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生产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格式:docx
- 大小:28.68 KB
- 文档页数:26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一、概述二、编制原则1.合法性: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要求。
2.实用性:应急预案应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危险源状况和应急资源,明确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响应程序、应急资源保障等内容,确保应急预案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具有实际操作价值。
3.可操作性:应急预案应具备明确的职责分工、详细的应急措施和具体的操作步骤,便于从业人员和相关应急人员理解和掌握。
4.动态管理:应急预案应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评估和修订,确保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三、编制程序1.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生产经营单位应成立由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完成时限。
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开展危险源与风险分析,识别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危险源、事故类型和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为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提供依据。
3.应急资源调查: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调查本单位及周边可用于应急响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为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资源保障。
4.编制应急预案:根据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应急资源调查结果,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编制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响应程序、应急资源保障等内容。
5.审核与发布: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核,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发布实施。
6.培训与演练:生产经营单位应组织应急预案培训,确保从业人员掌握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内容要求1.应急预案封面:应包含应急预案名称、单位名称、编制日期等信息。
2.应急预案批准页:应包含应急预案批准人、批准日期等信息。
3.目录:应列出应急预案各章节及附录的和页码。
4.应急预案摘要:应简要概述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编制依据、主要危险源与风险、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响应程序等内容。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一、导言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或事故发生时,为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员工、设备和财产安全,采取协调有序的措施来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一项规划。
应急预案的编制对于保障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员工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些详细的引导,帮助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出高效有效的应急预案。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应急预案的目标是确保生产经营单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和处理,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2.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积极性原则:预案应着眼于积极应对和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非被动应对。
(2)系统性原则:预案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组织机构、工作流程、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安排。
(3)实用性原则:预案应具备实用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和应用。
(4)统筹兼顾原则:预案应兼顾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确保各部门、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
三、编制步骤1.组织编制团队:由单位领导牵头,结合各部门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组成编制团队,并明确各个成员的责任和任务。
2.突发事件评估:对单位所处的环境、产业特点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和分析。
3.目标和任务确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单位应急预案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保护人员、设备和财产的重点。
4.组织结构和责任分工:建立应急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序运作。
5.应急资源准备: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和规模,制定资源储备计划,包括人员、物资和设备等。
6.应急流程制定:编制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报警、疏散、救援、处置等环节,确保人员的安全和有效的应急响应。
7.演练和评估:定期组织演练应急预案,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演练结果进行修订和完善。
8.宣传和培训:组织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应急预案的认识和意识,开展培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9.定期检查和更新:每年定期进行应急预案的检查和更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高生产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导则。
二、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2. 综合协调,上下联动,区域协作的原则。
3. 科学合理,实用高效,持续改进的原则。
4. 法规依据,标准规范,统一管理的原则。
三、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生产单位,包括但不限于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机械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
四、编制程序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为成员。
2. 调查研究。
收集整理单位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料,了解单位安全生产状况、潜在风险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3. 制定预案框架。
根据调查研究成果,确定预案的体系结构、内容框架和编制要求。
4. 编制预案文本。
按照预案框架,详细阐述应急预案的组织指挥体系、应急响应程序、应急处置措施、应急保障措施等。
5. 审查修订。
对预案文本进行审查,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6. 审批发布。
经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后,正式发布应急预案。
五、预案体系构成1. 综合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提出总体应对措施和应急资源调配方案。
2. 专项应急预案:针对特定类型突发事件,制定专项应对措施和应急资源调配方案。
3. 现场处置方案:针对特定部位、设备或工艺,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六、预案主要内容1.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指挥调度等。
2. 应急响应程序:规定应急响应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应急响应结束等环节。
3. 应急处置措施: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4. 应急保障措施:包括人员、物资、装备、技术、通信等保障措施。
5. 应急演练: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6. 应急信息报告:明确应急信息报告的时限、内容、程序等。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安全生产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导则。
1.2 编制依据本导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安全生产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安全生产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危险化学品企业等。
