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0.63 KB
- 文档页数:20
主题:幼儿园小班《成语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培养幼儿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通过讲解成语故事,丰富幼儿的文化知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故事的讲解和解释2. 成语故事的分析和讨论3. 成语的相关活动三、教学重点1. 讲解成语故事,让幼儿理解成语的含义和来源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教学难点1. 让幼儿理解成语的具体含义2. 培养幼儿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五、教学准备1. 成语故事的选材2. 教学课件或图片辅助3. 与成语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准备六、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5分钟)在幼儿园教室中张贴成语的图片,让幼儿猜测成语的意思,并引导幼儿讨论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 成语故事讲解(15分钟)通过精心挑选的成语故事,教师讲解每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幼儿倾听并理解每个成语故事。
3. 成语故事分析和讨论(15分钟)让幼儿围绕所学成语故事展开讨论,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引导幼儿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 与成语相关的活动(20分钟)进行与成语相关的游戏或手工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印象。
5.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并鼓励幼儿继续学习和运用成语。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幼儿能够对成语有一定的了解,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重复和深化成语故事的学习,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成语的用法,培养幼儿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为《成语故事》的幼儿园文学教案,希望可以为幼儿的成语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八、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10分钟)每位幼儿都将获得一份家庭作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一个成语,了解其出处、含义并进行使用或填写对应的作业表格。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对成语的记忆和应用,也能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
2. 与其他学科的联动(15分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比如语文课的课外阅读和绘本故事、美术课的相关绘画作业等,加深幼儿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成语故事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成语,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成语。
•听懂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成语故事,并理解成语的核心意义。
二、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成语故事手册或课本•小班互动游戏道具(如卡片、拼图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之前学过的成语,并进行简单的复习游戏。
2. 引入新知•准备一本成语故事手册或课本,向学生展示一幅插图或朗读一段成语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学习成语故事•分段讲解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及其中蕴含的成语意义。
•结合课件或黑板,将成语关键词和相关图片进行配对展示,让学生通过图像理解成语的含义。
4. 活动游戏•根据成语故事的内容,设计互动游戏,如成语连连看、成语接龙等,培养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成语的记忆和运用能力。
5. 情景操练•设计情景对话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增强口语表达和语言沟通能力。
6.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创作成语故事小短文或绘制成语图片,让学生将所学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展示出来。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进行评估。
•学生之间进行成语游戏和角色扮演,互相评价对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和流利。
•收集学生的成语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和鼓励。
五、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多读成语故事书籍,拓展成语的运用范围和语境。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背诵及运用一个新的成语,并记录在成语本上。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起源和用法,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和记忆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运用成语,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024小学语文五年级人教版下册《成语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成语词汇及其意义。
-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借助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教学成语的意义及用法。
-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 教材《成语故事》- 多媒体设备2. 材料:- 书面材料:成语卡片、练习册等四、教学过程:【导入】1. 上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电子板书,展示与成语相关的图片或短语,在黑板上写下“成语”二字。
2. 导入活动:- 教师展示图片或短语,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短语的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呈现】1. 教学成语故事:-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成语故事的图片或文字说明,并简要介绍故事情节。
- 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或观看图片,理解成语的意义。
2. 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成语,并解释成语的意义。
- 学生尝试运用成语,表达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练习】1. 成语卡片匹配:- 学生分组,教师将成语的卡片投放到桌面上,学生两两合作,将成语与对应的故事卡片进行匹配。
-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增进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2. 填空练习:- 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目的是巩固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
- 学生逐一检查答案,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拓展】1. 创作成语故事:- 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语,创作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并进行表演或演讲。
- 学生通过创作的过程,提升对成语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2. 成语接龙游戏:- 教师组织成语接龙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接前一组的成语。
成语故事教案成语故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sāifènglùbìyùnhǔ戳腮俸禄壁韵唬(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俸禄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戳穿墙壁滥竽充数张口结舌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第二课时一、复习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含义。
2. 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成语概说1.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 成语的来源与分类3. 成语的作用与价值第二章:成语故事讲解1. 成语故事的基本结构与要素2. 成语故事的表现手法与技巧3. 成语故事的价值观念与思想内涵第三章: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1. 成语故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2. 成语故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3. 成语故事的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四章:成语故事的教学实践1. 成语故事的教学案例分享2. 成语故事的教学问题与对策3. 成语故事的教学创新与拓展第五章:成语故事的教学资源与拓展1. 成语故事的教学资源分类与整合2. 成语故事的教学资源利用与开发3. 成语故事的教学资源评价与反馈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掌握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实践与资源利用。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教学实践、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践的效果等方面。
