建国)4.成果:(1)1945.10.10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内容: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政治协商会议(1946.1.10 重庆)内容:①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②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内战——战略防御1.内战爆发标志:1946.6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1)全面进攻:1946.6开始——1946.10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最高峰)——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2)重点进攻(1947.3全面进攻被粉碎后)——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战(1)论断: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背弃人民,发动反人民的战争) (2)战略战术(自卫战争):主要作战方式——运动战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3)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4)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5)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军的重点进攻。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历代赋税制特征、演变原因及作用2、水利建设及作用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就及经验教训。
(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巨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价。
(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1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宽容、尊重、合理吸收。
12、用眼光审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整,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促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混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就,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质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合理等,国际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一)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
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
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
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
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2021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_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2021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_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2021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一)
古希腊的治
①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这是古希腊治产生的深刻的背景。
②伯里克利时代治的主要内容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XX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男性公民中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参与治.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大权。
③雅典治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
罗马法
(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
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以购买,保护除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秩序;它维护制度,保护阶级的治和经济利益;
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是现代法系的基础。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考点1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结构】知识点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4)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一直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5)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利用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力)。
知识点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八)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如下: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一)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救国探索一、知识归类1、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⑴禁烟运动。
⑵鸦片战争。
⑶第二次鸦片战争。
⑷边疆地区新危机及中法战争。
⑸中日甲午战争。
⑹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⑴鸦片战争。
⑵太平天国运动。
⑶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⑷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⑴戊戌变法;⑵辛亥革命;⑶新文化运动4、清政府的“自救”⑴洋务运动;⑵百日维新;⑶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5、近代前期不同阶级和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⑴地主阶级:①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发动洋务运动。
⑵农民阶级:①太平天国运动中先后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②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⑶民族资产阶级:①早期维新派: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实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②维新派与戊戌变法。
③革命派辛亥革命及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④激进民主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
⑷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共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6、新式学堂的兴办和近代教育改革⑴新式学堂的创办:洋务运动期间和维新派创办的学堂;⑵高等学校的创办:百日维新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1898年);⑶新学制的制订: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与1905年废除科举制;⑷民国教育的改革:蔡元培的全面教育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二、知识深化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特点⑴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联系的。
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一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的、巩固、问题和演变成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建立和巩固统一和**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张衡,华佗,王充,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的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暴、思想)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集权的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2021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二隋唐封建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流。
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前期盛世局面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治、民族、对外、文化。
)和开元盛世.8、长安和**。
9、唐**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
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三篇考前复习好,考点记得牢,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下面课件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政治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史部分必备识记核心一、先秦史部分(一)夏商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贵族政治1.尚未形成高度集权;2.具有神秘化色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3.具有宗族色彩;(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同治)4.突出等级,注重血缘;5.为后世的大一统奠定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认同;(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1)政治上: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①、奴隶主贵族阶级的衰落,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②、分封制逐渐瓦解,郡县制逐渐推行;(2)经济上: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②、工商食官制逐渐被突破,私营工商业发展,但官营工商业占主导;③、重农抑商政策形成;④、集体农耕向个体农耕转变;(3)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轴心时代,早熟文明)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儒家思想的形成:周孔之道③、新兴地主阶级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的形成;(4)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5)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战争到诸侯之间兼并战争;(分裂中孕育统一)二、两汉历史知识部分(一)汉初:1、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题,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2、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创造“文景之治”。
3、思想上:黄老之术,“无为”的道家治国思想。
4、对外、民族关系:匈奴问题——汉高祖实行剿灭政策,但均告失败,后转为和亲政策。
2021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1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①采取间接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阴险;②在华争夺激烈,特别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
2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必然;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21条,众叛亲离死去。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①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经过长期准备,武昌起义推翻清廷,建立民国,但由于帝封联手,资阶软弱涣散,官僚、立宪投机,果实很快被篡;②此后革命派又为维护革命果实坚持斗争,皆以失败告终。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推翻帝制,普及共和观念,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启民族觉醒之蒙都功莫大焉,但由于其软弱性,不敢明确反帝,彻底反封,始终未能提出科学纲领,建立革命武装,组成坚强政党,发动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其失败也是必然;④一战期间,中国具备了向新民主义革命转变的诸多条件经济、阶级,思想等。
4经济上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它和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1、同盟会和此前革命派政党的区别全国性,理论性,先进性。