二、应急预案编制原则2.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应急预案编制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制定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2 科学合理原则应急预案编制应科学合理,符合实际情况,确保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全面覆盖原则应急预案应涵盖安全生产单位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2.4 分级分类原则应急预案应按照事故类型、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类,明确应对措施。
2.5 动态调整原则应急预案应根据安全生产单位实际情况、法律法规变化和事故教训等进行动态调整。
三、应急预案编制程序3.1 前期准备3.1.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3.1.2 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安全生产单位基本情况、周边环境、事故隐患、应急预案编制依据等。
3.1.3 开展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影响。
3.2 编制内容3.2.1 应急预案编制内容应包括总则、组织体系、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应急恢复、附则等部分。
3.2.2 总则部分应明确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编制原则等。
3.2.3 组织体系部分应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人员配备等。
3.2.4 应急响应部分应明确事故报告、先期处置、应急指挥、现场救援、后期处置等环节。
3.2.5 应急保障部分应明确应急物资、装备、技术、资金等保障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导则如下:1. 明确预案编制的目的和依据:制定预案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单位应对事故的应急能力。
预案的编制应以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文件为依据,确定预案实施的合法依据和规定事故应急程序。
2. 确定编制预案的责任部门和人员:确定负责编制预案的部门和人员,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协作关系,确保预案的编制负责人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3. 实施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对单位的生产过程、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风险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类型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排查存在的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制定应急救援措施和预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对不同类型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制订相应的预案。
应急预案应包括事故发生时的报警程序、疏散逃生、应急救援队伍组织、应急物资储备、事故现场处置等内容。
5. 建立应急组织和培训机制:组织编制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个职责部门的集中指挥和协调机构,明确各个职责部门的成员和职责,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确保人员具备相关的应急知识和技能。
6. 实施预案的宣传和演练: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员工和相关人员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其应急意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完善。
7. 定期评估和修订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教训,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及时更新和完善预案内容,确保其与单位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一般导则,具体的编制工作还需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具体操作和规划。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如下:1. 明确预案编制的目的和依据:制定预案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单位应对事故的应急能力。
预案的编制应以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文件为依据,确定预案实施的合法依据和规定事故应急程序。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产经营单位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突发事件风险。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人身安全,生产经营单位应积极制定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降低风险和损失。
二、应急预案编制原则1. 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基于科学、客观的调研和风险评估,确保预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 综合性原则:预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考虑,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和灾害。
3. 预案与现有管理制度的结合:应急预案需要与生产经营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确保各环节的协调与配合。
4. 预案的可操作性原则:预案需要具备实施的可操作性,包括详尽的步骤和具体的责任分工。
5. 安全性原则:在编制预案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原则,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持续运营。
三、应急预案编制步骤1. 事件调研和风险评估在编制应急预案之前,需要对单位可能面临的各类事件进行调研和风险评估。
例如,自然灾害、事故、疫情等突发事件,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可能的风险和影响程度。
2. 预案编制组织成立应急预案编制组织,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权责关系。
编制组织应包括管理层、安全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确保全面、协调的编制工作。
3. 预案编制内容根据事件调研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应急预案的各个内容部分,包括应急组织与职责、应急响应流程、人员疏散与救援、物资储备与供应、信息与通讯手段、业务恢复等。
4. 信息收集和更新机制应急预案需要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更新相关信息。
编制单位应建立信息收集、信息报送和信息更新的机制,以确保预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 预案演练和评估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并根据演练结果对预案进行评估和修改。
演练可以采取实地演练、桌面演练、模拟演练等形式,以验证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6. 定期审查和更新应急预案需要定期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应生产经营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1 范围本原则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如下简称应急预案)旳程序、内容和要素等基本规定。
本原则合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旳单位。
生产经营单位结合本单位旳组织构造、管理模式、生产规模、事故风险等状况, 可以对应急预案框架构造等要素进行调整。
2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对于本原则旳应用是必不可少旳。
但凡注日期旳引用文献, 仅注日期旳版本合用于本原则。
但凡不注日期旳引用文献,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旳修改单)合用于本文献。
GB/T 0.4—原则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 原则中波及安全旳内容AQ/T 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习指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合用于本文献。
3.1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针对也许发生旳事故, 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旳行动方案。
3.2应急准备 emergency preparedness针对也许发生旳事故, 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旳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
3.3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针对事故险情或事故, 根据应急预案采用旳应急行动。
3.4应急救援 emergency rescue在应急响应过程中, 为减少事故危害, 防止事故扩大, 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导致旳损失或危害而采用旳紧急措施或行动。
3.5应急演习 emergency exercise针对事故情景, 根据应急预案而模拟开展旳应急救援活动。