五、教学时间与安排第一章:成语概说(2课时)第二章:成语故事讲解(4课时)第三章: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2课时)第四章:成语故事的教学实践(4课时)第五章:成语故事的教学资源与拓展(2课时)总计:14课时六、成语故事的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说明成语的来源和用法。
3. 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成语故事的教学实践案例分析1. 分析成语故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3. 探讨成语故事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和解决策略。
八、成语故事的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评价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出改进措施。
小学三年级语文《成语故事》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含义和成语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2.学会使用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成语故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阅读理解成语故事,分析故事背后的道理;3.语言运用:运用所学成语进行段落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认知成语(1)老师拿出一些成语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成语,例如:一举两得、金玉满堂、步步高升等;(2)让学生自由联想所学成语的含义,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加深对成语的印象。
2.故事阅读与讲解(1)通过朗读故事、现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及其含义。
(2)针对每一个成语故事,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例如“桃花运”这个成语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时来运转、人事无常”等道理。
3.语言运用(1)引导学生使用所学成语进行段落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用“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写一篇有关成绩提高的段落。
(2)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展示段落,并通过互相分享、点评的方式,提高语言运用水平。
四、教学评价1.结合学生的口头表达、段落写作等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从而了解学生在语言运用、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实施方式。
2.快乐学生学语文,进行学情反馈。
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和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成效,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质量。
五、教学建议1.温馨教学氛围: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提供富有创意的成语故事,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优秀的成语故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所学知识。
3.温馨家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建立温馨的家园,让孩子们得到更多关爱,发挥出个人的优势,在成功的鼓舞下成为更好的人。
六、总结《成语故事》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语文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及其含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2. 成语故事:精选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展现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成语的读音、书写、含义及其运用。
2. 难点: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学会运用成语。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成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分组让学生探讨成语的含义、用法及背后的故事,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例句,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4. 课后实践: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成语。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成语及其来源,学习成语“画龙点睛”。
2. 第二课时:学习成语“掩耳盗铃”,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学习成语“亡羊补牢”,进行分组讨论。
4. 第四课时:学习成语“守株待兔”,进行案例分析。
5. 第五课时:学习成语“刻舟求剑”,进行分组讨论。
6. 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成语。
7. 第八课时:进行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展示学习成果。
8. 第九课时: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9. 第十课时:布置长期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成语。
10. 第十一课时:进行阶段性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第十二课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查漏补缺。
12. 第十三课时:学习更多成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3. 第十四课时:学习成语典故,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
14. 第十五课时:进行总结评价,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成语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十个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亡羊补牢。
2. 成语故事及寓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十个成语的掌握及运用。
2. 难点:成语背后的故事寓意及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讲解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 情景教学: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促进学生思考。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成语的写作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成语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习成语:让学生自主学习“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成语,并讲解其故事。
3. 情景练习: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成语。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成语故事背后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
6. 课后作业:布置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写作的作业,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一个小测试,检验学生对成语故事及其寓意的记忆和理解。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和投入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或电子资料。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3. 白板和记号笔。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学习成语“画龙点睛”和“掩耳盗铃”。
2. 第3-4周:学习成语“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
3. 第5-6周:学习成语“亡羊补牢”和其他相关成语。
4. 每周安排1-2课时进行成语故事的学习和讨论。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了解成语故事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成语寓意。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成语故事》教案成语故事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成语故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成语故事,使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及用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准备教材:成语故事集教具:黑板、彩笔、投影仪、配套PPT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显示一幅插图,让学生猜猜其中的成语并解释含义。
2. 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介绍成语故事的定义及作用。
Step 2:学习与探究1. 将几个常用的成语故事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
2. 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各自读到的成语故事内容。
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成语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Step 3:文化背景介绍1. 通过PPT展示一些古时的生活场景和文化背景,与成语故事的故事情节相对照。
2. 学生观察照片,回答有关成语故事的问题。
3. 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引导他们去理解成语故事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背景。
Step 4:巩固与拓展1. 将一些常见的成语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配对,并找出成语故事的背景与含义。