分析其弱点涣散,复杂。
同盟会后来的演变。
2、辨证的分析三民主义内容的意义和局限。
它主张民族主义,但又缺乏明确的反帝态内容;它主张民权,但又不敢发动群众;它主张民生,但又不敢自下而上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3、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的原因,作用。
4、深刻理解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原因,代表人物,分析积极作用。
其结局说明了什么?5、归纳革命派为革命高潮到来所做的准备工作。
宣传思想-译书,办报,著书,论战;建立革命团体;创建革命纲领;发动武装起义。
注意与维新派区别。
6、革命派为维护共和果实进行的历次斗争的原因,结果。
2021高考必背历史知识点高考必背历史知识点篇一一、英国工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腾飞到大机器生产的飞跃过程,也称“产业革命”1、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前提)。
②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积聚了诱人的资本,扩展了海外市场。
③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用劳动力。
④工场手工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
⑤18世纪中期英国有望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国家,形成了广阔的海外行业,广大的殖民地对工业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必要性)。
2、过程及重要发明: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盖斯凯西纺纱机,揭开了世界大战的序幕。
②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标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③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试航成功。
④1814年,加拿大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⑤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化学工厂工场手工业,人类文明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1、法国(最早受到工业革命干扰影响的东欧国家之一)——(1)进程: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得到较越快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当时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2)进程:由于中小企业、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高利贷资本发达等诸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义大利企业经营分散,新技术、上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工业劳动力缺少和工业资本相对缺乏,商品市场也不很景气,一定程度上了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
2、美国——(1)进程:18世纪晚期开始,19世纪以后产业发展迅速,涌出现许多新发明,如轧棉机、缝纫机等。
特别是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促进了机器外贸的发展和机器的普及。
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结束。
(2)优越条件: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国际环境优越,少受战争之害。
大量外国移民拥入,提供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
2021历史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总结高三历史是一个新的起点,高三一轮复习从零开始,完整涵盖高中所有的知识点,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复习的关键,是基础复习阶段。
历史高考知识点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2021高三历史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2021高三历史考试中常见的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说时期。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文明程度较高,商代的最后一个国王是纣王。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时期。
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诸侯国争夺霸权。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刘邦建立汉朝。
7.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三国、晋朝、南北朝等时期。
8. 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暂朝代,隋文帝统一南北朝,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
9.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朝代,盛世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
10.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北宋、南宋分为两个时期,北宋南宋都有发展,出现了宋徽宗和宋理宗等重要皇帝。
11. 元朝: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2.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13.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
二、世界史知识点世界史指的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发展。
以下是2021高三历史考试中常见的世界史知识点。
1. 古代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
2. 中世纪:黑暗时代、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等。
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和作品。
4. 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葡萄牙航海家开拓海外殖民地等。
5. 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蒸汽机的发明、纺织工业的兴起等。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间的冲突、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战后影响等。
202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一、古代中国政治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20.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1.宋初收精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
作用: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2.宋初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钱谷:地方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统一与安定。
2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同时,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财政危机。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6.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27.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28.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
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29.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古代中国农业30.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1.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3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3.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4.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5.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6.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进入彩瓷,青花瓷。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37.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38.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9.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40.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41.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42.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陆续生产瓷器。
43.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44.代表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5.的政局。
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以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反之,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典型。
46.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
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47.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则鼓励海外贸易,促进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
48.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49.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50.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5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52.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5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54.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55.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6.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争夺财源。
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财政收入。
57.“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58.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容是主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59.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60.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61.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62.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63.“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6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65.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
66.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
67.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68.孟子主“性善”,主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
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69.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70.韩非子主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71.“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7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7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74.董仲舒大一统主充满唯心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应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75.“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
但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
76.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