4 预案编制程序4.1 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结合本单位部门分工和职能, 成立以单位重要负责人(或分管安全生产工作旳领导)为组长, 有关部门人员参与旳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 制定工作计划, 组织开展预案编制工作。
4.2 资料搜集包括有关法律法规、技术原则、应急预案、国内外同行业企业事故资料、本单位安全生产有关技术资料、企业周围环境影响、应急资源等有关资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提高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第三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本导则,结合本单位实际,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四条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三)科学合理、注重实效;(四)资源共享、协同应对。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第五条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和适用范围;(二)事故风险辨识和评估;(三)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四)应急响应程序;(五)应急处置措施;(六)应急保障措施;(七)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八)应急预案的修订、更新和发布。
第六条事故风险辨识和评估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四)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五)事故发生频率及影响范围。
第七条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应当明确以下内容:(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二)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三)应急组织机构的领导及协调机制。
第八条应急响应程序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事故报告程序;(二)事故应急响应启动程序;(三)事故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第九条应急处置措施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二)人员疏散与救援措施;(三)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措施;(四)事故调查与分析措施。
第十条应急保障措施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应急物资储备;(二)应急通信保障;(三)应急资金保障;(四)应急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第十一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二条应急培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和修订;(二)事故风险辨识和评估;(三)应急处置措施;(四)应急物资的使用和维护。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或灾害而制定的应急处置程序及措施,旨在减少灾害事故的损失,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对于生产经营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有条不紊地指导单位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为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需要遵循以下导则:
1. 确定编制范围:包括要编制的应急预案的类型和范围,明确预案的适用对象和应急事件的种类。
2. 确定编制标准: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定应急预案的编制标准,包括预案的结构、内容、形式等。
3. 确定编制程序:明确应急预案编制的程序和组织机构,确定主要负责人和责任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
4. 收集资料和信息:收集有关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包括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危险化学品管理等方面的资料。
5. 制定预案内容: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预案的基本框架、应急措施、救援和救助措施等。
6. 定期演练:制定应急预案后,需要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7. 完善应急预案:根据演练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编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现实环境,合理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措施。
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应急预案,确保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只有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事故的损失,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编制目的为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导则。
二、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坚持以预防为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加强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提高事故救援效率。
2. 综合协调,分级负责。
各部门、各单位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3. 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响应速度,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4. 科学合理,简便易行。
结合生产经营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预案易于操作,提高员工应急能力。
三、编制内容1.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及职责明确应急预案编制单位,明确各级负责人及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2. 事故风险识别与分析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过程、设备设施、人员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与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原因、事故后果等。
3. 应急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队伍等,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4. 应急响应程序制定事故应急响应程序,明确事故报告、应急启动、应急处置、应急结束等环节,确保事故应急处理有序进行。
5. 应急处置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包括现场救援、人员疏散、医疗救护、物资供应、信息发布等。
6. 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应急物资、应急设备、应急经费等保障措施,确保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的资源得到有效保障。
7. 应急培训与演练制定应急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8. 应急预案管理与修订明确应急预案的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修订机制,确保应急预案的及时更新和完善。
四、编制程序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一、前言为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生产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导则。
二、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应对,把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 综合协调,统一指挥。
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和评估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综合协调、统一指挥的原则。
3. 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充分考虑应急响应时间,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处置。
4. 科学合理,注重实效。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确保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 依法依规,责任明确。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三、编制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包括但不限于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等行业和领域。
四、编制程序1. 组织领导。
生产经营单位应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2. 调查研究。
领导小组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危险源、应急资源等进行全面调查。