2.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故事,编写一份小栏目报道,介绍成语的来历、故事情节和用法。
3. 学生展示并互相点评,认识到成语故事的多样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进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过于枯燥。
同时,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互动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讲成语故事校本教案30篇一、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成语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智慧。
它们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将这些成语故事引入校园,编写成校本教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校本教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成语故事校本教案概述1.教学目标校本教案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成语运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了解成语背景和故事的同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教学内容本教案选取了30篇具有代表性的成语故事,涵盖了历史、人物、动物等多种题材,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寓意。
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互动性。
三、具体教案示例1.成语:杯弓蛇影(1)介绍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景(2)解析成语的寓意与应用场景(3)设计相关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成语的运用2.成语:亡羊补牢(1)讲述成语故事(2)分析成语背后的道理(3)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如何在实际中做到“亡羊补牢”3.成语:狐假虎威(1)讲解成语含义和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认识成语中的人物形象(3)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抵制“狐假虎威”的行为四、教学策略与实施1.课堂活动设计根据不同成语故事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讲故事、情景剧、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提高课堂活跃度。
3.评价与反馈机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与优化1.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定期对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进行评估,以便了解教学成果。
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资源不足等,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成语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 学习常用的成语及其含义;3. 掌握运用成语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与特点;2. 常用的成语及其含义;3. 成语故事的阅读与解析;4. 成语故事的编写与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成语的定义和特点,并举例说明。
2. 成语的认识与学习(15分钟)教师给学生播放成语学习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应用场景。
然后,教师分发成语学习手册,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常用成语学习(20分钟)教师精心挑选一些常用的成语,通过图片与例句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境,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成语进行语境运用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所学成语,让学生进行查字典或问同学解释含义。
4. 阅读与解析成语故事(25分钟)教师分发几篇成语故事给学生,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尝试解析故事中的成语含义。
学生可以在阅读完毕后,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理解,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5. 成语故事的编写与创作(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成语故事的编写与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已学的成语,构思并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与情节转折,并要求学生能够在故事中正确使用成语,突出成语的含义。
6. 总结与展示(5分钟)学生逐个展示自己编写的成语故事,并互相分享。
教师总结全堂,回顾课堂所学的成语,并再次强调成语的应用与运用。
四、教学评价与布置作业:1. 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故事编写的能力,进行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刚刚编写的成语故事为基础,深化发挥,进行文学创作,写成一篇短篇小说或寓言故事。
五、教学资源准备:1. 成语学习手册;2. 成语学习视频;3. 成语故事资料。
六、教学延伸:1. 拓展成语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充成语词汇量,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2. 融入成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成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成语,培养成语的口语表达能力。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和理解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的含义和来源;2.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解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能够详细理解和解读成语故事的内涵和用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解读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运用成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与成语相关的图片和课文资料;2. 制作PPT,便于教学展示;3. 备好白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导入:1. 观看一段与成语有关的视频或展示几张与成语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入成语故事的主题,问学生对成语的认识和了解,并带领他们一起讨论成语的起源和含义。
讲解与练习:1. 针对一个具体的成语故事,展示对应的图片,并讲解该成语的含义和来历。
2.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成语故事,并组织小组内外的同学进行问答互动。
3. 给学生发放卡片,上面写有与成语故事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准备并回答问题。
随机选几位同学回答,并带领全班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同学们根据成语故事,写一段小短文,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举手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拓展和运用:1. 提供一些与成语故事相关的场景或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成语进行表演或编故事。
2. 邀请一些有特长的学生,以朗诵、舞蹈等形式表演有关成语的作品,增加学生对成语的记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写作训练,例如写一篇关于爱情的短文,要求其中包含至少三个成语。
五、总结与反思1. 在本节课结束前,进行知识回顾和总结,巩固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个人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查找和了解更多与成语故事相关的知识,并积极分享给同学和家人。
2. 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比赛或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成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及其含义。
2.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其含义。
3.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及其含义。
4.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其含义。
5. 成语“井底之蛙”的故事及其含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五个成语的故事及其含义。
2.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运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画龙点睛”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
2. 讲解成语:解释“画龙点睛”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
3. 分析故事:讨论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其他成语的故事及其含义。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成语,进行语言表达练习。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查漏补缺。
六、教学内容1. 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及其含义。
2. 成语“狐假虎威”的故事及其含义。
3. 成语“草木皆兵”的故事及其含义。
4. 成语“破釜沉舟”的故事及其含义。
5. 成语“悬梁刺股”的故事及其含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五个成语的故事及其含义。
