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7.69 KB
- 文档页数:4
2016年12月份护理业务查房查房时间:2016-12-13查房地点:儿科办公室查房内容:病毒性心肌炎主持人:儿科护士长蒋庆林参加人员:刘永芬、杨娜、全院护士长、儿科全体护士一、查房目的:1、通过护理查房,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2、重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二、查房内容:——赵芳1、一般资料包括:姓名:胡雨晗床号:28床性别:女年龄:8岁3月职业: /婚姻情况: / 病历号:165016 家族史:否认即往史/2、病情介绍主诉::间断性咳嗽2周,加重伴心悸4天。
生命体征:℃,P100次/分R24次/分 BP100/60mmhg(3)现病史:患儿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咳嗽,无发热,咳痰,无胸闷,气喘,未予治疗,四天前咳嗽加重,次数频繁,伴间断心悸,每次症状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好转,今为诊治来我院就诊,查肌钙蛋白:ml,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收入我科。
(4)辅助检查结果(阳性):血常规:wbc:×10^9/L,肌钙蛋白:ml,心电图:S-T段偏移。
3、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炎性过程,处心肌炎外,部分病例可伴有心肌炎和心内膜炎。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近年统计,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在上升,但重症患儿仍然占少数。
4、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多病毒引起心肌炎。
主要是肠道和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埃可病毒。
其他病毒如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可引起心肌炎。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也可引起心肌的损害。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病毒早期经血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另外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5、临床表现:1、呼吸道感染:咳嗽;2、心悸,乏力。
6、相关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心肌酶、心电图、胸片7、治疗原则:1减轻心脏负担,强调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维生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体会【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心肌炎性病变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1临床资料多种病毒均可致心肌炎,临床以柯萨基B族病毒为主。
本科自2005-2009年共收住患儿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6个月~14岁。
早期以病毒直接侵犯心肌为主,同时存在免疫反应的因素。
2临床表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前驱症状,有发热全身不适、咽疼,肌疼、腹泻及皮疹等。
心肌受累时常有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心动过速、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ST段偏高、T波低平或倒置。
3护理3.1病情观察严密注意患儿的心率、血压、呼吸、血压和面色改变等症状以及早发现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测量心率,每4小时1次,对有心律不齐者应作心电监测,随时记录心电图变化。
如有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过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有心衰竭时给予吸氧、镇静、强心等处理,应用洋地黄制荆时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洋地黄中毒表现,如出规新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
观察记录活动后反应。
3.2休息与活动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合理安排探视,急性期卧床休息根据情况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至热退后3~4周,病情好转后可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心功能不全者或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保证患儿的睡眠时间。
满足病儿的生理需要: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活动,将病儿常用的物品放置其伸手可及处。
待体温、心电图、X线及症状恢复正常后可指导患儿活动,避免情绪紧张和激烈的活动,活动时要有陪伴,如有胸闷及时休息并吸氧,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3.3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景、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案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女,12岁,以“发热2天、胸痛、精神差4小时”为主诉入院。
2天前患儿受凉后出现发热,热峰39℃,无明显时间规律,初无心慌、乏力等表现,到当地诊所予口服“双黄连口服液、柴胡口服液、头孢克肟片”等药物治疗,体温可降至正常,但间隔数小时后易复升,4小时前突然出现胸痛,伴有精神差,患儿自述心慌、胸口疼痛,家属紧急带患儿到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224次/分,给予降温、营养心肌、激素应用,患儿胸痛、心慌无明显缓解,家属要求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救护车送至我院,病程中无呕吐、咳嗽、咯血、抽搐等。
急诊以“暴发性心肌炎?”收入PICU,入院时T:38.5℃,P:195次/分,R:32次/分,BP:70/30mmHg,W:32kg,血糖10.0mmol/L。
问题一:执行医嘱: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按照操作标准评分)情景模拟:患儿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您如何处理?(50分)解析:1.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协助患儿取端坐位,双腿下垂。
同时安慰患儿及家属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10分)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6-8L/min,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
(10分)3.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10分)4.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10分)5.此外,静脉放血也是一种有效减少回心血量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应慎用,贫血者应禁忌采用。
(10分)问题二:医生开具如下医嘱,请根据病人情况合理选择医嘱执行顺序,并说明理由。