3. 编制预案。
根据调查研究成果,结合生产经营单位实际情况,编制应急预案。
4. 审核批准。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批准。
5. 发布实施。
经审核批准的应急预案,应及时发布并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培训和演练。
五、预案体系构成1. 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包括组织机构、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恢复重建等内容。
2. 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生产经营单位特定危险源或突发事件制定的预案,如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环境污染等。
3. 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特定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具体措施,如应急处置程序、现场人员疏散、设备设施维护等。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各种潜在的风险和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威胁到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科学、合理、实用的应急预案显得至关重要。
一、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预先制定的应对方案,它就像是一把“保护伞”,能够在危机来临时迅速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一份完善的应急预案不仅能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还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伴随着时间紧迫、情况复杂、资源紧张等问题。
如果没有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企业很可能会陷入混乱,无法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导致损失扩大。
而有了应急预案,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按照预定的流程和措施进行应对,提高应对的效率和效果。
二、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确保预案的内容合法合规。
2、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科学性原则预案的编制应基于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技术,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完整性原则应急预案应涵盖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5、可操作性原则预案中的措施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应急处置中得到有效执行。
6、动态性原则应急预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法律法规的更新以及实际应急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应急预案的分类1、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
2、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某一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如火灾、爆炸、中毒等,制定的具体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加强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导则。
二、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2. 快速响应,及时处置的原则;3. 依法依规,科学合理的原则;4. 上下联动,协同应对的原则;5. 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原则。
三、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单位内部各类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
四、编制内容1. 总则(1)编制依据: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性法规等;(2)编制目的:提高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确保员工生命财产安全;(3)编制原则:详见第二条;(4)编制范围:单位内部各类生产安全应急预案。
2. 组织机构与职责(1)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应急预案的执行;(2)应急救援小组:负责事故现场处置、人员疏散、物资保障等工作;(3)信息报告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等工作;(4)宣传培训组:负责应急知识的宣传、培训、演练等工作;(5)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装备、设施等的保障工作。
3. 应急预案体系(1)综合应急预案:针对单位内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制定综合性应急预案;(2)专项应急预案:针对特定类型的生产安全事故,制定专项应急预案;(3)现场处置方案:针对具体事故现场,制定现场处置方案。
4. 应急响应程序(1)事故报告:发现事故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2)应急响应: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小组进行处置;(3)现场处置:应急救援小组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故蔓延;(4)人员疏散:组织事故现场周边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5)信息报告:及时向上级部门、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6)应急结束: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后,宣布应急结束。
5. 应急保障措施(1)应急物资储备: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装备、设施等;(2)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事故的能力;(3)应急培训:对员工进行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信息沟通:建立信息沟通渠道,确保应急信息畅通。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复杂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频繁发生,各个生产经营单位要保障员工和财产的安全,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便成为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为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提供一些指导原则与建议。
一、概述为了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确保生产经营单位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有序地处置问题,编制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
应急预案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编制,内容必须科学合理,操作可行、实用,个性化,全面周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高效应对。
二、编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要充分了解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点、环境以及潜在风险等因素,确保预案的科学性。
2.随时性原则应急预案要具有及时性和适用性,需要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特点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
3.操作性原则应急预案需要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指南,以便应急人员能够迅速掌握并执行。
4.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突发事件的变化,使人员和资源能够最优化地使用。
三、编制步骤1.风险评估与分析分析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的各类可能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这些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2.组织架构与人员分工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和特点,制定应急救援组织架构图,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责任和权限。
3.资源准备与分配评估所需的各类救援资源,包括人员、设备、物资等,并进行充分的准备,确保应急预案能够及时得到执行。
4.制定预案流程根据风险评估、组织架构和资源准备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流程,包括应急响应、调度指挥、救援处置等环节。
5.培训与演练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响应意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四、预案内容应急预案应涵盖以下内容:1.应急响应流程:包括突发事件的报告、启动应急响应、调集应急资源等内容。