2.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成语的运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表达能力。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丰富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及含义。
2.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含义。
3. 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及含义。
4. 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及含义。
5. 成语“狐假虎威”的故事及含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五个成语的故事情节、含义和用法。
2.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的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运用所学的成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述“画蛇添足”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成语故事,互相学习。
3. 讲解“掩耳盗铃”的故事,引导学生掌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4.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掩耳盗铃”造句,巩固所学。
5. 总结本节课所学成语,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运用成语进行写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成语运用能力:评估学生在口头表达和写作中正确使用成语的情况。
3. 理解力测试: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成语故事和含义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本节课学到的成语,写一篇小短文,运用该成语描述一个生活场景。
2. 家长参与评价: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在作业上签字确认。
八、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或电子资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作业本和评价表。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学习成语“画蛇添足”和“掩耳盗铃”。
2. 第二课时:学习成语“守株待兔”和“杯弓蛇影”。
3. 第三课时:学习成语“狐假虎威”和总结复习。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会教案(5篇)成语故事形式短小、内容浅显,孩子们一读就懂,但如何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些事例,来印证这三则故事的寓意,则不是件易事。
在于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到成语的大观园中,让学生产生对成语背后故事的探究,让学生去读成语故事,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进行运用,那么目的就达成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会教案1第一课时一、教学要求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平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
三、教学准备: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
3.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猜一猜,激发兴趣:1.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图猜成语。
2.复习。
出示学习单:我读的故事是:我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我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我还知道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这个成语:3.小结:成语是我国汉语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常常令人发省。
过渡: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成语故事会,学习把我们所熟悉的成语故事讲出来、写下来。
(板书:成语故事会)(二)讲一讲,编剧表演:1.学讲清楚。
(1)多媒体演示一个成语(Flash),学生边看边思考怎样讲成语故事。
(2)师生讨论,归纳。
讲成语故事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结局),还可以讲讲故事给人们的启示。
(师相机板书)2.学讲具体。
(1)教师示范讲述一个成语故事。
(2)学生听后思考:讲成语故事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声音响亮、举止大方、文明礼貌、绘声绘色)(3)绘声绘色就是要像演剧本一样,活灵活现地模仿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现故事的经过。
《成语故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成语故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画龙点睛、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狐假虎威。
2. 成语故事及相关文化背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用法。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成语故事,分析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成语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五个成语的含义、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用法。
4. 案例分析:通过成语故事,分析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成语运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价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文化意识:评价学生对成语故事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成语故事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成语卡片或挂图。
4. 课后作业或小测验题目。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五个成语的含义、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难点: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文化意义的理解。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或故事,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成语。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成语的含义、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3. 互动: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享对成语的理解和用法。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或故事,展示成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今天学习的成语故事的小短文。
2.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等。
幼儿园中班《成语故事》教案(优秀18篇)幼儿园故事教案1活动目标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故事,感受成长中身体的变化。
初步尝试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记录下来。
活动准备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照片、录像资料。
活动过程1、教师和幼儿观看照片与录像,了解成长中的变化。
(1)教师出示幼儿的照片和录像资料,启发幼儿谈谈自己成长过程中有趣的事情。
(2)教师引导幼儿按照自己从“0岁到现在”的顺序讲述成长过程,也可以让幼儿谈谈自己今后成长的变化。
(3)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
2、教师和幼儿将自己成长中的变化记录下来。
(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人的成长过程是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别人知道我们小时候发生的有趣的事情?(2)教师和幼儿看幼儿用书,指导幼儿制作自己的成长连环画。
3、教师组织幼儿共同欣赏制作好的成长连环画。
(1)教师和幼儿欣赏制作好的成长连环画,引导幼儿讨论:你喜欢那个小朋友制作的?为什么?(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时候的变化最有趣?幼儿园故事教案2作品赏析这是一篇轻松幽默的小故事。
读这篇故事,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放慢了速度,因为故事中弥漫着一股平静、悠闲的气氛。
而故事中对四季不同景色的描述,更为故事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这样精致的小故事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欣赏。
活动目标1、让幼儿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善意夸张的手法和含蓄幽默的风格。
2、学习故事中描述四季特征的语言,并能模仿迁移。
活动准备1、幼儿作画用的纸和笔。
2、《幼儿用书》活动过程1、教师与幼儿一同讨论蜗牛的特点,增进幼儿对蜗牛动作慢这一特征的了解,然后引出故事。
2、教师讲述故事,注意语调平缓,不宜太快。
然后提问: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分析和感受故事的风格。
3、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幼儿边看书边听。
讲述之前提出问题:故事里的小蜗牛去树林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出发的?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这时候树林里的景色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4、教师引导幼儿复述故事中描述各个不同季节景色的语言。
成语故事教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成语故事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这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