(20分)(1)5%葡萄糖注射液100ml+维生素C注射液2g ivgtt.ST.(2)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利多卡因注射液0.1g,首剂10mg.iv,随后5ml/h泵入,ivgtt.ST.(3)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单磷酸阿糖腺苷注射液1g ivgtt.ST.考点:1.室性心动过速的首优处理为纠正心律失常;2.治疗原则为尽快保护心肌而非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健康教育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症,症状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如果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形成慢性心肌炎、心脏病或多次复发,甚至猝死。
因此,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控制病毒性心肌炎的复发及提高治愈率尤为重要。
一、知识教育1、病毒性心肌炎通常没有早期典型症状,因此常常忽略,加之小儿自觉症状不明显,以致到心肌损害后才得以确认。
轻者可无临床症状,严重可致猝死,诊断及时并经过适当治疗者,可完全治愈,迁延不愈者,可形成慢性心肌炎或导致心肌病。
近几年小儿的心肌炎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患儿大多在7-8岁左右,还有一些是学龄前的儿童,这些孩子往往在感冒发烧之后病情长时间不见好转,最后经检查被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
2、病因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病毒、腺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麻诊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其中以柯萨奇病毒最常见,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毒素早期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和病毒感染后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参与有关。
3、临床表现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通常存在前驱感染史。
心肌炎的症状可能出现于原发病的症状期或恢复期。
如在原发病的症状期出现,其表现可被原发病掩盖。
多数患儿在发病前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
这反映了全身性病毒感染,但也有部分患儿原发病症状轻而不显著,须仔细追问方被注意到,而心肌炎症状则比较显著,心肌炎患儿常诉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等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重症患儿可由此发生昏厥或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甚至发生猝死。
4、感冒与心肌炎的关系扁桃体反复发作会损伤心肌,因为入侵身体导致扁桃体炎的病原微生物相当多,百分之七十是病毒感染,如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肠病毒等,这些病毒均可以通过咽一扁桃体感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5、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小儿在感冒过程中或治愈后1-3周突发乏力、紫绀、气促、四肢发冷、出汗多、苍白、不明原因哭闹、腹痛、自诉心前区不适、胸闷等症状应及时看医生,以免遗误诊断而影响治疗。
心内科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护理要点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呈全球性分布,发展中国家居多,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40岁以下成年人多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有30余种病毒可致本病发生,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腺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风疹病毒、脑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以柯萨奇B组病毒最常见。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①急性或持续性病毒感染所致直接心肌损害;②病毒介导免疫损伤,以T细胞免疫为主;③多种致炎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等介导的心肌损害和微血管损伤等。
二、临床表现50%以上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
根据病变范围、感染病毒类型和机体状态的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轻者无自觉症状,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可分为以下5型。
1.亚临床型病毒感染后无自觉症状,心电图示ST-T改变、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数周后心电图改变消失或遗留心律失常。
2.轻症自限型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轻度心前区不适、心悸,无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表现。
心电图示ST-T改变,各种期前收缩,CK-MB和心脏cTnT或cTnl升高,经治疗可逐渐恢复。
3.隐匿进展型病毒感染后有一过性心肌炎表现,数年后心脏逐渐扩大,表现为扩张性心肌病。
4.急性重症型病毒感染后1~2周出现胸痛、心悸和气短等症状,伴心动过速、奔马律、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
病情凶险,可于数日内因泵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死亡。
5.猝死型多于活动中猝死,死前无心脏病表现。
尸检证实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三、辅助检查1.血液生化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增加,急性期或活动期CK-MB、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 增高。
2.病原学检查血清柯萨奇病毒IgM抗体滴度明显增高、外周血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或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心内膜活检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护理常规
一、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表现】疲乏、气促、心前区不适、心脏扩大、心搏异常,可出现血压下降,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特殊检查】心电图、X线、血清酶测定、病毒学检查等。
【治疗要点】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二、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缺氧有关。
2、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3、生活自理缺陷与心肌疾病或限制活动有关。
三、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如突然发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气急、脉搏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2、营养支持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适当增加水果,少量多餐,切忌饱餐。