2.预警与预测: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或其他危险情况进行预警与预测,以提前采取措施防范。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企业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导则。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3.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4. 相关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三、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安全第一2. 快速响应,科学处置3. 全员参与,协同作战4. 依法依规,责任明确四、应急预案编制内容1. 总则(1)编制依据(2)编制目的(3)编制原则(4)适用范围(5)应急预案体系2. 组织机构与职责(1)成立应急指挥部(2)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3)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及响应程序3. 预警与信息报告(1)预警信息的来源及分类(2)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3)信息报告的程序与要求4. 应急响应(1)应急响应级别及启动条件(2)应急响应程序(3)应急处置措施(4)应急资源调配(5)现场救援与事故调查5. 应急保障(1)物资保障(2)技术保障(3)人力资源保障(4)交通运输保障(5)医疗卫生保障6. 预案管理与演练(1)预案的修订与完善(2)预案的培训与宣传(3)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五、应急预案编制要求1. 编制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应急预案应与国家、行业及地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相一致。
3. 应急预案应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响应的快速、有序。
4. 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预案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5. 应急预案应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附则1. 本导则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导则旨在为企业提供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导,以提高企业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导则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预案的有效实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应急预案是指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运行,减少灾害损失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章制度。
下面将从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原则以及具体步骤等方面,为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提供一些指导。
一、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在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减少事故损失。
通过制定预案,单位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证生产经营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二、编制应急预案的原则1.科学合理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分析,确保预案内容实用合理,能够适应实际情况。
2.综合性原则:应急预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环节和业务的应急需求,确保预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突发事件,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地点的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应急预案应具备可操作性,即在实际应急工作中,能够被实施和执行。
5.公开透明原则: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向员工和相关方公开透明,确保大家都能够了解和遵守预案规定。
三、编制应急预案的步骤1.确定编制团队:组织相关人员组成应急预案编制团队,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专家以及相关部门的代表等。
2.风险评估和分析: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包括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概率、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应对措施等的评估。
3.制定应急预案:根据风险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突发事件的分类、责任分工、警报信号、应急资源调配、员工疏散和救援、损失评估和事后处理等内容。
4.培训和演练:对员工进行应急预案的培训,增强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更新修订: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结果进行定期的更新和修订,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四、应急预案的管理和落实1.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应明确应急预案的管理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管理机制。
附件2: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一、范围本导则以危险化学品企业为例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各生产经营单位一般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要求参照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大兴区行政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
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参考引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安监危化字[2004]43号)三、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员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员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四、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必要性应急救援预案对于应急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有利于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以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紧急事件造成的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具有以下必要性:①制定预案是贯彻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的要求;②制定预案是减少事故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需要;③制定预案是事故预防和救援的需要;④制定预案是实现本质安全型管理的需要。
五、名词解释1、应急救援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2、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3、危险目标指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物品所在的场所或设施。
4、预案指根据预测危险源、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停机救援预案。
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5、分类指对因危险物品种类的不同或同一种危险物品引起事故的方式不同而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来划分的类别。
六、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内容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所需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行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其核心内容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应急救援机构及其职责、所面临的危险事故类型、应急响应程序及预案的演练和更新维护等。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必须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已有的应急救援预案,避免应急救援预案的重复和交叉,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救援预案的协调一致。
以下所罗列的项目,各生产经营单位在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分析、掌握后,再编制对本单位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⑴总则简单的写出预案的要求、目的、依据、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等。