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1、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故事。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腮俸禄奏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2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
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2)他为什么要充数(3)他为什么能充数(4)他充数的结果如何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 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 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师: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生:竟然。
师: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生: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 充数的结果是: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师: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生1: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师: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生: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四、作业师: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今天的作业是:(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这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2)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
第三课坐井观天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了解成语中的故事及意思。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3、情感目标: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了解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成语的意思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了解成语中的故事。
2、教师: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3分钟)1、小朋友,你们有什么爱好呢(学生自主回答)这么多爱好啊,老师今天要考一考你们,请你们猜动画片的名字!课件出示《坐井观天》的动画。
2、教师导语:小朋友们真厉害啊!今天,我们要认识很多更有趣的成语,因为,每个成语里都有一个好听的故事。
板书课题:有故事的成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0分钟)1、小朋友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成语,如果你在读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娃娃,就拼一拼它头上的章节。
要特别注意平、翘舌,前、后鼻韵,鼻边音的字。
等会老师还要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呢!2、师生赛读成语。
3、课件出示生字娃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每出示一个字娃娃,就让一个小朋友说,其他的认真地听他说正确没有。
4、小组合作探究:(每小组讨论4个字),哪个字你容易叫错,是怎样记住它们的样子的派代表说一说。
5、做识字游戏:将字娃娃贴成一座山的样子,学生搬山,认识一个生字,扩词后,就搬掉一块,直到搬完为止。
三、精读课文,领会感悟。
(14分钟)1、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说名字。
2、小组活动:先读一读成语,边读边想成语的故事,再在小组内把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小伙伴听,派代表在班上讲。
3、我会猜,教师出示课件《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学生猜。
四、拓展延伸。
(3分钟)1、回家后,把你领会到的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积累成语,并阅读有关成语的课外书籍,准备开展一次讲成语故事的比赛。
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教学反思:学生知道了坐井观天所蕴含的寓意,明白了看事情不能以偏概全。
第四课刻舟求剑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
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读过成语故事吗谁能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每个成语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所以,多读成语故事是很有好处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并记住每个生字的读音,在课文中标明自然段。
2.检查、认读生字卡片,检查字音识记效果;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效考。
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
)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逐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段。
(提问)(1)课文讲的是什么(2)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一个人坐船过江时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宝剑的事)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看图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指的是古时候的意思。
观察坐船人挂在腰里的剑鞘,联想“一不小心宝剑掉到江里去了”的情景。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谁他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先抓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那个人”指谁(引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一点儿也不着急”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坐船人的表情和动作,把“拿出小刀”,“刻了一个记号”联系起来,体会“一点儿也不着急”的意思,并在看图中理解“船舷”和“记号”的词义。
)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读第三段。
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主要讲的内容,然后再逐句理解。
(1)读第一句,思考“还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赶快捞吧!”)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
(2)读第二句,思考“……有什么用啊!”是说有用,还是说没有用(没有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催促的语气和急切的心情。
4.学第四段。
(重点段)(1)朗读第四段,先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在朗读中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2)掉剑人不慌不忙,他是怎样想的(3)准能把宝剑捞上来是什么意思(一定能把宝剑捞上来,表示很有把握。
)(4)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使学生分析理解到:这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
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
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的。
(5)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其思想方法上的错误,学习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5.讨论:理解成语的含义,领悟其中的道理。
(1)“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2)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教学反思:学生明白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五课南辕北辙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1.同学们,我们刚读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认识了一个固执己见、不知变化的寻剑人。
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自作聪明也很固执己见的坐车人。
2.(板书课程)说说从课题上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马车图,释题:(1)什么是辕(车前驾牲口用的两根直木或曲木)(2)什么是辙(车轮轧过的痕迹)(3)齐读课题,讲讲“南辕北辙”字面上的意思。
二、读文识字,扫清障碍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生字,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反馈:(1)认读生字词语。
注意重点指导:“辙、式、缠”是翘舌音;“缠”不要丢掉右上方的点,“式”不要加撇,“辙”可与“撒”相比较;理解“好把式、盘缠”的意思。
(2)和同桌赛读,看谁读得准确,流利。
三、探究解疑,感情阅读1.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先去了解故事的结果。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指名质疑: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提出(这个人为什么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这个人会到达楚国吗……)3.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故事中的人物。
故事中除了坐车人还有谁(他的朋友)朋友是怎么劝的坐车人又是怎么说的再回过头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