心功能不全时适当限制食盐和水分的摄入。
3、用药护理静脉给药速度宜慢,有条件可用输液泵。
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肌炎导致对洋地黄制剂较敏感,容易中毒,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
若心率过缓或其他副作用出
现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理。
4、活动与休息急性期或重症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待心脏功能基本恢复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5、健康教育适量的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预防病毒性感冒,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会累及心包或心内膜。
【护理常规】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至体温稳定后3~4周恢复正常逐渐增加活动量;重症患儿应延长卧床时间,待心力衰竭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逐渐开始活动。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切忌进食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小婴儿喂奶时避免呛咳。
3.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1)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心率、心律、呼吸、体温和血压变化。
(2)胸闷、气促、心悸时应休息,必要时可给予吸氧。
烦躁不安者可根据医嘱给予镇静药。
有心力衰竭时置患儿于半卧位,尽量保持其安静,静脉给药时应注意滴注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4.用药护理(1)应用洋地黄制剂:要注意给药方法、剂量,密切观察有无洋地黄中毒症状。
每次用药前测脉率,必要时听心率、心律;新生儿心率<110/min,婴儿心率<90/min,年长儿心率<70/min时,需暂停用药并报告医师。
给药时间、剂量准确,当出现恶心呕吐、心律失常、黄视、绿视、视力模糊、头晕等洋地黄毒性症状时,应停用药物,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
(2)应用利尿药:根据利尿药的作用时间安排给药,尽量在清晨或上午给药,以免夜间多次排尿影响睡眠。
注意观察有无四肢软弱无力、腹胀、心音低钝、心律失常等低血钾表现,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用药期间鼓励患儿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柑橘、牛奶、菠菜、豆类等。
(3))应用血管扩张药: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避免血压的过度下降。
给药时避免药液外渗,以防局部的组织坏死;应用硝普钠时应避光,药液现用现配,要准确控制滴速,最好能使用输液泵,以避免血压过大的波动。
5.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酌情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健康教育】1.休息与运动强调休息对心肌炎恢复的重要性,恢复期继续限制活动量,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6个月。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前期症状:患儿常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泻和皮疹等症状。
2、心肌炎表现:患儿表现为精神萎靡、疲乏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气促、心悸和心前区不适或胸痛。
3、并发症的表现:心肌炎有的可伴有心包炎、心内膜炎症。
病变可波及传导系统,甚至导致终身心律失常。
二、护理措施
1、休息:减轻心脏负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3-4周,基本恢复正常,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6个月。
重症患儿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者,应延长卧床时间。
2、饮食护理: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或进刺激饮料及食物,心力衰竭者予以低盐饮食,限制水分的摄入。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变化。
胸闷、气促、心悸时应休息,必要时给氧。
烦躁不安者可根据医嘱予以镇静剂。
4、用药护理:静脉给药时速度宜慢,使用洋地黄制剂时注意剂量、疗效及副作用,心源性休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准确控制速度,遵医嘱泵入。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对患儿及家长介绍本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减少患儿和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2、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进行适量体格锻炼,提高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3、加强饮食卫生。
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肠道感染。
4、有心律失常者应按医嘱服药,定期随访。
5、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四、注意事项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重症患儿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者,应延长卧床时间。
2、静脉给药时速度宜慢,使用洋地黄制剂时注意药物作用与副作用。
五、护理人员行为规范
(一)仪表仪容
1.仪表端庄,行为得体、符合工作及安全要求。
2.发式:头发前不过眉,后不过肩,保持整洁。
3.面部:男性不留胡须,女性着淡妆。
4.手部:保持干净,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5.服饰:
(1)工作帽固定良好,无偏斜。
(2)护士服合身,整洁,内衣不外露;着夏裙装护士服时,应配肉色丝袜。
(3)佩戴胸卡于胸前左上方,姓名、照片无遮掩。
(4)穿白色软底鞋。
(5)工作期间禁戴首饰。
(二)行为举止
1.举止沉着稳重,动作敏捷果断,不在工作场所大声言谈、嬉笑、打闹。
2.走路、开关门窗、做各种治疗要轻柔有序,应尽量减轻对患者的影响。
3.回答患者询问应耐心礼貌,走路遇见患者应礼让患者先行。
4.上班期间不得勾肩搭背、交头接耳,不得接打私人电话,不得吃东西及看非业务书报。
5.站姿、坐姿正确,端治疗盘、拿病历、推治疗车均符合要求,下蹲姿势文雅,自然大方。
(1)站立:端正,头微抬,目光平和,自信,两肩水平,上身挺直收腹,双手自然下垂在身体两侧或两手交叉轻放小腹处。
左右手大拇指交叉,其余四指平放,两足靠拢,足间夹角呈15~20°左右,重心在足弓处。
(2)坐姿:端正,头微抬,目光平和,自信,两肩水平,上身挺直收腹,单手或双手把衣裙下端持平,轻轻坐下,臀部坐位占椅面1/2~2/3,两手轻握拳放在小腹前,两膝轻轻靠拢,两足自然踏地。
(3)端治疗盘:双手持治疗盘,肘关节靠近躯干,呈90°。
(4)持病历夹:左手持夹,轻放在左胸前,右手轻托病历夹右下角或自然下垂。
(三)语言要求
1.工作期间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与患者沟通要通俗,避免使用医学术语。
2.对患者态度诚恳,解释耐心,实施首问负责制。
3.听到电话是应首先向对方问好,并自报科室、姓名。
4.坚持做到“四声”:来有问候声,问话有回答声,各种治疗有解释声,离开有道别声。
5.恰当运用沟通交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