⑵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及周围环境(各单位按实际情况填写)1.企业基本概况企业名称:地址:经济类型:从业人数:成立日期:隶属关系:生产经营范围:主要安全设施及其分布:产量、产值相关信息、数据:生产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的划分:2. 厂区气候及周边环境厂区占地面积:所属区域气候特点:厂区周边建筑(包括工矿、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区等):东:距离:西:距离:南:距离:北:距离:周围主要的交通道路的分布:⑶生产经营单位的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⒈根据各自企业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特性和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各种危险因素,写出本单位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即本单位容易发生什么样的事故,什么地方容易发生事故),还应说明本单位一旦发生危险事故,哪些地方或部位容易受到破坏和影响。
⒉划分出事故的严重程度(根据预想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影响程度等划分出事故响应级别(具体的响应级别可参考《国家生产安全事故灾难预案》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制定)。
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应当写清本企业有哪些危险部位,可能出现什么事故等内容。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存在,要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预想到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
⑷生产经营单位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1、应急救援相关职能部门的组成和职责明确写出本单位参与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职能部门名称,以及他们在应急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即详细写出本单位中所有参加应急工作的部门的名称和每个部门负责什么、做什么工作)。
2、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成员构成列出应急救援指挥部组成情况(即由什么人员、什么部门组成),同时详细说明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由谁担任,他们的职责都是什么,以及指挥机构其他人员的组成情况和职责。
另外也要说明指挥机构是否下设相关应急救援部门,如果设立,还应说明应急救援部门的具体构成情况和职责。
3、现场指挥机构及职责列出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组成情况(即由什么人员、什么部门组成),明确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总指挥、副总指挥都是谁和他们的具体职责都是什么(也就是每人都负责什么,做什么工作)。
救援小组中要有应急救援的专家参与(可以在本单位中指定应急专家),所有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应当包括所有现场应急救援活动的应急功能。
注:各项职责应当明确,相互衔接,避免疏漏或重叠;建议分类、分条进行表述。
3、主要职责(各单位可以在以下的职责中参考,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各人员、各部门的职责)○1确定现场指挥人员○2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3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4制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5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7生产安全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9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11负责组织人员疏散○12负责对外联系、求救○13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14负责小型事故的前期扑救⑸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设备与设施写出本单位对于以下所列出的设备数量有多少,存放在什么地方和由什么人负责保管:①急救设备;②个体防护设备;③通讯设备;④检测设备;⑤消防设备;⑥维修设备;⑦本单位现有的其他应急物质等。
⑹报警和通讯联络⒈写出24小时有效的内部联系方式(就是一但发生事故时如何通知各部门人员,比如电话、广播、警报器等;如使用电话通知,应列出各部门、人员的联系电话等);⒉确定24小时有效的外部联络方式(如电话、警报等,就是发生事故时如何通知有关的政府和救援部门,向他们发出求救信息);⒊详细列出政府及各有关救援部门的联系方式(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消防部门、急救部门、环保部门、交通部门、公安部门等)。
⑺响应措施程序发现灾情后,应立即向生产总调度值班室(即本单位负责生产安全的部门或是主要负责人)、电话总机或消防队报警,要求提供准确、简明的事故现场信息,并提供报警人的联系方式。
企业发生化学事故很重要的是前期扑救工作,企业应积极展开自救工作,采取停工、启动安全保护、控制危险源、组织人员疏散等措施。
⒈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根据单位实际的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及现场实际情况的要求,确定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紧急处理措施。
首先要确定事故的类型,如: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中毒等,然后对事故进行分析,分析事故的引发因素、事故源的部位等。
然后确定事故处理的程序和具体应急对策,即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模拟事故的状态,制定出各种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措施方案,具体救援的措施方案可以参照行业的要求。
例:某化工厂发生“储罐泄漏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方案①发生泄漏时,开启备用储罐,尽可能将发生泄漏的储罐内的物料向备用储罐转移,以降低液位和压力;②划出防火防爆警戒线;③对储罐周围的其他储罐开启消防用水喷淋,做防火保护;④命令有关人员准备好堵漏工具,做好堵漏准备;⑤通知消防队;⑥由储罐的操作人员控制进水阀门,注意液位和压力,严禁超压,配合消防队顶水作业;⑦做好个人防护的堵漏人员携带相应工具进入现场堵漏。
⒉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分析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确定以下内容:①规定发布疏散居民命令的负责人(即在发生危化事故时,企业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可能受到事故危害的所有人员进行撤离,包括本单位以外但事故可能影响到的人员,尽量避免人员伤亡。
因此,企业在编写危化应急预案时,应明确写出在必要的情况下,由谁发布命令组织周围有关人员进行疏散);②确定出避灾路线、临时避难场所及负责执行避灾疏散的机构和负责人等(根据气象情况、不同的事故,确定撤离疏散的方向和集中地点,总原则是疏散到当时的上风安全地点,并对事故现场人员进行清点。
在发生危化事故时,要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进行疏散,所以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应明确写出由什么部门组织人员疏散,由谁负责)。
⒊危险区的隔离依据可能发生的危化事故类别(如泄漏、火灾、爆炸等)、危害程度的大小及事故的实际情况,划定出警戒范围,警戒危化事故所能涉及的区域、场所,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如遇到泄漏事故,在警戒区内实行火源管制,禁止一切可能发生火灾或爆炸的作业,要控制泄漏物料的流向,特别是不要使泄漏出来的物料流散到明火、高温的地方或要害部位,要及时采取措施阻止物料继续泄漏。
⑻终止程序⒈在确定危化事故消除后,结束应急救援工作;⒉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⑼培训与演练⒈组织人员制定每年培训、演练计划;⒉培训演练目的:测试预案的有效性、检验应急设备、确保应急人员熟悉他们的职责和任务;⒊培训内容:报警、疏散、防护、应急抢险等;⒋培训要求:针对性、定期性、真实性、全员性;⒌通过对应急人员培训,确保合格者上岗。
⑽应急预案的维护及更新⒈规定出应急救援预案更新、维护的负责人(或部门);⒉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预案修订的依据是:①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②危险设施和危险物质发生变化的情况;③组织机构或人员发生的变化;④救援技术的改进。
⑾记录与报告⒈应急培训记录;⒉应急演练记录;⒊应急预案修订记录。
⑿附件⒈组织机构名单⒉值班联系电话⒊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⒋危险物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⒌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⒍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⒎本单位平面布置图⒏消防设施配置图⒐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图⒑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联系方式,供水、供电单位的联系方式。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要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保持预案的持续改进并及时更新。
各生产经营单位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不断细化、充实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逐步提高应急管理、救援水平,使企业安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